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隊下轄164個師團,總計700萬人,為何動員力很強?

三文愚


《長沙保衛戰》裡那個小鬼子和部一郎,也就十六七歲的樣子,他爹被抗日軍隊幹掉了他媽做了WAF,他抗著比他還高的三八大蓋來侵略中國,最後自斃。這事也不全是杜撰,根據第十軍的老兵們回憶,衡陽保衛戰期間,赤膊衝鋒的鬼子裡面有許多高中學生兵,這已經不是啥軍事動員能力,而是舉國瘋狂了。



數據不對,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其陸軍總計編有168個師團約540萬人的規模,並且這已經是它垂死時期的峰值。與人口基數相仿的納粹德國相比遠遠不及,德國人總共動員了1420萬人參軍,兵力峰值為780萬,步兵師的番號超過了300,怎麼能說日本人“動員能力很強”?

所謂700萬人的概念是以訛傳訛,因為日本陸海軍加一起也最多667萬人,其中海軍的軍艦雖然沒有幾艘了,但仍然有各類人員130多萬,所以陸軍的實有兵力就500來萬。就這500來萬當中,精壯士兵的比例已然不高,因為日本兵已經掛掉了200多萬,按照戰爭時期的比例,至少還有同等數字的因傷致殘,也就是說,有近500萬人損失掉了。



一般而言,18歲到40歲的適齡男子才是正常的徵兵範圍,只佔人口總數的6—7%,別忘記還有半數人口是女性呢。當時日本的人口(不算殖民地)只有8000萬人,因此現役、預備役加上第一補充兵、第二補充兵有400多萬是比較正常的,而經過連年戰爭,這部分人能活著一半就不錯了,先死的當中肯定也是先入伍的居多。

也就是說,到戰爭末期日本陸軍合格的士兵最多還有200萬人,那麼其它300多萬怎麼來的呢?當然就是擴大徵兵範圍,到1944年已經是從14歲到60歲的男子都必須服兵役了。一個60歲的老頭和一個14歲的孩子能有多強的戰鬥力?濫竽充數罷了,所以兵員數量雖多,頂用的已經很少了。



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日蘇雙方傷亡總數相差不是很多,關東軍老兵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悍的。而到了1945年蘇軍進攻東北時,對80萬關東軍完全是碾壓,原因就在於關東軍已經是空架子 ,不僅大多數重武器轉運回國,其兵員構成也是老弱病殘外加“開拓團農民”,當然頂不住蘇聯從歐洲戰場調回來的百戰之師。

不光比不上德國,更別提美蘇兩大軍事強國,日本的戰爭動員能力甚至不如英國。而制約其動員能力的主要原因,是軍工生產能力的不足和資源的匱乏,士兵是完全脫產的高消耗群體,裝備、食物、衣帽鞋襪等一切用度,都必須由國家財政支出,到戰爭末期日本政府已經基本破產,通貨膨脹率高達400%。



日軍的三八大蓋從1907年開始玩命生產,投降前造出來300多萬支,德國的基本步槍98K從1935年到1945年九生產了1450萬支。日軍的歪把子(28000挺)、拐把子(41000挺)和九九式(53000挺)加一起生產總量不超過12萬挺,而德軍僅MG42通用機槍就生產了100萬支,這就是差距。

日本的所謂“工業化”那是對比亞洲農業國而稱謂的,跟歐美的生產能力比較仍然很是懸殊,沒有足夠的武器何談裝備部隊?關東軍在1945年連三八大蓋都略感不足。



所以日本的擴軍也是一點點來的,因為它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比較有限:1937年開戰時是17個常備師團,年底算上特設師團有24個;1938年擴編到34個,1939年達到43個,1940年擴充到49個,太平洋戰爭爆發的1941年11月也才有51個師團,可以看出,增長比較緩慢。

1942年58個師團、1943年總數為70個、1944年為99個,而1945年上半年卻突然膨脹到168個師團,隨便想想,也知道這半年擴充起來的69個師團是什麼貨色:



獨立混成旅團升格、獨立步兵旅團升格、獨立守備隊升格,期間塞進大批老弱士兵,徒有其表而已。這些師團絕大部分都還沒有參加戰鬥,就在本土繳械投降了,你連戰鬥力都評估不出來。

1945年初的湘西會戰,第四方面軍破天荒抓了400多日軍俘虜,王耀武興沖沖去視察,卻發現是一大群嘴上沒毛的日本小屁孩兒,久經沙場的王耀武大失所望,但同時也感嘆:“日本人快完蛋了”。


度度狼gg


這個想法只是單純的存象吧,

如果與其他國家相比的話,日本的戰爭動員效率不是很高,別看在戰敗時,尚有七百二十萬的軍隊,但是多屬於戰爭後期進行強行動員的結果,實際在整個戰爭期間,動員規模是一千一百萬左右,屬於逐步動員的結果,不是說他一次可以動員多少,整體的動員效率低於德國,美國等國,可以說,還有很大的差距。

日本只是建立起現代的動員體制,表現上看,成果相當不錯,但是在動員工作存在不少問題,造成了相當大的問題,給軍工生產等等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將大量的軍工企業的工人徵招到了前線,直接影響了軍工生產的數量與質量,為了在戰爭後期,徵招更多的士兵,日本一再擴充徵兵的範圍,以及降低徵兵的標準。

在軍工動員方面,日本也存在不少問題,實際效率可不算低,過度的犧牲了非軍工生產的代價,總結一下的話,問題也一樣不少。

總體來說,日本的戰爭動員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理想,在許多方面在細節上還存在著許多差距,其他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麥田軍事觀察


我是D版樸信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日軍的動員能力並不算強。

一、動員速度很慢

二戰日本陸軍師團數量如下:

1937底:共24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日本國內2個,在中國有21個。

1938底:共34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日本國內1個,在中國有32個。

1939底:共40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日本國內5個,在中國有34個。

1940底:共49個師團,其中朝鮮不詳,日本國內不詳,在中國有38個。

1941底:共51個師團,其中朝鮮2個,日本國內5個,在中國有34個,太平洋戰場10個。

1942底:共58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日本國內5個,在中國有37個,太平洋戰場15個。

1943底:共70個師團,其中朝鮮2個,日本國內7個,在中國有38個,太平洋戰場23個。

1944底:共99個師團,其中朝鮮2個,日本國內18個,在中國有38個,太平洋戰場37個。

1945底:共164個師團(日本資料為169個),其中朝鮮9個,日本國內58個,在中國有53個,太平洋戰場44個

可以看出,戰爭的前5年總共只擴充了34個師團,後面3年一下子擴充了106個。

按照常理,戰爭前期底子還很厚,擴充相對容易,後期不容易。1038年徐州會戰後,日軍兵力不足的問題已經暴露的很嚴重,全速擴軍的需求很迫切。所以在1942年以前的58個師團比較反應日本的真實實力。

那麼,後期為什麼擴軍的速度加快了?

二、動員部隊注水

為了解決病員不足的問題,日本用的是注水的辦法: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

1.甲種師團

這是日軍精銳,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輜重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2.乙種師團

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乙種師團戰鬥力縮水還不是很厲害,可以和甲種師團一起承擔會戰任務。

3.丙種師團:

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15500人。這個縮水的比較厲害,戰鬥力不到甲種師團的1/3。

4.丁種師團

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由於機動靈活,主要用於掃蕩八路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

這種程度的縮水,自然就容易得多。

三、素質下降嚴重

後期快速擴軍,為了解決兵員不足的問題,把兵員年齡一再放寬,出現了大量的少年兵和老年兵。相應的武器裝備縮水的也很厲害。

這裡面最典型的代表是關東軍。

1945年,為了本土防禦作戰,日軍將關東軍14個師團中的13個師團調回了國內,還帶走了三分之一多的物資。精銳一空的關東軍將在東北的25萬日本退伍軍人重新徵集,編成了相當於12個師團70萬人的兵力。這70萬人中,真正能作戰的只有正宗的20萬日本人,其他的都是東北人、朝鮮人和臺灣人組成。

為了解決武器問題,關東軍把偽滿軍隊的武器收歸日本兵甚至,還是不夠,只能用新削的竹槍作為裝備。

綜上,日軍通過縮水、減配等方式強行擴充了164個師團,實際戰鬥力折損厲害,動員能力是在算不上強。


我是D版樸信陽,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關注。

歡迎評論互動,每條我都會仔細閱讀!


D版樸信陽


提到日本,應該都能想起六個字,“日本軍國主義”。既然是軍國主義,就不難理解,為何日本在二戰時期有那麼多兵員了。但是,仔細看下,日本兵在同時期並不算是人多的,戰爭結束的時候,日本兵也才550萬人。

1940年,日本人口普查是7300萬人,那會兒差不多140萬日本兵,基本就是50個人養一個兵,比例還是挺高的。這個問題如果你從根上看,就是他們的軍國主義,既然是軍國主義,就離不開軍國主義教育。二戰中當兵的那一代日本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灌輸軍國主義思想,為天皇盡忠。

而這批日本人,從上學開始就進行軍事化訓練,練習射擊、拼刺,他們的軍事化訓練,絕對不是咱們大學生的那種軍訓一樣,學會立正踢個正步打打軍體拳那麼簡單,人家玩的是真槍實彈。也就是說,入伍之前,這幫日本人就是半個兵了,入伍之後加強訓練就OK。再加上日本人的洗腦教育,參軍入伍非常踴躍的。

其實你還可以看一點非常重要的,日本二戰期間有7000多萬人,這麼多人裡,動員出來五六百萬大軍根本就不是問題。1939年,德國人口是7900萬,德軍出動150萬人入侵波蘭,法國戰役的時候,德國出動141個師,335萬大軍,再過一年,德軍入侵蘇聯,則是550萬人,增速是非常快的。相比之下,日本的動員能力還不如德國。

1937年,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才60萬人,1939年才達到100萬,而到了1941年,日本有51個師團,才170萬人。日本最大規模的擴軍是在戰爭後期,日本要完蛋了的時候,1945年戰爭結束的時候,日本兵也才550萬人。

戰爭結束的時候550萬人,日本將近7200萬人口,這數字就有點可悲了,這是日本放開了參軍年齡的結果,13個人裡一個兵,男女比例劃開,然後再區分一下老少,最後這批日本兵的質量可是堪憂。二戰結束的時候,蘇聯有600多萬兵力,但是蘇聯這會兒有1.7億人口,就這軍隊的年齡構成,日本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軍武文齋


日本軍隊為何動員能力很強?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其實日本這個民族具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這便是他們很團結,當然我也不是誇讚日本民族,這是一個事實。而他們的團結使得日本最高統治者天皇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基於日本帝制,民眾也大多數都是愚忠的,這才造成了日本在戰爭中瘋狂的動員能力。



例如在二戰時期,日本服兵役的人幾乎是所有青壯年,他們將大多數男人送上了戰場,而在這些日本軍人眼裡,他們是為天皇而戰,是為了日本的聖戰而戰。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在戰爭時期瘋狂的舉動,例如神風特攻隊自殺式的攻擊,就是建立在這種體制下的。當然愚忠使得他們對於天皇的話深信不疑,即使在戰敗之後,也有不少人自殺,這也就是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忠於天皇,忠於國家。

所以天皇一聲令下,所有民眾幾乎都會變得沸騰,他們認為執行天皇的命令是一個至高無上的事情,不過我認為,日本的這種思想,還是受我國儒家思想影響嚴重,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實際上是儒家的忠君愛國,但是我國為何在近代沒有如此龐大的凝聚力呢?其實我國自清朝以來,儒家思想就開始淡化,當然儒家思想有利有弊,像是明朝末期,政府無能,既有史可法這樣的大忠臣,也有錢謙益這種懂得變通之人。



而在辛亥革命後,像是康有為等文人,就因為光緒帝以禮待之,他們覺得中國就應該君主立憲,當然也有人支持共和,激進一點的甚至要砍清帝人頭。所以日本的這種武士道精神,也是建立在君主恩德上面的,也就是很多日本人覺得天皇有恩於自己,簡單舉個例子。

像是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大將乃木希典,他於旅順之戰中造成了好幾萬日本軍人的死亡,自己的兩個兒子也戰死,當時旅順打的緊要關頭,很多日本大將覺得乃木戰術老化,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傷亡,讓天皇臨陣換將,可是明治天皇知道換了乃木他就會自殺,所以堅持讓乃木攻打旅順,直到日俄戰爭勝利。之後乃木於明治天皇去世時,同妻子一同切腹自盡,以此來效忠天皇,這便是天皇的魅力。



所以到侵華戰爭時期,天皇也依靠這種神聖的權力,使得日本軍人能夠以死報效天皇,以參軍為榮,所以動員能力很強。當然我認為,這就基於民族自豪感,日本這一點我們是要學習的,只有民族自豪感強烈的人,他才會主動熱愛自己的國家。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西北老張看世界


你錯了,日本的動員能力一點也不強。要知道日本這個國家,在亞洲四小龍之前,就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化國家,哪怕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是到六七十年代才真正完成,對亞洲來說,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日本,確實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對付周邊傳統純農業國家,已經相當輕鬆。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說,日本只能算初步完成工業化,剛剛好跟周邊國家拉開代差,跟真正工業強國比,二戰的日本工業化社會軟硬件都還有各種短板。


這裡說的動員能力則是屬於日本社會的軟件能力,日本跟德國不同,眾所周知,從明治維新的田中奏摺起,日本就對中國有明確而強烈的領土意圖,並且全國迅速工業化的同時,也同步的軍國化,就是說與德國二戰納粹政權相比,日本對中國的戰爭準備,早了半個世紀不止!其中對國民狂熱的戰爭鼓吹,貫穿了幾代人的教育,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強度比德國納粹教育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到1937年跟中國全面開戰時,日本僅只出動六十萬兵力,到年底發生南京大屠殺,後世各種解讀裡,都很偏重日本高齡兵在裡面起到的壞作用,什麼是高齡兵?並不是說這些兵年齡真的很高,而是是說兵齡很高,很多已過服役期,都已經復員迴歸社會,又被重新徵召回部隊,所以紀律上問題很多。

日本就是藉助這些多年訓練的老兵,在中國戰場打打那些,當時大多是直接從農村拉夫出來的,很少談得上什麼訓練的兵,在戰場上始終維持著超過一比五的交換比,等戰爭末期,連中國方面的農民兵都開始俘獲日本娃子兵了,明眼人就知道,日本要完了!這裡面的道道就在於日本幾十年的戰爭準備,其實就是初期那撥老鬼子,就是三七年擴軍前的十七個常設師團!其餘三七年開始逐年擴招出來的,到四二年有五十八個師團,國際爭鋒,日本的極限就是這五十八個師團了,從訓練到裝備,就是日本有軍事意義的極限。
後面到四四年,擴大到九十九個師團,多出來的僅能維持中國戰場,到四五年擴大到一百六十八個師團,新招的就連中國戰場都維持不住了,畢竟在中國戰場,中國的農民軍隊,在長期戰鬥中,也成長起一批可以勉強抗衡日本老兵的部隊,而日本後期投入的部隊,卻開始與中國農民兵一樣缺乏訓練!這說明日本社會動員組織能力,週期過長,比當時的中國和亞洲國家要好,跟老牌強國比,差距還很大。日本有名的三八大蓋,從世紀初定型生產,到戰爭結束,差不多四十年,產量是三百萬出出頭,而德國從希特勒上臺,從一戰廢墟上開始的軍備生產,到戰爭結束時,光元首電鋸就生產了超過一百萬,怎麼比?這才是社會組織動員能力的真相,光把人頭湊夠送上戰場,這個不需要動員能力,只需要有權利,跟我們委員長拉夫拉丁上戰場是一回事。


李三萬的三萬裡


日本國土面積小,沒有戰略縱深,只有全民皆兵的動員,但是後繼無力!還有就是每個國家對戰爭的抵抗的能力,也決定它需要動員到什麼層次!我們國家地大人多,可以全面投入的後備力量源源不絕,日本就是曇花一現而已


13986101469


誰告訴你日軍陸軍有700萬的?

1937底:日本共24個師團(其中17個常備師團也就是甲種師團,下面戰後擴充的主要是乙種和丙種,甚至是混成旅團)  

1938底:共34個師團 

1939底:共40個師團

1940底:共49個師團

1941底:共51個師團

1942底:共58個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吧大部分甲乙師團整編成了3聯隊制師團,火力和機動性得到加強,丙種和混成旅團這種“雜牌”不變)

1943底:共70個師團

1944底:共99個師團(戰爭後兩年日本來時瘋狂擴軍,組建了大量戰鬥力及其低下的部隊要和美國本土決戰,但事實上這些部隊連槍都配不齊)

1945:共164個師團

動員能力很強?整個二戰之中日本能打的也就甲種和乙種師團了,其餘的全是混子,給你說一下日本師團的武器裝備:

甲種師團:編制有兩個旅團各旅團下轄2個聯隊,師團直屬有野炮聯隊、工兵聯隊、騎兵聯隊共計7個聯隊,部分師團會加強有戰車聯隊,人數25000人以上,77事變初期甲種師團還有一個後備的補充隊用於補充戰損,人數總計32000到35000人之間,師團級支援火力是野炮聯隊的36門105炮(部分師團加強有一個大隊的12門120炮),步兵聯隊各下轄一個步兵炮中隊和一個速射炮中隊共有炮8門,全師團大炮數量大約為60到80門之間。聯隊以下的部隊有數量不定的迫擊炮擲彈筒等步兵支援武器

乙種師團:步兵編制和甲種相同,師直屬少了一個騎兵聯隊改為騎兵大隊,炮兵聯隊的武器從甲種的105炮榴彈炮改為75山炮(部分部隊會加強一個12門75榴的大隊),步兵編制與武器和甲種師團相同。人數大約在20000人到28000之間

丙種及以下師團沒有直屬炮隊,騎兵隊,部分師團設有工兵聯隊,步兵部分被縮編為3個或者2個步兵聯隊不設旅團,很多師團甚至連聯隊屬步兵炮部隊都沒有,人數在5000到15000人之間。對了就這這些部隊有些連槍都配不齊,比如7000人用3000把槍之類的。

太平洋之戰之後甲乙種師團被改編為統一的3聯隊制師團,部分師團的直屬炮兵聯隊被加強為150榴彈炮。

就這你和我說動員能力強,150炮和105炮都當精貴寶貝,一個軍級單位(三萬人左右說是軍級單位不過分吧),火力支援居然是75炮,至於人數打仗不發槍誰不會啊,一戰時期沙俄總人口還不如日本呢,人家照樣1500萬上戰場,就日本這種部隊也就欺負一下運輸大隊長了。


開著皮卡打坦克


日本二戰有8000萬左右的人口,高峰時動員了700多萬軍隊,對比同時期的中國,中國約有4億人口,但中國軍隊最高峰時基本維持了500萬左右的軍隊,當然500萬軍隊排除了民兵,不容否認,二戰期間日本動員能力是極強的!

為什麼日本在二戰期間可以動員這麼多數量的軍隊呢?

我認為第一點是二戰前,日本初步完成了工業化,生產力大大提高,大量農業人口從耕地中解放出來,產生了大量閒置人口!

第二點是日本的戰爭形勢決定不得不最大化動員兵力,哪怕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也在所不惜。二戰末期,日本既要在太平洋麵對美國的節節進攻,防備美軍登錄日本本土,又要隨時在中國東北防禦蘇聯的進攻,還想守住在中國關內的佔領地,防備中國軍隊。在東南亞地區,還要直面美英的進攻。面對中美英蘇四大國多個戰略方向的壓力,兵力不足很正常,甚至700萬軍隊都杯水車薪,軍事上的壓力逼迫日本不得不盡最大的努力動員最大的兵力!

最重要的一點是,縱觀二戰前日本的工業化,日本的工業化進程是伴隨著對外侵略完成的。日本通過對外侵略,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日本軍隊一系列的對外戰爭勝利,整個國家國民對軍隊極度尊崇,軍國主義逐步盛行,整個國家都形成了一種通過對外侵略謀求國家富強的氛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如果國家有需要,一個青年人不參軍是政治不正確,會被身邊的每個人看不起,參軍甚至成了普通國民獲得上升機會的必經途徑。青年人不去參軍是政治不正確,那麼誰敢不去?好比今天的美國,公眾場合抨擊黑人的不是就是政治不正確,否則就會給你扣一頂種族歧視的大帽子。整個國家和社會氛圍的政治正確決定日本青年必須參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