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6的雷達和殲10C的雷達相比,怎麼樣?

自立124


機載雷達是現代戰鬥機的核心裝備,機載雷達的性能指標直接關乎到一款戰機的態勢感知能力,進而影響到戰機的超視距作戰能力。根據當前披露的可靠信息來看,殲-16和殲-10C作為人民空軍近些年列裝的三代改型戰機,機載雷達也上一個全新的臺階,兩款戰機機載雷達在工作原理上是相同的,都是採用有源相控陣體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尺寸帶來的一系列性能差別上。

我國雷達領域70年間走過了從繳獲、進口、仿製到自主研製世界先進型號的漫長髮展征程,受制於技術和國內各方面的客觀條件限制,我國在機載雷達領域一度發展極為緩慢,嚴重落後於國際發展水平,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國產主力戰機型號上搭載的機載雷達還只停留在只能測距、能看天看不了地的階段。

經過科研人員長達十年的刻苦攻關,從原理學起把制約國產雷達只能上視不能下視的核心問題——地雜波干擾問題解決。機載雷達由最初的單面陣列火控雷達發展到三面陣列火控雷達,使得戰機具備了理論上300度的側後探測能力,在空戰中能發揮出更大的信息優勢。以殲-10C、殲-16以及殲-20為代表的人民空軍主力新型號戰機,普遍裝備了國產有源機載相控陣雷達,基本趕上了國際同類機發展當前水平。

由於國內很多裝備處於保密狀態,意味的深挖國產機載雷達的具體性能參數與國際同類產品進行對比,這是不合時宜的,而且國內的保密工作做得也不錯,很多性能參數都來源國內的信息源,真假難辨,因而探討雷達性能如何,作為軍迷,簡單點直接從雷達的工作體和雷達的陣列口徑兩個方面就能說明問題了。

目前在人民空軍現役的主力三四代戰機中,除了殲-20之外,殲-16的機載雷達就是最強的了,有消息稱,殲-16的機載雷達在設計時就參考了四代機殲-20的相關技術,這也作為一個佐證來看待。殲-16和殲-10C的機載雷達工作體制相同,即可認為是這兩款雷達的技術水平是一致的,並不存在代差,剩下的影響雷達具體性能參數最多的就是看誰的雷達陣列口徑更大了。

一般我們普遍認為,雷達陣列的口徑越大,意味著其搭載的T/R單元的數量就越多,T/R單元的數量增多意味著雷達的整個探測功率也就越大,隨之雷達的探測距離、多目標處理能力自然而然也將得到顯著的提升,這也是有源相控陣體制為何在技術上領先一代,成為三四代機核心技術的主要原因。

殲-16脫胎於殲-11B戰鬥機,屬於典型的重型戰鬥機,而殲-10C則屬於典型的中型戰鬥機,這兩款戰鬥機在體量上就存在明顯的差距,大體量帶來的直接是較為充裕的空間和尺寸優勢,自然而然也就能裝配一臺尺寸更大的機載雷達以及相關的配套設備,在探測距離、多目標處理以及抗干擾能力上,無疑要比中型機殲-10C要好得多,最終早就了兩款戰機的作戰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殲-16充分發揮重型機載彈量大、大長腿的優勢,主要遂行中遠距作戰任務,而作為中型機的殲-10C更多的遂行中近距作戰任務。

另外,根據官方披露的新型,殲-16還具備一定的電子戰能力,這一點也是殲-10C所不具備的。


鷹鴿分析


肯定是殲16的大

雖然說殲16和殲10C都是有源相控陣,但是由於機體口徑限制和設計限制,使得在雷達的支持上很明顯殲16有優勢。

就像自己家的電腦電源一樣的,小電源總功率小對大功率的設備支持就不好,大功率電源對功率要求就放的很寬,所以支持性比小功率更好。

很明顯殲16由於較大的體積,所以在持續性和武器支持方面自然比殲10C豐富,但是殲10C畢竟是單發在造價方面比殲16小不少。

都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差距應該不大,有源相控陣雷達之間的對比只取決於R/T組件的多少,有源相控陣的本質就是把接受單元和發射單元集成在一個組件上,所以同樣技術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區別只取決於組件的多少。

由於殲16和殲10C的雷達參數都是機密,所以是模擬有源相控陣還是數字有源相控陣無法區分,而且基本上都是處於一個級別的產品沒有代差。


李曉偉


殲16戰鬥機和殲10C戰鬥機安裝的都是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多功能(電子戰,邊掃描邊跟蹤,地形跟蹤,波束銳化,分出極窄波束掃描,抗干擾性能)上沒有什麼差別。只不過在探測距離上,多目標處理能力上殲16的雷達佔據優勢。

殲16戰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殲16戰鬥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僅次於殲20的,是我國目前性能第二的機載雷達。殲16戰鬥機的雷達來自於607所,其直徑大,T/R模塊的數量就多,發射功率也就越大。殲16戰鬥機的機首空間較為富裕,直徑在1米以上,估計其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的直徑也要超過1米。既然其直徑大,那麼就可以安裝較多的T/R模塊,數量應該接近2000個。



前面也說了,殲16的機載雷達發射功率較高,也就意味著擁有較遠的探測距離,超過200千米也不是什麼難題。畢竟蘇35安裝的雪豹-E型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正常探測距離就在200千米左右,只是其在凝視狀態下達到極限400千米的探測距離。要知道,我國的雷達技術可是比俄羅斯強不少的,在面積基本一致,體制更為先進的前提下,殲16戰鬥機的機載雷達超過雪豹-E也是很正常的。


殲10C戰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而殲10C的機載雷達則出自14所,只不過受制於機首直徑,殲10C的機載雷達天線的直徑沒有殲16的大,也就是說在發射功率上不如殲16使用的雷達。殲10C的機首直徑應該不到1米,普遍認為其機載雷達的直徑為700毫米。在探測距離上,殲10C的雷達要不如殲16的。另外,在航電的造價上,殲10C也不如殲16,殲16航電系統的造價僅次於殲20。由此可知,殲10C的雷達在多目標處理能力上也不如殲16的設備。畢竟殲10C戰鬥機的機首直徑不大,其雷達在發射功率上不如殲16的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從展示出的KJL-7A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數據可以看的出來,殲10C的雷達性能也差不到哪去。KJL-7A的探測距離為170千米,而自用版殲10C雷達的性能肯定是要比KJL-7A強的。個人覺得殲10C戰鬥機雷達的探測距離在170千米-200千米之間,弱化了多目標處理能力,強化了電子對抗等功能。畢竟殲10C的載彈量並不如殲16,其雷達有那麼強的多目標處理能力也基本用不上,不如增強電子戰等功能,在空戰中佔據技術優勢。

總的來說,殲16戰鬥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探測距離,多目標處理能力上強於殲10C的機載雷達是沒有疑問的。兩者的雷達正好符合各自的需求,載彈量大的多目標處理能力強,探測距離遠。


江山何沉


殲16和殲10的雷達糸統那個更先進,那個更符合四代機戰術要求,這不能比較,有些原理及數據也不適合在公眾網進行表述。做為雷達工程師畢竟不是機載雷達專業,就一般性能的對比殲16肯定比殲10要先進,探測距離,穩定度,反干擾能力,抑大地噪聲,這些指標的實現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在探測目標時穩定信號在耳機的表述和顯示器的火控反射的結合新型四代機是用傻爪形式進行搜控,但三代機就要差一些。在發射單元和天線陣的偶合計算也應該是謹的,功率輸出大,R/T的振子輸出就要多,但穩定度及捕獲目標時間.就會延長几μs,這肯定是研究者矛盾之一。有源相控的陣列天線的安排是需要些燒腦的事,特別是高頻在地面又無法測試,在設計,安裝,重量都是有要求的,雷達單元在殲擊機設計中只是一部分,但它是強,殲,轟飛機的大腦順風耳,千里眼!我國目前雷達系統在國際上是一流水平,如果能在器件上下下功夫也許還能再多掛一顆彈!


光宏海南hj


殲-16和殲-10C裝的是都是我國最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但殲-16戰機的體型更大,所以殲-16的雷達直徑是比殲-10C大的。


殲-16的雷達直徑有1米,而殲-10C的雷達直徑卻只有650毫米;要知道雷達直徑越大,功率就越大,能夠探測的距離就越遠,所以殲-16和殲-10C的雷達差距就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