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fēng)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酆姓 起源

酆姓主要源自:姬姓。

酆(fēng)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個兒子姬子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豐氏、酆氏始祖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於,起源於西周初年。豐,本為商王朝末期崇國君主崇侯虎的屬地。周文王滅崇國後,改其地名為豐邑。到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王朝之後,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於在豐邑,拱衛京畿,爵為侯爵,史稱“豐侯”。這在史籍《史記》中記載為:“豐國,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陝西西安戶縣東五里有豐城。”杜預注“豐國在始平戶縣東。”到了周成王姬誦執政後期,就改變了周武王的旨意,不再讓豐侯當豐國的首領了。按史籍《竹書紀年》的記載:“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從,歸於宗周,遂正百官,黜豐侯。”也就是在公元前1084年(待考),周成王廢黜了愛酗酒誤事的豐侯,這個姬姓豐國成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國”。在豐侯被廢黜後,豐國亦消,其後裔子孫遂散居各地,約以原封邑名為姓氏,稱豐氏。到了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詔令規範漢字,在許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專指地名。而“豐”字添加了“邑”偏旁,就成為後世的“酆”字,諸多史書因之改豐為酆。此後,豐氏一族逐漸形成了豐氏、酆氏兩大支系,皆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豐氏、酆氏正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的文字簡化過程中,由於“酆”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誤簡為豐氏者。

酆氏族人皆尊奉豐侯姬子於為得姓始祖。

酆姓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酆姓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酆姓 歷史名人

酆姓古代名人

酆舒春秋,曾經在潞國當過首領,而被記入史書。

酆慶明朝,字文慶,鄞縣(今浙江省)人,正統年間進士,官給事中。景泰年間,代宗廢太子朱見深,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他直言諫阻,言詞懇切。

酆去奢宋朝,衢州龍丘人,家住於九峰山下。少入道,遊學道術,精思忘疲。年三十餘,便居處州松陽縣安和觀,其觀即葉靜能故鄉學道之所。而觀北五里有卯山,高五十餘丈,相傳雲漢張天師及葉靜能,皆居此山修道。去奢慕前事,登其山結庵以居。後觀中道士,相率山下居人為構屋,及造堂殿。設老君、張天師像,及葉靜能真影,朝夕焚修朝禮。山東南有一方石,闊二丈餘,平若砥,蓋天然也。

酆寅初元末明初,字復初。博學多才,不願為元朝做官而隱居,洪武年間任國子司業,後棄官務農,活至10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