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用的是當年滅北洋水師的同一方法,但結果相反?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完全不同。

甲午海戰,日軍實力是明顯佔優的。

珍珠港事變,日軍實力則明顯落後。

甲午海戰中,日軍在豐島海戰其實不算偷襲,只是單純的獵殺北洋水師,正好遇到“濟遠”“廣乙”號而已。

其中“廣乙”號不堪一擊,“濟遠”號也沒什麼了不起,比日軍三艘主力艦“吉野”、“浪速”及“秋津洲”差遠了。

如果聯合艦隊真的想偷襲北洋水師,應該突襲威海衛。或者得到準確情報北洋水師大部分主力出動時,發動突然襲擊,而不可能只是對付“濟遠”號一艘主力艦。

所以,甲午海戰日軍不存在偷襲。

珍珠港事變則完全不同。

日本聯合艦隊知道實力不如美國海軍,所以期望以一次突襲打垮美國太平洋艦隊。

珍珠港事變結果,日本航母幾乎殲滅了太平洋艦隊的所有戰列艦,只是運氣不好沒有打到3艘航母而已。

日軍取得重大成果包括: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死亡和1,282人受傷。

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

幸運的是,海戰恰恰從戰列艦時代向航母時代過渡。美軍保留了3艘航母,就保存了太平洋艦隊的元氣。

但絕非說戰列艦就不重要。因航母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和惡劣氣候作戰能力,戰列艦還是相當有用的。

所以珍珠港事變,對於美軍的打擊是慘重的,只是沒有達到日本的預期而已。

結論,甲午海戰日軍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偷襲,珍珠港事變真好相反。


薩沙


這種說法不正確,甲午戰爭時期日軍圍殲在威海衛軍港內殘餘的北洋水師軍艦跟二戰時期日軍偷襲珍珠港用的完全是兩種辦法,兩場戰役之間,我個人認為根本毫無關聯。其次,兩次偷襲的結果對於日本海軍來說,都算是比較滿意的。雖然在偷襲珍珠港戰役中,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基本不在港內,因此而倖免於難,但對日本海軍來說就是一場勝利的偷襲戰役。

下面從威海衛保衛戰和珍珠港戰役,就這個問題,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北洋水師威海衛保衛戰役

在黃海海戰之後,日本聯合艦隊一艘戰艦未沉,僅僅只有幾艘軍艦分別遭到了北洋水師軍艦不同的創傷而退出了戰鬥。但這幾艘軍艦在回國之後,以短短數日的修理便恢復了整個艦隊的巡航能力,在黃海海戰之後不久,便重新奇蹟般的遊弋在中國黃海海面。在掌握了整個黃海海面的制海權之後,日本聯合艦隊便配合早已在中國登陸的日軍陸軍部隊對威海衛港內的北洋水師軍艦發動了最後的攻擊。

而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之後便在李鴻章的“禦敵報船”命令之下退守于山東威海衛軍港之內,殘餘的以兩艘“定遠”、“鎮遠”鐵甲艦為首的北洋水師,由於各艦船在黃海海戰中分別遭受到了日艦不同層次的重創,又得不到及時的修復和補救,無奈之下整個北洋艦隊只能退守威海衛,憑藉港內岸上炮臺強有的火力支援,從而勉強保護艦隊。

對於盤踞在港內的北洋水師,在日本海軍的高級將領眼裡看來,只不過是甕中之鱉罷了。為此日本聯合艦隊便派出魚雷艇趁著夜色偷襲威海衛軍港內的北洋水師艦船,而到了威海衛保衛戰後期,由於岸上沒有清朝陸軍的支援,清政府花巨資修剪的炮臺最終被日本陸軍奪取,原本用來抵禦日本軍艦的大炮,卻成了攻擊北洋水師的利器。最終,在岸上炮臺與海上的日本艦隊聯合打擊之下,整個北洋水師覆滅在威海衛港內,以丁汝昌、劉步蟾為首的水師高級將領紛紛自殺而亡,寧死不降。

所以,對於威海衛之戰中的北洋水師,日本海軍先是通過魚雷艇的偷襲,再通過配合陸軍的聯合攻擊才將整個北洋水師挫敗於威海衛港內。

珍珠港戰役

對於珍珠港戰役來說,日本海軍根本用的就不是消滅北洋水師的那一套傳統辦法。首先,在消滅整個北洋水師的殘餘勢力之前,中日兩國已經宣戰,且日本海軍在黃海海戰中已經重創北洋艦隊,奪得了整個中國黃海的制海權,對於龜縮在港內的北洋水師就已經成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囊中之物。

而在珍珠港戰役中就大不相同了,首先日美兩國是不宣而戰。由於日軍在東亞以及東南亞的大肆進攻,嚴重阻礙了歐美列強在東亞的利益。為此,美國政府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對日本採取了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資產、切斷日本的資源進口路線,而這所有的一切都阻礙了日本在整個東亞以及東南亞戰場的侵略意義。再加之,日本又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而日本所需要的自然資源,恰恰就在中國、東南亞以及西太平洋之上,如果要單純的通過外交來解決美日之間在亞太地區的矛盾,就不得不答應美國提出的要求——從中國大陸撤兵,以解除美國對日本的經濟制裁以及石油等資源的禁運。

但對於日本政府來說,答應美國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唯一能解決當下局面的就是與美國開戰,搶奪在東南亞的資源輸送回國內,為將美國太平洋艦隊趕出西太平洋而奠定基礎。隨後,偷襲珍珠港的計劃便被山本五十六草擬出來。至於我為什麼認為珍珠港戰役和之前日本海軍消滅北洋水師的方法不同呢,是因為山本五十六草擬出來的珍珠港戰役是借鑑了早先一年,英國皇家海軍借用航空母艦編隊對日本的同盟國意大利所使用的方法,最終整個英國海軍藉助航空母艦為跳板,以微乎其微的損失,摧毀了在塔蘭託港內的意大利海軍艦隊。

而山本五十六正是參考了英國使用航母編隊配合艦載機對塔蘭託軍港內的意大利海軍發起突然襲擊而大獲全勝的戰略結果,才在一年後起草了珍珠港戰役的藍本以用於實戰。而此次偷襲珍珠港戰役,完全是利用航母編隊配合艦載機以及袖珍潛艇的聯合行動才取得了擊沉美國海軍主力戰艦4艘、擊傷3艘以及摧毀珍珠港的機場和飛機的勝利。

但是日本海軍一心想要摧毀港內美軍的三艘航空母艦,卻恰逢出港,並不在珍珠港之內,否則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勝利的結果,恐怕要遠遠高於上述結果。


個人看法:威海衛之戰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滅跟珍珠港戰役中,日本海軍並不是使用的同一種方法。一個是在雙反艦隊大戰之後的海陸合圍偷襲戰,而另一個則是在雙方不宣而戰的情況下,利用航母編隊行駛至預定攻擊位置,再通過艦載機對港內不知情的美軍艦隊進行無差別的攻擊。

以上均為個人看法,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宇澤歷史


其實有相同,也有不同。

我們往往很容易先看到不同,比如:

1. 結果的不同

日軍偷襲珍珠港按照海軍馬鹿自己的說法以及歷史磚家的評價是“大獲全勝”,然而要得公道打個顛倒。首先,日本在二戰之前一直是協約國裡面的贏家,只是在華盛頓會議中被美國佬一直欺負,強盜分贓利益,尤其是在太平洋海上利益受到了侵害。

二戰中,美國人就是要逼日本人亂來,而日本人萬萬不能跟美國人硬鋼,首先自己沒那個實力,其次作為軸心國陣營,希特勒正在歐洲一個人囂張,如果把美國拉下水了,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日本只要去偷襲珍珠港,無論戰術上贏不贏,外交和戰略上給了美國打破綏靖,捲入二戰的理由,那麼都是輸得一塌糊塗。而且退一萬步說日軍也只是希望通過惹美國轉移一下注意力,讓自己在東南亞和中國這邊可以有空間搞事情,屬於製造大麻煩來掩蓋小麻煩。而甲午海戰中卻不是要製造什麼麻煩,而是虎視眈眈就是要打清廷,通過這個行為搶錢。

其次戰術上,日本人希望通過消滅珍珠港基地裡的美軍航母大大挫敗美軍勢氣,然而最後一艘美軍航母都沒有找到。這個有限的戰術目標都沒完成,何談大勝?

然而甲午海戰的結果就不一樣了,全殲北洋海軍,佔領旅順港,成功勒索到賠款。戰術,戰略目標全部順利達成。

2. 指揮官不同所以戰略思想不同

甲午海戰的指揮官是日本海軍老派將領東鄉平八郎,這個是個被世界公認,甚至被美國海軍將領都尊敬的傳統海戰專家。傳統海戰還是大艦巨炮,速度列陣,齊射對轟的玩法。傳統海戰是沒有辦法打了就跑的,必須是海上騎士一樣對射單挑,弄沉對方一艘船就跟放倒對方一個騎士一樣,海上拼完力量,還要佔領港口,都是刀刀見血的pk。

而偷襲珍珠港指揮官是山本五十六,屬於海軍少壯派,新派,目標就是快速突擊,打了就跑,還是開著飛機打了就跑,不要說佔領珍珠港,就連在瓦胡島多玩一會喝喝茶看看風景的要求可能都會讓他們脊背發麻。

也是日本人用航母飛機這樣一搞,讓太平洋海戰的遊戲規則變成了航母pk,後來美國人上道了不停造航母,而日本人卻又回到了大和,屬於活倒退了。

3. 兵器不同

如同前面講的,北洋海戰,是戰艦對射,珍珠港,是航母突襲。維度都不一樣。甲午海戰中,雖然是戰艦對射,北洋海軍還在巨炮,慢艦時代,而日軍選擇了速射,快艦,嚴格意義上說,這一點賭對了,棋高一著。

要說相同,只有一點相同,那就是從日俄海戰,到甲午海戰,日本人都在想通過海軍一戰嚇唬人,然後賭國運。對待沙俄,滿清這樣的舊帝國自然是摧枯拉朽,然後到了20世紀,東洋強盜小流氓對待美國這樣的大佬,依然選擇用對待沙俄和滿清的這一套。戰略思想沒變,然後結果變了......

堅持優質原創回答,歡迎各位大佬多多鼓勵!


HannibalLecter


我不認同此觀點。

當年日本聯合艦隊並沒有對北洋水師進行偷襲;對美軍的珍珠港是偷襲的,所以,兩者不是同一個方法。結果也不是相反,而是相同,都取得了成功,並獲得勝利。

下面具體分析:

首先看甲午戰爭。

此次戰爭分成幾個階段,豐島海戰、成歡之戰、平壤之戰、黃海海戰、遼東半島的戰爭和山東半島的戰爭。當時中日宣戰是在1894年8月1日,在此之前,只進行了規模的豐島海戰、成歡之戰,雙方損失都不大。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黃海海戰這樣大規模的戰役發起前,雙方都早有準備,並且也在宣戰以後進行的。因此,不存在日本聯合艦隊偷襲清軍的情況,包括後來的遼東半島的戰爭和山東半島的戰爭都是如此,直此北洋水師被完全消滅。

中日甲午戰爭經過略圖

中日雙方於1894年8月1日同一日宣戰

黃海海戰老照片


再看偷襲珍珠港。

此次是日本聯合艦隊蓄意為之的的偷襲行動,因為在偷襲時間的選擇、外交上的欺騙、情報上的配合、軍事上的部署等等,都足以說明此問題。此次偷襲,可以說打得美國人措手不及,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在太平洋海域逐步恢復元氣,並且美國人為此付出了其建國以來的最慘痛代價。近些年,有些人給偷襲珍珠港事件翻案,說美國人事先知道,用的是“苦肉計”。這種情況不存在的,這完全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也是一種譁眾取寵的拙劣表演。歷史就是就是歷史,不應該戲說。

日本偷襲珍珠港期間,美國驅逐艦“肖”號正發生猛烈爆炸


1941年12月8日,美國總統羅斯福正簽署對日宣戰文件

如果這兩次事件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日本人的賭博冒險精神是相同的,敢於賭博的民族性顯露無疑。甲午戰爭時,中日實力相差並不大,特別是海軍;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時,是明知美國的戰爭實力和潛力比自己強很多,還冒險為之,他是知道戰爭最後的結局的,包括山本五十六本人都清楚,最後的勝利是屬於美國人的。可能這就是真實的日本人吧!我們需要多瞭解。


要重視日本民族的賭博冒險精神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也歡迎加“關注”交流,共同提高!


止戈軍是我


偷襲戰都是弱小的一方從暗處突然出手偷襲強大的一方,偷襲成功,則一勞永宜。偷襲失敗,則全軍覆沒。具很大的冒險性。

日本歷史上就是三流國家,從偷襲我北洋水師開始,就賭上了國運。那時的我國還是農業大國,根本就不具備生產堅船利炮的工業基礎,軍艦全是買、買、買!打沉一艘就少一艘。

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時,雖然也是偷襲成功,給美國太平洋艦隊造成重創,但美國當年已經工業生產強國,對日本偷襲所造成的艦船損失,很快就能修復。所以日本在二戰偷襲珍珠港與偷襲我北洋艦隊結果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日本偷襲我北洋艦隊,基本造成我海軍基本癱瘓,根本無法修復。而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國政府的對日政策迅速做出反彈,立即向日宣戰,這也是日本沒想到的,也是日本二戰走向失敗的開始。


壹佰高


這個提問是錯誤的。日本滅北洋水師 全國上下都知道中日必有一戰, 至於戰爭何時爆發不清楚。 所以出現慈禧挪用北洋水師軍費,無力購買新式開花彈添置新軍艦,而同期日本冒險堵贏了一次國運,導致了中國衰退了百年 。至於二戰日本打珍珠港是赤裸裸的偷襲。美國根本沒有任何準備,首先要清楚日軍偷襲珍珠港是達成了作戰目標,對美國的損失是巨大的。至於出現結果相反,是因為美國再生產能力方面的體現。二戰美國建成重型航母24艘.輕型航母10艘.護航航母137艘 。現在中國國力已經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但是忘戰必危。




二月194307037


北洋水師甲午海戰之敗,其原因可以從戰術和戰略兩個角度來分析。

一、戰術

一般認為和陣型、編隊、指揮、火炮威力等因素有關。

1、陣型採用的是橫隊方式,北洋水師艦艇船頭對敵,船頭火炮口徑大,威力猛,但是火炮少,無論是射速、準確度、數量都無法和敵方艦隊相比。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艇大多艦齡較長,比如定遠、鎮遠、超勇、揚威等,只適合船頭對敵,經遠級由於沒有船尾火炮,側舷對敵火力不強,北洋水師也只能採用這種在當時看來已經有些落後的戰術了。而且,對於一場遭遇戰,北洋水師的確無法選擇更好的陣型,只能倉促應戰,這種情況下,北洋水師的劣勢只會被無限放大。

2、北洋水師的編隊也有很大的問題。北洋水師的核心思路是保定遠鎮遠兩鐵甲艦,將高速艦艇和低速艦艇混合編隊,這樣導致致遠號等高速艦艇受制於定遠號等低速艦艇,根本無法將速度優勢發揮出來,自始至終處於不利地位,相反敵方艦隊將高速艦和低速艦分組編隊,利用第一遊擊艦隊的速度優勢,迅速對北洋水師形成包夾的形式,進可攻退可守。

3、致命的原因在於火力密度不足。北洋艦隊的主戰炮為100mm以上口徑,在火炮口徑上佔據絕對優勢,但是數量少,射速也不夠快,無法迅速打穿敵艦裝甲。甲午海戰雙方的交戰距離在5000~7000米左右,在這個距離上,火炮的命中率非常重要,能否命中敵艦是首位的。那麼,更多的火炮,更快的射速,自然會獲得更多的命中機會,北洋水師的船頭對敵陣型,以及自身火炮的缺點,達不到足夠的火力密度,嚴重影響命中率。而面對日軍速射炮火力的集中攻擊,除了致遠級之外,北洋其他艦艇都有或大或小的設計缺陷,防護能力堪憂,很快就被擊沉。

4、北洋水師的指揮也很成問題,在定遠失去指揮能力之後,北洋各艦則立即陷入了各自為戰的境況,這說明北洋水師戰前根本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戰計劃或是預案,就算是有,也沒有考慮到當旗艦喪失指揮能力時該有誰來接替指揮。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揮,各自為戰的北洋各艦,非常容易被各個擊破。

二、戰略

從戰略上來看,可以說,北洋水師之敗是必然的。

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縱觀當時的世界格局,按照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標準來看,甲午戰爭是一場地道的現代化的戰爭。一場現代化戰爭,需要的是現代化的政府,現代化的工業體系,現代化的軍人,現代化的國民。只有一個完全的現代化國家,才有能力動員足夠的國力來打一場打現代化戰爭。

而那個時候的中國,還只是一個封建體制的農業國而已。雖然朝廷內外有李鴻章這樣的現代化官僚,軍隊中有劉步蟾這樣的現代化軍官,士人中也有魏源這樣的現代化知識分子,但是,中國依然是一個封建的朝廷,封建的軍隊和封建的臣民。北洋海軍只是一個封建國家一時興起的產物,從這個層面來講,北洋海軍甚至無法算作是一支現代化海軍。

日本雖然是小國,但是一個近代社會的體系是完整的,一個民族意識已經覺醒的現代化民族,才可能產生一隻現代化軍隊。而只有一個足夠精簡高效的現代化政府,才能有效地指揮和建設、維護、發展一隻現代化軍隊。

具體而言,比如:

1.當時的清廷對日本海軍瞭解極為不足,從戰略上輕視日本,從光緒皇帝輕易對日宣戰可以看出。當時光緒剛剛親政,急需以戰立威,對內可減少太后的干政,對“外”也可打壓各地封疆大臣的氣焰。對光緒和翁同龢來說,還認為日本蕞爾小國,此戰必勝。

2.整個清廷貪腐橫行,整個國家幾乎已經病入膏肓的地步。這一點不用多說。

3.官員之間的權利爭鬥,導致外行引導內行。丁汝昌原本是捻軍降將、陸軍將領,但李鴻章為了確保自己對北洋水師的控制(這種控制不全是出自私心),不得不提拔丁汝昌來當水師提督。

4.整個戰爭決策失誤,戰爭準備不足,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在思想上和戰略物資的準備上明顯不足。又比如在軍費上,軍費被挪去修頤和園。與當時日本對每年的海軍軍費制定法律及保證實施進行對比,何其鮮明。

反觀日本:

從大的方面來說,彼時日本已進入工業化時代,日本的軍事工業已有一定實力,同時在財政上有充分準備,對於戰爭進行了國家動員。而彼時日本的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極強,當時日本的報紙能夠動員全國的日本人為了軍艦捐錢,國民凝聚力極強。具體到海軍,日本當時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海軍體系,並且有十分完備的軍事教育體系,如“江田島海軍學校”,為日本海軍培訓了大量的海軍軍官。

可以說,各方面與當時的清廷及北洋水師四處被掣肘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北洋水師甲午之敗,有其必然性。

兩者之間不同之處在於日本跟北洋水師打,沒有用偷襲,日本跟美國打才用了偷襲,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元YS少


日軍偷襲珍珠港和甲午中日戰爭完全是兩回事。甲午中日戰爭的海戰主要有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威海衛保衛戰,其中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都是中日兩國的海軍不期而遇,兩次都是日本海軍首先開火主動挑起的戰爭,根本不存在偷襲一說。


日軍偷襲珍珠港才叫做偷襲,什麼叫偷襲,一般是弱小的一方出其不意地主動攻擊強大的一方。二戰時,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官是山本五十六,山本曾經在美國當過駐日武官,他十分清楚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因此,山本五十六一開始就反對日本同美國開戰。但是日本大本營已經同美國開戰,山本五十六不得不服從命令。日本聯合艦隊如果和美國海軍硬碰硬,自然不是美國海軍的對手,山本五十六才策劃了“偷襲珍珠港”的計劃。為了偷襲珍珠港,日本派了大量的間諜到夏威夷,同時在日本本土進行了演習。


日本海軍消滅北洋海軍和偷襲珍珠港的結果是一樣的,二者都取得了成功。


歷史軍魂


真正的歷史都活在歷史的塵埃裡。霧裡看花,眾說紛紜。惜花認為二戰珍珠港是日本不得不為之,而北洋水師卻是蓄謀已久。從鴉片戰爭讓列強們看到清政府的軟弱與富有,開啟了他們更多貪婪的慾望。

一、世界格局不同

曾經的大航海時代又叫做殖民時代,西方列強們靠著手中的武器,在全世界都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掠奪。日本作為後起之秀,更是更加明白侵略的好處,在面對軟弱無能清政府被區區幾千人的英國人打敗,並簽訂《南京條約》看著英國通過武力從清政府賺取利益是那麼的簡單,讓日本人非常的眼紅,於是其就開始蓄謀已久的侵略計劃。從甲午戰爭開始到結束,到處都充滿著各種陰謀。而二戰由於法西斯德國的對於一戰的不公平待遇的反抗,到引發世界各地人們擺脫殖民統治走向獨立自主的新時代。日本攻擊珍珠港更是其不管在中國戰場,還是東進計劃都非常的失敗。讓日本不得不做出戰略調整,而引發的一場戰爭。

二、戰略戰術效果不同

甲午海戰是為了日本後來跟多的陰謀做準備,除了獲得各種的戰爭賠款外,還要清政府割讓大片的土地。為日本日後侵略中國做好各類鋪墊。而珍珠港海戰卻是日本想通過消滅美國太平洋海上力量,從而更好的實行其入侵東南亞計劃。一招聲東擊西的戰略,讓其更好進行殖民掠奪。是一種戰略掩護作戰。甲午海戰卻是通過消滅清政府最強的軍事力量,從而達到其任意宰割清政府的戰略目的。

日本人從明朝的各類海盜擾我海疆,從本質上就對中國有種侵略慾望。而對於美國珍珠港海戰卻是因為戰爭需要才進行的戰爭。所以,不管什麼年代裡,都要牢記歷史,時刻警惕。


惜花公子


閒來無事,有些發慌,信口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聊以消遣、解悶了。

日軍偷襲珍珠港,和當年中日甲午戰爭時,日艦隊偷襲我天朝的北洋水師,如出一轍嗎? 這個"有人",不知是哪一位大咖, 好象是題主臆想出來的吧? 以愚觀之,二者,可是毫無可比性的!

這裡就以個人的歷史認知,來計較一番吧。

不過先得聲明,因為愚對甲午戰爭的關注,是老早以前的事情了,印象不免模糊,雖說原本閱讀了好多關係這方面的歷史書籍,但實話實說,各種細節,都已記不真切了,只能憑記憶,大致來理論一番,見諒嘍。愚雖然只是農夫一個,遠非嚴謹的歷史學家,好象用不著那麼考究,但本著淳樸農民的本份,誠不敢信口開河,力求以事實說話。儘管所言,總是大失史實,但那只是在所難免,不自覺所致也。

以愚所知,日本偷襲珍珠港,與老早偷襲我北洋水師,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戰爭前夕,時代背景或者時勢,二者就大不相同 。甲午戰爭前,我北洋水師,雖然號稱什麼"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然而精於算計的小日本,自登上我艦,見識了我海軍將士賭博喧譁,炮管曬褲子等等形狀後,不管見識是否正確,自此後瞧不上我海軍將士,卻是事實。換言之,日本是在全力發展海軍,翼羽已豐,胸有成竹,潛意識裡可穩操勝券的情況下,釁意挑起事端,並逼我水師迎戰,才發生了甲午戰爭。事實上,說那時的大清朝是泥塑巨人,紙紮大神,真正的紙老虎,一點不為過。那時候,雖然北洋水師的諸如定遠、威遠、鎮遠諸艦,大而甲厚,看似威風凜凜,實質與日艦相比,速度既慢,射速又差,就是彈藥的威力,也大不如人,這豈是一班在旁,吃瓜說風涼話的"清流"可以知曉? 反觀日本偷襲珍珠港,那時候,倭寇是在完全知道美國佬並不好惹,正面對敵毫無把握,而且是被美國佬逼致死角,緊掐脖子,萬般無奈之下,才孤注一擲,行的冒險之舉。所以小日本只能一邊低三下四與美談判,以迷惑敵手,一邊偷偷出動,靜默遠行,暗施偷襲,才僥倖成功。就更不要說,現在尚流行一種說法,說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成功,還是美國的那個羅斯福總統,玩的一出"苦肉計"呢! 試問咱天朝,那時候有玩苦肉計的心思嗎? 日本雖然偷襲成功了,它哪裡知道,自己不過是被人家玩於股掌之間,孫悟空,其實並沒有跳出如來佛的掌心呢!

其次,小日本的這二次偷襲,二者的戰爭目的,或者大戰略,也大不相同 。甲午戰爭,倭寇先從朝鮮的東學黨起義著手,精心策劃,步步緊逼,一招接一招地把事態,逐步升級,逼迫那時候還自認為牛得不行,不知深淺的大清皇朝,率先宣戰。而那時候,我朝之帝黨和後黨,卻在完全懵懂於敵我形勢的情況下,還在為爭權奪利,爭吵撕咬一味胡扯! 光緒力主宣戰,只是妄想由此而獨擋大任,遂而擺脫慈禧的控制而已,他有什麼知己知彼的認知呢? 有什麼克敵制勝的法寶呢? 憤青一個罷了! 其實即若慈禧太后,甚而滿朝文武,除了李鴻章幾個,極少數人,算清楚實際的情況外,哪一個真清楚實情? 全在瞎囂! 對於日本來說,那麼處心積慮策劃甲午戰爭,是為了由此而擴大它的勢力範圍,從而替代咱大天朝,遂而成為亞洲盟主。日本偷襲珍珠港,情形就完全不同了,那時候的日本,吃驚於美國高不可攀的國力,有感於美國巨大的戰爭潛力,全面對抗,知道自己遠不是人家對手,偷襲珍珠港的目的,不過是想趁美國佬大意,一舉殲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從而佔據太平洋,造成既成事實,逼美談判,並利用美國發動戰爭機器需要若干年時間的機會,趁機強大起來,以而造成一種和美國勢均力敵的態勢而已。實話實說,彼時的日本,尚沒有侵略美國本土的目的,或者有過什麼這方面的計劃、預案。

三,偷襲方式,其實也是大不同的。日本偷襲珍珠港,目標就找準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妄想趁人不備,一舉殲滅之,從而獲取戰略主導權。而甲午戰爭時,日本偷襲發起的所謂"豐島一役",是在知道北洋水師懼戰避敵,而千方百計尋找戰機,發動的對我運兵船的攻擊。無論是對我方伯謙所指揮的濟遠號巡洋艦的偷襲,還是對我高升號遊輪的襲擊,針對的對象,都不是我北洋水師真正的主力。而那時候,敵、我態勢其實早已形成,北洋水師,也早知道日艦隊是敵手一個, 北洋將士,人人作好了戰爭準備,只是自度技不如人,才設法避敵而已。 這與美國太平洋艦隊對日偷襲的完全不知情,美國大兵,個個還在悠哉悠哉,讀書談情曬陽光浴,任人痛揍,毫無一絲相似的地方。

而二次偷襲,形成的所謂結果不同,其實與偷襲本身,毫無關係。這是基於中日、中美完全不同、且相差懸殊的綜合國力形成的。一樣的做作,在不同情勢下,產生的結果,同樣是完全不同的。美國那麼巨大的戰爭潛力,人人幾乎都會玩槍,國內又到處都是,其實的流氓、冒險家、無賴之徒、血性漢子,老實說,這些東西真要聚心協力,發作起來的話,力量不容小覷。事實也是,後來日本在大佔優勢情況下,發動的中途島大海戰,便被看似弱小的美國海軍,揍得屁滾尿流,從此一蹶不振。說來好笑,早在日發動侵華戰爭攻佔咱南京之時,日本就為試探美國佬的反映,而對美退出南京航行在長江上的一艘軍艦,狂轟濫炸,自以為得意。而基於當時的情況,美國愣只能忍氣吞聲,連抗議都懶得多說,承認"誤炸",只讓日本賠一些錢了事。美國真會忍氣吞聲嗎? 羅斯福趁此機會,逼國會大撒美金,戰爭機器開始發動,從而埋下了日本後來的苦果-----------強國的招術,確有異於他國的地方!

--------------------------

愚雲:個性意味真實,人云亦云只是走肉。愚以一以貫之的獨個謅扯,愚人說道,謬誤、失實難免,歡迎諸君用更可信的史實,更有條理的解讀,不吝賜教,或痛加批判、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