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輟學打架混社會,是你自找的":愛甩鍋的父母有多殘忍

8月11日,是張英一生抹不去的至暗時刻:13歲的女兒小菲與自己爭吵後,從酒店房間縱身而下,當場身亡。

見過小菲的人都說,她看上去像20多歲一樣成熟:

濃妝豔抹,打扮時尚,還經常逃課打架,跟社會上不明不白的人廝混在一起。學校和外公外婆完全管不住她,而遠在上海工作的父母,也是鞭長莫及。

經過調查,一段女孩生前和父親的聊天記錄曝光了:

小菲明顯帶著怨恨責問:你們從來沒管過我!

父親一句話甩過去:你自找的!

此後,小菲就杳無音訊。再聯絡,是通過隨機號碼找父親要錢。

"你自找的",是把所有罪責全都怪在小菲一個人頭上。父親甩的鍋,像鞭子抽在小菲的心上,抽碎了父女間最後的牽掛。

就算她樣貌成熟,到底也還是個13歲的孩子啊!而這一切,真的是她自找的嗎?

據瞭解,小菲8個月大時,父母就把她寄養在外婆家裡,13年來父母和她聚少離多,缺席了小菲的全部成長,甚至連女兒固定的聯繫方式都沒有。

這次見面,是因為小菲打人惹了官司,母親才不得已回來領人,而此時小菲已在外遊蕩2個月無人問津了。結果,一見面就是永別。

父母把她留在家鄉,卻沒有守住教育的擔當,出了問題還把鍋砸在孩子身上,真如小菲所說:"真笑人!"

姚晨曾說: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

是啊,孩子本無意來到這個世界,是我們或為了生命圓滿,或為了家族延續,才發了私心將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

我們當然要盡父母之責,去承擔這份"私心"帶來的後果。

做一個不甩鍋的家長,是父母應盡的義務,是一個家庭幸福的關鍵。

1:甩鍋的父母,傷害了多少孩子

想起一條讓人膽寒的新聞:

四川南充四歲男孩聰聰,被親生母親打得渾身找不出一塊好皮!

聰聰一雙眼睛腫的像核桃般掛在臉上,又青又紫,經醫生檢查,他頭部還有一道3釐米長的傷口,已有膿液滲出,全身佈滿新舊瘀傷,最慘的是,連生殖器都被打腫了。

真的很難想象,這些傷口都出自親媽之手!

這個歹毒的母親,因為半年前離婚一度消沉,只要心情不好,就把孩子當出氣筒暴打一頓,把他反鎖在家,飢一頓飽一頓。

幸虧聰聰被好心人及時發現,否則總有一天他將死在魔爪之下。

虎毒尚且不食子,把垃圾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比禽獸還要狠毒!

可怕的是,有些父母壓根不覺得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總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去年,15歲的少年小畢,僅僅因剃個頭就跳樓自殺了:

班主任認為小畢頭髮太長,強行理了個"光頭"。

家長認為就是老師讓孩子想不開跳樓自殺,還帶著一幫親戚去學校鬧事,索賠一百多萬元。

可是追溯整件事會發現,孩子並沒有被理成光頭,最多算是圓寸;家長也並非毫不知情,甚至還稱讚老師"還是您有辦法":

更何況,小畢跳樓前在家呆了整整兩個星期,曾告訴兄弟:是我爸逼的:

有同學稱,小畢父母脾氣暴躁,甚至家暴,初二時小畢還離家出走過。

青春期的孩子被剪了頭髮,自尊心受挫,用休學小小"抗議"一下,本是再正常不過。

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開解,幫他找到情緒的出口,而不是責罵和威逼,何以發生如此慘劇?

但如今家長腦子裡只有一句話:

好好的孩子長了這麼大,就是學校非要剪頭,他才想不開自殺的!

可悲,即便逼得兒子放棄年輕的生命,依然沒有悔悟,自己才是炸藥的引爆者。

2:甩鍋的父母,都是不敢面對錯誤的孩子

湖南益陽4歲女孩琪琪,被爸爸忘在車裡活活被悶死了:

那天,胡先生開車送琪琪去幼兒園,中途接了個電話、玩了下手機,竟然忘記女兒還在車裡,就鎖門離開了。

直到晚上夫妻二人發現孩子不在幼兒園,才發現後排座位下窒息身亡、全身發紫的琪琪。

這明顯是當爹的粗心大意釀成的慘劇,可他第一反應是把鍋甩給了幼兒園:

孩子沒去學校,你們怎麼不問我們一聲呢?

網友諷刺道:你怎麼不怪氧氣沒了呢?怎麼不怪汽車呢?怎麼不怪發明電話的人呢?

這個父親的邏輯多像小孩子啊!

只有孩子被桌角撞疼了,才會哭喊著打桌子洩憤,喊著"就怪桌子!"

只有孩子不得滿足,第一反應才會是哭鬧著告別人的狀。

一個健康成熟的成年人,遇到再大的事也能安撫好情緒,既不輕易指摘別人,也不深陷自責,而是客觀冷靜地直面問題、分析問題,合理歸因。

《圓桌派》節目中,嘉賓武志紅曾提出過"歸罪情緒"的理論:

許多父母存在著"歸罪"心理。歸罪不是歸責,它是一種情緒,本質上是在找替罪羊。

有些人無論事情大小,只要失去掌控就會陷於崩潰,急著怪罪別人。

這樣的人,心智一般還停留在嬰兒時期,只有嬰兒一不滿足就歇斯底里,鬧著喝奶、愛撫,理所當然地要求別人解決自己的一切需要。

曾聽過一句話:成熟與否並不取決於年齡,而在於能否承擔責任。

敢於承擔責任,是成人的第一標誌,更是成為父母的首要條件。當"巨嬰"成為父母,會造就更多水深火熱中的孩子。

生活中,不成熟、愛甩鍋的父母太多了:

明明自己找不著東西,卻怪是孩子偷的藏的,不承認還打罵;

明明自己端著湯不小心弄撒,卻怪孩子"都是你杵在這兒礙事";

明明是夫妻倆吵架冷戰,卻吼孩子"你跟你爸一個德行!";

明明自己沒勇氣離婚,卻打著"為了孩子我才忍下去"的旗號……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

人具有"投射"的心理機制,即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為了減輕不安、無力感或負罪感等,把負面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

誠然,沒有一個成年人的生活是容易的。但正如鄭淵潔說,做父母意味著要做個好演員。

即使你心裡真的藏著個隨時想胡鬧的孩子,至少在子女面前,也要演好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而不是讓孩子從小生活在"鍋從天上來"的惶恐裡。

3:自己的鍋自己背

英國心理學著作《天生非此》中說,父母常會有"我很好,但你不是"的心理,把孩子當作情緒的垃圾桶。

而這種心理往往源於,父母在童年時代從家長那裡得到相似的對待,最終導致性格和負面情緒的代際遺傳。

但原生家庭不是藉口,雖然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但可以用努力決定去路,用自我控制和修煉擺脫"巨嬰"心態。

只會為自己辯護、習慣推卸責任的人,永遠不會自省。

他們會把小錯滾雪球般累積成大錯,直到天崩地裂無可回頭,直到所有鍋最終砸回自己頭上,直到傷了孩子的一生。

做父母是世上最需要責任心的事,因為肩頭擔的是一條生命,和別人全部的人生。

只有成為獨立完整的人,有收拾消化情緒的能力,認清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界限,才有養育兒女的資格。

願所有父母都能體會梁啟超說的那句話: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顧蔥白,教育心理學研習者,用有愛的內心和理性的大腦感悟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