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掠奪河南文化何時休(一)——黃帝故里篇

前幾天寫了篇文章,分析了關於黃帝的一些爭論,由於現在沒有考古能證明黃帝的故里和陵墓所在,導致現在關於黃帝的故里和陵墓所在存有紛爭,黃帝故里就有新鄭,黃陵,天水,壽丘等說法,黃帝陵墓也有橋山,荊山,逐鹿等說法,各有各的資料證明。關於黃帝的記載最早是戰國的《竹書紀年》和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但是這些資料對黃帝的描述很簡單,給出的答案很是模糊,後世的一些文獻主要是對《竹書紀年》和戰國《史記》的進一步解讀,所以造成對黃帝的一些爭議。

有爭議是好事,可以通過爭議來發覺資料,進一步考證。但是最近看了一些關於歷史方面的一些文章,發現一些西方的人(特指,河南西邊的某省份裡抹黑河南的人,不是全部)在網絡以文化之爭論來搞地域抹黑,讓人很是生氣,不吐不快。西方的人不但對黃帝故里進行抹黑攻擊,稱新鄭黃帝故里為“鄭人造祖”,還歪曲歷史,爭搶河南文化。看到這些,準備以幾篇文章,揭露他們的真面目,這第一篇就寫黃帝故里,我從三個方面論述。

抹黑掠奪河南文化何時休(一)——黃帝故里篇

一個西方的人抹黑河南文化


一∶關於新鄭黃帝故里的文獻。

戰國《竹書紀年》:“黃帝軒轅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有熊在什麼地方?

《史記·五帝本紀·解集》說:“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或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

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說:“新鄭縣,漢舊縣,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本鄭國之地。”

1931年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有熊,黃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鄭縣。”

關於黃帝居有熊和軒轅之丘的文獻還有好多,在這裡我就不再一一貼出來,我會整理出來放在本文最後。如果西方的人覺得文獻資料不夠,介紹三本書,《黃帝故里故都歷代文獻匯典》,《黃帝文化與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炎黃匯典》,裡面記載大量可以證明新鄭為黃帝故里的文獻。

二,GF及學術研究機構的態度

1,2008年,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果沒有一定的考據,GF會兒戲的將拜祖大典入選非遺?

2,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的認定,《炎黃匯典》就是其編著,不知道這個學術機構的可以百度下,這個是有老幹部,老將軍,專家學者組成的學術團體。看看裡面都是些什麼人物,難道他們的權威性不比你們?不比你們西方人的古都學會?現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是新鄭拜祖大典的主辦單位之一,這足以說明其態度。

3,每年的新鄭拜祖大典,都有2-3個副G級主拜,全世界政商各界人士參加者8000餘人,具體參加人員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大家可以百度,如果新鄭黃帝故里沒有一定的依據,像西方的人說的“鄭人造祖”,他們敢來參加拜祖大典嗎?難道他們不怕“鄭人造祖”被揭穿後打臉嗎?


三,考古發掘的佐證

黃帝都有熊,居軒轅丘,訪見大隗於具茨山,合鬼神於西太山等,這些遺蹟均在新鄭都有跡可循,新鄭至今仍有以黃帝臣命名的風后嶺、大鴻山、力牧臺等遺蹟。並且新鄭是中原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密集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8500-7000年前後的裴李崗文化遺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考古學上的黃帝文化與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對應,黃帝都有熊文化與仰韶文化晚期大河村類型相對應。

總上所述,新鄭黃帝故里是有一定依據的,而不是憑空捏造出來,在新鄭舉行拜祖大典並無不可,也是得到很大一部分人認同的。但是一些西方的人,整天在網上發佈一些不知所謂的文獻來抹黑攻擊河南,妖魔化河南。如果你們掌握了可靠的考古證據真的能證明黃帝故里所在地。那麼請你們讓GF出臺文件,將新鄭黃帝故里取締。如果不能,請閉上你們的嘴,學術可以爭論,但請不要因此抹黑。等你們可以用歷史文獻和考古證據落實了黃帝的故里,再來說新鄭黃帝故里的是非!

抹黑掠奪河南文化何時休(一)——黃帝故里篇

一個西方人歪曲歷史


黃帝故里也不是新鄭一家和你西方有爭論,而西方的人卻盯著新鄭黃帝故里窮追猛打,究其原因,是出於對近些年新鄭拜祖大典規模日益擴大的妒忌,是出於西方的人對中原文化的妒忌。在夏商文化被證明之前,西方就叫囂夏商文化是傳說,不是真實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其周文化為中國可以考證最早文化的地位。安陽殷墟證明了商文化的存在,甲骨文的出現讓西方的人無可辯駁,轉而有去又去否認二里頭為夏文化,畢竟二里頭遺址沒有文字出土啊。(不可否認,二里頭現在沒有文字出土,導致一些學者出於科考的嚴謹沒有100%確定為夏都,只差文字實錘)。否認完了二里頭夏都,這還不夠,還要搶河南的文化,將大家都熟知中原文化的“中原”曲解成關中平原,將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文化據為己有,還恬不知恥的將“河洛”解釋為渭河和北洛河,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西方的人不只是妒忌河南的文化底蘊,還嫉妒河南經濟的發展,鄭州這個以前小弟的經濟發展不論在總量和人均都已經西方人的長安甩再了身後。被小弟超越了怎麼辦,跟小弟比教育啊,教育比你強所以比你有發展潛力。但是你教育強了也不是一年兩年了,是幾十年了,你潛力要到什麼時候爆發?西方人還會辯解啊,我君工沒有算進GDP,我問你們,君工給你們當地百姓和經濟發展帶去了什麼?帶動你當地的經濟發展沒有?西方的人還可以繼續狡辯,我地理位置輻射整個西北。你自己經濟都落後,憑什麼帶動人家西北其他省份發展,人家看的上你?鄭州的戰略位置不比你重要?中原城市群的眾星拱月是你可比擬的?

所以我奉勸某些人,別看到了河南的發展,就想從中使絆子,到處抹黑河南,妖魔化河南,傷害河南人民的感情,最終只會讓別人嘲笑而已。西方的人自己的省份也有很悠久的歷史文化,應該利用文化大力發展,在有爭議的歷史文化上,在沒有確切的證據之前,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當然,正常的學術爭論還是有必要的!


附∶蒐集的一些文獻資料

戰國,《世本》:卷一帝系篇,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都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

漢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西晉,《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

唐,《括地誌》:“黃帝征戰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金,劉文饒《修德觀問道碑記》曰:“鄭,古有熊之國,黃帝所都。”

宋,羅謐《路史·國名記》:“黃帝開國於有熊,今鄭之新鄭。”

宋,《太平寰宇記》:“新鄭縣,黃帝都於有熊即其地。”

《大明一統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

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觀志》:“河南新鄭,古有熊氏之國也。”

明曹學佺《天下名勝志》:“新鄭縣城內有軒轅丘。”趙田、袁了凡《歷史資治綱鑑·五帝紀卷一》:黃帝“國於有熊。有熊地名,今河南新鄭縣,故號有熊氏。”

清,顧祖禹《方輿紀要》:“河南開封府新鄭縣,古有熊地,黃帝都也。”

清,乾隆二十九年,新鄭縣城北關軒轅故里《重修大殿碑記》:“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蹟,乃當年故址。”

清,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引《中州雜俎》:“新鄭軒轅丘至此四十餘里。”同書《密縣誌》注曰:“有熊,古國名,故址在今河南新鄭縣。”

清,道光二年《重修新鄭縣文廟碑記》:“新鄭縣為軒轅黃帝故都,文明肇啟有自來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