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看红湿处 杜甫寻桃花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诗圣杜甫留下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千古名句。有专家推断,杜甫诗中的“花”,正是成都的桃花。成都龙泉驿种植桃树已有2000多年历史,每年春天,龙泉驿都是成都看桃花的最佳观赏地,有“桃花故里”之称,1987年就举办了首届桃花会,2001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

晓看红湿处 杜甫寻桃花

种桃

种桃三千年 报春第一花

桃树原产我国,其繁多而硕大的果实是古人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中国桃的栽培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据统计,起源于中国的桃树品种可达上千个,分为食用桃观赏桃两大类。

长寿

观赏食用两相宜

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并无桃字。我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中出现了关于桃的最早记载:正月“梅、杏、杝桃(即山桃)则华”;六月则“煮桃”,可见当时桃便开始为人食用,《诗经‧魏风》中也有“园有桃,其实之肴”的记载。到了《尔雅‧释草篇》,有了桃的品种的描述:“旄,冬桃;榹,山桃。”

桃果形丰肥悦目、果色黄里透红,特别像长寿老人的鹤发童颜,自古就被当作长寿的象征,有“寿桃”、“仙桃”的雅称。《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就有夸父死前掷杖华为桃林,身体、灵魂融入桃林得以永存的说法,从此桃就与寿命有了不解之缘。《神异经‧东荒经》中记载,桃可令人益寿。古代神话故事中,最出名的是王母娘娘的蟠桃,3000年一开花,3000一结果,再3000年才能成熟,吃了之后能够长生不老。《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偷吃过王母娘娘的蟠桃。主宰人间寿命的南极仙翁,手上总是托着一个硕大的仙桃,于是民间也喜用寿桃、仿桃面包为老人拜寿,逐渐形成以桃为老人祝寿的民间习俗。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时期桃已种植于园林。唐代开始出现观赏桃,为诗人所吟咏,如郎士元的“重门深锁无人见,惟有碧桃千树花”,韩愈的“百叶双桃晚更红,临窗映竹见玲珑”,唐彦谦的“短墙荒圃四无邻,烈火绯桃照地春”。

宋、元时期,随着育种和嫁接技术的发展,桃品种不断增多。宋代陈景沂《全芳备祖》中记录有绛桃、绯桃、碧桃、百叶桃、人面桃等专门的观赏桃品种。宋周叙《洛阳花木记》一书中,仅洛阳一地便记载了30多个桃树品种,其中包括6个观赏桃品种。

明代桃品种众多,记载桃品种的文献也空前繁盛,其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当时最先进的桃品种分类方法,他按花色、果色、果形、成熟时令,将桃分成24类。得益于辽阔的疆土和悠久的种植历史,我国培育出了绚丽多姿的观赏桃品种。迄今为止,大致可分为单瓣白桃、千瓣白桃、碧桃、绛桃、红花碧桃、千瓣碧桃、绯桃、日月桃(也叫洒金碧桃)、紫叶桃、垂枝桃、塔型碧桃和寿星桃等12个类型。

报春

陆游成都识“小桃”

《逸周书·时训解》云:“惊蛰之日,桃始花。”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桃花是惊蛰节气的花信。桃花的开放意味着春天的正式到来。

桃花报春,当属“小桃”。晏殊《胡捣练》曰:“小桃花与早梅花,尽是芳妍品格。未上东风先拆。分付春消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就记录了成都“小桃”:“放翁云欧阳公、梅宛陵、王文恭集皆有《小桃》诗。欧诗‘雪里花间人未知,摘来相顾共惊疑。便当索酒花前醉,初见今年第一枝。’初但谓桃花有一种早开者耳,及游成都始识所谓‘小桃’者,上元前后即着花,状如垂丝海棠。”

桃花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在描写春天景象时也不由自主地将桃花当作主角,如南朝江总《雉子斑》“三春桃照李,二月柳争梅”,北周王褒《燕歌行》“初春丽日莺欲娇,桃花流水没河桥”,杜甫《春水》“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人们期盼春天而关注桃花、赞美桃花。


晓看红湿处 杜甫寻桃花

辟邪

桃花故里秦人桃核

成都市龙泉驿区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是成都人的“果篮子”,龙泉驿的种桃历史也足足有2000多年。龙泉驿区修建北干道时曾发现秦人墓群,而考古人员在各处墓穴里还发现几颗至几十颗不等的桃核。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认为,桃树为仙木,为百鬼所惧,桃核里面有仙木精魂,能辟邪避凶。《左传》说用桃木制的弓、棘木制的矢可以射除邪祟;《本草经》云:“枭桃在树不落,杀百鬼。”《礼记‧檀弓下》记载:“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莉执戈,(鬼)恶之也。”于是在神话传说里,桃枝可以“制百鬼”。有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除夕以桃木板为符,插桃枝、悬桃木以避凶邪的旧俗,有的家庭仍然喜爱使用桃木做成的碗和梳子。而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人死后下葬,则在墓穴周围撒上几颗桃核。考古人员推断,秦人墓里的桃核产自本地,这也就寻到了龙泉桃目前最老的根。

咏桃

蜀中桃花 快哉!壮观!

自古以来,桃就以美丽、实用的特质吸引着中国人,积淀形成了历史悠久、精彩丰富的中国“桃文化”:祝寿时有“寿桃”,辞旧迎新时挂“桃符”,在投桃报李、桃李争妍、桃李成蹊等成语和民间故事中,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

蜀中自古多桃花,在文人墨客的吟咏下,蜀中桃花更带有浓浓的文人气质。蜀中文豪苏轼赞美过桃花的灿烂和生机,“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著名画家张大千曾专程前往四川广汉松林镇游赏桃花,连连赞叹:“是快哉!是壮观!”客居成都的杜甫,曾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漫兴九首·其五》等作品中描绘过成都的桃花,咏出“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等传世佳句。

一处桃花 杜甫的喜与愁

唐上元元年(760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对此感到很满足。热爱生活的杜甫,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组诗。

晚年的杜甫早已看尽人间的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心境也更为豁达。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愉快的。桃花纵然无主,但也自在开放,有深红,有浅红,绚烂绮丽,如锦似绣。黄师塔前一江碧水向东流去,春天暖洋洋的阳光把人熏得又懒又困,且倚微风,以寄情怀。江边盛开着一丛无主的桃花,究竟是爱深红的呢,还是更爱浅红的呢?

杜甫在成都还留下了《绝句漫兴九首·其五》:“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写下这组绝句的时候正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尽管他生活已经安定下来,而且草堂附近繁花簇簇,但他的心头依然萦绕着家国愁思。彼时的他不过江边一老儒,他两鬓早斑,面容愁苦哀伤,身后一片桃花落的雪霰也似,随波逐流而去了。杜甫说花很无情,“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一种桃花,却带给了杜甫两种不同的思绪。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孩子们都能吟诵的名篇,其中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更是让人对锦官城的美景心向往之。这花重锦官城中的“花”,有专家推断正是桃花。因为三月里盛开的桃花正应了《春夜喜雨》创作时间,桃花艳丽的色彩和“晓看红湿处”的红恰恰是相配的。

自古桃花喻美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从《诗经》开始,桃花就与年轻貌美的女子相联。《周南‧桃夭》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借桃李二花的绚烂之色、繁盛之美以喻贵人。

相传,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息夫人别名就叫“桃花夫人”。曹植的《杂诗其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中也借用“桃李”来形容佳人的美丽容颜。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句,更是流传千古,让“人面桃花”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组合。自此以后,桃花与佳人的关系一直笙歌不绝。韦庄有诗“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他用湘女和息夫人的柔美姿态去描摹桃花;曹雪芹用“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来描写黛玉的绝世容貌,更在《桃花行》中刻画了一个孤独无援、多愁善感的少女形象,使桃花成为林黛玉纯洁美丽而红颜薄命的象征性写照。

此外,古代有一种梳妆样式叫作“桃花妆”,唐宇文氏《妆台记》中记载“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该妆容如桃花般明艳靓丽,至今也大受追捧。

而在陶渊明笔下,桃花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桃花源记》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画,桃花林里的生活单纯质朴,令人向往。之后,“桃花源”便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以此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即逃避尘市的山林之想,“世外桃源”一词也成了广大人民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的代名词。近代金庸笔下的桃花岛,便又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