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玉器仿古,古已有之。宋代文人以好古為文房增添雅趣,仿古之風至清代乾隆年間達到頂峰。乾隆皇帝的慕古情懷可謂歷代之最,當中尤以仿古玉器的製作最為突出。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乾隆畫像


清宮中收藏了大量古物,既陶冶了乾隆的慕古情懷,又為仿古提供了參照。乾隆二十四年平定準葛爾後,「拓地二萬餘里」,打通了新疆和田玉內運的道路,新疆開始進貢和田玉,據聞「每年春秋兩貢可達兩千公斤」。由此,乾隆喜用細膩溫潤的和田玉料,授意宮中造辦處製作仿古玉器,更親自過問造辦處人員構成、工匠選派及其技術水平,並指點重要器物的整個製作過程。乾隆對仿古玉器的重視,在其御題詩及用印中皆有所表現。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清宮造辦處為官辦作坊,康熙年間建於養心殿,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達到鼎盛,尤以乾隆年間為高峰。


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著交與織造的海保處,仿古款式花紋,酌量做佩、璧、環、玦、合符……」乾隆時期,宮廷製造了一批帶有千字文編號的玉器,當中許多是仿古玉器。乾隆雖好古,但風格多變,有時雖仿其神韻,但亦不忘增添新意。且其用料之考究、製作之不惜工本及治玉工藝之精細皆達到了巔峰。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宮廷畫師丁觀鵬所繪《弘曆鑑古圖》,反映了乾隆鑑藏之情景。


此次《中國古代玉器 II • 重要私人珍藏夜場》將呈獻一件帶有《乾隆年制》「拱字一百十號」款識的清乾隆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在已知的作品中,千字文編號最大為一百九十八號,此類器物按千字文排序,編號用來分別器物於殿堂存放的位置。北京故宮博物院亦藏有一類似長宜子孫佩,刻有「覆字一百八十八號」。據故宮專家推測,此類帶編號的乾隆宮廷玉器原有一百九十多件,現存可見的僅剩五十餘件。清末有部分玉器流散宮外,猜測此珮為其中之一。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7268

清乾隆 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

長 13.6 cm (5 3/8 in) 厚 0.7 cm (1/6 in)

款識:《乾隆年制》「拱字一百十號」

說明:附原裝民國錦盒

估價:HK$ 1,500,000 RMB 1,320,000

「長宜子孫」珮以上乘羊脂白玉為材,通體雪白剔透,瑩潔溫潤,打磨拋光細緻,屬極高級別的宮廷御製玉器。玉珮雙面均工,雕工細膩,並運用了鏤雕及線刻等技法,工藝造型工整,器形有如漢代鏤雕玉璧,上加出廓部分後呈葫蘆狀。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玉珮邊緣兩側均刻有款,一邊刻有「乾隆年制」;另一邊刻有「拱字一百十號」,明顯由清宮造辦處監造,具有典型清代乾隆仿古繁縟奢華之風格。玉珮中央直行鏤雕「長宜子孫」四字,「子孫」兩字在璧內,兩旁共八鳳對稱環抱包圍「子孫」;「長宜」兩字位於出廓部分,兩旁透雕交纏的夔鳳及人首,後者採披長髮呈側面,紋飾非常罕見獨特。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長」,長遠長久;「宜」,君子宜之;「子孫」,萬代也。「長宜子孫」是中國長輩常有的觀念,尤其是興旺昌盛的家族更希望家業能夠傳世,世世代代持續下去,子子孫孫都能過上安逸富貴的生活。在文物中發現自漢代起已有玉璧雕上「宜子孫」及「長宜子孫」等吉字的玉璧,說明「長宜子孫」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說明:附原裝民國錦盒


乾隆參考漢代玉璧製作玉珮,賜予皇子皇孫,表達他對後人的祝福和期望。此珮的設計繁複精密,意味深長,「長宜子孫」縱向排列,先傳子,後傳孫,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寓意極佳。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一件清乾隆白玉「長宜子孫」珮,形制與此拍品相似,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載於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9清》,紫禁城出版社、安徽美術出版社,北京,2011,頁240,編號245。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從御製白玉“長宜子孫”珮看乾隆仿古之趣


另有一件清乾隆青玉「長宜子孫」珮,形制亦與此拍品相似,載於楊伯達編《玉緣—德安堂藏玉》,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頁46-4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