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王者比亚迪会成众泰吗?利润暴跌销量下滑!

2003年,已成为电池业头部企业的比亚迪,进军汽车产业。

2008年,比亚迪开发出首款新能源汽车F3DM。

从某种意义上讲,该产品对日后国家确定汽车新能源长期发展战略,出台相应鼓励补贴政策,具有推动意义。

时至今日,长城、吉利等几乎与比亚迪同时进入乘用车市场的企业,已完成了自我蜕变。从产品到品牌,它们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具备了同合资强敌展开正面交锋的实力,成为当仁不让的自主一线。

可比亚迪的成长轨迹却不相同。

一向视技术研发,打通产业链为战略核心的比亚迪,数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于相关领域,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和电池产品也随之投向市场,积累了可观的市场基盘。

可是,目前的比亚迪或已遇到瓶颈。销量裹足不前的同时,品牌力也始终未能提升。

更严重的是,在深耕多年的新能源市场,比亚迪的领导者光环也在逐渐褪去。同时,随着政策调整,其利润大受影响,似乎对于新能源补贴的依赖从未减弱。

昔日王者比亚迪会成众泰吗?利润暴跌销量下滑!

这不禁让我们对比亚迪能否安然度过“后补贴”时代,打下了问号。

01盈利靠补贴 品牌力不够是根源

自2010年国家出台新能源补贴政策以来,补贴力度便始终围绕“续航里程”和“电池密度”两大核心标准调整,旨在促进车企提升技术研发和产品实力。

2016年,政府首次踩下“刹车”,调整补贴力度。提升补贴门槛的同时,补贴金额也有所下调。

2019年,补贴门槛再提升,补贴幅度大幅下降。

按照政府政策规划,新能源补贴政策将于2020年底彻底退出。

政策对于新能源车市的影响,在去年终于显现。自7月开始,新能源车市便一路下挫。

比亚迪也不例外,去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4.08万,全年仅为22.95万辆,同比下降7.39%。

昔日王者比亚迪会成众泰吗?利润暴跌销量下滑!

上下半年的迥异表现,不难看出,补贴政策成为了左右市场的最大因素。

多年来,比亚迪的表现也与补贴政策如影随形。

在2019年以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连年高速增长,从2014年的1.85万台,到2018年的24.8万台,连续4年蝉联全球新能源车企销量冠军。

与此同时,比亚迪每年收到的政府新能源补贴也在连年增长,与销量同步上扬。

公开资料显示,过去十年,比亚迪累计获得政府新能源补贴超过100亿元,为乘用车领域最高。

可是,近年来比亚迪的财报却有些“奇怪”。

近日,光大证券研究所对比亚迪业绩预测报告显示, 2019年比亚迪年营收为1306.66亿元,仅比2018年增长0.47%。同时,净利润却呈现出相反走势,从2017年的40.66亿元下降至2019年的17.15亿元。

销量连年增长,利润却一直在下滑,从这一明显的 “收利”背离现象可知比亚迪对补贴的严重依赖。

昔日王者比亚迪会成众泰吗?利润暴跌销量下滑!

比亚迪的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补贴利润占比高达91.36%。虽然这一数字在2018年下降至66%,但仍占据了绝对大头。据数据显示,2019年5月,比亚迪收到补贴金额达34.58亿元,如果按照广大证券预估当年的利润金额计算的话,没有这笔补贴,比亚迪的2019将以亏损收尾。

利润收窄固然有成本加剧的因素,但销量止步不前才是直接原因。

从2013年开始,年销量已攀升至50万台的比亚迪,6年过后,销量仍在原地踏步。

中国车市品牌效应依然明显,已沦为二线的品牌力,成为了制约比亚迪销量增长的根源。

众所周知,品牌力是产品和营销产生叠加效应后的存在。而近一年来,比亚迪两方面均未有出彩表现。

特斯拉的持续热销,证明市场对电动车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其产品平均售价更是高于比亚迪,即便国产Model 3补贴后起售价已低于30万元,但仍远高于秦Pro新能源顶配车型的20万元售价。

在特斯拉已夺得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后,二者品牌力孰高孰低,高下立显。

其实,仅就自主品牌比较来看,比亚迪的品牌力也已被一线自主车企拉开了差距。

2019年,中型SUV唐燃油版的定价低于紧凑型产品CS75 PLUS,后者更是用连月销量过2万台的成绩证明,因技术差距而导致的产品力差距,将会传导至品牌层面,从而最终影响销量。

昔日王者比亚迪会成众泰吗?利润暴跌销量下滑!

并且在去年,随着《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关于保护本土企业的条款被废止,中国电池企业将迎来全球顶级竞争。松下、LG化学等巨头早在数年前就已在华建厂,所以,他们将在2020年迎来与中国对手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动力电池市场,比亚迪与宁德时代的差距本已被拉大,当新能源市场新敌出现,燃油产品已被拉开差距,比亚迪的原有长板正在变成短板,前路荆棘更丛生。

产品是营销的载体,当产品力退坡,营销发挥空间也将受限。

所以,近两年吉利、长城在新高端品牌领克、WEY的助推下,凭借强势产品,在跨界、赛道、航天等领域营销多点开花,收获不菲,品牌力稳步提升。

相比对手的高举高打,比亚迪的营销几乎没有“存在感”,让品牌力同产品力一同停滞。

可以说,比亚迪之所以进入阵痛期,与其长期忽视品牌力和产品力建设息息相关。

02 众泰是前车之鉴

事实上,比亚迪的当前困境,已有前车之鉴。

近年来,一些押注新能源的车企不仅从未走出过补贴“温室”,更是对品牌力、产品力打造熟视无睹。

结局就是作茧自缚。

如今已深陷债务泥潭的众泰汽车,曾于2016年到达了高光时刻。那一年,其年销量达到33万台,入围自主车企前十行列。

2013-2018年,众泰曾先后推出E20、芝麻、云100等多款A0/A00级电动产品。同时,也获得了可观补贴。

2014年和2015年,众泰分别实现年净利润1.99亿元和9.68亿元,补贴金额分别为4.43亿元和11.41亿元。如果没有补贴的话,众泰无疑将陷入亏损泥潭。

昔日王者比亚迪会成众泰吗?利润暴跌销量下滑!

另一方面,那些年众泰的燃油车依靠外观和低价一时热卖。

可惜的是,众泰并没有将资金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而始终依赖新能源车赚补贴,燃油车得过且过,这显然违背了政策补贴的初衷。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也致使其陷入了当前窘境。

目前,众泰在售产品无一款达到国6排放标准,定位于A00级的电动车E200也日趋边缘。所以,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已迈入国6标准的背景下,众泰几乎已无车可卖。

同时,众泰发布的2019年业绩报告称,预计全年亏损约60-9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盈利8亿元下降850%-1225%。基本每股收益亏损2.96-4.44元/股,去年同期盈利0.39元/股。

可谓触目惊心。

同样依赖于政府补贴,那么,利润逐年下滑的比亚迪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众泰呢?

03 “汉”或是希望

至少从目前看来,比亚迪也存在和众泰相似的问题——原本打造出的长板,如今正在缩短。

当然,即使目前比亚迪业绩和利润承压,但是从长远来看,其前景依然光明。

光大证券的报告预测,从2020年起,比亚迪的利润率将有明显改善。在补贴退坡至消失的背景下,专业投资机构的判断绝非空穴来风。

比亚迪已于新能源全产业链加大研发力度,基于上述事实,在未来,比亚迪将具备整车制造和供应链支持双向能力。

2019年,比亚迪在电池研发领域投入资金达17亿元,与宁德时代的20亿元处于同一量级。

坚持技术研发,必会开会结果。

昔日王者比亚迪会成众泰吗?利润暴跌销量下滑!

计划于2020年推向市场的新品汉,就将搭载比亚迪全新“刀片”电池,使得成本继续下降的同时,性能得以提升。

带着风阻系数“CD 0.233”、零百加速时间“3.9”秒等耀眼光环的比亚迪汉即将问世,这台定位于中大型轿跑的新车,将是比亚迪技术积淀数年后的集中呈现,也有望带动品牌再次向上冲击。

观点:

追求业绩增长和打造品牌力,很多企业难以把握二者间的平衡。

众泰就是前车之鉴。

长期以来,虽然比亚迪同样依赖政策补贴资金,但其拥有与众泰决然不同的企业内核。

重视技术研发,全产业链打造,比亚迪为此不吝投入。这建立了比亚迪稳固发展、抵御风险的护城河,也为未来面对更激烈的竞争打下了基础。

但眼下已是“兵临城下”,比亚迪多年辛勤打造的护城河正在快速消失,无论是电池研发领域还是电动车整车市场,曾经作为“长板”和优势的项目,正在逐步变得不再是优势,甚至可能成为劣势。

当务之急,比亚迪应该配合新产品,于营销端同步发力,才能逐渐扭转品牌颓势,刷新消费者的品牌认知。

留给比亚迪的时间不多了,其必须慎之又慎,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众泰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