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病相關科普知識


一、什麼是月經?

月經指的是隨著卵巢週期性變化而出現的子宮內膜週期性的脫落和出血。簡單來說,月經是子宮有規律的出血,它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假如我們將子宮內膜比作一片土地,那麼這片土地在每個月的前半個月會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不斷的生長,而後半個月這片土地會在雌孕兩種激素的支持和營養下繼續生長,在即將來月經的前幾天,這兩種激素的水平會在體內內分泌的調控系統下出現突然性的下降,這時候這片土地便失去了支持和營養的作用,會脫落同時伴隨血液排出,所以,月經所排出的包括脫落的內膜和血液。


二、月經常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1)精神因素:我們人體的很多活動都是由我們的“腦子”所支配的,其中也包括月經這個生理過程,過度的精神刺激必然會干預“腦子”正常工作,從而影響月經的調控,導致月經紊亂。

(2)營養狀態:

營養飲食的好壞,直接影響女性全身的生長髮育,對於女性第一次來月經的時間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與長期營養不良的女性或是一些過度節食的女性,會推遲月經的初潮或導致月經量的改變,甚至閉經。因此我們的月經管理門診也會有專門的營養師告訴大家應該如何合理搭配飲食。

(3)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相信很多女性都有過換了生活環境或改變了作息時間而月經卻亂了,這些因素也會影響調節月經的“腦子”而影響我們的月經。

(4)疾病的因素:參與月經調控及月經形成的器官包括:下丘腦、垂體、卵巢和子宮。任何一個器官異常或是他們之間搭配的不協調都可能引起月經的紊亂。那麼常見的病因有: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綜合徵等等,此外,還存在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包括全身凝血功能障礙。所以月經病的病因是很複雜的,如果出現了月經異常我們需要及時去醫院做相關的檢查,以便進一步確定病因。

(5)遺傳因素。


三、正常月經應該是什麼樣子?

月經主要包括四個要素:

(1)週期的長度:指的是上次月經的第一天至下一次月經的第一天中間間隔的時間,一般是21-35 天,超過35天稱月經稀發,小於21天稱月經頻發。

(2) 規律性:相鄰兩次月經週期相差應該小於7天。

(3) 經期:每次來月經出血的天數,一般為3-7天。

(4) 出血量:20-60ml

如果月經出現了上述一項或多項的異常則提示月經紊亂。


(1)偶爾的1-2次的月經異常可以暫時觀察,期待自然恢復;

(2) 近6個月出現至少3次週期、經期、出血量或規律性的異常,需要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3) 近1次月經出現出血量大、流血不止或是嚴重貧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醫。


(1)詳細記錄自己的月經情況;

(2) 積極主動的向醫生講明既往病史以及目前治療的情況;進一步檢查;

(3) 向醫生講明有沒有服用干擾排卵或凝血的藥物;


尿妊娠或血HCG、血常規、凝血功能的檢測、甲狀腺功能、盆腔彩超、激素六項、HPV+TC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