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努力,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努力,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開啟中國歷史上"書同文,車同軌"的大統一時代,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生前統一天下,死後還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地下軍隊,就是西安秦陵地宮中的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千古一帝。歷史上對國家有所貢獻的君王也數不勝數,但是為什麼嬴政被稱為"千古一帝"呢?追根到底,其實是創造力成就了他。

秦始皇的努力,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

歷史對秦始皇的評價存在兩面性,好的方面,秦始皇統一六國,確定了後世王朝版圖的基礎,並且靠著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強有力的舉措,促進了各地的民族融合與經濟繁榮。恰恰相反,秦始皇也因為"焚書坑儒"與"徵用大量勞役"等暴行,受到了後世的褒貶。換種思維,恰恰是秦始皇后來的大量勞役的暴行,才讓後世子孫看到了浩大工程。

為了抵禦外敵所修建的萬里長城,還有自己去世後要用到的秦始皇陵,此外,還有著名的"馳道"和"直路"。

秦始皇的努力,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

細數秦始皇一生的貢獻,真的是讓後人敬佩。

秦始皇的努力,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

第一,統一六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10年的時間,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秦始皇的努力,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

第二,政治統一。實現政治制度的統一主要依靠於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中央層面上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能夠高效地處理和管理國家大事;在地方上廢除了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秦始皇用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實現了國家政治制度的統一,為後來的歷代王朝所模仿,一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


第三,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統一。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的努力,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

書同文——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使用的文字也各不相同。給政令推行、經貿往來、文化交流帶來巨大的不便。為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對這些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綜合六國文字的優點,創造了一種統一的字體秦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在秦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發展出另外一種字體隸書,作為日用文字。

秦始皇的努力,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

車同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道路寬窄不一,馬車的大小也不一樣。國家統一後,這種現象嚴重影響各地的交通往來,制約經濟發展。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三條馳道,一條向東,一條向南,一條向北,相當於現在的國道。馳道上的車軌寬6尺。同時,將馬車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6尺,與馳道上的車軌一樣。這樣一來,有利於馬車的長途運輸。

秦始皇的努力,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

統一度量衡——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大小不一,容易引起混亂。秦始皇推行統一的度量衡,即實行統一的錢幣、長度單位、容積單位、重量單位。


第4, 修建靈渠。

秦始皇的努力,成就了他的“千古一帝”

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是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但它卻是軍事行動的產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兵50萬征伐嶺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由於戰線拉得太長,秦朝軍隊的軍糧運轉出現了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監御史祿率領士兵、民夫,在長江水系的湘江與珠江水系的灕江之間修建了一條人工運河,運載軍糧。戰爭結束後,靈渠經過歷代修整,繼續承擔水路交通要道的功能,長達2000多年。2000多年間,靈渠在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各族人民往來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