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谈谈对今天家庭教育有什么启发?

陈4204213


孟母三迁的是环境对孩子的熏陶,断机教子讲的是父母以实际行动对孩子的教育。这两个故事,都不是简单的说教,一句话就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非常针对当前很多家长对于孩子枯燥。现在很多家长小孩儿不要玩手机,自己却一天抱着手机耍;要求小孩言语要文明,自己却一天爆粗口;要求孩多看书,自己却一天不是打牌就是打游戏。像这种教育都是非常无力的。我有个朋友,他家小孩每次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全家人都不看电视不玩手机,每个人都看自己的书,这种氛围就非常好,他家小孩儿在初中的时候就是全区,前三之列。


木叶歌者


孟母三迁: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断机教子: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小孩贪玩的本性渐渐显露出来,有时侯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家了,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子,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通过母亲的断机教育,孟子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发奋努力,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今日的家庭(农村)教育越来越不被家长重视。“赚钱的地方没有你,有你的地方不赚钱”,这大概就是很多家长的心声吧。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还在加快脚步,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发凸显:由于资源配置极其不均衡,农村人大量涌入城市,出现空穴空巢村落,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农村的家越来越像一个旅馆。家庭教育都不能说是缺失了,是几乎没有,现在很多父母出去打工,孩子由老人照顾,当然这个照顾很狭隘:做饭洗衣服哄睡觉。上学期间往学校一送,出了什么问题一句话“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出了问题,你们老师干什么呢”,自己毫无责任,由此导致问题孩子越来越多,谁的责任?我们又怎么谈家庭教育呢?


000付一陈


历史上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耳熟能详。它说的是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好好学习,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连续三次搬家,后来终于找到一个有利于孟子学习的地方,终于促成了这样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诞生。孟子三千的故事给我们启发很深,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现在在我们很多家庭只注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投入,而忽视了环境的影响。比如孩子放学回来就安排孩子去写作业,而自己却在一旁打麻将喷空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安心学习吗?这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下手中其他的活计,坐在孩子一旁,陪伴孩子写作业,或者自己这时也拿起书本专心地看书,这样就给孩子营造了一种学习的良好氛围,对孩子的学习当然就有好处。

断机教子的故事也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这个故事强调的是做事情一定要懂的逻辑性,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违反逻辑或者做事清不能坚持,那事情一定做不好。比如说,孩子在低年级学习基础没有打好,到高年级就一定学习不好。做事情还要有一定的恒心和毅力,如果缺乏毅力,想干了就打干一阵子,不想干了就放下不干了,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什么出息。


四清园丁


孟母三迁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就是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而断机教子体现的更多是一种强化警示作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