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实现后,电价会下降吗?

用户69288570


这个问题就要看题主跟什么样的“电价”作对比了。随着经济发展,通胀必然上扬,例如就算世界第一大国,美国也要把通胀率控制目标定在2%合理范围,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通胀上扬意味着物价上扬,电价也不能幸免。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我国有这么一个流言,三峡建成之后,电价就下降。可事实是,三峡建成之后,电价随着物价上涨上去,如果单看电价的话,老百姓是没有感觉到三峡带来的好处的。

三峡建设期间物价上涨有多厉害?也许可以从差不多同时期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看出,当初编制可行报告时,人工费每人每天36元,后来就上涨到了150元,建设方当初非常着急,因为照这涨下去,推迟一年就意味着要增加100亿元的投资。

所以如果从经济规律的角度看,“人造太阳”给人类带来“无限”的能量的时候,估计要过好多年了,物价已经不知道要通胀到哪里去了,就像美国的货币一样,以前叫“美金”,现在叫“美元”。

从技术的角度看,人造太阳并不意味着零投入,单是维持那上亿度反应温度,就需要可靠的材料和不间断的能源投入,这些材料和能源毫无疑问需要成本的,此外还需要大量的输电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核聚变发电用的燃料氘,地球的确是丰富,但耗完之后还得去月球开采。当然如果技术继续发展可以像《流浪地球》一样烧石头进行重核聚变。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用电量就是个无底洞,90年代全国用电量只有5000亿度,而当时三峡建设规划年发电量1000亿度,以当时人们的角度看,三峡可一下可增加20%的电量,这样就幻想着电价下降了。可实际的情况是,2009年三峡建成之后,三峡的发电量只占全国的2%了,降价的幻想自然也破灭了。未来谁也不会知道,人类会搞出什么样重大的耗电工程,去源源不断消耗核聚变带来的能源,就像现在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比特币挖矿机就是非常耗电案例。

当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耗电费会占收入和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小,也许这样就感觉不到电价了,也无所谓电价了。


昆仑还东国


先期的研发投入 是不是得先收回来?核聚变发电的意义不是降低电费 是取代传统煤 油发电 等到在这项技术完全成熟了 甚至可取代一些效率不高的清洁能源 那个时候 电 就是国家的一项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