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城市沒有農民工,城市會不會有三分之二的市民生活倒退?

每日大餐


看到有網友提出,如果城市沒有農民工,城市是不是會有三分之二的市民生活倒退,這個提法真的有點誅心,客觀的說地球離開了誰都還會照樣轉,這個不存在說誰更重要,提出上面的說法的本意應該是讓大家討論農民工對於城市建設的重要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可不必如此來問。與這個問法向對應的還有一個,加入沒有城市工人,農民的生活質量是不是會大幅度下降?恐怕這個問題也讓人無語,科學興農認為沒有必要去突出哪一個群體的重要性,他們都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者。

如今我國更是提出了加速城鎮化建設,而且還在有序的實施城鎮一體化,這麼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夠拋開城鄉之間的偏見,讓大家不要再被這種城鄉戶口問題所束縛。社會是一個整體,大家各司其職,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就是了,畢竟國家機器本身就是需要大家團結協作才能夠運轉下來的。

在最近連續幾年時間都有人大代表提出“農民工”這個詞是不是可以換一個別的稱呼,社會而言對於農民工這個本身中性的詞彙是否帶有一定的偏見,當然農民工這個詞本身不具備任何貶義詞,但是由於農民工社會本身屬於弱勢群體,給予他們適當應有的照顧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而且不少媒體也爆出社會某些人對於農民工會有一定的歧視性心理。比如說見到農民工乘坐公交車,會自動的拉開同他們的距離,怕自己的衣服被他們玷汙,或許有些人認為農民工形象差,不乾淨,這些說的或許也都是事實,但是這些意見卻也不該成為歧視農民工的理由。

而國家提出城鄉一體化,加速農村人口城鎮化轉移的目的之一,其實也是希望農村人、農民工能夠享受到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能夠更好的安排就業,在社會屬性地位方面儘量做到平等。

當前農民工同樣是城市建設的中流砥柱,以本次新冠病毒發生地武漢來說,春節前人口數量1200萬,封城之後人口數量大致只有700多萬,人口外流500萬,由於封城尚不到春節可以確定這500萬人中大多數其實都是屬於農民工類型,可想而知,民工數量是多麼的龐大,而且由於封城還有諸多的農民工還沒有能夠出城,如今在武漢打掃衛生、社區送菜運輸的諸多人都是民工,如果沒有他們他們還能安然度過疫情嗎?


科學興農


農民工在城裡主要從事著第二、第三產業的工作,如果從歷史上來說,農民進城工作還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的,有農民工這個詞,在1984年才被命名。可見,在1978年以前,城裡是沒有農民工的,那時候城裡人怎麼過的?不一樣照常運轉?所以說不誇大農民工在城市運轉的影響力,也不能低估農民工對城市發展的貢獻,才是比較客觀的。


題主的假設有一定的優越感,說“假如城市沒有農民工,城市會不會有三分之二的市民生活倒退”?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客觀地說,“地球離開誰照樣會轉”。80年代農民陸續進城找工作,從90年代開始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出現“民工潮”,確實對城市發展貢獻巨大,在歷史上也會留下濃筆重彩的記錄。但只能說是一種“農業勞動力的大轉移”,從第一產業轉行到第二、第三產業而已,農民工們在城市的諸多崗位兢兢業業辛苦工作,同時也獲得了自己和家庭生活、生存所必須的物質財富。

但題主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也很荒謬。三分之二的農民生活倒退?指的是生活水平質量還是日常生活作息規律倒退?以前是農村支援城市建設,現在是工業反哺農業,第一產業和第二、第三產業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而不是曬那點自卑的優越感,市民要吃糧食要花錢購買,農民要穿衣服也要花錢買,誰能離開誰?所以說假設不成立,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不過題主可以換個說法,大家都回到80年代以前,看看誰的生活水平高些?80年代以前市民還是吃商品糧,農民還是自給自足,這樣的生活好嗎?肯定不好對不對?



歷史不會開倒車,但有可能會暫時停滯。我也明白題主的意思,咱們舉個例子,一個城市女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是喜歡宅家玩,不會做飯,然後早中晚餓了就會點外賣吃,送外賣的小哥是農民工,接單後會給女孩子送外賣,這個就是現在城市的一個生活常態現象。假設送外賣的小哥都不幹了,女孩子就吃不上外賣了,沒人送了嘛,然後女孩子的生活就亂套了,這就是題主要說的意思。但是亂套是暫時的,女孩子會想別的辦法,自己去超市買米買菜,然後回家學著做飯吃,所以說女孩子的生活狀態只是暫時的停滯,以前沒有外賣她是怎麼活下來的?

現在倡導城鄉一體化,農民工進城,除了分流農村富裕的勞動力之外,也是考慮到城市的發展,很多的工作崗位缺少人工,恰好可以做到互補。但農民工的數量太多了,有的地方的工作崗位還要競爭,這讓不少的城市勞動力也有壓力。農民工的生存能力很強,很多城裡人不願意從事的髒苦累的工種農民工也願意幹,所以還有和城裡人爭搶飯碗的“嫌疑”,但各憑能力吃飯也是生存之道沒啥可說的。有些工種比如說鋼鐵廠、建築工地、環保清潔等很多城裡人不願意幹,都是農民工在做,確實對城市的發展和正常運作貢獻不可小覷。


舉個例子,一個2000萬常駐人口的大城市,有600萬的是農民工,農民工多從事和城鄉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菜市場賣菜工作,突然一夜之間這個菜市場的所有農民工都不見了都轉移了,那麼這個社區附近的市民吃飯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畢竟民以食為天嘛,一天不吃飽都會抱怨。但這都是暫時的,因為地方的管理部門會重視民生,會出面干預,會從各地緊急調運生活物資來滿足市民需求,然後再想辦法安排市民來從事這個菜市場的正常運營等,所以說什麼都是暫時的慌亂和倒退,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不是幾個人能左右的,更不是腦殼裡的奇思妙想能發生的。


有人吃肉,有人喝湯,別想太多的不可能,多想想怎樣提高個人家庭的生活發展。點滴匯成大海,只有農民都富裕了,這個社會也更富強。城鄉一體化是發展趨勢,誰也離不開誰,但從個人角度來說,誰離開誰都能生活,消除個人偏見,不互相看輕和貶低,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