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晚記者獨家揭祕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2 月 29 日下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護士長費琴正穿梭於各個 ICU 病房之間查房,突然,她遠遠地瞥見了南邊走廊處,醫生和護士正帶著 3 個坐著輪椅的患者,對著窗外在交流著什麼。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 2 月 2 月 29 日下午,市三院 ICU 病區南走廊,窗外陽光映照著 3 位坐著輪椅的患者的臉龐。主管護師李向賓看到這一暖心場景,用手機拍了下來。李向賓 攝

坐在邊上的患者目視遠方,夕陽的餘暉映在她的臉上。坐在中間的患者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線,她正在跟家人視頻,分享窗外陽光帶給她的喜悅。

市三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李向賓看到這個場景,則立刻拿起手機拍了下來。他說,那一刻,覺得突然有一束光照進了自己的心裡,讓本來有些疲累的他一下子精神了起來。" 那時候疫情防控形勢還不明朗,身心都很疲憊。但看到這個陽光照在病患臉上的畫面後,我覺得春天來了,看到了希望。"

市三院 D 棟 4 樓的感染三科,是深圳專門用於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地方。疫情防控期間,醫院把 ICU 挪到了這裡。最高峰時,這裡收治重症患者 35 例,危重症患者 13 例。到 3 月 20 日,這裡尚有一例重症患者。

兩個多月過去了,D 棟 4 樓依舊忙碌著。這裡不分晝夜,在疫情防控的每一個夜晚,這裡是鵬城最 " 亮 " 的地方。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李向賓工作中

推開生命的門

" 把深陷危機的患者‘拉’回來 "

3 月 19 日 20 時,李向賓準備上晚班。

從辦公區域進入到 ICU 病房,需要經過 4 扇門。他先推開一扇門進入更衣室,在更衣室裡,穿防護服,戴口罩、腳套、護目鏡和手套,做好三級防護,耗時 15 到 20 分鐘。再推開另一扇門,走過一條長長的過道,這過道像學校的教室長廊,連接著各個 ICU 病房。ICU 的負壓病房都是雙重門設置,他需要先推開外面的一道門,隨即關閉;待負壓達標後,再推開另一道門;這樣,他才能進到隔離病房。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深圳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和重症救治專家組成員袁靜

ICU 的氣氛凝重。患者置身其內,被 5 種以上的監護治療儀器包圍著,危重症患者身上需要插 10 支左右的管子,這些管子維持著他們的生命體徵。

李向賓時常覺得自己推開的是 4 扇生命的門,外面充滿生機的世界和 ICU 裡危機四伏的世界被這 4 扇門隔開," 我想推開這一扇扇門,把深陷危機的患者‘拉’回來。"

夜晚的 ICU 燈火通明,裡面除了監護儀器 " 滴滴 " 的鳴叫聲外一片寧靜,卻沒人閒得下來。

剛接班的李向賓需要了解病人的治療方案,統籌調度組內護士,打液體,做霧化,觀察生命體徵,檢測心率、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進行血氣分析,諸如此類的工作事項密密麻麻地塞滿了李向賓的整個工作表。" 不要想著能坐一會兒,連寫病歷都得站著。" 他說。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市三院放射科技師張健江需要 24 小時待命

袁靜是深圳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和重症救治專家組的成員,是 " 定海神針 " 般的存在。她每天都要查房、會診、討論危重症患者救治、制定診療方案、參與臨床科研 …… 她幾乎每天都會接到一兩百個電話,處理無數條微信,時常在半夜被緊急電話叫醒。科室同事說她早上 7 時 30 分到醫院,經常工作到凌晨," 忙得要飛起來 "。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市三院麻醉科主任何仁亮正在進行氣管插管

病情像風 瞬息萬變

" 就是跟死神搶病人,看誰快 "

胸部影像學特徵是判斷新冠肺炎是否確診的標準之一,由於危重症患者無法自主行動,放射科派駐了兩名技師支援感染科,市三院放射科技師張健江便是其中一個。張健江的工作性質要求 24 小時待命。

張健江待命的地方在門診樓 1 樓,門診樓和 ICU 所在的 D 棟有一定距離。每當他接到拍片任務,他都跑著過去,把平常 10 分鐘的路程壓縮成 2 分鐘。若是你凌晨在院裡,看到一個飛奔的身影,不要奇怪,那可能是張健江又接到了緊急任務。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市三院麻醉科主任何仁亮

病情變化快,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特點。" 晚一秒鐘,患者的病情都有可能惡化。" 張健江說。

ICU 患者的病情像風,瞬息萬變。李向賓需要 " 死盯著 "。一個月前,ICU 病房收治了一位 30 多歲的女性患者李甜(化名)。李向賓當時有些吃驚,心裡嘀咕:" 她這麼年輕,怎麼就進來了。"ICU 病房內的患者多屬 " 爺爺奶奶 " 輩,30 多歲的患者,少見。

李甜剛進 ICU 時,還沒有插管。次日 19 時,李向賓發現她血氧飽和度不高,監護器紅燈頻閃。" 不對勁!" 他心裡一驚,立刻向醫生彙報,與醫生一同研判。" 通知麻醉科,做氣管插管!"20 分鐘後,李甜的身上多了一條管子。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市三院血液淨化室護士長、主管護師呂超群操作血透機

氣管插管與氣管切開是搶救新冠肺炎患者中最危險的兩項工作。因為操作過程中,需要貼近患者,打開口腔,打開聲門,找到氣道。此時,含高濃度病毒的空氣撲面而來,醫生完全暴露在滿是高濃度病毒的空氣中,被感染幾率很高。

插管講求快、準,麻醉科此次派出的氣管插管先鋒隊員各個經驗老到。市三院麻醉科主任何仁亮插管最多 2 分鐘,一般只需 1 分鐘。" 就是跟死神搶病人,看你們誰快。" 何仁亮說。

插管的過程很快,但何仁亮每次都要和醫生護士一起,在一旁觀察患者狀況,確保一切正常。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市三院重症醫學科副護士長費琴護理中

李甜插完管後,她的情況並沒有好轉。醫生當機立斷:進行俯臥位通氣!讓肺部平時用不到的肺泡打開,幫助呼吸!李向賓立即幫李甜進行俯臥位通氣。採取這項措施後,李甜的病情漸漸平穩下來。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張莉(匿名)在 ICU 病房裡迎來了她 60 歲生日

神經是緊繃的

夢裡都在搶救患者

神經是緊繃的。這是 ICU 病房中所有醫護人員一致的感受。李向賓的生物鐘是亂的,經常失眠。好不容易躺到了床上,他卻怎麼也睡不著,閉著眼睛,眼皮抽動,白天的事像放電影一樣,一遍遍在眼前浮現。他的同事有一次做夢,夢裡在搶救患者,推著搶救車往手術室裡衝,卻怎麼也打不開門,一著急醒了,醒來長吁一口氣:" 還好是一場夢。"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市三院重症醫學科副護士長費琴

市三院血液淨化室護士長、主管護師呂超群這段時間最害怕機器報警,每當聽到時,她都會一激靈。她有時在工作中會出現幻聽,猜想是不是自己的患者出現問題了,這時,她會立馬問身邊的同事:" 你有沒有聽到報警聲?"

新冠肺炎老年患者一旦進入 ICU,可能會迅速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況。此時,血透機開始代替他們的肝腎發揮功能。

最忙的時候,呂超群團隊需要給 7 個危重症患者 24 小時不間斷地進行血液淨化治療。7 個患者位於不同的 ICU 病房,呂超群跑著穿梭在各個病房裡。

血液淨化治療是一項需要動手進行精細操作的工作。但在 ICU 病房內,呂超群包裹得像一個太空人,這使得她的動作比平時慢了 2 倍," 像是一個大胖子,連蹲下處理患者管道這一件平時很常見的動作,都非常費勁。"

呂超群需要不停地計算。" 醫生準備輸 100 毫升液體,那麼我相應地就要出 100 毫升液體,保證患者平衡。" 她介紹,為了保證患者體內酸鹼度、電解質、鈉鉀鈣等元素的平衡,她需要不停地計算、配方。呂超群的語速很快,像機關槍的子彈一樣。她說那可能是職業習慣," 忙起來就有很多事要做,要儘快地做。"

3 月 8 日,一位患者肝功能受損,廣東省專家建議引進一臺新設備,進行血漿吸附。這項技術,呂超群團隊沒有開展過,要重新學習才能進行救治。她的壓力大,當天早上 6 時便醒了。7 時 30 分,她已經到科室穿好工作服,準備跟專家和培訓老師一起學習。9 時 30 分,一套上防護服和口罩,熱氣便襲來。還沒開始給患者操作,她的面罩就起了一層薄霧,渾身都是汗。經過兩個小時不間斷地操作,她出色地完成了。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袁靜看到患者出院,特別開心

在 ICU 值守是一個身心俱疲的工作。每次脫下防護服,醫護人員的內衣是溼透的,腿是腫的。護士們有個習慣,睡覺會拿一個枕頭,把腳墊起來,促進血液循環,這樣第二天才好繼續工作。

治病也要療心

" 要讓他們覺得自己在被保護 "

每一個 ICU 床頭旁邊,都有一個鬧鐘。這是市三院重症醫學科護士的精心安排。

ICU 裡晝夜不分,患者多數採用鎮靜劑鎮痛,感知不到晝夜變化,長此以往,患者會減少跟人交流的慾望,不利於治療。為了讓患者有時間概念,市三院在每一個 ICU 患者床頭都放了一個鬧鐘。

治病也要療心。由於自身病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特點等因素,ICU 患者通常比輕症患者更容易悲觀消極。

市三院重症醫學科副護士長費琴在平時的護理中,儘可能多地跟他們聊天,經常鼓勵患者。有一個老爺子,做了氣管切開,但他的上肢力量還在,可以自己寫字。為了能跟他溝通多一些,費琴自費在網上買了一塊寫字板送給他。

3 月 10 日,入院 45 天后,張莉(化名)在 ICU 病房裡迎來了她的 60 歲生日。那一天,袁靜和醫療組專家唱著生日歌,帶著蛋糕、鮮花走進病房為她慶祝生日。" 沒想到我還能在這裡過生日,太開心了。" 張莉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最危險的時候,她上了有創呼吸機,曾在 1 個月內兩次氣管插管,一度生命垂危。

3 月 8 日婦女節,這天,袁靜查房時和張莉說了句 " 節日快樂 "。她心情不錯,悄悄地告訴袁靜,3 月 10 日是她 60 歲生日。袁靜一聽:六十大壽,那可是件大事!她立刻叫科室的小夥伴給阿姨準備蛋糕。雖然蛋糕不能吃,蠟燭不能點燃,但在生日歌和祝福聲中,張莉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認真地許下了心願。3 月 19 日,她出院了。

在 ICU 病房裡,袁靜戴著防護手套堅持和每位患者握手。" 別小看一次握手,這是在傳遞能量和關愛,讓他們覺得不是在被隔離,而是在被保護。" 袁靜說。

深晚獨家 | 深晚記者獨家揭秘戰疫中市三院ICU病區的日日夜夜 這裡不分晝夜,是鵬城最“亮”的地方


▲ ICU 病房

一次,袁靜趴在床邊,對一位插著管、無法說話的危重症患者說:" 你要快點好起來,你女兒和外孫都在外面等你呢。" 這位患者眼含熱淚點了點頭,袁靜忍不住摸了摸他的頭。那個瞬間,袁靜特別感動。她說,那是兩個生命在交流。

在 ICU 病區,南邊走廊是生機的代名詞,它朝陽,看得到外界景象。如果患者條件允許,醫生護士會帶著他們去曬曬太陽。疫情防控期間,南邊走廊給患者帶來了生的渴望,也給醫護人員帶來了堅持、堅守的動力。

3 月 20 日,一位 70 多歲的危重症患者步伐輕鬆地康復出院,袁靜看到後特別開心,回去和科室同事聊了很久," 這樣的成就感是醫生這個職業必須的 "。

熟悉袁靜的同事都說,哪天聽到袁靜邊走路邊哼歌,一定是遇到了開心的事兒。疫情發生後,袁靜很長一段時間沒哼歌了。直到最近,新冠肺炎患者出院的數量越來越多,尤其是有多名危重症患者出院," 走廊裡又能偶爾聽到袁靜在哼歌了 "。

深圳晚報記者 王宇 責任編輯 徐再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