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經 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 無為無執,無敗無失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

想治理天下而強行為之,我看他達不到目的。

天下是神聖的,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治理。

勉強而為,必然失敗;勉強執行,必然失去天下。

故而聖人無為而治,所以不會失敗;不強力執行,所以不會失天下。

天下萬物,有前行和後隨,有輕噓和急吹,有剛強和羸弱,有安居和危殆。

所以聖人去除極端、奢侈和過度。

心得

1.本章再次強調了無為而治,不能勉強有為的道理。只有順道而行,順其自然,才能無為而無所不為。相反,如果勉強為之,就是背道而馳,必然招致失敗滅亡。

2.天下萬物,相反相成,只有適其性,順其道,才能適其時,從而取得水到渠成的無為之治。

3.天下萬物,皆有所屬,有其本末始終,有其侷限性;事物的發展都有規律可循,有其度其分,不能過度過分,否則就失去了平衡,要將分寸。

4.老子所說的“為則敗之”,並不是要人真正被動地無所事事,守株待兔地等待時機,不再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是強調事物的發展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必須遵循,審時度勢,適時出擊,這樣才能使之前所有的努力產生效果,自然而然地成功,而不是徒勞地勉強為之。

經典故事

周文王無為而大為

商紂時,西伯侯在岐山腳下建國。他積德行善,勤於政事,禮賢下士,天下諸侯都來歸附,尊他為周文王。

一天,周文王問太公:“天下紛雜,有時強盛,有時衰弱,有時安定,有時動亂,為什麼呢?是君主不賢明嗎,還是上天的旨意呢?”

太公說:“君主不賢明,國家就會有危機,社會動亂;君主賢明,國家安定,百姓安居樂業,這取決於君主而非天命。”

文王說:“給我講古代賢明君主的事吧。”

太公說:“從前堯帝治理天下,上古的人都稱他為賢君。”

文王說:“他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太公說:“堯帝治理天下時,不用金玉做裝飾,不穿華服,不觀賞奇珍,不聽淫樂,不粉飾宮廷牆垣,不雕飾。以布衣遮體,以粗糧為食,以野菜為湯,不因徵役而影響耕作。而是控制慾望,清靜無為,官吏正派就會得到升遷,廉潔愛民就會得到更多俸祿。敬重百姓,對他們進行慰勉。表彰良善人家,提倡公正平等,以法制治邪惡。有功必賞,有罪必罰。贍養鰥寡孤獨者,救濟禍患傷亡的人。堯帝自己要求很少,徵稅勞役也很少,所以天下百姓富足安樂。正因此,百姓愛戴他如仰視日月,親近他如親近父母。”

文王說:“太偉大了,這真是賢明君主啊!”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周文王明白此道,所以儉樸、愛民。公正,順乎自然,無為而治,從而實現大為,成為上古之明君和君主之聖。因為周文王無為無執,所以無敗無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