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對太平軍將士從不勸降納降,採取全部砍頭政策,對還是錯?

彩雲東昇戴寶山


當然是正確的,曾國藩、李鴻章、駱秉章深知賊匪本性狡詐兇殘,必須斬盡殺絕才能永除後患,所以曾國藩寧肯背上“曾剃頭”的惡名也要殺降,並且寫信告誡弟弟曾國荃不要因為殺戮投降的太平軍而內心徬徨不安,李鴻章也果斷的在蘇州殺戮投降的太平軍五萬人。

明朝崇禎君臣如果能夠如法炮製就不會招致亡國滅族之禍,明朝崇禎君臣就是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等流寇太心慈手軟,多次接受其詐降放虎歸山遺害無窮,才造成賊勢日熾流毒半天下的惡果,最終明朝在流寇和滿清的雙重打擊下滅亡。


西賊聞之心膽搖


這個也是不嚴謹的。就歷史上的記載,曾國藩就勸降過林啟榮。他也納過叛,比如韋俊和程學啟。這個是否招降納叛主要是看對方是否有利用的價值。

前期,湘軍力量還不算很強大的時候,曾國藩還是歡迎對方投降的,既可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又可以瓦解對方。

到了戰爭後期,情況發生了變化。湘軍已經強大到消滅太平軍的地步。招降已經對自己實力加強與否影響不大,這時就不必招降了。

而後期逆境下對抗湘軍的大多是老太平軍,清朝有令,凡兩廣太平軍殺無赦。這些太平軍是湘軍的死敵。

比如三河之役後,陳玉成就因為收編的湘軍俘虜鬧事,下令將所有的湘軍俘虜殺死。

曾國藩也同樣命令,將安慶之役俘虜的上萬陳玉成的精銳全部殺光。

殺光俘虜,就不怕俘虜鬧事,也同時因為湖北饑荒,不必提供糧食。

殺光對手,也是為了在心理上震懾對方,讓那些不堅定分子不戰而逃。

總之,曾國藩是否招降納叛還是取決於他自己的需要,他自有自己的判斷,至於是對是錯,不是一概而論的。





歷史笑春風


您能不能不要拿偽命題來假設?

曾國藩並沒有“對太平軍將士從不勸降納降”。

先說“勸降”。

太平天國江西省主帥、鎮守九江的貞天侯林啟榮死守孤城不下,曾國藩曾親自寫信勸降,這篇《諭賊目林啟榮》收錄在《曾文正公全集.雜著四》,並非罕見史料,稍稍翻閱就能查找的東西,為什麼要裝看不見?咸豐八年(太平天國戊午八年,公元1858年)咸豐聽說石達開和洪秀全分裂,密諭曾國藩設法勸降石達開,曾國藩回信舉出自己勸降林啟榮失敗的例子,認為除非攻下安慶、寧國、撫州中至少兩處,招降石達開才有一些把握,也就是說他不是不想勸降,是覺得辦不到。

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國藩在皖南祁門大營撰寫了一篇《解散歌》,這篇保存在王定安《湘軍記》中的作品,實際上是針對太平軍全體將士的一篇“勸降信”,全文如下:

莫打鼓來莫打鑼,聽我唱個解散歌;如今賊多有緣故,大半都是擄進去。

擄了良民當長毛,個個心中都想逃;官兵若殺脅從人,可憐冤枉無處伸。

良民一朝被賊擄,吃盡千辛並萬苦;初擄進去就挑擔,板子打得皮肉爛。

又要煮飯又搬柴,上無衣服下無鞋;看看頭髮一寸長,就要逼他上戰場。

初上戰場眼哭腫,又羞又憾又懵懂;向前又怕官兵砍,退後又怕長毛斬;

一年兩載發更長,從此不敢回家鄉;一封家信無處寄,背地落淚想爹孃。

被擄太久家太貧,兒子餓死妻嫁人;半夜偷逃想回家,層層賊卡有盤查。

又怕官兵盤得緊,跪求饒命也不準;又怕團勇來訛錢,撿去衣服並盤纏。

種種苦情說不完,說起閻王也心酸;我今到處貼告示,凡是脅從皆免死。

第一不殺老和少,登時釋放給護照;第二不殺老長髮,一尺二尺皆遣發。

第三不殺面刺字,勸他用藥洗幾次;第四不殺打過仗,丟了軍器便釋放。

第五不殺做偽官,被脅受職也可寬;第六不殺舊官兵,被賊圍捉也原情。

第七不殺賊探子,也有愚民被驅使;第八不殺捆送人,也防鄉團捆難民。

人人不殺都膽壯,各各逃生尋去向;賊要聚來我要散,賊要擄來我要放。

每人給張免死牌,保你千妥又萬當;往年在家犯過罪,從今再不算前賬;

不許縣官問陳案,不許仇人告舊狀;一家骨肉再團圓,九重皇恩真浩蕩。

一言普告州和縣,再告兵勇與團練;若遇脅從難民歸,莫搶銀錢莫剝衣。

作為精通文言文的桐城派名家,曾國藩這篇“勸降信”用的是白話俗語,很顯然不但是要勸降,而且對象是文化有限的太平軍基層官兵,目的是“解散”,且“八不殺”極富針對性,意在打消各類太平軍官兵的投降顧慮。儘管在實施過程中經常有說了不算的(比如殺了被李秀成俘虜後放回的清軍副將李金暘,又比如殺紅眼時經常把俘虜就地正法,什麼打過仗不殺、探子不殺都暫時不顧),但這些做法要麼有原因(李金暘原本是天地會降眾,他本來就不信任)要麼是特殊情況(殺紅眼的時候什麼情況都會發生),總體上湘軍的俘虜政策較大多數其它清軍要寬大得多,比如掃北時的清軍巡防處對探子和曾打過仗的俘虜一概處死,僧格林沁更是以對俘虜甚至投降者心狠手黑著稱,以至於在英山墨石渡,本已投降清軍英翰部的太平軍扶王陳德才、遵王賴文光聽說受降的變成僧格林沁,前者立即服毒自殺後者馬上變卦逃走。當然,招降大王勝保例外。

再說“納降”。

湘軍不論前後期都接受了許多太平軍著名人物投降。

前期,太平軍最早的十二個丞相之一萬象汾,咸豐五年在黃岡縣投降湘軍被接受;原本是湖南天地會、為太平軍從廣西入湖南起到嚮導作用的春分副侍衛李能通,咸豐六年在江西袁州投降湘軍被接受。

後期,陳玉成部下先鋒程學啟在安慶城外投降湘軍,被曾國荃部接納,後調撥給李鴻章淮軍受到重用,成為淮軍前期第一驍將;保王童容海,同治元年在安徽廣德州投降湘軍,曾國藩七月初二日曾專折向皇帝彙報,見《曾文正公奏稿卷十六》;奉王古隆賢,同治二年在皖南旌德一帶投降湘軍被接受;聽王陳炳文、寧王張學明、獎王陶金會,同治三年底在江西金溪投降湘軍大將鮑超,被曾國藩收編,並將其最精銳的六千洋槍隊納入麾下……最著名的,則是咸豐九年在江西投降曾國藩部將楊載福的太平天國右軍主將定天義韋俊,他不僅是“廣西老賊”,還是北王韋昌輝的親弟弟,太平軍前期名將和中期“五主將”之一,列在清廷“不赦”名單,但曾國藩仍然將他收留。

曾國藩對留用降將始終有保留,特點是“收留從寬,使用從嚴”,以免對方反覆,對本方造成危害,因此投降他的太平軍降將要麼直接被遣散,要麼官職始終上不去,如韋俊帶領幾萬人投降,只封了個都司(相當於上尉),後來立功再多也只升到副將就被迫退役,而程學啟在曾國荃麾下也始終不得志,直到轉隸李鴻章,才因為後者缺乏將才和兩人是皖北老鄉而飛黃騰達——但不重用是一回事,“不納降”從何談起?

至於他對李秀成等人“不勸降不納降”,是因為清廷對“首逆”政策就是如此,按《大清律》,“凡謀逆不分首從,論死”,“首逆”自然罪加一等,曾國藩對這些人的政策和其他同僚並沒有什麼兩樣。


陶短房


曾國藩是一個不擇不扣的殺人惡魔,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然也不會有“曾剃頭”的稱號。但也並非是沒有勸降納降過太平軍將士,在1856年的天京事變中,太平天國內部高層開始內訌,爭權奪利,曾國藩趁此機會想要勸降太平軍將領林啟容,希望林啟容能歸順朝廷,林啟容收到曾國藩的勸降書後,直接撕毀,拒不投降!對太平軍勸降納降只是極少數行為,大多數人還是被曾國藩屠殺殆盡,不論壯年還是小孩,老人還是懷有身孕的婦女,一個都不放過,殺無赦!

曾國藩“南京大屠殺”

現在很多人奉曾國藩為聖賢,出現了很多什麼“年少不懂曾國藩,讀懂已是淚滿面”,等等言論!但是也掩蓋不了曾國藩惡魔途徑的行為,所以你要問這種行為是對還是錯的,我個人認為是錯的,這種屠殺行徑有一部分也是為了洩憤,曾國藩在初期對戰太平軍時屢戰屢敗,當時在鄱陽湖大戰石達開,自己苦心經營的湘軍被打的灰頭土臉,簡直不堪一擊,當時氣的要跳湖自殺,但是被屬下攔下來了,此後他對太平軍的憎恨可想而知!後來打擊太平軍時對漢人縷縷施加肉刑,幫助腐朽不能的清政府鎮壓漢人,延長了滿清政府的壽命!


在太平天國運動達到高峰時,南京人口有一百多萬人,到光緒帝上位後,這做城市只剩下不到五十萬人,而這一切正是曾國藩的湘軍所為,當時倖存的百姓對湘軍咬牙切齒,對入城的滿清官軍有著深深的怨恨。原太平軍佔據南京時也沒有這般途徑,城內百姓一如既往,但是城內百姓還是把太平軍當成賊匪看待,日日盼望著清軍入城趕走太平軍,但是曾國藩的湘軍一進城,燒殺搶掠,欺男霸女,戰爭是殘酷的,但是連城中老弱病殘的百姓都不放過,跟日本鬼子有什麼區別,人神共憤!

給大家看看當時記載的資料:城內 “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遭殺死……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砍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遠……自湘軍平賊以來,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熱。……城內自偽宮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萬室焚燒,百物蕩盡,而貢院倖存。……群屍山積……白骨山積……自五季以來,生靈塗炭,殆無逾於今日。”



曾國藩是怎麼對待俘虜的!

因為太平天國的反侵略立場,招致了英法等國的絞殺,外國人將一批太平軍俘虜交給了湘軍處置,當年在《泰晤士報印度版》刊登了一篇文章,記載了曾國潘是怎麼對待俘虜的,湘軍把俘虜中的少女,婦人,小女孩交給一批流氓毀掉清白,再送上刑場,儈子手開膛破肚把心臟取出來,很多孩子會當著其母親的面對開膛破肚,青壯年則被凌遲,人神共憤!一場場的屠殺,讓曾國藩獲得“曾剃頭的榮譽稱號”,其實行的三關政策,所到之處,生靈塗炭,說他們是一隻鎮壓太平天國的正義軍隊,不如說他們藉著鎮壓太平天國的目的,滿足自己的土匪行為,燒殺搶掠無所不用極其,歷史描述就是如此,這可能不是你心目中的聖人吧,他做的對不對,你說呢?


小生聊歷史


這是一道偽命題,曾國藩並非不勸降不納降,國宗韋俊,弼天豫程學啟都是曾國藩接收的降將。但曾國藩確實對降將不感興趣,從而對九江和安慶失陷後的數萬太平軍俘虜統統殺掉。那麼曾國藩盡殺俘虜究竟是對還是錯呢?謀反無論在哪個朝代都屬於罪大惡極,誅連九族的重罪,太平天國打出的是“消滅清妖,建立天國”的旗幟,對清廷來說是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曾國藩作為咸豐帝任命的團練大臣,受恩深重的朝廷大員,自然對顛覆政權者毫不留情。攻陷九江後,守將林啟容和一萬七千名太平軍將士被殺;安慶失陷後,守將葉芸來萊和兩萬餘將士被殺。曾國藩用血腥殘酷的殺戮震懾太平天國上下,謀反是需要付出慘痛代價的,以瓦解軍心和鬥志。

難道曾國藩不擔心這樣會激起太平軍困獸猶鬥之心,便敵人團結一致作殊死搏鬥,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嗎?

當然會擔心,但發昏當不了死,太平軍將士早被拜上帝教洗腦,觀念轉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便接受勸降,日後反覆也是很正常的。明末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反覆無常,兵敗即降,過後即反,以招撫鄭成功之父鄭芝龍起家的兵部尚書熊文燦就因為張獻忠復叛而丟掉了身家性命。曾國藩熟讀經史,對這段典故必然熟悉,因此採用以暴制暴的殘酷手段來鎮壓叛亂。太平軍將士想不想投降清廷呢?

李秀成說天京變亂之後,天國人心渙散,大有散意。這說明太平軍將士是想投降,可是又顧忌朝廷嚴令而不敢投降。石達開率部出走後回到廣西也有歸隱山林之意,可清廷派人四處緝捕,逼得石達開只能重舉大旗,四處征戰。正所謂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啊!

那時各有散意,而心各有不敢自散,因聞清朝將兵,凡拿是廣西之人,斬之不赦,是以各結為團未敢散也。若清朝早肯赦宥廣西之人,解散久矣。---《李秀成自述》

可為何曾國藩又接受了韋俊和程學啟這兩名降將呢?
韋俊是北王韋昌輝之弟,天京事變中韋昌輝做為替罪羊被殺,洪秀全平反了楊秀清的罪名,還將其被殺之日定為“東王昇天節”。韋俊失去靠山,被楊秀清殘餘舊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曾國藩是在韋俊走投無路之時才施以援手,接納投誠。

湘軍圍困安慶,屢攻不克,城外的集賢關始終未能攻下,程學啟正是駐守集賢關的一員驍將,曾國藩用計綁架程學啟的養母穆氏,迫使程學啟獻關投降,進而攻陷安慶。曾國藩對待降將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沒有利用價值之人一概殺掉,防止降而復叛,養癰遺患,這恐怕也是其綽號“曾剃頭”的由來之一。俗話說“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曾國藩殺俘雖然殘忍卻可以理解,反倒是李鴻章的“蘇州殺降”事件飽受世人詬病。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說,曾國藩的殺俘行為是錯誤的,可從敵我戰爭的角度來說,曾國藩此舉也無可厚非。


歷史茶坊


歷史證明這是對的,對待敵人過於仁慈也許會遭到反噬!

而且,當時的大環境,以及太平軍對湘軍的所作所為,也需要曾剃頭下狠手予以肅清。

而且,曾國藩的湘軍可以說是自家的私人武裝,不同於八旗綠營兵,他們最需要戰績來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殺降的策略有利於樹立湘軍狠勁的形象,這是一支充滿血性的鐵軍,對待敵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小哥燴史


老曾不勸降納降總比李鴻章誘降殺降好吧?!


聽濤覌潮


沒有對錯,因為當時只能以殺止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