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師團長是什麼級別的官?

血色浪漫8858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看影視劇的時候所看到的侵華日軍高級軍官大多是師團長、旅團長、聯隊長之類,而師團長的軍銜通常為將官軍銜,那麼歷史上日軍在二戰時期的師團長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職?

二戰日軍的師團編制

雖然說日軍的師團編制最初是仿照德國整編師的編制而誕生,但實際上一個師團跟其他國家軍隊編制中的軍級單位差不多是一個等級,甚至是集團軍。因為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一些甲級師團在軍隊人數上一度達到了3萬人次,已經是其他國家一個軍乃至以上的數量了。

所以說日本的師團長其官職的大小,基本上是其他國家的軍級以上單位指揮官的級別了。當然我們都知道日本陸軍二戰時期的師團配置也是有劃檔區別的,總體是分為了四檔:甲級師團、乙級師團、丙級師團和丁級師團。其中甲級師團是主力部隊所在,裝備人數都是頂尖,所以其最高指揮官相對來說也更加有實權,軍銜也相對高級一點。

二戰全面爆發之後的主要師團指揮官

下面我通過在1939年日本陸軍一些主要師團的指揮官來詳細的介紹一下:

首先是天皇禁衛軍,日本近衛師團,1939年近衛師團的指揮官是,香月清司,中將軍銜,二戰名將之一。其次是關東軍隸屬的第1師團,師團長橫山勇,中將軍銜,二戰名將之一。第2師團,又稱仙台師團,二戰日軍戰鬥力極其強悍的師團之一,師團長是日本陸軍大將吉本貞一。

第3師團,這是日本二戰期間的一支從開始到結束都在中國土地上的甲種師團,師團長山脅正隆,陸軍中將。第4師團,又稱大阪師團,也是比較奇葩的一個師團,師團長是臭名昭著的陸軍大將山下奉文。第5師團,這是被稱作“鋼軍”的廣島師團,師團長坂桓徵四郎,這個人大家肯定不陌生,軍銜中將。

第6師團,這也是日軍戰鬥力最強的2個師團之一,也是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1939年的指揮官是戰犯谷壽夫。其他還有像土肥原賢二擔任過指揮官的第14師團;山本鶴一任職的京都師團,也就是第16師團;駐紮在朝鮮的第20師團,師團長是中將七田一郎。以上這些是二戰日本陸軍的主要甲級師團,其他就不一一贅述。

日軍師團長到底是什麼級別?

從這些歷史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師團在二戰時基本都是以陸軍中將為指揮官,甚至還有以大將為指揮官的核心師團長。除此之外像一些其他級別的師團中,也有少將擔任指揮官的狀況存在。

按照這種判斷來說,日本二戰時期的師團長基本是中國軍隊中集團軍司令的級別,二者無論在權力大小還是職位高低方面都相差無幾。也是其他國家正規編制軍長的一個級別。屬於是軍銜比較高的實權派武官。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直奔主題,日本的師團長相當於少將和中將軍銜,官職也和國軍中的軍長、師長差不多,但是日本的師團長一般都是少將軍銜,要在這支軍隊中考核一到兩年,才可以晉升到中將。不過這也只是走個形式,師團長主要還是中將居多。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二戰中的岡村寧次在提升師團長之後就是中將軍銜。

有人說二戰時期的日本一個裝甲師就相當於現如今中國的一個集團軍,說這話其

日本的一個師團,最開始是完全效仿德國的師編制,人數大約在18000人,後來隨著戰事的變化,也一直在變動。

二戰時期,日本主要就是以師團作為基本的作戰單位,師團長即中將,同時也是日本軍隊的中流砥柱,他們已經具備了打動局部戰爭的能力。

日本師團還分為四個級別

甲種師團人數在28200人;

乙種師團人數在24400人;

丙種師團人數在15500人;

丁種師團人數在11000人;

日本的陸軍編制中

師團相當於軍,對應的軍銜是中將或者少將;

旅團相當於師,對應的軍銜是少將

聯隊相當於團,對應的軍銜是大佐

大隊相當於營,對應的軍銜是少佐

中隊相當於連,對應的軍銜是大尉

小隊相當於排。對應的軍銜是少尉。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貓眼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本師團長是非常高的軍官,能夠成為師團長是每個日本軍人的夢想。

二戰初期,日本甲種師團有3萬人,實戰還會配屬增強部隊,往往達到4萬。

而當時國軍1個師不過幾千人,地方軍閥1個師甚至才二三千人。

國軍最精銳的中央軍1個軍,兵力不過一萬多人。

大體上,日軍師團下屬的2個旅團,每個旅團是1萬人,就相當於國軍的軍。



而日軍師團,應該相當於中國的集團軍,師團長就是集團軍司令。

日軍的師團長,原則上都是最優秀的軍人。

我們研究抗戰,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就是日軍師團長年齡一般偏大。

比如臺兒莊戰役中,第5師團長板垣徵四郎,當時已經53歲。而另一個第10師團長磯谷廉介,也有52歲。

在我們看來,師團長要到一線指揮,跟隨部隊四處轉戰。50多歲的老頭子,在當年是應該退休回家帶孫子的人,怎麼能做如此重要的職務呢?

這是日軍對於師團長的重視所決定的。

在日軍中,戰鬥力較強的師團長,都是日軍軍官中資歷最深、經驗最豐富、能力最強甚至學校成績最好的人。

以磯谷廉介為例,1904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1915年又在日本陸軍大學畢業。

從軍長達30多年,從見習排長幹起,最終成為陸軍中將,期間擔任過駐中國使館任武官,是日軍中的“支那通”。

他的資歷和履歷,在當時日軍軍官中是相當好的。後來,磯谷廉介長期擔任香港總督,位極人臣。

再說板垣徵四郎就更厲害。1931年和石原莞爾共同策劃了九一八事變。於1932年8月8日晉升陸軍少將,被任命為偽滿洲國執政顧問,1933年2月開始任奉天特務機關長、1934年9月任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12月10日任關東軍參謀次長兼駐滿洲國武官,參與扶植德王成立傀儡政權蒙古軍政府。1936年3月23日任關東軍參謀長等職。



最後,板垣徵四郎擔任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陸軍大將軍銜。


薩沙


日本的師團長是中將軍銜。

中將只是比大將和元帥低一些,而元帥是日本軍銜中最高統帥,而侵華時期日本的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軍之統帥。日本的將官就是大將,中將,少將,接下來就是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等等。所以說日本的中將師團長的權利是非常大的。

再來說日本的軍隊編制,日本的師團是陸軍最高一級的固定編制單位,師團也是日軍陸軍部隊的基石,師團以下就是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

雖然說日本的師團長是中將軍銜,但是根據每個師團的不同,其實師團長的權利差距也是很大的,日本當時的師團分為甲種師團,乙種師團,丙種師團,丁種師團。甲級師團是日本戰鬥力最高的部隊,在七七事變之前日本當時只有17個常設師團,後來由於戰線拉得太長,日本不得已只能是擴編軍隊,乙丙丁師團就出現了,但是擴編出來的乙丙丁的師團長的權利也是沒有甲級師團長的權利大的,首先來說甲級師團不管是在武器裝備,還是人員配置等等都要比下面的師團要高出許多,所以師團長權利自然不同。


中國歷史研究所


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的師團長基本都是中將軍銜,不分常備師團、特設師團或者是警備師團,也不分後來的“甲乙丙丁”師團。當然,儘管都是中將師團長,還是要分為三六九等,因為二戰期間日本的大將軍銜是很難晉升的,所以日本陸軍中央的許多重要職務、包括野戰部隊的軍司令官和大部分方面軍司令官都是中將,這就有說道了。

(陸相板垣徵四郎)

總體而言,二戰日軍的將級軍銜設計過於簡單,既沒有國軍的“一二級上將”,也沒有什麼“中將加上將”特殊軍銜,由此造成了中間多兩頭少的“葫蘆狀”。到戰爭中後期,由於急劇擴軍,好些少將旅團長水漲船高升為師團長後,為了師團級別的適配性,匆匆忙忙晉升了中將,但資歷和重用度是不一樣的。

所謂資歷,要考慮這些中將師團長在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一些人沒有)的畢業時間,陸軍大學還要拼下是否“軍刀組”;所謂重用度,是要看“站隊”,因為主管人事的陸軍大臣職務,以坂垣徵四郎、畑俊六和東條英機這個團伙把持時間最長,板垣和東條又是“哥們”,不被他們所喜的師團長上升空間很小;其它就要綜合戰功或裕仁的瞭解程度了。

(陸相畑俊六)

日軍師團長以上的職務,雖然也是由陸軍省軍務局提名,但必須經過裕仁天皇的批准。同時,日本的“總軍”級的總司令是大將,但參謀長的適配軍銜是中將,比如“中國派遣軍”的板垣、南方軍的冢田攻、關東軍的秦彥三郎等,不過方面軍以下司令部的參謀長就是少將了。

一般來說,一等主力師團的師團長(近衛和第一到第六)可以直接回東京任職陸軍大臣、陸軍省次官、教育總監和參謀次長,這裡比較特殊的是“陸軍三巨頭”的參謀總長,作為日本陸軍的頭號人物,必須要求是大將軍銜,比如載仁親王、杉山元、梅津美治郎等。但陸軍大臣(陸相)和教育總監可以是中將,1938年第五師團長板垣徵四郎直接回國出任陸軍大臣,而教育總監安藤利吉接手師團長,就證明了這個規則。

在升任軍司令官的優先度上,一等主力師團也有特權,隸屬於關東軍的第二師團,1937到1938年的兩任師團長,梅津升任第一軍司令官,岡村升第11軍司令官。

(首相兼陸相東條)

二等主力師團的師團長(第七到二十師團)選任軍司令官和方面軍司令官時,優先度僅次於一等,比如《亮劍》裡那個筱冢義男,就是從第10師團長的位子上升為華北方面軍第一軍司令官的,司令部駐太原。再比如第13師團長內山英太郎,差點在陳誠反攻宜昌時切腹,後來升為華北方面軍第12軍司令官。

其它師團的師團長就沒有一定之規了,完全看前述三個條件的滿足程度了,而番號100以外的師團長更不受待見,如果得不到晉升,一旦解除師團長職務後回不了陸軍中央(軍部的二級部長適配少將軍銜),也成為不了天皇的“軍事參議官”,那就只能轉為預備役或直接退出現役。

(最後一任陸相阿南)

比如阿南惟畿,晉升中將擔任陸軍省次官時,因為與主官板垣不睦,被板垣打發到山西109師團任師團長,這就是下放,因為是特設師團。畑俊六上臺後再拉回陸軍省任次官,不久出任第11軍司令官,雖然還是中將的位置,但這就是晉升。在杉山元之後,阿南惟畿終於成為陸軍大臣,可惜是最後一任,日本很快投降。

還有一些中將銜的“冷板凳”可以成為師團長的去處,比如什麼航空總監、兵器總監、陸軍士官學校和其它軍校的校長等等。

(杉山元等日軍高級將領)


度度狼gg


日本作為近代亞洲第一個崛起的國家,其軍隊編制與世界很多國家都不一樣。日本採用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七級戰鬥編制。從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師團是日本最高軍事作戰個體單元,其長官也就是師團長,受將級軍銜,僅次於大將、元帥。

日本軍制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經濟崛起,軍事力量突飛猛進。明治天皇接受了當時還只是兵庫縣知事的伊藤博文的建議,整頓並建立起了新式中央直轄部隊。新式部隊分為陸軍與海軍,最高軍銜為大元帥,採取七級劃分。

日本軍隊用裝備及作戰能力劃分為甲、乙、丙、丁四種類型。甲級部隊為最精銳的部隊,乙級次之,相對而言,丁級最次。所以,丙、丁級部隊師團長一般授予少將軍銜,而甲、乙兩級師團長則多為中將軍銜。

軍銜匹配

按照日本軍制劃分與歐美國家普遍採用的軍制劃分,大致可以做出一下匹配。

師團——軍級

旅團——師級

聯隊——旅級

大隊——團級

中隊——營級

小隊——連級

分隊——排級

這也就出現了影視作品當中,我軍好幾個團圍剿一個日軍大隊還佔不到便宜的現象。一是由於武器裝備的差距,二來就是很多人都被大隊這個字眼給矇蔽了,以為日軍的一個大隊只是數量很少得到敵人,其實一個大隊就是一個整編團。

侵華戰爭期間,甲、乙種部隊基本上都是投放正面戰場作戰,他們堪稱是日軍之精銳。丙種軍隊大部分固守本土,丁種部隊則是負責在佔領區內維持秩序、清掃戰場。侵華日軍甲級戰犯土肥原賢二所指揮的第十四師團長,就是日軍中的甲級師團。

結束語:綜上所訴,師團長是個體作戰單位的最高長官,僅次於集團軍司令。身居師團長之位,就可以指揮上萬人的部隊作戰,這對每一個軍人來說都是無上的榮耀。筆者只能感慨,師團長官大,大到非常。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觀點,歡迎評論!】




楚南青史君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是按照軍、師、旅、團、營的編制,唯有韓國和日本,是按照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的編制。其中,師團可以理解為是由3--4個師組成的單位,而旅團則是由3--4個旅組成的單位。

在日本,師團的最高長官為師團長,軍銜一般為中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的軍銜,雖然也有元帥和大元帥,但一般作為榮譽軍銜,因此,日軍中真正掌握實權的最高軍銜為大將,師團長作為僅次於大將的中將軍銜,在日軍的序列中已經是相當高,其地位類似於我們的軍長。

明治維新時,日本廢藩置縣,開始建立統一的陸軍兵團,並先後在全國設立了六個鎮臺,也就相當於日本的六大軍區,分別是東京、仙台(即東北鎮臺,後改名為仙台鎮臺)、名古屋、大阪、廣島和熊本。等到1888年,日本借鑑德國的軍事制度,將這六個鎮臺改編為師團。

其中,東京鎮臺改稱第1師團,仙台鎮臺改稱第2師團,名古屋鎮臺改稱第3師團,大阪鎮臺改稱第3師團,廣島鎮臺改稱第5師團,熊本鎮臺改稱第6師團。另外,日本在外北海道還有一支屯田軍,日本將其改為第7師團,外號北鎮部隊。

這七個師團,是日本陸軍中資歷最老的七支部隊,也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前成立的七個師團(不包括1891年12月14日成立的近衛師團)。後來他們一直被日本陸軍視為第一等部隊,裝備優先保障,為日本的崛起立下赫赫戰功,其中第6師團更是南京大屠殺的主要元兇。



甲午戰爭後,日本陸續擴充到17個常設師團,但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滿足日軍瘋狂擴張的貪婪野心,日軍瘋狂擴充到100多個師團。

這些規模龐大的部隊,為適應不同戰鬥的需求,日軍也將其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

甲級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甲級師團是日軍的永久性常備師團,組建時間最早,武器裝備都先進,因此戰鬥力也最強悍。

比較有名氣的甲級師團有近衛師團、第一師團至第十一師團、第十二師團、第十四師團、第十六師團、第十九師團、第二十師團共17個師團。作為日本最有戰鬥力的師團,其師團長的地位是很高的,很多陸軍大臣都是從這些師團長裡面提拔上去的。



乙級師團:又稱馱馬師團,轄2旅團,工、炮、輜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

乙級師團組建於全面侵華戰爭後,因為戰爭的擴大,甲級師團的兵力開始顯得不足,並且將甲種師團用來守衛城市或者跟中國軍隊拼消耗,非常不划算。

在這種背景下,大量的乙級師團被組建起來,其兵源主要是各種退役或者預備役的軍人,戰鬥力和裝備僅次於甲級師團。比較有名氣的師團有第13師團、第15師團、第17師團、第18師團至第109師團等。

丙級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15500人。

丙級師團大部分是在1940年以後成立,主要是為了應付中國的敵後戰場,包括對佔領區的抗日武裝進行圍剿,其主要角色是充當後援部隊和炮灰。

丁級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主要用於維持佔領區的日常治安工作,戰鬥力一般。等到1944年以後,日本將丁級師團全部合併到丙級師團中,丁級師團也就不復存在。

最後,從上面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出,哪怕時日軍最低級的丁級師團,人數依然有11000餘人,絲毫不弱於當時中國軍隊的甲種師。要知道,當時的中國軍隊,除了中央軍嫡系部隊,大多數師的人物都在三千到七千人之間。

同時,中國當時一個滿編軍,也不過才三萬人左右,僅和日本的甲級師團持平。但日本甲級師團的裝備,那遠遠要超過中國的軍隊,這也為什麼很多時候日本一個師團,就能夠單挑中國一個集團軍的緣故。


我是趙帥鍋


日軍師團長是什麼級別的官?

這個得先講講日軍的“師團”是個什麼級別的編制!

日軍編制有點特殊,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的班、排、連、營、團、(旅)師、軍這樣的編制是有區別的。

日軍編制是從最小的“分隊”開始,其後是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

其中師團師最高的常備作戰單位,其上面的軍、方面軍、總軍等等都是一些戰時編制,其波動調派比較大,不是常備單位!

所以師團其應該是相當於軍一級編制,即師團長相當於軍長,一般是中將軍銜。其往下對應的分別是師、旅、團、營、連

最初的日本常備師團建設乃是參照德軍步兵師,一個師團在1.8萬人左右。不過在“宇垣裁軍”後,日本軍隊實行改組,成立了17個“常備師團”,即甲種師團。

其軍隊規模大幅度提升,總人數近三萬人。其一般下轄兩旅團,四個步兵聯隊,以及騎兵聯隊、炮兵聯隊、輜重聯隊、工兵聯隊等。此外還有師團部等後勤文職人員。

其實,這只是叫法稱呼上的區別!

同時期的世界各國,其軍隊編制雖然都叫著軍師團這些,但不同國家的編制,其規模是不一樣的。

咱們中國就不講了,因為太亂了,軍閥派系太多,沒有比較額定的編制。

特別是我軍,那基本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李雲龍一個團開始當不上楚雲飛一個營;後來一個團扯出上萬人。陳大雷一個軍分區三個營、一營二營都是幌子,只有個三營;而三營裡一連二連待建,只有個三連。

不靠譜不靠譜!

像德國,咱們之前講過,其常備軍事單位是師,一個步兵師一般下轄三個團,一般沒有旅編制,規模在1.8萬人左右。

而二戰英軍步兵師師轄3個步兵旅,每個旅下轄轄3個步兵營,沒有團級,人數在1.4萬左右。

二戰美軍一個標準步兵師轄三個步兵團、每團三營,也沒有旅!

而咱們解放軍現在編制是集團軍--師--團--營--連--排,沒有了軍!據說未來還會取消師團級,向旅、營級發展。


白話歷史君


日本的師團長自然是一個大官,而一般的軍人也難以達到這個高度。開始日本的甲種社團大概有3萬多人,這就相當於一個國軍的集團軍的兵力,畢竟國軍很多的部隊都在吃空餉,一個師實際戰鬥人員也不過幾千人,而一個軍不會超過1萬人。而一個師團會下轄兩個旅團,人數超過2萬人所以說一個日本甲種師團相當於一個集團軍的兵力,師團長就是實際上的集團軍司令。

這些師團長的作戰經驗都很豐富,都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老人了。在侵華日軍中也算是一些知名人物,比如說,板垣徵四郎就是一個非常有資歷的日本軍人。

板垣徵四郎和石原莞爾一起策劃了九一八事變。

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整個侵華戰爭的具體策略,日本人也不敢冒動發九一八事變了,戰爭至少要持續期推遲好幾年。

板垣徵四郎除了在臺兒莊戰役的時候擔任師團長 ,更多的時候是一個智囊的角色。擔任奉天特務機關長,以及滿洲國的最高軍政顧問 ,最終還當了關東軍的參謀長。他最大的官職是中國派遣軍的總參謀長,一路高升到大將軍銜,可以說是侵華戰爭的策劃者之一。


奇葩歷史大觀


日軍的師團長軍銜為:陸軍中將,相當於當時中國軍隊的軍一級。

師團為日本陸軍最小的戰略單位(《陸軍師團總覽》第八頁),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日軍共有17個常設甲級編制師團。平時的時候每個師團11858人,馬匹1592頭。戰時動員後,每個師團(滿編)25375人,馬匹8187頭。每個步兵聯隊3747人,九二重機槍24挺,九二式70㎜步兵炮6門,四一式75㎜山炮4門,九四式37㎜速射炮4門,師團炮兵聯隊為:改三八式75㎜野戰炮36門、九一式105㎜榴炮彈12門。

裝備山炮的師團人數28000餘人,步兵聯隊在1937年時只有一個步兵炮中隊,1938年改編,步兵聯隊裝備和野戰炮師團一樣。而師團炮兵聯隊為:36門九四式75毫米山炮。

七七事變後,日軍又先後成立了特設乙編制師團,三個聯隊編制的師團(分進攻類型,警備類,都為丙級),留守師團,獨立混成旅團擴編的丁級師團,以及之後的本土決戰機動師團,本土決戰沿岸守備師團。

特設師團:21902人,馬匹 5879頭,步兵聯隊火炮:十一年式37毫米平射炮2門,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4門,三一式75毫米山炮3門,師團炮兵聯隊: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36門。

三單位(進攻類)師團:12869人,馬匹2390頭,師團炮兵聯隊改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24門,九一式105毫米榴彈炮12門。

三單位警備師團:13500人,馬匹2602頭,步兵聯隊裝備十一年式輕機槍72挺,九二式重機槍24挺,九二步兵炮6門,四一式山炮3門,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4門,師團炮兵為九五式75毫米野戰炮24門,九一式105毫米榴彈炮12門。師團裝備大量卡車,汽車,輜重聯隊就有汽車4輛,卡車 40輛,搜索聯隊有裝甲車5輛,各類自動車 18輛,綜合實力不亞於甲級編制師團。

可想而知,堅守敵後戰場的八路軍,新四軍戰士們有多麼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