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句頂十句!敢和父母頂嘴的熊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孩子喜歡頂嘴,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教育類節目《放學後》中,重慶一位爸爸在輔導兒子拉小提琴時,竟被孩子懟到血壓飆升,讓人哭笑不得。


說一句頂十句!敢和父母頂嘴的熊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爸爸:姿勢不對。

兒子:你又不會,會把我教壞的。

爸爸:你吃槍藥了。

兒子:你才吃槍藥了。


無論爸爸說什麼,兒子小寶總有話在等著他。


幾個回合之後,失去耐心的爸爸臉上烏雲密佈,屋裡的氣氛也緊張起來。


眼看一場大戰一觸即發,爸爸扭頭到屋裡給自己量血壓,看著血壓計上赫然顯示162,爸爸連連嘆氣。


身為母親,我感同身受,有時也會被孩子懟的啞口無言,氣的牙根癢癢,但仔細思量這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正如節目中教育專家所言,孩子敢頂嘴,說明身處於一個比較平等開放的家庭,享有可以表達的自由。


深以為然。


在許多家庭,當頂嘴意味著一通臭罵,甚至一頓打,孩子們只會選擇趨利避害,閉口不言。更可怕的情形是孩子從不敢頂撞,到懶得頂撞。那時,彼此間就有了一道看不見的阻礙。


最好的父母,就是讓孩子在民主、平等有愛的氛圍中長大,給孩子一份敢於爭辯的底氣和自信。


說一句頂十句!敢和父母頂嘴的熊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靜悄悄的孩子不是聽話,而是無奈


曾經,地鐵上曾發生過這樣一出讓人啼笑皆非的場景。


從視頻中看到,媽媽坐在那隻顧低頭玩手機,小男孩則氣鼓鼓地站在一旁。


突然,媽媽猛地一巴掌把男孩拍在椅子上,男孩反應過來後,惡狠狠的瞪了媽媽一眼,也不敢說什麼。


說一句頂十句!敢和父母頂嘴的熊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隨後,男孩背過身去,抿著嘴,硬生生的忍著沒有哭出來。


男孩的遭遇,讓許多網友才生了共鳴。


“我小時候就這樣,被打了不敢還手也不敢頂嘴,氣的自虐”。


從孩子的怒容中,我看到了一種複雜的情緒在暗自翻湧,有委屈,也有不服。多少次申訴被壓制,才導致孩子這般敢怒不敢言。


在最愛的父母面前,尚且如此,我特別擔心,當孩子深處驚濤駭浪的世界中,沒有勇氣,更沒有能力,應對他人的惡意和攻擊。


《人間失格》中說:正因為如此,我自己既不抗爭也不能辯解。一旦別人說我壞話。我就覺得是自己誤解了別人的意思一樣,只能默默地承受那種攻擊,可內心卻感到一種近乎狂亂的恐懼。


當孩子長大後只能用自責代替憤怒,用沉默代替恐懼,該是怎樣的無奈和心傷。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也曾是一個在父愛綁架下,不敢發聲的小孩。


父親會專橫地否定卡夫卡的意見,用一句“不要頂嘴”和揮拳的動作讓他嚇得噤若寒蟬。


在那封3.5萬字的長信《致父親》,他寫道:


“我的寫作都是圍繞著你,我的寫作不過是在哭訴我無法撲在你懷裡哭訴的話。”


看得讓人心疼。


那些遭受過的痛,都會留下痕跡,那些沉默的背後,怨恨也在悄悄的累積。一句“不要頂嘴”讓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被一下子打入冷宮,他們感受到的只有敷衍和冷漠,沒有愛和溫暖。


有句話叫:所有的懦弱都出自沒有愛或愛得不徹底。


無論是感受不到愛,還是“偽愛”,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而你永遠不知道,那些有機會,敢大膽頂回去的孩子,將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驚喜。


說一句頂十句!敢和父母頂嘴的熊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敢頂嘴的孩子更出色


作家龍應臺說兒子曾給她上了一堂“震撼課”。


她帶著孩子去墾丁玩,,去廁所時問兒子:要不要上廁所?


兒子懟了一句: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


等龍應臺回來之後,兒子又說:上廁所,你不覺得是非常個人的事?你會問你的朋友要上廁所嗎?


見媽媽搖頭,兒子繼續追問:那你問我是怕我尿在褲子裡嗎?”


一時間,兒子的話讓龍應臺啞口無言,回去後兒子還鄭重地給她寫了封信:


“媽媽,你一邊給我自由,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我本來就有天生的權利,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龍應臺這才意識到,兒子再也不是那個乖乖聽話的孩子,而是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


說一句頂十句!敢和父母頂嘴的熊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大人眼裡的頂嘴,不過是小孩在為自己的權利爭辯。


漢堡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隔代人的爭辯,對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每一次衝突,正是孩子成長的契機,他們在爭辯中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逐漸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意志和想法。


而這些能力,將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科比小時候也是個愛頂嘴的孩子,他青少年時期的教練洛科•羅密歐曾說:


教過各種類型的孩子,有多動症的,有沒精打采的,有體弱多病的,可從未遇到一個敢和他頂嘴的男孩。


科比敢不完全聽從教練的話,敢在打球時加入自己的想法,正是這份獨立和自信讓他在逐夢路上堅定不移,成為一代巨星。


敢頂嘴是一種勇氣,而會頂嘴是一種智慧,因為真正有理有據的爭辯,需要獨特的思考力,堅定的態度和清晰的邏輯。


所以,當孩子頂嘴的時候,不妨靜靜的聽聽孩子如何表達。


說一句頂十句!敢和父母頂嘴的熊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頂嘴不是目的,被傾聽才是


前段時間,一段母女倆互懟的視頻,刷屏全網。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時,沒忍住衝女兒吼了一通,小女孩站在牆角,哭的梨花帶雨。


“就你這個媽媽,我還能要嗎?”

“從今以後,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


說一句頂十句!敢和父母頂嘴的熊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媽媽覺得孩子一直學不會,女兒據理力爭:人家媽媽教孩子態度都好,一個一個字放在孩子心裡,你現在的態度能教我學習嗎?


當媽媽問到:我什麼態度?女兒一本正經地學著媽媽的表情和神態,嗷嗷地喊起來。


原來,在孩子眼裡,邊輔導邊吼叫的媽媽,是那般面目可憎,醜態無比。


而孩子歇斯底里的爭辯,不過是在呼喚媽媽對自己多一份耐心,態度再溫和一些。


《非暴力溝通》作者魯斯•貝本斯在詩中寫道: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照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個愚蠢的孩子


請你在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一個愚蠢的孩子

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不一樣,孩子頂嘴不但不應被教育,反而值得被傾聽。


當孩子頂嘴時,我們先別忙著生氣,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理解孩子的真正訴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衝突。


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說:父母缺乏對孩子真正的瞭解,也不可能給予孩子真正的教育。


當我們能以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度,安靜、平等地傾聽孩子的申訴,所謂的頂嘴就變成了一次良性的溝通。


說一句頂十句!敢和父母頂嘴的熊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好的家庭氛圍,孩子才敢頂嘴


鄧超女兒小花妹妹5歲生日時,鄧超問女兒生日願望是什麼?


誰知,小花妹妹一邊摺紙,一邊淡定的說:打你啊。


這個願望實在有些特別,鄧超一度以為自己聽錯了,提醒妹妹想好了再說。


誰知小花妹妹依然沒有半點猶豫:就是打你啊。


說一句頂十句!敢和父母頂嘴的熊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總是受到暴擊,可鄧超經常自討沒趣。


他曾發了一視頻,問一雙兒女:我再給你們一次機會,我是不是你們的爸爸?


無論問幾遍,兄妹倆總是異口同聲的回答:不是!


隔著屏幕忍不住笑出聲。


每每如此,有多少人嘲笑鄧超家庭地位低,就有多少人羨慕孩子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只有在友愛、輕鬆的家庭氛圍裡,孩子才敢懟大人。


只有在寬容、耐心的父母面前,孩子才敢理直氣壯地鬥嘴。


只有在平等、民主的關係裡,孩子才有底氣敞開心扉。


當我們把頂嘴視為一種惡習,阻擋了孩子示意不滿的出口,也將關掉孩子表達愛的心門。


所有的問題,只有在說出口的那一刻才有解決的鑰匙,所有的愛,都在傾訴與傾聽間流淌。


在允許孩子頂嘴的家庭裡,沒有隔閡和距離,只有坦誠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