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国力充盈,也不缺乏人才,为何无法统一中原?

承诺7年丶让妳寂寞7年


很多人认为,在江东经营三代的孙氏家族是有能力统一中国的,为何最终却没能够统一中国,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魏、蜀、吴三国之中,吴国虽然国土面积并不是最小的,但是其政权无论正统性还是综合国力,都是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并且以孙权为代表的吴国历代皇帝都没有将进兵中原、统一中国当作国家的既定国策,孙权一心想的也只是如何保住父兄的基业,这也决定了吴国君主将自己的国家定位为一个地方政权的现实。那么吴国为何没有统一中国呢?

首先,吴国缺乏统一中国的正统性:

三国之中,魏国政权的建立得自汉献帝的禅让,虽然汉献帝的禅让并非清远,但是魏国得于汉室毕竟是事实;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并且该政权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实质上属于汉朝的延续。一些心向大汉的人仍将蜀汉视作正统王朝。相比魏国和蜀汉,东吴则不具备这些优势,东吴如果想统一中国势必要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而这些战争要以什么名义发动?则是摆在东吴君臣面前最大的问题,东吴师出无名,缺乏正统性,是其无法统一中国的直接原因。

其次,吴国在三国之中综合国力最弱:

魏、蜀、吴三国之中,占据中原的魏国人口众多,国力最强,其次是蜀汉,蜀汉政权虽然偏居于一州之地,但是蜀汉军力强盛,蜀地经过诸葛亮二十多年的治理,实力已大大增强,东吴虽然占据的国土面积大于蜀汉, 但是其很多地区仍属于尚未开化的荒无人烟的地区,当时的东吴控制的地区属于中国经济最为不发达的地区。东吴人口不如魏国,军力不及蜀汉,自身经济实力又弱,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为东吴无法也没有能力统一中国。

第三,吴国皇帝没有统一中国的野心和能力:

孙权建立吴国后,对于国家的的战略定位始终是保住江东的父兄基业,孙权的能力是三国君主中最弱的。曹操、刘备都是自己开创的基业,而孙权是继承了孙坚、孙策。孙权只是守成之君,父兄的基业在他手里并没有太多发展。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冲锋陷阵、争霸天下,你不如我;举贤任能、守护江东,我不如你”。这个评价是很精准的。孙权确实做到了举贤任能、守护江东,但却没有能力争霸天下。

除此之外,东吴还缺乏统一中国的天时,魏国和蜀汉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这让东吴始终无隙可寻,东吴曾寄希望于二分天下,希望魏、蜀两方消灭掉对方后东吴能够分一杯羹,但是当魏国灭蜀时,东吴军队向趁乱攻蜀时却被蜀军打的大败而归,从此东吴君主便安心于守住江东的基业之地了。


历史课课代表


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没有统一天下,最终被晋统一了天下。下面来看个传说,传说吴国不能统一的原因是这样子的。

相传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叫孙钟,他就是东汉长沙太守孙坚的父亲。这个孙钟是个瓜农,他种的西瓜又大又甜。孙钟为人非常的厚道老实,待人非常和气,卖瓜价格公道。比如有的时候有人路过,就算别人没有钱,他也会送瓜给别人解渴。因为这样,所以这个孙钟非常的受人欢迎。

可是有一年,他遇到了件怪事情。他的三亩瓜地竟然只结了一个西瓜,而这个西瓜竟然长得好像一口水缸那么大。孙钟想来想去,觉得应该摘回去给母亲吃,然后自己再吃一点。就在这时候,路上来了个白胡子老头,他驼着背,一脸的病容。那老头嘴里说道:“好渴!”孙钟是个心地很好的人,就把自己喝的茶递了过去,让老头喝。老头喝完了,还是说渴,眼睛就盯着那个西瓜。

孙钟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忍痛把西瓜切了,让老头吃。老头也不客气,一下子就把水缸大的西瓜给全部吃完了。孙钟心里有些后悔,因为母亲就没有吃的了。老头对孙钟说:“年轻人,你心地很好,我要报答你。闭上眼睛,跟着我走出去,你就会有好事的。”

孙钟看老头说话很正经,就照着他的做了起来。他闭上眼睛,跟在老头身后,走了很久,孙钟觉得走了好久,前面应该是大江了,就停了下来。老头说道:“可惜了,你只走了三分之一,将来不能统一天下啊。”老头就飞走了。后来,果然孙权只能三分天下,不能一统。


叫我小张就好


说到东吴国力充盈,但其实虽然东吴坐拥江南,有长江天险,但并不牢靠。

而且东吴经济并没有想象中的发达,虽然他坐拥江南,但当时大部分地区还是未开化的荒芜之地。当时南方经济并没有北方发达。

再者,当时东吴并不看重荆州,虽然吕蒙后来夺回了荆州,但经济最发达的却是荆州北部的南阳与襄阳,这两个地方还在曹魏手中。

东吴国土上没有多少经济条件好的大城市,曹操却在官渡之战与定四州战役后开始屯田,发布一系列举措发展经济。而且曹操当时占据的是天下九州,占据天下经济最起码有六七成,东吴最多占两成,所以他不是曹魏的对手。

有外患的同时东吴也有内忧,在孙权占据江东后,他便很难再北上或者西进,孙权在世时,还能勉强撑起东吴局势,周瑜、鲁肃、吕蒙三位能坐镇一方,但孙权早逝,能文能武的大将又都相继去世,东吴政权处于青黄不接的地步,难以壮大。

所以政治、经济都逐渐呈现萎靡状态的东吴,并不具备能一统中原的条件,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公子単


从军事上看,历次魏、吴战争,基本上是谁进攻谁失败。虽说东吴不乏名臣良将,但曹魏更不缺乏。虽然东吴的水军实力要强于曹魏,但曹魏的陆军实力却强于东吴,加上曹魏在抵御东吴北伐时用兵部署得当,致使东吴基本上是铩羽而归。

也有说法东吴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蜀汉那样的高大上理由,出师无名。但这不过是多余。经历了东汉末年战乱纷飞年代的百姓,对于谁当家都已经麻木了,只要能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能过太平日子就够了。

从国力的角度看,当时东吴人口大约是两百多万,魏国则是四百多万,东吴的人口数量只是魏国的二分之一。从版图上看,似乎东吴并不比曹魏查什么,但很多地区开发程度都很低,特别是相对曹魏控制的北方,无论是人口还是税收都不及。人口稠密的地方大部分都聚集在长江一带。

其实还有重要的一点,孙权以及东吴的本土士大夫们对于北伐的毅力和激情度远不如蜀汉,虽说东吴历史上北伐了好多次,甚至孙权还几次亲自率军北伐,但打着打着就失去了目标,最后也失去了发动战争的意义。

比如说,228年的石亭之战,东吴太守周鲂用诈降的方式骗魏国曹休深入,随后曹休中计,带着十万军队进入安徽,并与另一支魏军一同深入吴地。接着孙权派鲁迅、朱恒、全琮、朱然率军在石亭之战曹休。最后魏军大败。但随后却没有了下文。

当然早期的周瑜等在东吴元老级别的武将倒是挺希望统一中原最终取得天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都换了一茬。东吴失去了与曹魏或蜀汉二分天下的野心似乎已经默认了三足鼎立的现状。

而除了我上面提到的石亭之战,往后的北伐,东吴似乎更多的是为了把矛盾外移,或者某个大权在握的将领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而已。

另有野史载孙权对统一天下的野心不足(就当是图个乐吧),就是孙权在称帝后不久曾让一高人来算一算东吴能享国多少年。但当人家给出五十年的答案时,孙权居然没有恼怒的意思,反而有些满足之意。当然这段描述不可全信。

可能是因为东吴的许多人物本身就生在江南,对中原的野心不够,加之曹魏的强大和长江天险的保护对北伐的进取心不够深也是东吴最终不能统一中原的因素之一吧。


黎塞留的野望


东吴不能统一中原还是国家实力不济,当时评价国家实力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农业生产能力和人口素质。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三国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和,雨水较多,不像现在这么干旱。河南省简称豫,象形文字表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说明现在河南这一片区域,在古代是有大象出没的,而大象可以生活的区域是水草丰美的。所以三国时期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黄河流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较适合农业生产。一般认为黄河流域气候逐步干旱,是从唐朝末年开始的,到明末的小冰河期,气候已经演变的对农业生产有害了!

三国时期,相对于黄河流域的温暖湿润气候,江南地区则过于潮湿炎热,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江南居民容易得病,寿命不长。随着降雨带南推,到唐末,北宋时期江南就成为鱼米之乡了,而黄河流域农业生产能力则不断下降。

因此,在三国时期,农业生产主流地区在黄河流域魏国管辖范围之内,当时气候温和湿润,适合人类生存,所以魏国也集中了主要人口,集中了华夏民族的精英家族。东吴虽然也集中了一些人口和人才,但是与黄河流域的魏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东吴没有实力统一中原!


内在联系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分立。曹氏灭汉建魏,名分不正,而蜀汉又根基尚浅。相较之下,雄踞江东的孙吴地理位置优越,又不乏贤能之辈。因而,许多人对于东吴一统天下寄予厚望。在三国中,东吴确实最晚灭亡,然而东吴也未能统一中原,这是为何呢?

魏与蜀都不容小觑,东吴若是贸然行动,很有可能让魏蜀联合反击。东吴实力不弱,但能与其三足鼎立的蜀魏也绝不好惹,魏国甚至要强于东吴。东吴害死关羽后,刘备一怒之下兴兵伐吴。刘备兵多势重,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只能应战。夷陵一战,若非刘备求胜心切失了理智,恐怕孙权也讨不了好。孙权与刘备这一战,长达七八个月之久,可见蜀汉实力之强。况且在此战中,为避免两线作战,孙权还向曹魏称臣。对战一国尚且如此,若是东吴的对外作战逼得蜀魏联合,东吴恐怕更难取胜。

东吴内部并不安定,山越一直是东吴的心腹大患。东吴不仅有外患,还有内忧。在江东境内的山区,有山越人仰仗地势之险抵御东吴政权。所谓的山越,是在东汉末年占山为王的武装组织。他们之中有为避战乱来此地的百姓,也有豪强大族。山越人骁勇善战,人数又多,参战人数最多时能有数万。孙权自掌权之时,就对山越进行镇抚,收效甚微。他西征黄祖时,山越复起。东吴后方有此威胁,孙权不得不撤军。经过数十年的征讨,山越之患才得以解除。有此内患,后方不稳,东吴也就不敢对外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举棋不定,导致政局不稳,东吴开始衰落。孙权长子孙登死后,东吴开始陷入二宫之争。因为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却对鲁王孙霸极其宠爱。帝王行事如此举棋不定,让孙和孙霸都对帝位有所觊觎,而群臣也争相站队。二宫之争延续数年,牵扯臣子甚广,连名臣陆逊都因此事而失去孙权宠信。结果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杀,幼子孙亮反而继承了大统。这场二宫之争使得东吴开始走向衰落,无力对外作战。

东吴的人才大部分都陷入内部争斗中,无暇对外作战。孙亮继位时,年仅十岁,大权旁落。群臣夺权,无暇顾及统一大事。最初由诸葛恪掌权,他执政初期曾在东兴之战中大败魏国,是可用之才。后来诸葛恪出兵淮南失败,被孙峻所杀,孙峻开始执掌吴国大权。他死后,又将手中权力交给从弟孙綝。孙綝此人暴虐嗜杀,凡是与他不合者,都下场颇惨。吕据、朱异等孙吴的名将便是被他所害。一国臣子不能同心协力对外作战,反而自相残杀,国力不被削弱已是难得,谈何统一中原呢?

东吴确实有统一中原的潜力。若是国内安稳,孙氏家族又有进取之心的话,统一中原指日可待。可惜的是,东吴的国力在皇位之争,群臣夺权以及对内作战中被消耗掉了,最终走向灭亡也在情理之中。


邓海春


其实东吴最开始的策略是对的,也就是和刘备合作一起对付曹操,这也是东吴前两任大都督周瑜和鲁肃一直所认为的方针,虽然他们都希望荆州收复,但是他们明白曹操始终是孙吴最大的敌人,在这一点上鲁肃和周瑜都十分明确的。但是有一个人不清楚,那就是孙权。孙权只看到了眼前的事情,那就是刘备的军队占据了荆州,对于江东来说,东吴的首都始终都在荆州的下游,始终会受到刘备的威胁,所有他总是想拔出眼前的钉子。但是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吴蜀联合才能生存,不联合只有灭亡这一条道路。

为什么刘备没有攻打孙吴的想法呢?我们看到历史上刘备的主要战略意图还是从隆中对出发的,在短暂的取得荆州后,然后入蜀,再是进攻汉中,同时关羽出兵北伐,实现两面夹击曹操。但是刘备希望是孙权可以从长江北上攻打淮河流域,进而图取徐州,这样可以实现两家的共同击败曹操的格局。再然后可能就是双方在进行决战了。而孙权一开始也是这么意识到的,他一开始也是试图北伐,并且在建安十九年五月征讨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获取人口数万。取得了大胜,但是在建安二十年征讨合肥时,被张辽杀得大败,这也是很多人说“孙十万”的来历。这次惨败之后,孙权就盯上了荆州,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北伐之后,偷袭关羽后方,最终占领荆州,这也使得吴蜀的关系全面破裂,使得双方大打出手,最终的结果是两方都输了。此后东吴在孙权在世和去世以后,东吴再也没有出兵蜀汉而是一直在北伐,和蜀汉合作,诸葛亮和后继者一直从陇西出发攻打曹魏的关中,而东吴从长江出发攻打北方的徐州地界,这就是一开始周瑜和鲁肃为孙吴规划的路线,但是和蜀汉关系的破裂,虽然北伐在进行,但是不得人意,所以东吴讨伐不赢。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山越。以前很多人都觉得山越是少数民族,但是光从东吴将领平定的山越领袖来看几乎都是汉人,比如祖郎、严白虎、潘临、尤突、彭绮等等。这些很有可能是汉人移民,或者东汉末年逃到山中讨生活的人,其实是东吴江南地区山贼和在山区生活的武装汉人。也叫作“山民”。山越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又因“山出铜铁”,而常常“自铸兵甲”。这些人组成了武装集团,一直不服从东吴的管理,导致东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对于这些山民发动战争,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曾经就鼓动山民造反。东吴的很大精力就是在讨伐这些山民身上,这也是东吴无法全力以赴对抗中原的另一个原因所在。


人者仁义也


提供一个历史经济学视角仅供参考。历来战争打的是消耗,消耗掉一个区域的粮食产出。中国历史上的产粮区,前期集中于黄河流域。汉唐时期黄河流域都是基本经济区,控制黄河流域才可能图天下。长江流域尽管有着更大的农业潜力,但是开发起来相对困难的多。黄河流域通过水利工程就可以将水和泥沙引至灌溉区。而长江流域的开发需要先排干湖沼。这种农业开发能力,直到宋代才得以掌握。所以三国时期的长江流域并不像小说中那样有足够的经济力量进攻北方。《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明代朱元璋建都就在南京,可见当时经济区已经发生了改变。


乌托坦


国力充盈,不缺人才,是不假,但是和曹魏比起来怎么样呢?

比国力,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乱以前,北方的经济都是要远远强于南方的。曹魏的地域面积、人口、农业生产水平,都是三国里面最强的。东吴比不过,而且差得远。

比人才,东吴算来算去,也就是依赖几个大家族,每个家族能够出一两个肱股之臣,就已经很不错了。而曹魏,在曹操时是唯才是举,不看出身,笼络了很多出身不好的才俊。曹丕开始改革,搞九品中正制,虽然有一定缺陷,但比起东吴来,仍然是一项比较公平、先进的制度。至少在大士族中,是能够选到一批优秀人才的。况且中原一直都是文化荟萃质地,人才的质量也要远高于其他地方。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东吴虽然发展得不错,但比起中原的曹魏,始终是要差一个档次。


造作的楚狂人


东吴其实并不稳,特别是在孙权挂掉之后的局面,就十分尴尬了。

在东吴内部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以孙坚父子三人为核心的外来派和东吴本地派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孙权时代,两个派系之间尚能缓和共存,比如后期双方之间两个著名的人物,吕蒙和陆逊。

然而这个局面,终于在东吴赤乌四年年(241)完全打破了,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十分不寻常的事情,那就是孙权的长子,也就是太子孙登死掉了,太子之位悬空,孙和先是被立为太子,但跟鲁王孙霸之间存在激烈的矛盾,吴国大臣们因此分裂成两派,展开了长达8年的党争。

这个事情,十分令人费解,按道理来说,储君即定,那么久没有其他人什么事情了,但却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而孙权最后的处置也十分意外,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让人十分之想不通。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场争端的参与者们内在的矛盾,就会明白,孙和与孙霸的争夺,实际上是孙氏统治核心外地派跟江东本地派的一次权力斗争。双方争夺的是东吴下一代的绝对领导权。

而孙权面对这场争端的做法,其实就是利用党争,削弱本地派的力量。本来外来派大多支持太子,本土派多支持鲁王,当然其中也有另类,比如后期倾向于支持太子的陆逊,他曾几次上书表示坚决拥护太子,但因此招致强烈批评,而孙权的态度也十分奇怪。而陆逊自己也因本土派代表全琮全寄父子对陆逊不支持己方,而称陆逊的外甥甥顾承曾串通陈恂,谎报战绩给自己谋求高位,致使顾承和其兄顾谭被被流放。陆逊为此愤愤不平。

而在这场党争中,孙权先是将杨竺、陆胤、吾粲收监审问,陆逊虽然没有被问罪,但也被责备打听宫中机密。实际上大臣们打听点宫廷消息实属正常,可问题是,孙权这个处置就很不公道了,处理的人,清一色全是本土派,而陆逊也因为这件事,最终愤忿而卒。

党争结束后,外来派基本屁事没有,而本土派被进行了一次大清洗,这完全是孙权导演的一出大戏,其目的就是为了削弱本土派的崛起。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其实都面临这种问题,比如属国外来派与益州本土派的矛盾一直存在,而魏国司马氏的崛起就是很好地证明。这也是为何三国几十年打来打去,也不能统一的原因之一。

而这是吴国不能统一全国的政治条件,因为政治矛盾加剧,使得之后的孙氏政权并不稳定。而在经济上,江南地区此刻的开发,还不是我们后世想象的那么富庶,它具有极强的农业潜力,但相对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开发的时间比较晚,也不受重视,南京石头城都是在孙吴时代才始键的,可见当时中原是多么不待见长江以南地区。

相比较农业生产成熟的北方,长江以南更像今天的大西部,跟东部的经济差距巨大,经济上的差距,导致人口增速慢,可以征召的士兵少,能够征收的军粮也就更少,所以孙吴的兵力实际上跟蜀汉在伯仲之间,略好一点,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孙吴的兵力大致上维持在10-15万之间的样子,而魏国长期兵力都在30万的样子,就以能养军队而言,魏国几乎可以同时跟吴、蜀两面开战,所以怎么看,孙吴的希望都不太大。

何况,从北攻南,只要突破长江防线,南京就无险可守,而一旦南京失守,那么东南半壁皆失,东南保不了,其他地方几乎传檄而定。看起来长江是一道天堑,但这道天堑其实也很容易被突破,而且还有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孙权竟长江而极的战略构想在夷陵之战后并未达成,蜀汉东三郡落在了曹魏手中,这对于孙吴防线无疑不是很大的打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