書法行筆中強調“疾澀之道”,“疾澀”是指書寫的“快慢”嗎?

隔壁老王說三國


"澀″是運筆效果,"疾"是指筆勢流暢。

張懷瓘《論用筆十法》中說:"遲澀飛動,謂勒鋒磔筆,字須飛動,無凝滯之勢,是得法。″

澀筆法是指運筆不一滑而過。筆毫應在筆畫中線不斷提按,頓挫,有阻力的前行。自然力透紙背,整體效果無凝滯之勢,沉著中見飛動。

蔣和《書法正宗》中說:"遲澀常欲令其透過紙背,此言得勢也。″

筆力深入紙背,須遒勁,有飛動之勢字才活。顏真卿書《祭侄文稿》中的書法,沉著中見飛動,飛動中見沉著。

(上圖為顏真卿書《祭侄文稿》。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對於“疾澀之道”,首先要指出的一點,大多數初學者都認為“疾澀”是指的“快慢”,其實不然。

我們平時寫字的時候都能夠體會到,如果用筆僅僅是快,點畫一帶而過,就會顯得浮滑,浮滑則俗。如果用筆僅僅是慢,那麼寫出的點畫,就會顯得臃腫無力,毫無生氣可言。

既然如此,“疾澀之道”到底是指的什麼呢?

漢代蔡邕最初提出“疾澀”這個概念的時候,是認為,書法技法之妙,在於得“疾澀”二法。如此,便可提升線條的質感與力度。此後清代劉熙載也說:“古人論書法,不外疾澀二字”。但之後也強調:“澀非遲也,疾非速也”。

蔡邕說:“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又說:“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由此可見,“疾澀”是指的筆勢。“疾勢”如鳥啄食,短促有力,又有曲折之勢。“澀勢”如收快馬的韁繩,在快行中收力。

正確理解“疾澀之道”,需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執筆輕便而沉實,運筆以逆勢澀進。

在執筆技法上要做到“澀”,清代包世臣就總結過,“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即五指齊力,逆鋒行筆。使點畫書於紙面,遒勁有力,顯險勁之勢。

第二,運筆當快則快,不可亂,亂則失勢。

“疾”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運筆狂馳則形勢不全。要謹慎用力,節節推進。

第三,以澀為主,疾中求澀。

“疾澀”要運用得恰到好處,就要辯證地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

我是寫字吧,期待你的關注!


寫字吧


書法中的所謂“疾澀",雖有行筆快慢之意,卻非快慢的味。

疾,除行筆過程中含有迅急流暢之意外,更多的意思在於用筆乾淨、爽利,不拖泥帶水。

澀,是在行筆的“慢“中,要在筆畫中顯示內在所蘊含的"勁"與"勢"來,就好比汽車在行進過程中,突然來個急剎,車輪雖然不轉動了,可慣性的衝勢還帶著它向前移動,那留在地上的輪胎擦痕,其原理就是書法中的澀勁。


四寶齋


我認為書法中的“疾澀之道”固然與快慢有關,但把“疾澀”等同於“快慢”顯然過於簡單、膚淺,過於表象化。書法強調的“疾澀之道”應該指的是行筆過程的流暢與頓挫,是對筆勢的擒縱把握,快慢只是表象,書法大家在書寫過程中講究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才能氣勢貫通寫出好的有神韻的作品,但實際運筆過程並不是一味求快、順流直下,而是應該做到有疾有徐,在流暢的過程中,包含有自然的滯緩和頓挫,雖澀緩又不失暢達,才能使書法搖曳生姿、錯落有致。

“疾澀之道”與快慢的區別在於疾澀是書寫過程中功力的自然流露,是書法美學的高層境界,並非人為刻意控制的快慢,而是書法與人心合一,與書寫意志渾然一體的自然藝術表達,應該只有書法大家才能做到,初學者如果刻意追求快慢的節點,只能破壞行筆的流暢性,破壞書法美感,談不上疾澀之道。

書聖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時,是在微醉之後,他的書法技能可以說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筆隨心至,意發筆達,疾澀自如,光“之”字就有20個,卻體態各異,各具美感,無一雷同,絕非刻意為之能夠做到,據說王羲之多次意欲重書《蘭亭集序》,結果均不得第一次之精妙,原因應該就是心中有所猶豫,有所刻意取捨,不能順意而為。


瑜行天下


疾和澀是中國書法美學的一對核心概念,是創造書法形式美的重要法則:疾澀與用筆的快慢有關係,但不等同於快慢:疾澀的關鍵是筆勢,所以,古人特別強調用筆的“擒縱”和“操縱”:在疾澀之中要處理好行留的關係,在行處留,在留處行,且行且留,這是放縱和攢促的統一,是沉著與痛快的統一:疾澀之法涉及到書法筆法的諸多問題,比如對筆畫中截的重視,要筆心實實到了,在提按變化中能筆筆中實而又能流動,故含有“曲”意,用筆千古不易等等:疾澀之中,要以澀為要:在疾中求澀,就是將頓挫的美感和飛揚的氣勢結合起來:書法家就是製造矛盾的高手,使得矛盾的兩方面在完美統一中張揚了各自的特點,其理論基礎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疾為陽,澀為陰,疾澀之道就是陰陽之道,疾澀之道蘊含陰陽精神!


孤獨求勝者


行筆的疾澀有快慢的意思,但不等於快慢。快慢專指速度。如果把行筆只簡單的說成是“速度”就顯得粗俗或不完整。“疾”有快的意思,也有“成竹在胸”的意思!比如:奮筆疾書。用“疾”字來說明行筆的速度比用“快”字更更精準、更有內涵!“澀”字也有慢的意思。但“澀”的內容更豐富。對形容書法藝術用”疾澀”說明行筆速度比用“快慢”說明行筆速度要更貼切、更富有文彩、更耐人尋味。如圖所示,感覺疾澀……





周輝明心跡


這個理解基本是對的。書法,包括正楷書寫都要講究一個速度,尤其是節奏問題,也就是“疾”和“澀”的問題,尤其是行書和草書,更加講究這個節奏,就好此我們唱歌一樣,有快有慢。為什麼要講究速度節奏呢?因為如果一個速度的話,書寫的力度變化就小,線條的豐富性就沒辦法表達出來。不同的速度寫出來的線條給我們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速度比較快的線條,筆鋒接觸紙的表面比較均勻,墨滲透就比較少,相對來說就比較單薄一點,飄逸點,給我們感覺是飄逸流利華麗的感覺,如果用筆慢一點,筆和紙面充分摩擦,線條就比較渾厚。同時,“澀”除了表示速度之外,還表達線條的狀態,給我們感覺是比較老辣,比較厚重,比較有力道,這還跟用鋒、用紙、用筆有關。像林散之寫的草書,他用的是長鋒羊毫筆,比較細,寫得比較慢,所以寫出來的線條是比較瘦勁、中含、華麗、有力的。一般上,小的筆,按得重,寫到筆肚甚至筆根,摩擦比較深,紙是皮紙一類比較毛糙的話,寫出來的線條就給我們比較“澀”的感覺。還有,在書寫過程中,手上有動作,有小的提按,有鋒面的變化,那麼線條表現出來的形狀也是不一樣的,像張芝、懷素的草書,它是比較快疾的,作品就飄逸奔放,一瀉千里。像黃庭堅、何紹基,他們用筆就比較慢,好像打太極一樣,容易做很多動作,有抖筆,有線條的彎曲,大小的變化等等,給人的感覺就比較豐富。這些都是我們研究書法,學習書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夫,需要我們反覆訓練,反覆學習,才可以達到!





文仰山人


和“緩、滑”相反的意思唄!



順利36162


我們寫書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行筆書寫的過程。行筆的快與慢,直接會影響道我們書寫的效果。在古代書法理論中,專門把這種行筆的快慢速度稱之為“遲速”

實際上,在其他藝術領域中,比如音樂,也存在這樣的“遲速”,習慣上稱之為“節拍”或者“節奏”。這樣快慢速度的互相搭配組合,不僅僅在藝術中存在,它在萬事萬物中都是存在的。比如人一生成長的速度是不同的,這種成長可以分為肉體的,心理的、智力的,青少年時期,肉體生長速度比較快,以後會緩慢發展,到最後快速的衰老;而人的心裡也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智力發展也是經過一個由慢到快的過程。

萬物皆有節奏,書法也不例外,書法的行筆遲速直接影響書寫效果,所以,行筆的快慢也是我們研究書法用筆、鑽研書法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規律性的東西,不能夠隨意違背它。影響行筆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筆法規律以及運筆規律。

行筆遲速主要影響的方面就在於字的形制、神采。

東漢蔡邕著有諸多書法理論著作,對於書法的遲速問題做了很詳細的講解分析。而他的女兒蔡文姬在《述石室神授筆法》中說:“臣父造八分時,神授筆法,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這裡說的疾澀,實際上就是說書法的行筆快慢,但是這兩者之間又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

疾澀並不僅僅是遲速、快慢這麼簡單的事情,它還有其它更加深層次的意義。清代劉熙載在《藝概 文概》中這樣說道:

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澀法與戰掣同一機竅,第戰掣有形,強效轉至成病,不若澀之隱以神運耳。

劉熙載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書法理論家,他熟知中國古代的書法理論著作,但是也熟知用筆作書之道。劉熙載一開始就點明瞭“遲速”和“疾澀”之間的區別。澀,不是說寫得慢就是“澀”,疾,不是說寫得快就是“疾”。他們之間的區別點就在於用筆的方式、筆鋒的方向。

接下來劉熙載詳細的論述了“疾澀”的方法,即每當我們要寫書法的時候,就要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就好像有一個物體在阻攔毛筆筆鋒的運行一樣,這個時候就要拼盡全力與這股力量相抗衡。這樣的話,就算是你不想要澀筆行書,也自然而然的就澀筆行書了。

實際上,這就是在利用毛筆、墨汁和紙張這三者的關係,營造一種摩擦力。這種摩擦力或者是因為墨汁的濃淡而產生,或者因為運筆的中鋒而產生。

因為有了這股阻力、有了這股摩擦力,所以看起來行筆的速度是人主觀上想降就降下來了,但這是因為摩擦力、阻力而降下來的,不是人主觀故意放慢速度的。主觀故意放慢速度的“疾澀”,其效果只能是墨汁湮溼成一團而變為墨豬,臃腫不堪。

具體來說,疾澀在書法書寫中的實際運用是互相搭配,相輔相成的,並不是單一的都是用“疾”筆書寫,或者說用“遲”筆書寫。

東晉王羲之在《筆勢論》中說:

夫字有緩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緩急?至如‘烏’字,下手一點,點須急,橫置即須遲,欲‘烏’之腳急,斯乃取形勢也。

王羲之在《筆勢論》中詳細的舉了一個例子——烏字的書寫範例第一筆的“點”要寫的“急”,而餘下幾筆“橫”“豎”要寫的慢一些,而最後烏字的橫折鉤的“鉤筆”要寫的快。這實際上並不是王羲之一個人隨隨便便說要寫得快就寫得快,說寫得慢就寫得慢,是依據筆法形勢而定奪的。

所以,只有講究運筆的節奏,掌握運筆的疾澀、遲速、快慢 ,才能使得中國書法更合乎法度要求,更符合法度規範,更適宜筆法形勢。








墨騰四海


簡單來說可以這麼理解,“疾”和“快”在書法用筆用筆上都有迅速和果敢的意思,但是“慢”和“澀”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寫字不是越慢了越好,但是用筆一定要有澀筆,他主要強調的是筆鋒和紙張的摩擦力,讓筆畫能力透紙背,筆畫沉著老道不飄浮!

“快”和“慢”只是簡單的書寫節奏上的變化,但是“疾”和“澀”,除了節奏上的變化以外,還更多的強調了用筆!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