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統一北方,官渡之戰功不可沒,此戰對曹操袁紹影響有多大?

眾所周知,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夯實的基礎,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展開的戰略決戰,最終曹操以弱勝強取得勝利。並與“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並稱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

曹操統一北方,官渡之戰功不可沒,此戰對曹操袁紹影響有多大?

人們評價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以弱勝強擊垮袁軍,使得袁曹兩軍在戰後軍事力量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而說對曹操最終統一北方起到了決定的作用。

一.官渡之戰的始末

東漢末年,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地主階級的統治名存實亡。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紛紛私人武裝,佔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爭權奪利。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曹操統一北方,官渡之戰功不可沒,此戰對曹操袁紹影響有多大?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

二.各方對官渡之戰的評價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併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

同時期的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作為曹魏大臣的劉放評價:"以二袁之強,守則淮南冰消,戰則官渡大敗;乘勝席捲,將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勢以見。"

曹操統一北方,官渡之戰功不可沒,此戰對曹操袁紹影響有多大?

曹魏文人繆襲曾作《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破之於官渡也。曰:"克紹官渡,由白馬。殭屍流血,被原野。賊眾如犬羊,王師尚寡。沙醿傍,風飛揚。轉戰不利,士卒傷。今日不勝,後何望!土山地道,不可當。卒勝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北魏時期的大臣盧淵評價:"昔魏武以弊卒一萬破袁紹,謝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勝負之變,決於須臾,不在眾寡也。"

宋朝理學家範浚認為官渡之戰是以奇取勝,"曹操與袁紹相持官度百餘日,操順而紹逆,故操軍雖不敵而不為寡,然卒所以勝紹者奇也。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糧運,操自將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官渡之戰,袁紹兵十餘萬,曹操兵僅十分之一,擊破之。"

曹操統一北方,官渡之戰功不可沒,此戰對曹操袁紹影響有多大?

民國小說家蔡東藩在《後漢演義》中評價:"曹操處處能用諫,袁紹處處是愎諫,即此已見袁曹之興亡,不待戰而始決耳!況糧餉為行軍之根本,軍若無糧,敗可立待。袁紹一失之韓猛,再失之於淳于瓊,用人不明,賢否倒置,是尚能與操爭勝乎?劉備能知紹之必敗,其智識遠出紹上;操亦目備為英雄,故紹敗而不急追,反於勢孤力弱之劉備,卻鄭重視之,蹙之於汝南之間,使備不得息肩。操之窘備,亦甚矣哉!彼袁紹既自誤其身,復遺誤其子,身死以後,兩子相爭,卒致覆祚,以坐跨幽冀之袁本初,反不若奔走南北之劉玄德,善敗下亡,卒能創業垂基,與曹氏抗衡終古也!"

三.此戰對曹操、袁紹影響到底有多大?

官渡之戰結束後,袁紹依舊佔據著北方冀、青、幽、並四州,曹操依舊佔據著南方兗、徐、司、豫四州。

曹操統一北方,官渡之戰功不可沒,此戰對曹操袁紹影響有多大?

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

反觀袁紹,僅八百騎逃回北方,後悔不用田豐之言,但逢紀詆譭田豐,結果田豐被袁紹殺害。

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曹操統一北方,官渡之戰功不可沒,此戰對曹操袁紹影響有多大?

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