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我們國家開足馬力生產防護物資賣到國際市場,能把錢掙回來嗎?

8蘇蘇看娛樂


《中國🇨🇳》為戰勝新冠病毒,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可以說損失消耗巨大。通過出口醫療器械和防疫物資,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降低我們的經濟損失。此舉,值得點贊![贊][贊][贊][贊][贊]


NZH6955750723


想法是好的,但是基本沒有實現的可能。

首先我們看國內外的疫情情況,大體推斷下國外口罩、呼吸機、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的需求量。

目前我國境內累計確診81246人,昨天新增確診84人,其中34人為境外輸入;現有確診7448人,比較昨天下降746人;累計治癒人數70548人,昨日新增治癒822人。

從這些數字來分析,我國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了,現在的工作重心已由“國內防控、防止擴散”向“防止境外輸入”轉變。因此現在我國對呼吸機、防控服的需求應該越來越少,而民眾出行還是要佩戴口罩,因此口罩在國內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會有需求量。

我們再來看國外疫情:國外現在累計確診137713人,現有確診118115人,治癒14014人,死亡5584人。

從國內國外疫情的數字對比可以很明瞭的看到:確診人數國外已經超過國外;國外現有確診遠遠高於高內,對於呼吸機、口罩、防護服的需求很大。

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的利潤和我國的產能。

我國的口罩產能是每天1.2億隻左右,在疫情爆發前每隻一次性口罩的利潤是0.1元,即使是N95這種一隻的利潤也才0.5元;而呼吸機和防護服的利潤率在50%左右,出口一臺呼吸機能盈利幾萬到20萬不等;出口一套防護服能盈利200元左右。

基於國外疫情處於爆發期,需求量極大,看起來是個不錯的生意。但是實施難度很大:

  • 難度一:口罩等原材料成本上升,個別國家已經限制口罩原材料出口。

  • 難度二:產能有限。如果建立新的生產新需要鉅額資金,很可能連本錢都賺不出來,後期還面臨產能過剩。
  • 難度三:有出口醫療物資的企業有限,且國外對醫療物資的“國標”不一。

因此,總上來說,通過擴大產能賺國外市場的錢基本是不可能的。

評論點贊,腰纏萬貫;關注老劉,越來越牛。

中年老劉聊財經


中國的疫情已經基本上控制住了,但是中國以外的國家疫情才剛剛開始,現在除了中國以外,全世界都在找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這個數量是相當驚人的,中國可以抓住這次機會,開足馬力大量生產防疫產品,供貨全世界,出口創匯,這個利潤是相當驚人的,這是有形的;當然了也可以用防疫產品去換取一些國外的一些尖端的科學技術,這是無形的;綜上所述,中國不但可以把在疫情期間的損失補償回來,而且能積極提升中國在世界的形象。


好運不打烊84


這個觀點非常接地氣,有需求才能發生更生更多的供給。

而且,這個取向官方非常認同。商務部網站的消息指,2020年全國進出口工作電視電話會議3月17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做好醫療物資商業出口工作。

當前外貿形勢並不樂觀,商務部表示,進入3月之後,外貿企業能否大面積復工複查仍面臨不小的考驗,當前不少外貿企業已經復工,但達產率並不高,當務之急在於協同全產業鏈的復工達產。

今年初疫情的大爆發,倒逼中國醫療物資產能產量快速提升,官方表示“整體保障狀況有了較大改善”。在這樣的基礎上,國內相關產業鏈開足馬力釋放產能,是有可能在“三駕馬車”的出口一環,取得新突破。

中國外貿出口在醫療物質方面,實現單點大突破,不僅是賺錢的話題,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口罩、防護服、CT機、呼吸機、測溫儀、藥品等緊急醫療物資、醫用裝備出口,中國都能生產,這也是中國全產業領域發展的優勢,歐美國家在中低端產業鏈上不重視,已使得其在疫情中陷入了被動。當然,中國有14億人口,防控物質內需本身就是非常大,在內需有保障的前提下,完全有可能拓展更多的外貿份額、外貿訂單。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2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4.12萬億人民幣,下降了9.6%。其中,2月份的出口呈現了兩位數的降幅。現在疫情在169個國家出現,這些國家的產業與市場均有受到波及,除了防控物質,其他產品的需求大概率的會縮小。而在防控物質上尋求新增進,既符合全球抗疫的需要,也符合出口增長的需要。

3月19日13時29分更新數據顯示,海外已累計超過137521例,意大利、伊朗、西班牙、德國及美國等五國目前疫情更嚴重。以美國為例,90%的口罩是由中國大陸提供。近期美國表示,在防控物質上對中國依賴度比較大,對從所有中國進口的口罩等醫護物資實施0關稅的政策。但出於美方近期種種行徑,中方對此反應冷淡。

商務部曾表示,即便是要先幫助,也是幫助那些對我們友好的國家,而像美國這種客戶,我們的答覆就是依照市場化原則來進行自由貿易。


波士財經


國內的需求很大,現在國家已經在開足馬力生產防護物資了,由於政府承諾會對過剩的產能進行兜底收購,例如比亞迪等很多企業都已經加入到了口罩生產之中,隨著國外疫情的發展,防護物資的需求越來越越大,以至於很多上游核心原材料熔噴布、傳感器等產品都出現了短缺,成本急劇增加。國外對口罩、護目鏡、防護服、額溫槍、洗手液等防護物資的需求量很大,如今海關也沒有限制防護物資的出口,在確保貨源可靠、認證齊全合法的情況下出口這些防護物資確實能在未來一個階段內獲取大量的利潤,如果沒有把好質量關,卻高價出售,可能會對中國製造的形象產生不好的影響,在嚴格把控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出口防護物資到國際市場不僅可以獲得高收益還有助於全球疫情的防控




華爾街水手萊克斯


我國開足馬力生產防護物質和用品,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國際的需求。由於疫情快速發展,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用品的需求量激增,作為這些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和供應國,面對大量湧來的訂單,我們要做的當然是開足馬力,儘量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滿足疫情國的巨大需求。


口罩、防護服等的利潤空間本身並不大。由於受疫情影響,防護用品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使得生產這些產品的原材料也變得緊缺起來。像印度等國還拒絕出口這類原材料,這就使得原材料的價格水漲船高,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所以,即使開足馬力生產,也不會有太多的錢可以賺到。

我國生產防護用品的企業,並沒有因為產品大賣哄抬物價。產品價格有所上漲主要是因為成本高了,實際利潤並未增加,反而還有所降低。並且,在發生疫情的國家中,有不少經濟上比較困難,平時和我國的關係又很好,所以,還要對他們進行照顧。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已向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塞爾維亞等多個國家無償捐贈了大量口罩、防護服等醫護物質,這是不要求任何回報的。


這樣算下來,我國企業開足馬力生產這些防護用品,也是沒有多少錢可以賺的,因此,根本不會把這次因疫情造成的損失補過來。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工業體系完備。隨著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業已相繼復工復產。和我國高技術產業及其它製造業相比,防護用品在經濟中佔的比重並不是太大,所以,不能指望這類產品的生產銷售挽回我們遭受的損失,而是在今後,各項產業齊頭並進,都開足馬力生產,最大程度減輕因疫情對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


我們應該看到,正是由於我國開足馬力生產防護用品,盡力滿足各國防控疫情的需求,從而對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我國贏得了別國的信任,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不僅進一步開拓了防護用品的市場,而且為我國今後和各國展開友好合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這都是金錢所無法衡量的。


高山流水116820061


誰也不會想到,當我國疫情防控取得根本性好轉的情況下,國外疫情又出現了嚴重蔓延擴散和爆發的情況。那麼,憑藉我國醫療器械廠家眾多、產能巨大的優勢,開足馬力生產防護設備和物資賣到國際市場上,能不能把錢掙回來呢?潤友的回答是,錢肯定是要掙的,但要完全彌補這次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則恐怕有難度。

為什麼說能掙錢呢?其實,這段時間以來,我國生產的防護產品已經有大批量的岀口到世界各國急用於抗擊疫情上了。

比如,新冠肺炎檢測試劑盒是我國最早研製生產的,現在的產能很大,在滿足我們自己需要的同時,這段時間已經有大批量的試劑盒岀口到世界重點疫情的國家和地區。可以說,這是很掙錢的。換句話說,利潤是很大的。

再比如,在肺呼吸機的研發和生產技術上,我國均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而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療是離不開肺呼吸機的。因此,在近期國外許多疫情嚴重的國家,向我國訂購肺呼吸機的訂單急劇上升,以至於我們所有的廠家開足馬力“三班倒”生產,仍然供不應求。可以想象,這種情況肯定是要掙錢的,而且還會是掙大錢。

還比如,現在全球每天消耗的口罩就達到10多億隻,而產能最大的是我國,現在每天能達到5億多隻,在滿足本國需求的同時,每天出口的口罩也是不計其數。儘管口罩的價格低、利潤少,但由於數量巨大,如果持續幾個月下來,掙到的外匯也是不會少的。





潤友


可以開足馬力,但不能無序無節制增加產能和投入。口罩,防護服技術,門檻不高的。這兩個月很多外行人一下就進入了這個行業。試問,如果是能長期盈利的,為什麼歐美人自己不投資。我們這兩個月投資就馬上能擴大產能了。對於醫療物資。我給的建議是足夠我們用,如果全球性事件發生時,我們內部緊點用,節省出來的能出口友好國家就行。沒必要包全世界短期的所有需求。不是很幾個月後,一地雞毛。。。特別是那些貸款投入到這個行業,增加產能的個人或企業。行業長遠應該在意的應該是生產效率,成本控制。這樣就算外國企業也進入這個行業,成本和效率和產品質量都不能和我們競爭。


恩企業諮詢顧問


在當前全球醫療物資都奇缺的情況下,向國外出口醫療防護物資絕對是暴利!

現在其他國家都因為疫情的爆發無法組織人員大規模生產,一罩難求的現象將愈演愈烈,醫療防護物資的需求將越來越大,我國開足馬力生產必定會獲得驚人的利潤!



但出口醫療防護物資所帶來的利潤是遠遠無法彌補全國停工兩個月帶來的經濟損失的!據統計我國春節後7天內餐飲業的損失就超過萬億,而現在已經兩個月了,各行各業破產的不計其數,而這也只是冰山一角,還是明面上的,我國因疫情造成的潛在損失更加難以估計!但好在我國迅速的控制了疫情,抗住了這波衝擊!

疫情終究會過去,其他國家不可能一直依賴進口,自己著手復工生產也只是時間問題。我們也不可能因為有能力大量生產醫療防護物資就不計後果的抬價出口,目前我國多以部分捐助部分出口的方式完成交易,否則就不是雪中送炭而是趁人之危了,而且也有損我國的形象,完全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只要我國真心幫助他國,合理合法的進行醫療防護物資的出口,所帶來的收穫絕對大於貨幣的收穫!


疫情無情人有情,雖然向國際出口防護物資不能彌補我們的損失,到我們絕對會收穫不少的人情,希望在我國的幫助下,其他國家可以平穩度過這次疫情!


李氏縱橫


大實話:這個肯定是對外匯有幫助的,但是想要完全彌補疫情的損失,那也是不現實的。

在疫情期間,我們的醫療防護物資方面的產量可以說是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不但做口罩的廠家在做口罩,賣車的,賣空調的也都開始生產口罩。而現在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疫情也進入了一個爆發的狀態,所以,這個醫療物資的出口肯定也是有很大的市場需求的,但是,想要把之前因為疫情的損失給賺回來,這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因為,這個事也很簡單,那就是這個出口創匯能有多少,如果這個需求比國內疫情損失大,那麼就能賺得回來,如果說沒有疫情損失大,那就賺不回來嘛。而就疫情的損失來說,那基本上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首先就說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最直接的成本投入吧,各地建醫院,為一線的醫護人員提供物資,購買醫療物資,這些都是錢,至少也得是上百億的投入。另外,我們也能看到在網上流傳的一個重症患者的治療費用,差不多一個人下來就是70萬左右,那輕的至少也得上萬塊吧。

然後,我們再來看一個更加實際的,現在國內的疫情最終確診人數應該也就是八萬左右了,然後海外的疫情共計確診是十萬左右,就算按照每個人是平均成本都是一樣的來算,那國內也就是比整個海外少兩萬左右,那兩萬人肯定是無法抵消六萬人的成本的嘛,再者說了,境外疫情的物資主要還是用的是本國內的醫療生產,而不是完全依賴中國進口的。

最後就是這段時期的間接成本支出,比如說工廠停工,我們居家隔離不復工,這些損失也是數以百億計算的。那肯定是不能靠海外的那幾萬人醫療物資需求來彌補這個損失的。

所以,總的來說,現在通過醫療物資的出口創造外匯收入肯定是有的,但是,這個更多還是相當於一個做慈善的事情,並不賺他們多少錢,更不可能說彌補我們之前的一個損失。

有理有據,實話實說,關注:大實話。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