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特点是什么?

HB1118


中国古代军旅题材诗歌出现得很早。《诗经》里便有不少征戍诗。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出现了以《从军行》为代表的军旅诗歌作品。

现存最早的《从军行》,是南北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当时《从军行》是“丝竹更相和, 执节者歌”的唱和诗,内容以表达军旅苦辛为主。 “行”的本意为“走”,在乐曲中也有乐曲的进行的意思,特指乐曲的遍数。后来它演变为古诗的一种体裁,以不讲对仗、押韵自由为特点。

现存最早的《从军行》是王粲的《从军行五首》,作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时期。王粲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渴望建功立业, 也曾跟随曹操出征。真实的从军经历丰富了他的生活,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王粲

《从军行》是王粲本人根据自己切身的从军经历,对战争残酷、生命悲苦的一种深层的思考和慨叹,带有慷慨悲凉的色彩。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西收边地城,忽若俯拾遗。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熟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这首《从军行》是王粲随曹操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诗人以近乎叙事的写作手法,完整地记述了曹操收复边地的全过程,歌颂了主帅英明、将士勇猛进取的豪迈之情。 虽然将士们也有对家乡的怀念,征戍生活也很艰辛,但是诗中仍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全诗节奏明快,壮烈豪迈。



▲曹操

魏晋时期的《从军行》都是乐府五言诗,从 事入手,极言征战之苦,寓意深远、感情真挚。 从东晋开始,诗坛上才出现了以真正的军旅苦辛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

东晋陆机、颜延之等人也创作过《从军行》,但这种题材中,成就最大的是鲍照。鲍照的《从军行》中有着独特的悲苦模式,他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言燕蓟风物,及突骑勇悍之状,备叙征战苦辛之意。”为《从军行》的创作增添了新的内容。 南朝的《从军行》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型。内容有写思乡怀归得,有表现从军之乐的,也有抒发报国之情的,主题更加丰富多彩。

▲陆机

《从军行》题材在唐朝迎来了大发展,一方面采用长篇七言歌行体表现边塞主题,不仅突破了魏晋以来《从军行》诗皆用五言古体的固定程式,而且扩大了诗作的抒情容量。唐朝的《从军行》以阵云、黄 、关山、边庭、长风、坚冰、秋霜、冬霰等苦寒意象,渲染征战氛围,将浓郁的情思与豪迈振奋、浏亮高昂的慷慨气调蕴藏其中,有了巨大的创新。

唐朝的《从军行》发端者为王宏、崔融,集大成者为高适、岑参。他们用七言歌行的诗体形式,且有意识吸收了宫体诗写景细腻、情思浓郁的风格,创造出一种博大的情境和积蓄磅礴的气势,以此抒发深挚的感怀,其意象运用更为丰富多彩,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



▲高适

高适的《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犹如交响乐章中急管繁弦之间加上了悠扬舒缓、情思缠绵的主题变奏,为一味 豪壮刚健的边塞诗平添几分风光旖旎的韵味和缠绵多情,变得更加抒情而感人。盛唐《从军行》不再聚焦于征行过程的全面叙写,而是由从军征戍的苦辛和远离家乡的心灵与情感的折磨落笔,展开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

唐代《从军行》也出现了七言绝句的范式,这种范式以李白和王昌龄为典型代表。王昌龄的《从军行》写道: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李白则写出“|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高适

王昌龄以富有气势与力度的干戈意象,衬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征战将士,营造惨烈的沙场征战场景,表现沉雄自负的个性气质;李白写的虽然是战争的失败,然而战败后的将军仍然能够“突营射杀呼延将”,虽败犹荣,体现了盛唐时代自信豪迈的精神。

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超越具体的战事写实,提炼概括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征戍感怀与体验,写出了边塞征戍带给将士们的心灵体验与精神痛苦,使得他的《从军行》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是诗人对边塞战争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摆脱了“从军苦”主题,重在表现人的精神与心灵体验。



▲王昌龄

以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为例,一个秋日的黄昏,征人独坐边城,面对傍晚的暮云,听着凄凉笛曲,产生了无尽的思乡之愁。诗人不再突出 边关如何苦寒难耐,而是运用黄昏、高楼、笛曲、秋风等意象的交相映衬,抒发征人怀乡思归的不尽边愁。

如此写边塞征战,才真正 超越人的外在肉体的苦寒而深入到心灵深处,写出了征戍行为的深层体验。

中晚唐时期诗人创作的《从军行》数量最多,内容上与初盛唐时《从军行》“述军旅苦辛”有些转变,在表现征战题材时,加上了封侯无望、功不受赏的悲慨主题。“不有封侯相,徒负幽并客”、“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充满了郁积着悲慨之气。

▲王昌龄

刘长卿的《从军行六首》中,第一首写陷入围困的无奈,第二首说功不受赏,第三首抒怀乡之愁,第四首述白首归乡的凄惨与悲凉,第五首诉赏罚不明,最后写人们对边塞征戍的怅惘与无奈。这组诗中充满了厌战思想的主调。

中晚唐诗人的《从军行》普遍缺乏盛唐诗人那种胸襟怀抱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缺乏初盛唐诗歌的磅礴气势和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除去表现厌战思乡主题外,内容上也缺少新意。

唐代之后,乐府诗创作式微,宋元明清四代诗人的创作基本没有突破汉唐《从军行》的艺术范式。可以说,唐朝之后,诗坛再无《从军行》。


历史漫谈君


《从军行》以从军戍边为题材,很多诗人都写过这个题材的诗,比如李白《从军行》二首、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等。

在内容,这类诗歌叙写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勇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决心,写了将士们苦守边境、思乡念亲的情怀,写了妇人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的闺怨,同时也有诗人借将士戍边征战之苦来讽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等。

下面,我们从内容着手,来讨论《从军行》的写作特点。

一、 将士们保家卫国、勇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决心

1.王昌龄(唐)《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意思是: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第一二句描绘了边关沙漠苍茫,而“孤城”一个“孤”字更是道出边关荒凉少人烟,主要写景,通过景物侧面的描写了将士戍边之苦。

后面三四句笔锋一转,“黄沙”表现了战场的恶劣环境,“百战”说明了战争的激烈,“不破”、“终不还”,体现了将士们戍边卫国、勇战沙场,对胜利的渴求,这两句把景色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是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2.王昌龄《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首诗的意思是: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这首诗歌着重写了一位身先士卒的将军,勇战沙张,表达了他急切地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首诗一、三、四句为动态描写,第二句为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 李白(唐朝)《从军行》(其一)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这首诗同样是写了将士们勇战沙场、不畏生死,只想保卫国家,建功立业。

4.杨炯(唐代)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的意思是: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写文章。

这首诗写出战争迫在眉睫,书生想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讴歌了战士们气壮山河,保卫河山的英雄气概,全诗基调慷慨激昂,令人振奋。

不管是王昌龄、李白还是杨炯,他们都以一种雄健的笔力,以一种豪迈的姿态,叙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场面,体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和对建功立业强烈的之渴望之情。

二、军旅生活的艰辛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的痛苦

1.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诗人用委婉笔力娓娓道来,在黄昏时分,守边将士独自坐在烽火楼上,吹起羌笛,更加思念家中的妻子。

2、卢思道(南北朝)《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这首诗的前半部用了典故,借用“李广”“霍去病”的故事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赞扬李广将军英勇无畏,取得丰硕战功的业绩,这一部分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古写今。

而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无穷已”“殊未还” 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遥遥相望,不知归期,一种忧怨哀婉萦绕心头,同时,也侧面地衬托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将士戍边的艰辛和无奈。

三、征人戍边乐观和对戍边兵士的爱护

1.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的意思是: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常年在外戍边的将士们,哪里会有不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但是,尽管戍边寂寥艰苦,他们仍旧能够苦中做乐。

将士们的愁与乐相互交织,为有高高的秋月能为他们寄托那份复杂的感情,诗人同样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这一幅戍边图。

2.王昌龄《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这首诗的意思是: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

后面两句,写将军请旨意安葬战死的兵士,表现出将军对戍边兵士的爱护,也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四、讽刺君王穷兵黩武,视人命为草芥

李颀(唐代)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诗人看似在写古,实际上是借古讽今。

战士们在恶劣的边疆坚守边关,奋勇杀敌,跟着将军去拼命,为的是什么呢?年年战死的将士那么多,尸骨埋于荒野,难道是为了换来葡萄送进汉宫?

这首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穷兵黩武,妄想开边拓土,罔顾将士们的生命讽刺与不满。

五、批判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

十五从军行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十五岁入伍,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诗歌以戍边归来的老兵焦急的问话“家中有阿谁?”开头,再到后面又以问话收束“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更加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对不合理的征兵制度的批判。

结语:《从军行》所要表达出的情感或豪迈,或哀婉,或称赞,或憎恨,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避讳写将士们戍边的艰苦。那些保家卫国,坚守岗位的战士们,是最可爱的人!


牧影


战斗精神!


陶然斋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其中,“碎”字下得绝妙,颇值玩味。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塞外荒寒景象。此外,唐军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龙文化快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



以荷说


《从军行》,写的是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浩海起名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表达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


长春翟国军


《从军行》,为人称道。以七言歌行体结合闺妇怨思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本来梁、陈诗中已经是极为常见的。但这些诗大多色彩过于艳丽,情调 偏于低沉。在时空的腾挪迭换中展示了恢弘辽阔的境界,再加上句 式的灵活多变,虚词的承接和韵脚的流转,又为诗坛提供了恢宏的气势和活泼爽朗的节奏。


刘敦杰


对充满蓬勃高昂气势的战争题材的诗歌,要数唐朝前期的边塞诗了。这些诗气势宏伟,乐观激昂。以上两首是这些诗中的名作,而尤以后一首为高,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后一首起笔不凡,引起人们对秦汉以来边塞征战年年,无数将士战死沙场的无限沉思;因有前两句,所以后两句所表达的愿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复寻味。


爱上书法的羊倌


少年时读这类边塞诗的时候,总令人热血沸腾!

全诗从写景丶抒情到励志,短短二十八字,足以道尽历史的沧桑。

从汉丶唐丶宋以来,汉族一直都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楼兰"一词,泛指北方统治的核心所在,那么汉族皇室指示,只要破了楼兰,南方就能获得安宁。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真实写照,青海\\黄云\\暗雪山,孤城\\玉门关,看上去那么贫瘠丶荒凉,可偏偏却还要去相互掠夺与厮杀,这里虽然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但在统治者的威逼利诱之下,也显示了少年壮志的可贵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