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操形象变迁,为何到了宋代开始形象大变?

徐紫诺


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代表人物,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他拥有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无与伦比的权谋手段,又兼具奸诈狡猾、阴险多变的性格特征,故此在众多的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常被记载刻画成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

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有人认为他是 “古今来奸雄中第一人”,还有人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正因如此,曹操的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不同的展现。

首先是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陈寿是三国时期蜀汉、西晋著名史学家,265 年晋取代魏之后,陈寿从四川来到洛阳,开始著书立作。他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他在编撰《三国志》时,以“魏”为正统,也维护了曹操的形象。尽管也描写了一些曹操的阴暗面,但也没有全面否定其历史功绩,还是比较符合真实的历史和曹操形象。他通过大量史实把曹操定位为治世之能臣,例如曹操围剿黄巾军,只为匡扶汉室,全无篡位之心;董卓东进洛阳、废除弘农王后,曹操更是积极参加讨逆军,成为匡扶汉室的一员;其次是曹操具有爱民之心,如在打败河北袁绍后,同情河北所受战乱带来的灾难,免去租赋等。另外,在陈寿笔下,曹操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展露无遗。如官渡之战中出奇兵烧了袁绍粮草,并以少胜多等。这言之,《三国志》中的曹操基本上是正面形象。

到南北朝时期后,由于曹魏正统观念逐渐变化,蜀汉取代曹魏成为人们心中的正统,加之南朝宋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中,曹操残忍的一面逐渐被关注,曹操逐渐成为阴险狡诈、弑杀无情、欺君罔上的负面人物。

其次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朱元璋和蒙古人南北对峙的局面,类似于南北朝、南宋与金、辽时代,这个时期的汉人迫切希望能够北伐一统。在文化层面上,开始怀念刘备北伐,认为蜀汉是三国时期正统。这时出现的《三国演义》理所当然尊蜀汉为正统。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汉室宗亲”、“刘皇叔”,是勤政爱民、仁义之人,曹操则“名为汉相,实乃汉贼”。

至于曹操形象在宋代开始大为改变的原因,主要在于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他在66岁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鸿篇巨著《资治通鉴》。书中即肯定了曹操的政治功绩和优秀品质。又评价其为“乱世之奸雄”。在曹操东征陶谦中,司马光认为曹操“杀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具有缠绕嗜杀的性格特征。在司马光的影响下,宋词元曲中但凡有《三国》的内容,曹操一律塑造成“奸贼”形象,还蔑称曹操为“阿瞒”。因此在宋元时期,曹操的“奸臣”形象不断深化,文人雅士也推波助澜不断树立刘备、关羽等忠义、仁爱形象,一味贬低、嘲讽曹操,让曹操的“奸贼”形象在民间形成,并一直流传至今。


史馆


都别抢,我来答。

从“英雄”到“奸雄”,曹操的人物形象演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发展,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诸葛亮人物形象演变”的文章,透过诸葛亮人物演变的原因不难发现曹操的形象之所以趋于负面化,从外在来看充满多种多样的复杂诱因,如政治、如风气、如品格等等。

但其根本原因却在于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史学观念“正统论”,究竟该尊刘还是尊曹?而后代史学家或者文人评客选择让谁来继承汉朝大统,也就意味着另一个人物的形象必然将会被脸谱化,时至今日,曹操的“奸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至少在宋代以前,曹魏政权被视为汉朝大统的继承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曹操的形象已经被崇高化。

自东晋以后,曹操的形象就伴随着刘备逐渐被美化的过程而被污名化,在宋代,由于“靖康之变”导致传统的“正统论”发生了变化,譬如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把蜀国列为正统,而魏国则变成了一个篡夺汉朝大统的贼寇政权,同样还有民间艺术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的美化,都不同程度推动了曹操的形象演变。

下面我来简单谈谈曹操形象在宋代前后的演变原因。


宋代以前的曹操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宋代是曹操、刘备和诸葛亮形象大变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史学观念开始受到“靖康之变”以后整个宋朝社会悲观和低迷气氛的影响,刘备和诸葛亮开始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走上神坛,而曹操则作为一个欺君篡位的“奸雄”被推倒风口浪尖之上。

但在宋代以前,曹操的形象无疑是受到推崇和赞扬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曹操说“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可以看到陈寿对于曹操基本上是保持赞赏的态度,而他对刘备的评价则隐隐透露出了“尊刘”的一种个人意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尽管同样都是赞美,但陈寿却使用了不同的词汇,之于曹操,他用“人杰”来评价,之于刘备,则掺杂了政治意识,如“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高祖是指刘邦,这自然是在隐喻刘备才是继承汉朝的大统,而在陈寿看来曹操只是一个人杰,但刘备却是一个英雄。

罗贯中的情节“煮酒论英雄”取材于《三国志·先主传》中曹操品论英雄的事情,“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成为了以后把曹操塑造为奸雄,把刘备塑造为英雄的重要历史依据。陈寿尽管把曹操列入本纪,把刘备列为传,但是从他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中不难看出其所运用的春秋笔法,一句“盖有高祖之风”便足以显示出陈寿的态度。

但由于受制当时“帝魏寇蜀”的政治意识,陈寿也就不便直接说明。不过,不管陈寿是更加偏爱刘备还是维护曹操,毕竟陈寿还是按照传统的史学观奉曹魏为正统,汉献帝禅位于曹魏政权,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形成了“帝魏寇蜀”的政治意识。

这也符合魏晋时期的主流意识,尤其是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以后,把曹魏奉为正统就显得更加迫切,如果司马氏如果不把曹魏奉为正统,那么也就意味着它自己是伪政权,为了自身的正统性,司马氏必须承认曹魏是正统,而它也就成为了继承正统的新兴王朝。

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三国志书法》中就已指出了这一点,“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

这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在东晋以前,对于曹操的评价都是趋于认可和赞同,而且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还要为曹操的形象多加维护,而这一点在北宋以后让陈寿饱受批评。不过这一切都随着西晋灭亡,“衣冠南渡”后东晋偏安一隅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东晋偏居江左,远离中原,如果这时候再把曹魏奉为正统,那么也就意味着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政权才是华夏正统,如此一来,东晋无疑就变成了伪政权。这时候横空出世了一本以蜀汉为正统的史书,即习凿齿所写的《汉晋春秋》。

从书名上我们就能够看出端倪,所谓“汉晋”自然是指晋朝继承的是汉朝国祚,习凿齿直接跳过魏国是想要说明魏国乃是伪政权,由于此时的中原已经落入北方异族手中,那么曹魏政权自然也就得不到承认。而东晋和以前的蜀国所处的形势相同,而且都打着“收复中原”的旗号发动北伐。

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帝魏寇蜀”转变成了“帝蜀寇魏”,《汉晋春秋》直接把蜀国视为正统,而魏国属于篡位政权,晋国才是继承汉朝国祚的王朝,习凿齿在《汉晋春秋》的开头就长篇大论了晋朝继承汉朝的合理性,其用心不可谓良苦,“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但正如《四库总目提要》的评价:

其书(《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

可见陈寿尽管有心把蜀国奉为正统,但是碍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不容许,而到了习凿齿时,由于社会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帝蜀寇魏”就变得十分容易,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连在北方的匈奴人刘渊也宣称要继承汉朝大统,自称汉王,国号为汉(后改为赵,史称汉赵、前赵),并把后主刘禅追尊为孝怀皇帝。

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乃迁于左国城,远人归附者数万——《晋书》

由此可见“衣冠南渡”以后整个社会关于正统所掀起的一场争论,但曹魏政权尽管被视为伪政权,但曹操的形象依旧还是保持着相对正面,尽管自从习凿齿首开批判曹魏政权和曹操的风气以后,导致曹操的形象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

除了肯定曹操在功业上取得的成就,史家文人也开始毫不避讳的揭露曹操欺君罔上、残忍无情的一面,尤其到了南北朝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大量引用《魏略》、《世说新语》、《曹瞒传》,《异同杂语》等等这些不再受制于“为尊者讳”,而把有关曹操的趣闻轶事都收录其中的私人史书,这些事迹也成为后世贬损曹操的主要依据。

如《世说新语》记载曹操攻打邺城时透露其原委说: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譬如又记载有曹操年轻时劣迹斑斑的事迹之抢婚: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这些事情或真或假已经难以考证,但无疑使曹操的形象严重受损,从此背上了一个“好人妻”的标签,而这些对于曹操私生活的揭露,自然是西晋偏居江左以后,由于社会形势发生变化导致曹操高大光辉的一面不再受到推崇,而他的缺陷逐渐被放大,又或者刻意编排以诋毁他,这些情节描写为后世的《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等话本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以后曹操的人物形象变化和社会背景

尽管习凿齿为了掩饰西晋丢失中原的尴尬处境,进而创作了《汉晋春秋》试图说明西晋的正统性,但是在正统的官方史书中,曹魏政权一直被视为是继承汉朝国祚的政权。北宋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依然以曹魏为正统,说明曹魏政权的合法性是受到普遍认同的。

曹操的形象之所以会受损是由于两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局势造就的,但历朝历代对于曹操的评价依然还是趋于正面,如李世民评价他说“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王勃赞扬他说“振威烈而清中夏,挟天子以令诸侯,信超然之雄杰矣”,司马光也高度评价曹操说“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这些评价说明,抛却两晋时期那种特殊的社会局势,曹操的人物形象和能力在士大夫阶层以及统治者眼中实际上是相对正面以及值得被肯定的。但犹如诸葛亮的形象在宋代以后也经历了一次巨变,尽管历朝历代对于诸葛亮都把他视为一个忠臣代表,但宋代以后诸葛亮的形象被神化,从一个人被改造为一个能够呼风唤雨的道士形象。

“靖康之变”以后,宋室南迁,历史出现了惊人的巧合,同样和东晋一样偏居江南地区,同样是丧失中原。值得思考的是宋朝继承了后周政权,后周是一个坐拥中原的王朝,宋朝承袭后周国祚,自然就会把同样曾经坐拥中原的曹魏政权视为正统了。

宋真宗年间编修《册府元龟》时就提出观点说“魏文受山阳之禅,都天下之中,谓之正统,得其宜矣。刘先主僻处梁益,孙大帝远据江吴,自窃尊名,靡有神器,诚非共工之匹,然亦异于正统。”

因此也就不难怪司马光为什么会在《资治通鉴》中把曹魏奉为正统,然而到了南宋时,中原已经被金人占据,南宋的史学观念为了迎合社会形势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倘若依旧把曹魏奉为正统,那么也就意味着偏居江南的南宋是伪政权了。

这一点自然让南宋史学家们难以接受,到了朱熹时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除了把诸葛亮塑造为忠君事主的模范代表,也为了迎合“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以及化解南宋朝廷面临的尴尬处境,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开始受到否定。

在北宋时代,正统论的标准为“合天下于一(即《春秋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而到了南宋时由于丧失了中原地区,正统论的标准于是演变为“居天下之正(类似于“尊王攘夷”的血统论)”。

这种史学观念的出现很巧妙的化解了南宋面临的尴尬处境,于是蜀汉、东晋都被南宋视为是正统的王朝,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修正了司马光的正统观,转而把蜀汉视为正统。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纲常。

而曹操的人物形象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开始迎来巨大变化,作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且又残忍嗜杀的人,曹操自然逃不掉要建立伦理纲常的朱熹的口诛笔伐,在《资治通鉴纲目》中朱熹仅以“操”来称呼曹操,蔑视之意不言而喻,而称刘备却为“帝”。

可以说由于南宋面临的社会形势以及程朱理学的兴起,都让曹操再度成为批判对象之一,这种批判除了在官方史书中被描述为欺君专权、诡计多端之外,在民间艺术作品中则被以一种更加严厉的笔触加以丑化。

官方的批评否定态度助长了民间丑化曹操的风气,再加上自东晋以来就有《世说新语》、《曹瞒传》、《异同杂语》以及裴注《三国志》的流通,使得曹操的负面形象早已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南宋再度掀起的对曹操的批判之风使得宋元之际民间评书兴起“说三分”,曹操此时已经被定义为诡计多端、虚仁假意以及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的形象。

这些民间戏剧故事对后来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三国志平话》中甚至已经出现了许多具有志怪情节的描写,如庞统变狗,也有对历史的歪曲和改造,如汉帝斩十常侍等等艺术情节。除了对曹操的奸贼形象大加贬损之外,《三国志平话》还把诸葛亮描摹为一个擅长呼风唤雨的神仙人物。

这些艺术性的描写实质上都显现出南宋“帝蜀寇魏”正统观念形成定局以后,曹操、刘备和诸葛亮各自受到的不同待遇和评判,而《三国演义》的诞生正是建立在这许多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对三国历史的重新编排。

但实际上曹操形象的变化无非就是受到“正统论”的影响,而诸葛亮的形象同样也随着“正统论”的不断变化,逐渐从一个谋臣演变为一个能够呼风唤雨、懂得奇门遁甲的奇人异士形象,它多少反映出民间老百姓那种质朴的是非观,以及为了迎合政治需求做出的改动。

而晚清至民国以来,由于封建制度垮台,对于曹操的形象这才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


围炉谈史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当我们品评历史人物时,总是对这个人物进行正反两面的剖析,毕竟,人都是有优缺点的嘛。而对于曹操,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是被后人抹黑的一代枭雄,有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曹操也总以白脸的形象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曹操历史形象如此大的变化呢?

一.《三国志》初评曹操

作为最早记载三国这段历史的书籍,《三国志》的地位无疑是最具权威的,而其作者陈寿更是蜀汉政权的遗臣。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相当高的,称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在陈寿看来,曹操在混乱的东汉末年,可以独树一帜,一改汉朝儒仁治国的理念,坚持自己的庶族法家路线,在乱世之中团结百姓和小地主,紧跟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大胆的,也可以说是当时之第一人。所以,曹操凭借着个人能力把残破的中原地区进行统一,保障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他的一系列行为是得到人民的拥护的。

同时,西晋王朝是秉承曹魏政权衣钵的,为了显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司马炎是通过曹奂禅让得到帝位的),所以,对于曹魏的实际奠基人曹操,西晋政权对他的一系列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因此曹操在这一时期的形象是相对公允的。

二.南北朝时期的“曹操”

时间来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开始了迅猛的发展,著名文学家裴松之先生为《三国志》做批注,在他的批注中,曹操的个人魅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示,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文学方面,同时,裴松之先生还特意点出曹操“奸雄”的特点。而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其所著《世说新语》中,对曹操一系列的正面做法再次肯定,但是,不同的是,他在作品中还着重刻画了曹操残忍多疑,嫉贤妒能等一系列弱点。这一时期,曹操开始从历史人物的框架中向文学形象迈进,同时也为曹操后来人物形象变化埋下伏笔。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南北朝,北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乱。所以,北方的老百姓渴望出现一个“曹操”式的人物带领他们走出困难,所以,北方对曹操形象相对正面,而南朝政权,由于要显示自己王朝的正统性(南朝东晋取于西晋,而后宋齐梁陈取于东晋),所以对篡夺东汉政权的曹操相对比较鄙视,也就可以理解刘义庆小说中对曹操形象的一定丑化了。

三.隋唐时期的“曹操”

等到隋唐时期,中国再度进入了大一统的王朝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唐诗的发展让很多历史人物流传的更加广泛,曹操就是其中典型人物之一。

而唐诗的创作也秉承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风格,同时也继承了前人对曹操文学上的一些看法,这一时期对曹操曾经做过的功业更加肯定,同时也加深了对曹操负面影响的看法。刘禹锡的《历阳书事七十韵》徐偐所作《吴》中就对曹操进行了深刻描述。

四.宋元时期的“曹操”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市民阶层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各个城市出现瓦舍酒肆,宋词元曲开始走入历史舞台,而且,这样的文学形势更贴近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所以,流传程度更高。所以才有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儒学变更的重要时期,理学的诞生让中国儒学发展正式成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不二选择。由于理学的普及,他所提倡的一些思想也逐渐走入民间,尤其是“三纲五常”等束缚人们思想的说法广为流传,因此,曹操的形象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无论是宋词还是元杂剧,都开始刻意忽略曹操的历史功绩,转而更多的体现他“奸雄”这一形象,同时为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的变化打下基础。

五.明清时期的“曹操”

到了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力量进一步扩大,文学发展逐渐向市民阶层靠拢,小说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主流。同时,经过几百年的统治,理学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众多文学作品开始带有理学思想的味道,提倡忠孝仁义,讲究皇位正统。

而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罗贯中先生,他整理了宋元时期一系列描写三国时期的作品,终成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一直流传至今,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罗贯中先生作为理学的拥护者,所以他的作品的中心思想就是“拥刘反曹”,将曹操一系列的缺陷进行放大,刻意抹除模糊了曹操所做出的贡献,而着重加强刘备的形象。随着《三国演义》的不断流传,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开始家喻户晓。明清时期,孩童们在听说书人讲述《三国演义》时,听到刘备打了败仗居然嚎啕大哭,而听到曹操打了败仗,竟欢呼雀跃,彼此拍手称庆。

就这样,经过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和文学的传播,曹操逐渐从一个救万民于水火的乱世英雄,变成了阴险狡诈,无恶不作的“奸雄”,不得不令人叹息。

我们只能默默的为曹操感到可惜,因为他也是一个期盼着“山不在高,海不在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英雄啊!


相城历史小学生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势力崛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派兵征战四方。

对内,曹操消了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地方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安定百姓生活,曹操采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等一系列措施,从而使中原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出现转机,一改东汉末年社会的颓丧局面。

曹操此人非常有才华,他不仅是个卓越军事家、政治家,领导了官渡之战、匡亭之战等许多战役并取得了胜利。除此之外,曹操还是个文学家,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许多名句传世。曹操的形象随着朝代更迭一直可以说是变化多端,被不同朝代的人们描述成不同的形象。

与"仁义"的刘备不同.他的性格阴险.奸诈.暴虐.多疑,一旦大权在握,则就会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忠军爱国形象对比,曹操的形象很鲜明也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因此被他的政治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

曹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个自私的人,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就可看出曹操的性格,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

隋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地方割据势力崛起,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英雄层出不穷,曹操被描述为“超世之雄”,他拥有雄才大略,广纳贤才,为曹魏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隋唐时期深受人们欢迎。

而在宋代,曹操则变成了“名为汉将,实为汉贼”等被批判的形象,原因就是经过长期的战乱,到宋代时儒家一直提倡的三纲五常、君臣伦理已经衰弱,加之三教并行,佛教与道教的兴起,儒学家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重新对儒家经典进行解读注释。

同时,朱熹、二程等人发展理学,十分提倡纲常伦理。同时又兴起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陆王心学,儒学走向复兴。在南宋时,程朱理学被列为官方思想,确定其正统地位,影响逐渐增大。儒家不喜欢甚至是批判僭越君王的曹操,大肆批判曹操,加上宋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肯定不希望有曹操这样的人出现,威胁皇权,因此就利用儒家加强对曹操的批判,所以,曹操的形象到了宋代会大变。


旧时楼台月


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膝下孩子众多,他教育有方,个个成才。

曹操一生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会持家,故里庄稼台见证曹操是育种种粮专家,又是美食家,亳州许多美食,贡酒都出自他的手。

我们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曹操能在乱世之中为天下主持公道,说明他做事是很有经营头脑的,小说说曹操疑心,一个专业人士如果忘我工作,他就没有多余的闲杂心事。

很多谋事善断之人做事很有风度,他想忘我工作,必须消除不安全因素,使他的工作进度加快,有句话还是这样说,说曹操,曹操到,说明上班下班你对他的工作一定要认真,雷历风行!








我爱祖国美166


曹操生逢乱世,胸有大志,有道是时势造英雄!在真实的古代,曹操是一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的军事家 政治家!为尽早结束国家分裂的局面,进行坚决的斗争,是古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人们对曹氏充满了崇拜之感,这种情感一直持续到了宋朝,宋朝是一个文盛武衰的朝代,主要由于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转变,重用文人制约武士,再加上程朱理学的兴起,曹操家族的奸诈与凶狠被人们所厌恶!

由于这两种原因,曹操家族被人们唾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