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倒退的帝國》,斷朱元璋的成與敗,皆源於中國文化大背景

清人趙翼所言:“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出生不磊落,皮囊亦頗有莽夫之相的朱元璋在引領農民軍起義後,因善於籠絡人心,優待知識分子,及富有大局眼光,且擁超強判斷力與決策力,終究鴻鵠得志,然這些特質助他登上帝位後,他則用殘酷手段一手摧毀了曾經的龐大帝國,以暴戾恐怖的屠殺伎倆,推翻傳統政治體制,殘害功臣,設立錦衣衛,賤視文臣,干預民眾自由人權。這個應運而生的“農民帝王”奈何於震古爍今後露出青面獠牙,扼殺百姓的自主能動性,令其成為專供糧食的順民傀儡。是本性所致,還是時局所限,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我們理應多維度分析朱元璋此人。

讀《倒退的帝國》,斷朱元璋的成與敗,皆源於中國文化大背景

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陽曆1328年10月21日的中午,出生未能引起任何人注意,連父母之心也平淡如水的草根英雄朱元璋降世了。野地裡的草,無論命運有多坎坷,都引發不了大動靜,只因多他一顆不多,少他一顆也不少,遁入塵埃絲毫不能牽動任何漣漪,他的出生起點對這個世界沒有意義。不似如今諸多成功逆襲上岸之星,缺乏的只是自我內心蠱神,擁有的是太多先天之利,更多人卻仍不能集其所用,興許也因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

大元帝國也經歷了數年光輝歷史,然君王不作為,宦官頻生,致使“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也成為痴心妄想,於是我們可觀之人性弱點還是需要逆境洗禮,風調雨順鮮少能做到居安思危,更多是安逸享樂。朱元璋的前二十五年對生活最深刻的印象是“飢餓”,而我們在相同年紀卻仍享受父母親人的疼愛關心,沉溺其中不願走出舒適區,未經歷風雨的心酸,怎能體會陽光明媚的美好。

讀《倒退的帝國》,斷朱元璋的成與敗,皆源於中國文化大背景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朱元璋的盛景起源於這種豐衣足食的盛世遠少於析骨為爨的悲慘歲月,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讓赤貧者朱氏一族終煥然一新改頭換面,大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之狀。品朱重八成功與落敗之緣由,任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張宏傑教授用犀利的言辭,幽默風趣的智語,諱莫如深的文學背景在《倒退的帝國》一書中將朱元璋的一生剖析的淋漓盡致,常言道: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從朱元璋的輝煌歲月裡我們也可窺探出諸多人性弱點。

一:崛起源於對貧窮的憎惡,愛才尊視有志之士,也因骨子裡根深蒂固的對貧困依賴,如此矛盾性格終促就朱元璋陰戾多變一生

大元帝國於風雲際會間徒留世人破敗貧困之生存境地,古往今來風調雨順都不會是固定永態,然自宋朝滅亡後,中國文化中由帝王引發的高貴氣質和人文氣息就越變越淡薄,曾經輝煌歷史下國人的自信和優雅再難復現,反而傳宗接代陋習與自然災荒窘境配以古中國龐大的官僚體制等文化禁錮讓朱元璋等普通大眾被囚禁難以翻身,他憎惡這種狀態,立志要改變這種極度貧瘠,因為赤貧於他而言,就是萬丈深淵,雪虐風饕,他要蛻變。

讀《倒退的帝國》,斷朱元璋的成與敗,皆源於中國文化大背景

貧窮從來不是好事。貧窮遮蔽了人的眼睛,讓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東西;貧窮禁錮了人的身體,讓他像動物一樣不停地被原始慾望折磨;貧窮剝奪了人的力量,尊嚴和權力,讓他在自然、神靈和權力面前自覺軟弱,卑躬屈膝。

查爾斯·K ·威爾伯曾說:“貧困對人的尊嚴和人性的墮落所造成的後果是無法衡量的”。

朱元璋在當時的社會狀態下,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機智靈敏,有史學家說他天資聰慧,姿貌雄傑,奇骨貫頂,也許這只是為後來他帝王身份做一翻引人遐想杜撰,骨子裡的赤貧令其性格亦拘謹懦弱又囂張跋扈。

中國古文化中大智大雅典籍當屬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然朱元璋正是因為在街頭巷尾聽信真假難辨的評書,才立志做天子。生於赤貧,極力擺脫,然又情不自禁深陷其中。從夢魘中驚現美味佳餚,以及帶頭宰小牛犢,可見其不願只做毛頭小子裡的霸王,而更念普天之下共主。這種思維模式確實成就了他,然而也毀滅了他。

己亥年臘月十三,揚子晚報資訊作言,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當日在南京召開,聽取了江蘇省政府關於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記者從中瞭解到,該省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成效,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實施4年來,已實現脫貧254萬人,脫貧率達到99.99%以上,目前還剩6戶、17人未脫貧。數據分析嚴格到如此精確之地,可見形式一片大好,然固有的中國文化基石仍束縛著諸多人士,不願開拓創新,害怕走出舒適區滿足目光短淺專制,換言之不貧他們要貧何人。朱元璋是底層文化的排斥者,所以他煥然一新,引領無數與他一心要冒險成就自我之人勇敢起義迎接光明。

讀《倒退的帝國》,斷朱元璋的成與敗,皆源於中國文化大背景

按照常情,朱元璋與功臣末將們,以及諸侯子孫,可謂是另闢天地,理應風光無限,世代榮華。然當天下安定下來,朱元璋骨子裡的農民保守本性顯露無疑。因為出生農民,他要起義革新,然又因為出生農民一切被打回原形。對於外部世界,農民們的基本反應是排斥,恐懼和不信任。封閉的生活狀態讓他們感覺安全,輕鬆。農民們不愛冒險,只想守著前輩傳下來的生活方式,安於現狀。所以,當朱元璋安定天下後,他的本性投射了他深入骨髓的赤貧性格,這是個人的悲哀,更是時代的縮影,文化的淺薄。

二:前半生沉淪社會底層,後半生命運曲線迅猛上升,歲末又急劇下滑,帝王之命,農民之本性牽絆,致使繁榮昌盛未能世代相傳

回顧朱元璋從赤貧乞丐到榮尊帝王之路,從社會底層奔赴社會最高點,他的成長之路如同一隻一路上漲的績優股,張宏傑教授如是說。恰似當今盛世,無數成功學薰陶:成功的時候乘勝追擊,失敗的時候加倍努力,成功需要馬上行動。成功是世人皆心之所願,然我們也需明確人之弱點,理應不被美好願景矇蔽心智,更需腳踏實地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再次踏步向前。朱元璋的成功與失敗除卻他本性中的赤貧,仍有諸多其他草莽群雄所沒有得至關重要品質值得後代遺傳,世人效仿。

善於爭取人心,是區別於歷代農民起義軍,區別於文化素質低下,眼界狹窄,目光短淺等通病後徒留的所謂莽夫之勇敢和殘酷。朱元璋這一成功經驗也無比適用於管理學,成大志著必當眼界長遠,心思寬敞,很多成功者達成所願後迅猛下滑,只因他們想要的只是眼前的苟且,而朱元璋心願的是永久安身立命,飛黃騰達,他此時善於籠絡人心也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可當他原以為的一切安定不變後,他內心深處的膨脹之心又顯露無疑,我們常說成功不難,難在維持住成功狀態。

讀《倒退的帝國》,斷朱元璋的成與敗,皆源於中國文化大背景

朱元璋籠絡人心,制定新規等舉措確實異於常人,異於普通農民首領,智慧在這個農民帝王身上熠熠生輝,可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重農抑商,對黃土大地的摯愛,也著實讓朱元璋的勢氣受限,他對自己的出生既有排斥又有深愛。朱元璋的鄉土情節十分濃重,只要一聽到鳳陽話,他就覺得異常親切;只要聽到這人是淮西的,他就會對此人平添一層信任;只要是鄉里鄉親,但凡有點能力的,他都會不吝提拔。

正是因為此種心態令其在後續大肆屠殺,實則在他的一生中,好人形象間隙濫殺無辜也是時而有之,只是當時的百姓們被眼前的所謂平穩成功誘惑住心智了。他對親信對農民的深信,源於他的出生,原生家庭原生生長環境的影響是牢不可摧的。我們如今因為自媒體盛行,人人皆可用一隻筆桿將天下大事,身邊小事書寫出來,發表觀點,然而對農民這些飲食的生身父母而言,無論有再多的瑕疵行徑,我們也切不可出言不遜,否則會引起群而攻之,中國大文化環境下,古往今來對農民這類人士都深含欽佩,也無形中帶有愧疚之心不敢有任何怠慢。

《倒退的帝國》一書,並非晦澀難懂的史學書,更似朱元璋的一生回憶錄,從他成功與落敗的一生中,我們能體會出無窮無盡的人生哲理,歸結於一句話:農民的一生吃苦耐勞,應當尊重並效仿其激勵品質,但切不可盲目樂觀,愚昧遵循,成功之路需不斷借鑑,需不斷深思,方可永世長存!

讀《倒退的帝國》,斷朱元璋的成與敗,皆源於中國文化大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