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陽明心學系列一:開篇

王守仁,字陽明,明憲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生於浙江餘姚,原名王雲,可能是因為這個名字道破了天機,所以王雲一直到五歲都還不能說話,直到其祖父王天敘根據《論語》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這句話給他改名之後,一代聖人便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淺談陽明心學系列一:開篇

其實,我接觸陽明心學的時間並不長,因為我們從小接收的是素質教育,就算是在歷史書中提及了王陽明,也只不過一帶而過,還記得當年我的老師是這麼給我解釋心學的。

“王陽明的心學是啥,就是所謂的山上的桃花開了,我看到了,它就開了,我看不到,它就沒開,所以這怎麼可能呢?山上的桃花不管我看沒看,它都一直開著呢!”

淺談陽明心學系列一:開篇

其實這個解釋在唯物主義來看是完全正確的,因為事物不會隨著人的主觀意識改變而改變,但是對於心學來說,卻又是行的通的,至於為何,還得看每個人的自我見解。

但是對於我來說,那時候懵懂無知,老師所教授的對於我來說便是正確的,如果我像王聖人小時候那般有自我想法的話,那麼我接觸陽明心學的時間應該會更早一點。

所以這便是我從陽明心學中學到的第一點,那就是我們的素質教育過於注重灌輸知識,而疏於引導,雖然這和陽明心學沒有主要的直接聯繫,但是因果關係還是存在的,所以權且歸結於此。

淺談陽明心學系列一:開篇

王陽明出生於書香門第,真正的書香門第,且不說其父王華乃是狀元及第,其祖上往上延續數代都是有名的大儒,所以王陽明自小便徜徉在儒學的海洋中,同時在明朝之時,程朱理學已經成為官方學說,深入人心,如果按照這個趨勢,想來王聖人應該會被培養為程朱理學的堅定衛道士,只不過‘聖人之所謂為聖’,便在於‘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且‘聖人無常師’,所以在理學最為鼎盛的時候,王陽明提出了與之對應的心學。

淺談陽明心學系列一:開篇

說到這,便得簡單的闡述一番程朱理學,理學的最核心思想便是‘存天理,滅人慾’,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而且它是善的,它將善賦予了人便成為本性,它將善賦予了社會便成了禮,而我們每個人自身所存在的慾望,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會迷失自我,偏離天道,所以我們要將我們的欲與理結合,做到天人合一,一切遵循天道。

理學教導固然很好,同時如果按照這樣來自我約束的話,那麼這個人肯定會擁有高潔的人格和凜然的正氣,但是也容易造就“筆下雖有前言,胸中實無一策”的庸才,同時還有那種嚴以律己,更嚴於律人的偏激主義者。

所以在明朝這個理學的巔峰時代,出現過於謙這樣的扶社稷於傾倒之間,卻家徒四壁的猛人,也出現很多滿口仁義道德而一味私慾的偽君子,真的是浮世百態,牛鬼蛇神,應有盡有。

淺談陽明心學系列一:開篇

我們小時候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三味書屋》,所以我們也喜歡模仿,然後在自己的桌子上也刻一個‘早’字,但是這和在桌子上刻字的鼻祖陽明同學來說,還真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人家刻的是: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所以這就是聖人和我們普通人的區別,王聖人自小便開始了辯證的思考問題,而我們只不過一時興起照葫蘆畫瓢而已,甚至我們都不知道刻一個‘早’字到底是為了激勵自己還是純屬為了好玩罷了。

在現在人的思維中這首詩所表達的辯證思維很好理解,但是在理學盛行,三綱五常規矩森嚴的大明朝來說,這就是極其異端的思想了,而且王陽明在學校的表現,不管是按照古代私塾,還是現代學校的規定看來,都不是一個標準的好好學生,因為王陽明不喜歡待坐在教室,而是喜歡舞槍弄棒,也不喜歡死讀四書五經,而是喜歡讀兵書,以及一些其他稀奇古怪的雜談。

淺談陽明心學系列一:開篇

這些縱然不能為王聖人的科舉考試助力,卻為他後來孤身一人平定寧王叛亂埋下了深深的根基。畢竟在封建王朝,就如同王陽明的私塾老師告訴他‘唯讀書登第為第一等事’一般。

但是欲成就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人之想法,所以王聖人的想法自然也是異於常人的,因為他說了:“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千年方得一聖賢,但是聖賢的思想我們又能學得幾分呢?不得而知,我所想的唯有明瞭知行合一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