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來了-不需戴口罩的地方看見不戴的人不要奇怪

每當我看見有的朋友一個人開輛車,戴著n95口罩,在空無一人的大廣場散步,也戴著n95口罩。我就在想他會不會覺得憋氣,因為我帶n95口罩肯定是覺得憋氣的。

自己出去遛彎,被我們小區物業對保安多次提醒要戴口罩,其實我前後10米之內都沒有人。但是既然他們提醒了我就戴吧,因為這肯定是政府的要求,不是他們的要求。

看到這些現象,我就在想什麼時候科學戴口罩,有一個國家指引。今天盼望已久的關於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的國家級文件終於出臺了。

劃重點:不恰當使用口罩,增加個人的不適症狀,加重焦慮情緒,對已經有呼吸系統疾病可以加重呼吸困難。所以,按照國家衛健委發佈的《公眾口罩使用指引》普通民眾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的地方,不用戴口罩(據此意補充,如果是私家車,如果從來沒有別人乘坐,就當是居家一樣吧)

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來了-不需戴口罩的地方看見不戴的人不要奇怪

口罩的事情,在廣場上沒有什麼人的時候,見於不戴口罩的人,不要大驚小怪了


以下為轉發國家衛生健康委2020年3月18日在其官網上發佈的《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全文:


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

  科學戴口罩,對於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預防作用,既保護自己,又有益於公眾健康。目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為引導公眾科學戴口罩,有效防控疫情,保護公眾健康,特提出以下指引。  

  一、普通公眾

  (一)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

  防護建議:不戴口罩。

  (二)處於人員密集場所,如辦公、購物、餐廳、會議室、車間等;或乘坐廂式電梯、公共交通工具等。

  防護建議:在中、低風險地區,應隨身備用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小於等於1米)時戴口罩。在高風險地區,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三)對於咳嗽或打噴嚏等感冒症狀者。

  防護建議: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四)對於與居家隔離、出院康復人員共同生活的人員。

  防護建議: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二、特定場所人員

  (一)處於人員密集的醫院、汽車站、火車站、地鐵站、機場、超市、餐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區和單位進出口等場所。

  防護建議:在中、低風險地區,工作人員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高風險地區,工作人員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

  (二)在監獄、養老院、福利院、精神衛生醫療機構,以及學校的教室、工地宿舍等人員密集場所。

  防護建議:在中、低風險地區,日常應隨身備用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在人員聚集或與其他人近距離接觸(小於等於1米)時戴口罩。在高風險地區,工作人員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其他人員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三、重點人員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從入境開始到隔離結束)。

  防護建議:戴醫用外科口罩或無呼氣閥符合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防護口罩。

  四、職業暴露人員

  (一)普通門診、病房等醫務人員;低風險地區醫療機構急診醫務人員;從事疫情防控相關的行政管理人員、警察、保安、保潔等。

  防護建議:戴醫用外科口罩。

  (二)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患者的病房、ICU工作的人員;指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的醫務人員;中、高風險地區醫療機構急診科的醫務人員;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測、環境消毒人員;轉運確診和疑似病例人員。

  防護建議:戴醫用防護口罩。

  (三)從事呼吸道標本採集的操作人員;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氣管切開、氣管插管、氣管鏡檢查、吸痰、心肺復甦操作,或肺移植手術、病理解剖的工作人員。

  防護建議:頭罩式(或全面型)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防護器,或半面型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防護器加戴護目鏡或全面屏;兩種呼吸防護器均需選用P100防顆粒物過濾元件,過濾元件不可重複使用,防護器具消毒後使用。

  五、使用注意事項

  (一)呼吸防護用品包括口罩和麵具,佩戴前、脫除後應洗手。

  (二)佩戴口罩時注意正反和上下,口罩應遮蓋口鼻,調整鼻夾至貼合面部。

  (三)佩戴過程中避免用手觸摸口罩內外側,應通過摘取兩端線繩脫去口罩。

  (四)佩戴多個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護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並可能破壞密合性。

  (五)各種對口罩的清洗、消毒等措施均無證據證明其有效性。

  (六)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均為限次使用,累計使用不超過8小時。職業暴露人員使用口罩不超過4小時,不可重複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