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教師資格證高分範文分享:知行合一,貴於行之

作文不會寫?

20個主題素材+高分素材來了!

轉發收藏考前再看一遍哦!

主題解讀可用於作文開頭

名人名言和案例都是議論文的常用素材

再從範文示例中學習文章佈局

作文可不就穩了嘛

收藏!教師資格證高分範文分享:知行合一,貴於行之

【理論聯繫實際主題】

一、主題解讀

理論聯繫實際是對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達到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統一。

二、相關素材

(一)名言警句

1.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禮記》

2.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

——荀子

3.朝有所聞,則夕行之。——《後漢書》

4.知之者不如行之者。——王通

5.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韓愈

6.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白居易

7.學者貴於行之,而不責於知之。——司馬光

8.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程頤

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10.天下大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陸游

(二)名人案例

1.【陶行知】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改名為陶行知。通過陶先生改名,我們可以看出他教育理論認識論的轉變。從盲目到“知行合一”到“行知論”。

2.【趙括】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秦國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3.【王陽明】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陽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現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4.【孔子】孔子曾經承認過,自己在識人方面有過失誤。他說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時候,是聽其言,信其行。後來糾正了這個觀點,對一個人的認識,要聽其言,觀其行。

5.【愚公移山】“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從知與行的觀點來看,愚公的愚——愚在沒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確實有理由,認為這樣的搬山行為是愚蠢的。但是反過來講,最後的結論證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為愚公聰明就聰明在行動,而智叟的愚,就表現在光是腦袋靈光、嘴皮滑溜,卻沒有行動。所以說,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識上的智,也不要僅僅是停留在嘴頭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識上、嘴頭上的智與知轉化成行動上的智。這是聰明人的做法。

三、範文剖析

知行合一,貴於行之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的這句話,無不訴說著這樣一個道理:學貴於知之,更貴於行之。(第一次,用文言文點出論點)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過:“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千百年來,多少思想家、教育家總在為我們闡述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於實踐。(第二次,用白話文點出論點)其實把聽與見結合而論便是知,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怎能有所作為?古人常講“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如果沒有博觀或者博聞,想必無論是誰也是無處可取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張。“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動—知識—再行動”的教育思想。我們通過觀察、通過聽聞獲得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迴歸教師角度)應該講究“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樣的一種境界。齊白石學畫蝦時,曾終日蹲坐在蝦池旁觀蝦的動態;徐悲鴻的奔馬圖,是他常在馬廄觀馬的結果;達芬奇為了完成《最後的晚餐》,曾用兩年半的時間到酒館、市集去搜尋人物形象,觀摩人物神態。這些名人的事例無不啟迪著我們要學有所成,就必須有“知”在肚裡,“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礎。(分論點1,知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迴歸教師角度)達到教師傳播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單有“知”是不行的,要緊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學知,有遠見,但只空論,那不但不會美名遠揚,反會被他人認為是“空水瓶”,沒有真才實學。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孔子也曾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學所知會胎死腹中吧。李時珍為確保所著醫術的準確詳盡,親自到深山採取草藥,向藥農詢問情況;徐霞客為完成遊記,跋山涉水,遍遊名川大山,歷經許多城市;巴爾扎克為了使書中人物具有獅子般品性和毅力,曾親自到非洲獵獅;托爾斯泰為了刻畫逼真的戰爭場面,曾親自前去戰場觀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證明:實踐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驗證所“聞”所“見”,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義上的“知”。(第三次點出論點)在教學活動中,(迴歸教師角度)通過參與課外活動、觀察自然環境等方式,使學生體驗生活、體驗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間還有兩個字便是做到。懶於動手實踐,只會運用書本知識空發議論,那隻會給人留下笑柄。昔有趙括紙上談兵,最終敗北;今有學生空談理想,最終無所成就。(分論點2,行的重要性)

學習知識,不能只是聽,只是接受,更應該用眼、耳、手、腦等多個感官參與學習,實現聞、見、做的統一,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結尾再次強調論點)

圖圖評析:

1.文章以“知行合一,貴於行之”為論點,用了大量的名言事例來佐證,有理有據。

2.邏輯上,先論證“行重於知”,再闡述“知是行的基礎”,最後又迴歸到“行重於知”處,論點突出。

3.文中多次從教育教學角度出發,做到了理論聯繫實際。圖圖提醒大家,可以以教師的身份寫作。

其他主題:

點擊下列文字查看對應主題(藍色字體為已更新):

【愛國】 【挫折教育】 【學習】【讀書】 【理論聯繫實際】 【自信】【創新】 【責任】 【細節】【堅持】 【師生關係】 【為人師表】【因材施教】 【賞識教育】 【敬業奉獻】【啟發式教學】【循序漸進】 【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長善救失,取長補短】

想知道你今年

能不能考上教師資格證?

來參加模擬考試啊!

特別準!

還可能會押到考試原題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