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聊刘备和孙权,不聊张飞关云长。单说曹操,他有多少优点?

热爱祖国热爱母亲


刚刚

🎋🎋🎋

看到评论区有读者在骂曹操,其实很正常,也很简单,🌧🌧在后世,在许多的戏曲里面,也有许多人骂他白脸奸臣,说好听些是白脸奸雄..🍵。

☄☄☄✨✨…🌬

从古到今,骂曹老板,多半是觉得曹操玩了巧。

🌧🌧🌧

可能会有很多人说,你曹操若是真的有真本事,你便自号天子,像朱元璋,刘邦那些人一样,把一个个的持不同政见的政敌做掉,全灭了,靠实力做皇帝!

🌴🌴🌴

那有自己假惺惺不做皇帝,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得天下咋能玩巧?这可是是后世戏曲他的白脸奸臣形象让很多人这么理解他的吧.🍵

☁️☁️☁️

其实我看老曹成事还真不是玩巧…(玩花样),在当时,曹操挟天子能令诸侯吗?孙刘两家何时何地听过令?曹操在五十岁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若无我曹操,不知道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

大家都知道,当时老曹赤壁新败,大家都在骂曹操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奸臣”,我初步分析,曹老板当时的内心一定甚为悲凉,应该是很崩溃的。

🌳🌳🌳

喜欢读《三国演义》的头条君们至今为止,应该知道,曹老板和汉献帝刘协的关系永远是历史之谜。[震惊]

☁️☁️☁️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有人出主意,曹操也没想去做掉囊中之物的汉献帝,不愿做傀儡的汉献帝动脑筋想灭他时,他为情势所迫也没去灭汉献帝。

🍁🍂🍁🍂🍁

汉室衰竭,,献帝无能,但老曹始终不渝没有自立为帝的意图。🍵

🌲🌲🌲

日月如梭,待到曹老板死后,他的儿子曹丕自立为帝,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14年后,善终。[送心]

☁️☁️☁️

有一个情况属实,那就是汉献帝还没死时,刘备,孙权迫不及待,个个自号皇帝。[震惊]

☁️☁️☁️

呵呵,曹操本人至死,一世的等待🍵却换来万世的骂名[泣不成声]。

🍂🍁🍂🍁🍂

反观刘备和孙权等人,得了实惠却不背锅。嗯,千年万世也不背骂名..

🌳🌳🌳

历史就是这么任性,曹老板为汉室付出的最多,骂名也最多。[泣不成声]

🌲🌲🌲

剥茧抽丝,别的小事不聊,单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换句话说,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操比刘备和孙权更加有胸襟,更加有胸怀!.[送心]..[送心]

☁️☁️☁️

这可能也是:单说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同时期,曹操成就最大的原因………[害羞]。

[祈祷]。



热爱祖国热爱母亲


一、爱笑

曹操出来名的爱笑,最初起兵遭人背叛时他苦笑、赤壁之败孙刘大打“宣传战”时他大笑、马韩联军进攻他时他嘲笑、去老丈人家接媳妇时他傻笑。。。。所以曹操是很爱笑的,试问爱笑的人运气又怎么会差呢?

二、宰相肚里能撑船

我们有一句谚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放在曹操这里就不能这么叫了,那得叫丞相肚里能放航空母舰,曹操的心胸是很大的,官渡之战从他第十九代就开始骂的陈群、赤身裸体击鼓公然纠集丐帮弟子在曹操门前唱rap的祢衡他都不在意,但是记住曹操的肚子里可不是船,那是极具杀伤性的航母,所以奉劝马上要穿越的朋友们阎王面前还是小心为妙

三、政治圈里最好的影帝、影帝界最强的政治家

我们说曹操是个演员,而且是最好的演员,你给他一个剧本他就能还你一出好戏,比如当年在官渡一场许攸与曹操的对手戏相信到现在还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又比如魏蜀吴强强联手的赤壁可谓是火遍三国大江南北,所以我们说曹操是一个国宝级的演员。同时他有时演员当中最强的政治家,他灭袁氏、败吕布、打残马韩等等等等无不现实出他除演员以外高超的政治天赋,所以正如标题政治圈里最好的影帝、影帝界最强的政治家。

其实关于曹操的优点还有很多很多,我这里就不一一描述了,下一篇我们讲为什么刘备不和诸葛亮“拜把子”?是尊重呢?还是见外,喜欢的点点关注。


西厢奇谈


1.知人善任,曹操在用人上非常的大气,他手底下的人有谦谦君子也有狡诈之徒,但曹操都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2.军事能力突出,在官渡一战中,曹操非常理性的与袁绍做了比较,采用合理战术最后给袁绍致命一击,统一北方

3.文采出众,他能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么富于哲理的诗句,说明他文采出众。

4.明辨是非,其实要不是三国演义的影响,我相信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不会这么差,曹操最后没有称帝,是非常明智的,另外曹操好色是真的。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盛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平凡的小蜜蜂


曹操为三国一代枭雄,能文能武,很重现实,重收买人才,笼络人心,识大体,顾全局,也是三国中一奸雄。


万延波


说到曹操的优点,实在是太多了!

1.曹操是很大气的。你读他的诗和文,就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比方说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非常明显,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奇伟景象,表现了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气概!

2.儿女情长。他一生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享受天伦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对家人的感情特别珍惜。据《三国志》说,他在临终前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一生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也不觉得对不起谁?但是唯独到了九泉之下,不知道,子修问我要妈妈,我该怎么回答?对

3.宽宏大量。对于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曹操也很看重当年的友谊。比方说像陈宫,曾经和曹操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后来知道陈宫被俘要被处死,不肯投降,曹操就说你死了不要紧,但是你的妈妈怎么办?

4.风趣幽默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上面说的,曹操每次每次出战的时候,士兵们听说曹操要亲自出场,都争先恐后地要看看曹操,他便大声说你们现场看曹操吧,告诉你们曹操长得和你们一样,一个嘴巴两只眼!

5.很称职的一个领导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他的优点还有很多很多





尚书外婆


对老婆好


茶事布公


1.宽洪大度。

2.知人善用。

3.广开言路。

4.招纳贤才。

5.善使权谋。

6.雄才大略。

7.高瞻远瞩。

8.颇具文彩。

等等。总之,曹操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以上这些就无需举例了。


We7667深山居士



提到曹操吸引人的品质,肯定会有很多人提到“霸气曹老板”这个说法,老实说我对这个说法已经看吐了,感觉几乎是“正史帝”和营销号提到曹操的必备说辞。

既然霸气,那得头顶青天,脚踩大地,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对吧?

然而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人,一辈子有记载哭了至少14次,遇到挫折一度想跑去给人打工,被自己架空的皇帝一声怒斥吓得俯地求饶,汗流浃背,从此不敢朝见,面对自己的敌人“大惧”,甚至还没打开就觉得自己快要掉脑袋了,面对敌人挑战不敢应战,被敌人的攻势吓得要迁都……你觉得这个人霸气吗?

没错,这人就是曹操。

以上说法皆有史料,并非虚构,比如遇到挫折,一度想跑去给袁绍当打工仔——

於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

被自己架空的汉献帝呵斥后,吓得俯地求饶,汗流浃背,从此不敢朝见——

《后汉书》: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面对袁绍“大惧”——

《后汉书》: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

袁绍送来公孙瓒的脑袋,曹操觉得自己也快要掉脑袋了——

《魏略》:前岁本初送公孙瓒头来,孤自视忽然耳。

面对孙权和刘封的挑战不敢应战——

《吴历》: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魏略》: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乃召彰。

被关羽吓得要迁都——

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以上并不是为了黑曹操,只是驳一下“曹操霸气”这个流传甚广但个人并不认同的说法。

回到正题,曹操有吸引人的品质吗?

我觉得是有的,那就是曹操具备一些非常先进的思想,而且他还能用自身极强的文学才能去生动地描绘出这些思想。

曹操有些思想的确是远远超越时代的,比如曹操在《董卓歌》里这样写道——

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於园桑。

曹操的意思是,你们都说董卓横死是因为缺德,但是郑康成和郭景图这样道德高尚的人为何也会横死呢?可见这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吧。

个人觉得,曹操想告诉大家,恶人要靠我们自己去除掉,美好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不要寄希望于什么报应,没用的。

曹操还在一些诗句中表达了对人的关心以及“人本主义”思想——

《嵩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

曹操另外一首《对酒歌》更让人感动,读起来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朦胧而迷幻的满足感——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别说当时不可能实现,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也实现不了,可以说曹操在汉末时期竟然已经描绘了几乎是终极美好的人类社会形态。

然而……画风一转,曹操嘴上这么说,实际是怎么干的呢?

曹操对百姓的残酷屠杀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光一伐徐州就屠杀数万流民,十万百姓,第二年又接着屠杀——

《曹瞒传》: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水经注》:曹操攻徐州,破之,拔取虑、睢陵、夏丘等县,以其父避难,被害于此,屠其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自是数县人无行迹,亦为暴矣。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除了徐州外,曹操在其他地方屠杀的百姓也很多,还在官渡坑杀了几万俘虏,对大臣也是肆意杀戮。

曹操搞的屯田制对百姓的剥削也非常残酷——

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

在曹操统治的区域,百姓起义和逃亡的情况相当多——

操之西征也,河间民田银、苏伯反,扇动幽、冀。明年使於谯,太祖问济曰:“……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辨亡论》 (《辨亡论》作者陆机曾作《吊魏武帝文》,总体来说他是推崇曹操的,但依然认为曹操“虐亦深矣,其民怨矣”。)

如果说曹操自己描绘的理想社会生态是“天堂”,那他实际治下的社会生态称之为“地狱”恐怕也不为过。

拥有远远超越时代思想的曹操,没有成为把人类带出历史循环的“天使”,反而成为了屠戮与压迫人类的“恶魔”。

在仔细研读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后,真的可以感受到思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带来的一股令人颤抖的恐怖与绝望。

个人觉得,把这个归结为曹操个人的残忍与变态,并没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曹操心中始终还装着一份“廉价的善良”。

他在北方进行了生产力的恢复与建设,也减免过赋税,改革过税制,打击过豪强,还推出过福利制度——

《魏书》: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於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曹操成全过关羽的忠义,在荀彧死后,强调薄葬的曹操也给予了荀彧独一份儿的立碑待遇。

当然,要注意曹操的“善良”是廉价的,只有在不怎么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曹操才会把“善良”施舍给别人。

《三国志》中记载的一件小事完美诠释了曹操的“善良”为何是廉价的——

初讨谭时,民亡椎冰,令不得降。顷之,亡民有诣门首者,公谓曰:“听汝则违令,杀汝则诛首,归深自藏,无为吏所获。” 民垂泣而去;后竟捕得。

有些百姓受不了曹操的徭役逃走,曹操要求对逃亡者斩尽杀绝,最后一些走投无路的人跑来哀求曹操。

面对这些活生生站在自己面前的可怜百姓,曹操虽然不想下手杀戮,却不愿意为了这些百姓牺牲自己的一点儿威信,所以只是让他们快跑,不要被抓到,最终这些百姓还是被抓到了。

事实上曹操一定很清楚,他们不可能逃得过追捕,但不亲自下令杀了他们,这已经是曹操最后残存的人性,在牺牲利益和牺牲百姓面前,曹操最终选择了牺牲百姓。

曹操的“善良”固然廉价,但从中也能看出曹操的内心深处始终残存着对这个世界的善意,他的残忍与罪恶并非与生俱来,说到底,曹操也是他所处的社会生态下诞生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诞生什么样的人。

曹操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还是个低贱的庶子,他父亲又是个愿意用一亿万钱去买三公之位的官迷,满脑子想的都是升官发财,根本没把他当个人看,也没有教育过他。

他的童年,没有母亲,没有教育,没有温暖,也没有爱,没人教过他到底该怎么去做一个人,他曾经自己写诗描述过自己的童年——

《善哉行》: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

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在外部社会同样得不到。

在汉末那个阶级固化进一步加剧的社会,哪怕是曹操这样的上流社会人士,也因为曹家是暴发户,爹是宦官的干儿子,而从小就被其他真正的上流社会人士所鄙视,后来为了当官不得不舔着脸去混士人圈子。

不管在哪,都得不到爱,仿佛永远置身于孤岛之上,这样长期下来,曹操内心积压的恐惧和压抑足以使他病态。

因为上流社会蔑视曹操,所以他会比其他上流社会的人更急于证明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一分子,并通过去蔑视更底层的平民的生命,来凸显自己的身份,对于蔑视他的上流社会,他一方面想得到他们的认可,另一方面则是刻骨仇恨他们,所以一有机会,曹操屠杀名士同样是毫不手软。

归根到底,有畸形的社会生态,才会诞生曹操这样畸形的人格。

曹操读过很多书,而且思想异于常人,这让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我相信他年轻时候一定痛恨着腐朽的统治者与病态的社会,然而在畸形的社会生态下,他最终还是化为了历史长河中数不清的残暴剥削者之一,成为人类痛苦轮回中的一个黑色齿轮。

其实,曹操并非不知道自己的罪恶,他不但知道,对此还非常恐惧。

曹操死前不久,还在欺骗自己,说自己除了丁夫人外没有负过别人,想减轻自己的罪恶感——

后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但最终,曹操还是承认了自己的罪恶——

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

看过曹操《遗令》的人,注意力都在“分香卖履”之上,但我觉得,重点是曹操对自己罪恶的承认,我想他应该也不希望今后再有人跟他一样,明明有着先进的思想,最终却依然要成为罪恶链条的一环。

或许弥留之际,曹操在恍惚之间还会看到自己在《对酒》中描述的那个美好而梦幻的理想社会……


YouTube闫大圣


惜才,最好用人知道


议言人生


我可以用一首诗来概括曹操的一生功过:

始举孝廉易轻狂,

复兴汉室灭凶强;

亦忠亦奸情难舍,

疑冢六四泪归杨。

曹操死后为防止仇家盗墓,特意建立了64个疑墓,以混淆视听,并且在每一个墓地上都栽上杨树。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有争议的政治家,他的处境非常难堪。实际上曹操非常有先见之明,在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西晋而后的五胡乱华,都有可能对其墓地进行破坏。可见曹操的奸诈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可惜他的后代都是短命鬼,给司马家族作了嫁衣。实际上以我的观点来看曹操应该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东汉的延续功勋卓著,他虽然奸诈,残暴,可那都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试问一下,刘备,孙权哪一个在威胁到其根本利益时,心慈手软的。只不过历史作者处于维护封建正统的角度出发把曹操描述成一个反面人物,曹操对东汉基本作到了虽专权但不敢窥探皇帝宝座,因为当时还有强敌孙权和刘备,他也不愿意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至于他的后代作为,他也管不了了。《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有意将曹魏政权交给其子曹丕继承,实现取代汉献帝的过程,因为小说当中有描述曹操曾说过:孤愿为周文王,言下之意就是将汉家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可这是文学作品的描写,至于史实上曹操的真实想法,恐怕谁也说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