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的是道,老子卻為何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哲學著作,成書於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由春秋時間老子(李耳)所著。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可謂是一部“道”、“德”專著。

閱讀《道德經》,開篇就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人人耳熟能詳。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由於《道德經》自誕生以來受關注和青睞的程度實在是非常之高,所以《道德經》的註釋或解讀版本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不過對這一句的解讀基本能達成大致的統一,這裡引用一個比較常見的解讀: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

言外之意就是,道是不可言說的。

因此,又常聽到一種說法:

道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

對於這個解讀,我基本認可,但覺得還不夠好,這裡我做下自己的解讀:

道,是可以用語言來描述的,但不要把對道的描述,當作就是那個“恆常”的大道。

那麼,這句話就相當於老子在《道德經》的開頭就做了一個聲明,不要把我寫的《道德經》裡對道的描述,當作就是那個“恆常”的大道啊。

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為什麼老子要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講的是道,老子卻為何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

01

這事啊,我覺得還是得從頭說起。

我們發現,《道德經》這本書的誕生很有戲劇性,可以說,這是一本幾乎差點不會存在的書,然後以一個很讓人意外的方式誕生了。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是這樣描述這件事的: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什麼意思?我也不懂,咱們來看白話文。

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周朝衰微了,於是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勉力為我們寫一本書吧。”於是老子就撰寫了本書,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後才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你看,老子在周都研究道德多年,隻字未寫;老子離開周都,周都無數人,沒有人攔著老子讓他寫這本書;老子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求老子寫本書,老子才勉強寫了這本書;之後,老子離開,再也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關令尹喜這個人求著老子寫,這本書最偉大的書就不會存在了,尹喜只是一個小關令,但在道德經的誕生這件事上,實在是居功至偉。

不過,這裡我們關注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老子為什麼一直不寫書。

《道德經》講的是道,老子卻為何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

02

是老子的能力不夠嗎?當然不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可見,老子絕對是一個天才級別的學霸型人物。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裡有一段孔子問禮老子的記敘: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看不懂沒關係,白話文翻譯是這樣的。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孔子離去以後,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它,會遊的可製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它是駕著風而飛騰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就是說,萬世師表的孔子見過老子後,整個人就懵了,覺得是見到傳說中的龍了,由此可見老子的境界有多高。

但是,學霸、龍級的老子確實一直什麼都沒寫,直到老子避亂出函谷關時,在關令尹喜的請求下,才勉強寫下了這本我們正在讀的《道德經》,我們滿以為讀這本書就能知道什麼是道,可以“得道昇天“了,但是老子先聲明瞭: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講的是道,老子卻為何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

03

我們看《道德經》,最想知道的應該就是,這個道究竟是什麼吧。這個老子真寫了,我們把書翻到《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道你看不懂,主動上白話文。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還是看不懂吧,你懂每一個字,卻不懂究竟說的是什麼。

不過說實在的,如果能懂才奇怪了。因為老子就沒寫明白,就是形容有那麼個東西,很厲害,又不可捉摸,無法理解,連名字都不知道,“道”這個名字都是勉強給起的。

所以,老子根本就不是不想寫,而是道這個東西沒法寫。

佛經中有一個盲從摸象的故事流傳很廣,我們小時候都讀過。

《大般涅盤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也?”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不廢話,上白話。

國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國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大蘿蔔,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石頭,摸到大象鼻子的則說大象是圓木棒,摸到大象腿的則說大象像木臼,摸到大象脊背的則說大象和床沒有區別,摸到大象腹部的則說大象像水甕,摸到大象尾巴的說大象像像一根粗繩索。

說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把道比作是一頭大象,我們所有人其實就是那些盲人。除非有一天我們恢復光明,要不然,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的。而老子就是給盲人描述大象是什麼的那個人。

所以,老子給我們一群盲人寫《道德經》,第一個方面,只能是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給我們描述,道是什麼樣子的,然後需要我們拼湊還原;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引導我們恢復光明,親眼看到道的模樣。


《道德經》講的是道,老子卻為何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

結語

最後,說一個佛經的故事吧。

無盡藏尼誦讀《大涅槃經》,向六祖慧能請教經義。六祖慧能不識字。無盡藏尼非常驚訝。六祖慧能解釋說,文字就像手指,手指能指出月亮的所在,但是手指卻不是月亮。同樣,文字能指出真理,但是文字本身卻不是真理!

是的,文以載道。道就像天上的月亮,《道德經》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

我們不要把目光拘於《道德經》的文字,以經為引,望見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