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不回去掃墓就是不孝嗎?大家怎麼看“掃墓”和“孝”的關係?

品讀小屋


我們這的說法是,清明大於年。也就是說,清明回家掃墓比過年回家團聚更重要。

每年清明,年老的兄弟姐妹都要回家,一起上祖墳燒錫箔祭拜。

然後,一起吃個飯,聚一聚,也拉近了兄弟姐妹的感情。


方姐


有人說:清明不回家掃墓,就是不孝!

眾所周知,清明,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國人拜祭祖先親人的日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祖先,都有自己的親人,我們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讓我們無法在祖先親人在生之時無法盡孝。

清明不回鄉掃墓,實屬不孝也。

有人說:清明你回鄉掃墓,也不能說明你是孝子。回鄉掃墓只是一種祭奠方式罷了,不一定是孝不孝的問題。只不過是給活人看的罷了

我覺得清明節的設定只是為了讓我們固定的日子來緬懷先人,只要你沒有忘記他們,清明節又實在回不去,改日也行。


表情姐59893537554


清明節是時令,四季八節的一個節氣日,也是人們懷念故去的前輩的日子,這一天都以掃墓,寄託對祖宗和逝去的親人的哀思活動,所以有的地方也叫鬼節。

祖輩的墓有的在家鄉,有的在公墓,可謂每年掃墓不會畏路途之遠,不畏車輛阻行,都要前往祭奠,以寄託哀思,以盡人性之行為。

孝敬是指對在生的長輩,父母等特別尊敬,和盡職盡責的履行做人的義務。

掃墓是指對逝去人的懷念,並對墓碑進行一次管理,並達到教育後代,不忘祖先,續記宗源,也是一種傳統民風民俗。有時因種種原因不能去掃墓,也不能說是對祖輩的不孝敬,但總不能年年不去祭掃,到時就成為無主墳墓。

該去祭掃的,還是要去,勿忘了祖輩,更不要忘記你是前輩的子孫。





用戶心快活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活著不孝死了瞎扯臊,活著的時候你做到了,孝順你的父母,多陪陪他們,這才是真正的孝子,有的,家裡有好幾個子女,老人活這的連看老人都不看了,可是老人去世之後,哭的比誰都歡,農村有的老人病了之後怕花錢不給看,有的還盼老人死,死了之後,他們大辦喪事,花錢請哭喪的,請吹喇叭的,搭大棚,請全村的人都去,請親戚朋友。為了是撈點錢,清明的時候到時都忘不了燒紙,我認為你清明節去不去燒紙都是沒關係的,只要你活著,孝順的老人,不虧心,燒點紙,管什麼用啊!活著時候對他好就是孝順。


淑敏1955


說到掃墓與"孝",似乎有些風馬牛不相及。清明節不回去掃墓就是不孝,個人認為有些牽強附會,典型的"拉郎配"。

中國是禮儀之邦,孝道傳承幾千年。清明節是緬懷先祖的約定俗成,好像沒有硬性規定,該如何應對?

不過,古往今來,插青,掃墓,上香……感覺有程序,有步驟,有一套似乎要求大家都遵守的流程,以至於太多人有些錯覺,總是認為清明節不回去插青,掃墓,上香,不完成一系列的既定行為,就是不孝,就沒有盡到一個後輩對列祖列宗的孝。

如今社會,人口流動性大,許多人背井離鄉,外出艱難謀生。如果逢清明,逢臘八,逢祭祖的日子,翻山越嶺,破風破雨,回老家掃墓,祭祀先祖,有些不切實際,強人所難。

古語云"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只要生前能盡贍養之責,又何必拘泥於身後"掃墓"之形式?

不過話說回來,存在既是合理。既然清明節有全民掃墓之習俗,能有條件,擇一吉日,闔家老小,蜿蜒而上,慎終追遠,緬懷先祖,沐在春風,行於鄉野,何樂而不為!

清明節,能回則回,能掃墓,流於形式,也無可厚非。

至於孝與不孝,自有他人評判。




會哭的罌粟花


清明掃墓與敬孝不是一碼事,孝為孝順,既孝順又順承,孝是在生為孝,死後要敬祭。俗語,在生不把父母孝死後何須哭靈魂。那就是說在生要孝死後要祭,祭是祭奠,更是紀念。如果在生無人孝,死後無人祭,那就是單寡孤獨。為什麼一年一度清明掃墓?就是晚輩不忘先祖進行一次敬祭和紀念,掃墓是名詞,並不真掃墓,而是帶著柴刀將墳墓前後左右大砍一遍,這樣每年清理一下也顯得墳墓的尊嚴,如果常年不上山,不敬祭不掃墓幾年一過,上山也難找到墳墓了,甚至被人破壞也未可知,那就名符其實的忘祖。


東海123864356


這個問題問的好,孝順是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

衡量一個人是否孝順,我個人覺得不是看親人死後怎樣怎樣,而是看對自己的老人在世時是否孝順,有的人對自己的老人在世時很有孝心,老人想吃啥給買啥,睡覺前還給老人洗腳、捶背,咋一說,也許有人會說,這還不簡單,是人都能做到,而我確不以為然,有的人堅持一兩天甚至一個月可能堅持的了,如果堅持幾年甚至十幾年,我覺得不一定人人堅持的了。還有的人老人在世時不管不問,過世後,嚎啕大哭,甚至給過世的老人買上好些貢品祭奠,讓過世老人享用,我試問一句,有誰看見已故之人吃一嘴東西了。我之所以說這麼多,就是直奔主題的,清明節不回去掃墓我個人覺得不是不孝,如果老人在世時對老人很好,如果有特殊情況清明節不去掃墓就抹殺了這個人對老人生前的孝順,那這樣認為的人也太幼稚了。當然,沒有特殊情況,清明節又有假期,最好還是去墓地掃墓為好,以實際行動來緬懷先人。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留言指正,謝謝!


農村一布衣


清明節上墳燒紙,祭奠亡靈,是對先人的懷念和哀思,這跟孝與不孝沒關係。

孝,指的是生前對父母或是長輩盡的義務,這個孝,一般都是指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做兒女的,無論從哪方面,都要盡心盡力的去照顧,尤其是父母生病了,臥病在床,做兒女的都要不厭其煩的去服伺,讓他們體會到人間的溫暖。

而掃墓,則是另一層意思了,盡孝是指生前,掃墓是指人死後,所以,不掃墓不等於不盡孝,盡孝,不見得都要掃墓。


秦寶海9


掃墓與孝順是即有關聯也不相干的兩件事。

這句話矛盾吧?人就是在矛盾中生活的。

我們這邊將掃墓叫上墳。

人們常說,給祖先上墳即是孝順,不去上墳就是不孝順。這句話不完全對。

孝順父母的人,每年都會給祖輩去上墳,以紀念父母和祖輩。感謝他們生養教育了自己,不忘祖恩。這即是孝順。

不孝順父母的人,每年也會給父母去上墳。父母活著,不給父母吃,也不給父母喝。當父母死後,卻用人民幣去換冥幣,妄圖求父母在冥冥中保佑自己升官發財。這種人不在少數。

那麼,不回家祭祖上墳的人是不是不孝順呢?

回答是不一定。

現實中有很多人由於工作的原因,不能回家,這不奇怪。

他們有的因為路遠,有的因為活忙。今年更有一個原因,就是疫情的存在。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

紀念父母先輩,不在乎形式。只要我們心中有他們,就可以了。

現在也可以提倡另一種形式來祭奠祖輩。即用寫回憶錄的方式將祖輩的事情,作風,精神等記敘下來,以教育後人,以利後人上進。無疑,這應該是很好的方式。


草田張


百事孝為先。但自古忠孝難二全。

清明節掃墓祭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所以在民間尤其是農村對這個是相當重視的。

在農村是將清明和寒食節分開的。

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這一天是不能動煙火的。一整天不生火做飯。需吃前一天做好的熟食。因吃的熟食為涼的,故為寒食。傳說是為了記念介子推。

而寒食節的前一天是給去世的人添新土,換墳頭頂的日子。這一天在太陽出來之前人們會到給家族內的墳墓添新土,為之修房子。如果誰不給祖宗添新土。大家會說某人不孝。或者說這家絕後了。所以大家都會去給古人添土,上墳。

但自古忠孝難二全。每年清明節總會有人因為各種工作脫不開身。或在邊疆為國站崗。或在重要崗位離不開而不能回鄉祭祖。但這並不是不孝。而是大忠大孝。因為忠孝二字,忠在前,孝在後。

但不是不可變通的。如果因工作需要而脫不開身。可委託家族內的兄弟代為給祖宗添土,燒紙上墳。只是買紙的錢不管多少都得你出。因為農村人有個傳說:只有你花錢買的紙錢燒後你的親人才會收到。所以在農村就是一元錢,只要是買紙上墳用的必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