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从军行》,如果你是戍边将士,你会怎么做?


从军行

王昌龄·唐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王昌龄·唐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从军行

李白·唐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

关于《从军行》为题目的古诗可还真的不是一首两首,所以你这么问还真不太好回答。没法根据具体哪一首诗来回答。毕竟每位作者的思想和平生以及写出该诗的背景与心路都不一样。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这些诗都是针对边塞行军打仗一类的主题。无不多为表达卫国戍边,精忠报国,或者驱逐鞑虏建功立业的宏远志向。不然就是忧国忧民,担心边境安危国家安危等心情。

加入我是戍边将士,我会怎么做呢?

关于这个我立刻想起了岳飞,想起了霍去病,想起了中国历代以来那些伟大的英雄,或许我无法成为向他们一样伟大的将军,或者战神。但是驱逐鞑虏的决心却必定是一样的。“精忠报国”“敌未灭,何以家为”“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种种以前的伟大事迹,无不是自己内心十分向往的。


骁爻侯


《从军行》是盛唐诗人王昌龄边塞诗的其中一组诗,采用乐府古题所写,一共七首。这组诗全都是描写唐代军人守边战边的壮志豪情与艰难困苦,表达军士爱国的情怀与思家的孤愁之间相交织的复杂心绪。如果我是那里的守边将士,我会视七种不同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寻求不同的生存策略。 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首诗写的是守边士兵独坐在烽火台西边的戍楼上,听着充满幽怨的羌笛声,对远在家里妻子的思念。人对物质的缺乏会有强大的忍耐力,但在精神的压抑下就显得很脆弱。如果沒有耐以支撑自己的希望寄托,就难以度过那些艰难和寂寞的时光。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开拓一片农场,种植蔬菜水果,打发多余的时间。再找那个吹羌笛的人,去学习吹羌笛,用自己的笛声去抒发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对家乡的怀念之意。 二、“琵琶起舞换新生,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首诗写军中的娱乐歌舞不但沒有减少边关军士的思乡之苦,反而让他们心绪纷乱,增加了对久别的家乡和亲人的想念。在盛唐时期,物质供应不会缺乏,所缺的仍然是精神的慰藉。如果我是军官,我会减少歌舞特别是伤感歌舞这种消极娱乐,让获得荣誉增加军士的成就感。我会组织一场军士比赛,胜者可提高军阶。让这些军士们可以展示自己并得到被提升的机会,让这种荣誉感冲淡思乡的忧伤。 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木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百骨,莫教兵士哭龙荒。”这首诗主要是对牺牲战士遗体的处理。将军请示将将士尸骨运回故土,这是对牺牲将士的尊重,是对活着军士的安慰。我会向上级请示,充当运送队的一员,把军士的遗骸送回他们的故乡。 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五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最后一句诗有两种解释,一是不打败敌人誓不还乡,誓言战胜敌人的决心;一种是打不败敌人不得还乡,是归期无望之意。不管是哪一种,打败敌人为最终目的。我会把思家的情绪化为战斗的力量,打败敌人,增加自己的存活几率,让青海湖和玉门关的遥望不再那么遥远;让归家的日子也不再那么不可期望。 五、“大漠风尘日色香,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首诗虽然描写的是战况紧急,但最终擒获了敌军的将领。这是胜利的号角,除了高兴,当然还有给回家带来了希望。希望是增强战斗力的必要武器,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接下来的战斗,给战斗的最终胜利增加一份力量。 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这是七首诗中最让人鼓舞的一首诗。英姿飒爽的将军,皇帝的赐剑,显示上下一心的杀敌决心。这时候的我,当然要请战前线,临阵杀敌,为保卫国家做到一个军人应尽的责任。 七、“五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峰。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蹄深山不见踪。”这时战争已暂时结束,但边关的防仍不可松懈,各山头的烽火仍需要随时传递消息,以保国家平安。这时候,我愿意守护烽火台,成为那里的侦查员,随时掌握敌人的动态,把敌人扼杀在行动之前。








把自己养好


从军行挺多的,得有几十首,不知题主说的那首。比较出名的是李白,王昌龄和杨桐所写的从军行。

我这里结合这几首,来分析下。

假如我是戍边将士,感觉免不了路人甲,炮灰乙的结局。


无日不瞻望


学习了《从军行》,如王昌龄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与玉门关是当时作战的场所,通过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前两句与其说是将士们望中能所见,不如是存在将士头脑里的反复浮现的画面。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已所担负任务的自豪与责任感,以及戎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融合在一起,每一个人从军,参与戍边,却必须承受战事频繁,思乡逼切,家人牵挂的悲苦情怀,我亦然,从而在日常戍边与战争前期,形成一种黄沙石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放弃的强悍的军人作风与坚韧的品性,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根植于每一个戍边战士。

我是羽落沧海,多谢指教!


羽落沧海


木兰非木兰,有心无机缘。

留得赤子心,沙场牧马还。

虽然不能以实际行动效力军营,但我会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以我自己的方式我自己的精神支持他们,支持所有为国家安定做出贡献的人。

团圆之时不忘他人贡献,这才是作为普通民众应该做的。国家强大,个人才有长久的安稳日子过。要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和受教育程度没有太大关系。


皇甫重明


学不学《从军行》,都是一个字,上级来了命令,就“打”;上级不来命令,就“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