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中,坦克掩护步兵进攻和拆工事的作用是否有所淡化?

装甲兵——破碎


确实有变化。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大量各种先进性武器的应用,以及现代作战思路的变化,都导致了曾经无所不能的陆战之王坦克的地位弱化。

当年在1战时期,双方在前沿构筑了大量的堑壕跟堡垒,部署了大量机关枪,每当双方士兵发起冲锋时,还没看见胜利的曙光,就变成了枪下之鬼。

恰在此时,坦克的发明与应用改变了这一切,虽然当时坦克性能并不是十分可靠,但是这个钢铁怪物的出现还是将战场上的德军吓得半死,不管德军如何射击,都无法穿透坦克的装甲,坦克也一马当先为步兵进攻扫清了前进的道路。可以说坦克的出现不但改变了战场事态,也改写了1战的战史,为日后陆地作战指明了方向。

2战期间坦克的发展方向有2种,一种是认为坦克应该是支援步兵的一个单位,因此需要编配到步兵部队的队伍中,协同步兵运动。另外一种的意见认为坦克应该要集中起来使用,利用坦克的火力、防护与机动力的三项特性作为战场上突破与攻坚的主力角色。

前一派的意见在当时占了大多数,后一派则以德国代表。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其职能依然包括掩护步兵与拆除工事的作用。

其实在二战期间,夺取制空权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任何地面军事单位,如果没有空军的保护,只能被动挨打,坦克也是如此。

在海湾战争中,联军依靠强大的空军,以及现在作战思路,给了伊拉克上了生动一课。战前伊军拥有120万正规军,4000余量坦克,近3000门火炮、装甲输送车2800辆,是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开战前萨达姆也是信心满满,妄图与联军掰掰手腕,结果呢?地球人都知道,没了制空权,再强大的地面部队也是炮灰。

此战过后,传统的作战方式彻底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就是全新立体化全方位打击。空中力量经起到主导作用,坦克能做的诸如碰坏工事这种任务,空军完全可以代劳,而且做得更好。

所以说在现代战场环境下,掌握制空权将越来越重要,也是先决条件,而坦克的作用就受到了局限,不过仍然是陆战之王的存在。掩护步兵进攻,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依然是它的主要任务,只不过整体地位弱化了。


属马姓杨


当坦克拆工事,吊打步兵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之后,就没人会去关注这个基础能力了...


就这么想,坦克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免疫绝大多数战场火力,突破防线,用火炮和机枪摧毁敌方火力点。这是坦克的基础技能,好比说枪的基础技能是能杀人,然后再去考虑人机功效、精度、可靠性。坦克也一样,但凡是个坦克一定都能完成掩护步兵进攻,摧毁防御工事的能力。

(阿琼这种自己开着就会趴窝的不算)

然而除此之外的能力就是坦克指标的关键了,尤其是反坦克能力。


一般会对坦克造成伤害的有哪些?扛筒子的步兵?这玩意需要坦克自身的观测(比如红外)能力、主动防御系统、装甲,这些对于现代坦克确实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甚至不亚于反坦克能力。

武装直升机?炮艇?对地攻击机?这玩意坦克还真拿他没办法,术有专攻,这事儿交给自走防空车他们更合适点。

牵引式反坦克炮?这玩意现代都绝迹了,炮本身则是整合到了坦克上,所以怎么打爆对面的坦克就成了重中之重。 所以说一方面坦克得增强自己的装甲避免被对面打爆,一方面得增强自己穿甲能力保证能打爆对面。而掩护步兵、拆工事啥的任务无论啥坦克都能干,比这个没意思。


疯狗的轻武


我是冬雨AK,说下看法

从近几年的局部战争中来看,坦克掩护步兵进攻和拆工事的作用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在得到加强,至于你题目描述中所问的“反装甲能力是否已经成为坦克最重要的指标”,我认为,机动 防护 火力三要素都很重要,但由于战场环境的改变,坦克的防护性受到各国装甲兵更多的重视!

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大规模集中坦克在空军的掩护下进行的闪击战所向披靡,步坦协同战术貌似过时没用了,其实不然,大量的装甲运兵车携带步兵随同坦克一起进攻,如果失去了步兵的保护,坦克会被步兵近身击毁,而坦克则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和掩体防护,这在电影《狂怒》中有过精彩的描述。

到了现代战争尤其是海湾战争表明,没有了制空权的坦克就是活靶子,再加上反坦克导弹的发展,一度出现了坦克无用论,但近年来的局部战争,例如叙利亚战争表明,坦克仍然是步兵进攻和防守的核心,尤其是在城市巷战中,类似于悍马之类的轻型装甲车根本无法承受RPG之类的火箭榴弹的攻击,专为城市巷战设计改装的坦克开始出现

巷战之所以残酷,一是敌我短兵相接,重型火力优势很难发挥,二是敌我犬牙交错,彼此混杂!三是敌人躲藏在坚固楼房内,单兵破袭能力有限,因此需要重甲重火力的作战兵器提供掩护和火力支援,坦克自然是不二人选!巷战坦克,着重加强了防护能力,尤其是侧后的装甲防护,有些坦克兵还会土法上马,将大量的废弃钢板甚至是铁栅栏 砖头石块堆在坦克装加上作为附加装甲提高防护性。另外,遥控武器站也成为标配,步兵在这类重甲重火力的坦克支援下,才能在城市巷战中进攻和破袭敌方工事!

所以,现代战争中坦克掩护步兵进攻和拆工事的作用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在得到加强。

(不当之处请指正,图片来源自网络)


冬雨AK


1916年8月,协约国的主力英国,将刚发明的18辆装甲战车运往索姆河前线时,出于保密的考虑,将其的名称写成了"水柜","水柜"的英语是“tank”,翻成中文就是"坦克"了,因此沿用至今。当“水柜”这个钢铁怪物,出现在同盟国军队面前时,这玩意步枪、机枪子弹通通不吃,打在上面似乎挠痒痒,难挡其慢悠悠地爬过来,将步兵难以逾越的铁丝网、堑壕、机枪组成的阵地碾于履带之下时,就迅速摘取了“陆战之王”的桂冠。
自“水柜”历史性地投入战场以来,都伴随着步兵进攻和防御,是攻城拔寨、或严防死守的锐利武器,即便到了当下,坦克仍然是机械化重装部队的绝对主力,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敢忽视坦克的发展以及坦克在地面部队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机等反坦克武器装备大量运用,给坦克的在未来战场上的生存带来了非常严峻的考验,但坦克在地面部队中的作用却毫不动摇,历次规模较大的武装冲突,不断在实战中验证了坦克在战场上的王者地位。
现代战争,二战时期的大兵团作战模式、数百上千辆坦克大决战的态势,出现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了,战争的规模趋于小型化、空地一体战、反恐战和治安战,当然也包括了血腥的巷战,坦克仍然是军中不可或缺的主战装备。坦克的作用,掩护己方步兵的进攻或防御,用坦克炮摧毁敌坚固的野战防御工事,同时坦克本身就是反坦克的绝佳武器,如同潜艇就是最好的反潜武器一般,对付步战车、越野军卡等,自然都不在话下。
只是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受到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除了敌方主战坦克的打击以外,地面发射的反坦克导弹、武装直升机发射的空地导弹、火箭炮和榴弹炮发射末敏弹的灌顶反装甲攻击等,对坦克来说都是致命的。尽管反坦克武器越来越先进,但坦克仍然是陆战装备序列中,火力、防护和机动三大指标平衡性最好的武器系统;此外,坦克也并未在原地踏步,而是有了实质性的改进。
除了运用陶瓷装甲、复合装甲等增强坦克的防护能力以外,有的坦克还装备了主动防御系统、激光对抗系统、炮射远程导弹等,具备了对付直升机的手段,以此提高坦克的作战能力,等于间接提高了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

国平军史


我个人并不认为坦克掩护步兵进攻以及拆攻势的作用有所淡化,特别是掩护步兵进攻这一项。如果我们把它转换成"步坦协同作战"一词大家就可能会更加理解。无论是中俄在军演当中,还是美国在中东地区进行装甲集群作战亦或是反游击战,都完全可以找到物产协同的照片。而之所以谈论到坦克时,首先强调的是它的反装甲能力,主要是因为作为装甲突击的前锋,坦克最先遇到的也肯定是对方的坦克,所以为了保存自己,就必须拥有能击穿敌人坦克正面装甲的能力。

坦克作为战场的先锋,也是战场上的多面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与步兵协同作战。因为在进攻的时候必须跟随步兵一起上去,不然就算打下了一个地方,没有步兵占领,装甲力量也只能撤退或者再往前推进。不过和二战时期步兵靠双腿与坦克系统作战不同,现在的布坦协同步兵主要是乘坐庄稼村跟随坦克机动作战,不然坦克突击时速度太快的话,步兵两条腿根本追不上去。而这样的景象,我们常常也可以在朱日和演习当中看到。

其实自二战装甲集群作战以来,坦克的反装甲能力一直都是衡量坦克优劣的重要指标,每一型先进并且优秀的坦克都是以能击穿对方主战坦克正面装甲作为技术要求。在穿甲和防御两个矛与盾的相互博弈当中,穿甲能力的发展往往要比防御力量的发展要更快。而自从虎式坦克诞生以来开启的重装甲时代,坦克发展到了一个重甲时代,而盟军的坦克发展都是往着能击穿虎式作为技术要求来发展的,所以反装甲能力一直都是坦克的重要指标,有时甚至可以放弃防御,凭借火力和激动的优势来取胜。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坦克本身掩护步兵进攻和拆敌人防御工事的作用的确是有所下降,但这决不是坦克本身技能偏离,而是步兵本身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武力升级的缘故。我们都知道坦克的诞生是在一战,然而坦克战的巅峰则为二战时。

二战期间苏军尤为突出,基本上都是一辆坦克上面坐了好几名步兵,等待开始打仗时步兵就立刻跳下坦克作战。可与其说是坦克在掩护步兵,倒不如说是步兵掩护坦克更多一些。毕竟到了战争后期大量单兵反坦克武器越来越多,而由于坦克的内部视野较为狭窄,更多时候还需要周围的步兵为其清楚周围的反坦克威胁。

到了现代战争时节,原先的步兵已经自己拥有了不错的载具,像是越野车或是装甲车,基本上都可以安装反坦克火力,而且就连步兵自己也可以携带反坦克火箭筒,所以现在的步兵完全可以单独作战,而步兵不再依赖坦克就导致了坦克本身的生存能力必须提高。

也正是基于此理念,现在的三代半坦克总是在强调主动防御系统,类似于中国99式的激光压制,俄罗斯阿玛塔的主动防御等。也正是因为目前步兵完全有能力自己拆工事,所以坦克更多的用途还是在反装甲上,也就是坦克打坦克。

不过虽然坦克在现代战争的分工已经越来越小,但很多时候步兵依旧需要坦克的支援,因为装甲车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装甲,同时也没有那么高的火力。


九品侍卫


战车具有攻击、防护、机动三大特性,坦克是战车三太特性最均衡、最出色的代表。

许多人认为步坦协同战术是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已开始没落……

首先这个认识并不完全正确!从战车发展史角度考察你会发现,步坦协同战术很古老,有几千年的历史。步兵与车兵都是最古老的兵种,在钢铁兵器替代青铜兵器和马鞍发明之前,车兵牢牢占据着军中皇者的位置,是战场上突击和反突击的唯一主力,战时都是由战车冲垮敌方军阵或与敌军战车对冲,紧随战车的步卒或扩大战果,或用种种手段破坏敌方的战车,这种将步卒成建制与战车共同编成一个战术单位和战术就是现代步坦战术的雏形和基础。

仅从我国历史看,车兵在战国初期都只能由贵族子弟充当,配属给车兵的步卒则由平民担任,而衡量一个诸侯国国力的重要指标就看它有多少乘战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那都曾是令人仰望的存在。

及至战国中后期,马鞍的普及,骑兵因成本低兼、战役战术机动性更强、适应性更好,又具有仅次于车兵的冲击力,骑兵才开始崭露头角,通过汉武帝初期仍有“车骑将军”的官职一事可知,车兵至此时还是帝国最重要的高级主力兵种,车兵与骑兵还被做为同一战斗建制单位混编管理,并且车兵地位还高于骑兵,否则战斗建制单位最高长官官职名称就该叫“骑车将军”了。

到了汉武帝中后期,汉帝国囯力已不足以支持庞大的车骑兵,而战争需求和战场地理条件限制,骑兵的地位开始反超车兵,从车骑单位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列成汉帝国主要战场突出兵种,方始有了“骠骑将军”官职。

但这并不意味着车兵的没落,强汉将之与步兵编组成新的战斗单位,在与北方草原民族的战争中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典型战例就是李陵被迫率兵五千孤军深入突击匈奴,虽最终战败诈降,但李陵军的战果辉煌,整体表现仍是可圈可点的:出击前李陵请求加派骑兵,汉武不允,后李陵请求增加车兵,汉武仍不允且强令催促发兵,李陵只得率本部进击,但他仍尽最大努力超载携带了二十万支箭矢,并发挥车兵可攻可守的特长,千里转战,独抗匈奴数万大军,在大量杀伤敌军后,因战车尽毁、箭矢耗尽、断粮、援兵无望且无法突围的情况下被迫诈降,只不过原本就想根除李家的汉武帝……

到两晋时期,马蹬虽助骑兵彻底取低了车兵成为唯一战场突击主力,但战车并未因此而消失,在军事领域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汉武后期出现的厢车,行车时可乘运,宿营和与敌遭遇时可结阵阻敌并组织反击。后汉三国大量应用的各种攻城车辆,一直到明代,戚家军还装备了炮车等战车。可见,在我国战争史上,战车及战车战术始终围绕步兵战术在不断发展、演化着。

西方国家在进入工业化阶段之前,因为经济因素,战车在军中的地位不彰,大部份时期处于从属地位,装备量少,在《荷马史诗》记载的特洛伊战争之前,除苏美尔文明期和古埃及时期以外有过少量应用。

在进入工业化阶段后,对于战车也仅是有少量的探索性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突破战场上密布的堑壕和铁丝网组成的防御体系,装甲战车开始走上战场,当时的装甲战车,更多的是具备自行火炮的特征,法国生产的雷诺FT-17战车是现代坦克的共同鼻祖,而对1918年4月24日在圣康坦发生世界上首次坦克间战斗的反思,使人们认识到坦克等装甲战车不能脱离步兵独立作战!步坦协同战术开始成为世界列强研究课题,以英国富勒上校、纳粹德国古德里安上校所著的书籍为战役战术级的研究成果,而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提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为战略战役级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充分应用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在当代前沿的全域纵深作战理论中,步坦协同仍是重要课题。

二战后的世界历次局部战争表明,离开步兵掩护的装甲战车,因为观瞄受限,使它们无论是在野外战场,还是在城市巷战战场,都是极其脆弱很容易被摧毁的目标,因此步坦协同战术不会消亡,坦克与步兵相互掩护搞强拆的方法只会越用越多,越用越精妙。


guozhongren


这么说吧:它们之间的对抗对比,就好比是冷兵器对热兵器之间。冷兵器时代就是大刀长矛长枪,盾牌之间。这个之间有可比性,对等。热兵器时代,火药枪炮炸弹。它们之间对等,冷兵器和热兵器之间没可比性。现代战争已经不是面对面可直接观察到的战争形式了。你这种步坦协同式只有完全取得决定的制空权以后的清场行动。


娑婆娑婆


不会,相反会加强!

由海军、空军最先打响的战争,最终需要步兵来收官。


拉拉秧亦可入药


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