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交了一份保險,每年交1.5萬,交二十年,以後每年領1.5萬,領到老,划算嗎?你怎麼認為?

芊裡先生


其實我們對於保險的種種誤解,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不瞭解,保險意識無法普及。

首先,很多人都說“保險就是騙人的”“保險就是個坑”,那麼全國人民都這麼認為的話,國家為什麼不取締保險公司呢?要知道國家對於傳銷的打擊力度絕對是見一個抓一個的。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4大國有保險公司是哪4個,能進入這4個央企的,可是和事業單位一樣,要考試,有編制的。

其次,為什麼大部分人對保險會有抵制情緒?原因我相信有這幾點,第1,本身毫無保險意識,再加上週圍人的以訛傳訛,第2,購買保險的人,在理賠時遇到各種問題,導致其對保險公司的不信任,第3,認為保險公司的產品,不如其他單位的產品,而產生的心裡落差!

其實這些問題都很好回答,“保險”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保障風險”,商業保險公司當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就跟你自己辦公司一樣,不可能以慈善為目的吧,我們目前能享受的最大的慈善就是國家對每個公民的社保,而社保也只是低水平的保,而不是包。

任何一家保險公司推出的險種,都是精算師對於風險發生的概率,個人投保金額,保額的額度,等等一系列的計算,得出的雙方最大互利。沒有一個險種說,我買了這個保險可以全方位的保障,完全沒有後顧之憂。所以這就給了很多保險公司,以及業務員鑽空子的機會。

舉個例子,人的一生,如果要得到基本全方面的保障的話,你可能需要購買每年10萬塊的保險,而你的實際經濟能力不足以支撐,怎麼辦?那麼,你只能降低保額,去除附加條款,只保有限的幾種疾病,等等,本來你希望購買100萬的保額,保障你生病或者身故了,可以得到賠償,但是你交不起保費,只能買50萬保額,而這50萬的保額,又規定你必須生某幾種疾病才可以理賠,再加上業務員的說話模稜兩可,你迷迷糊糊就信了,直接導致後期理賠的時候產生的問題。比如業務員推銷的時候說“你生病了,1萬以上全賠”,請問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答案是,你必須自費1萬,超出1萬的部分全賠!是不是很多人會以為是,我只要生病了,醫療費用在1萬以上,就可以全部賠給我。再比如,業務員說,“我們這個保險,意外身故賠100萬,重大疾病賠100萬,總共200萬的保障呢”,你又會怎麼理解這句話?答案是,保險公司只進行單次理賠,也就是說,你最多隻能獲得100萬的理賠額度。所以說,種種誤會,都是因為業務員的誤導銷售,而投保人一般看不懂保險條款,才產生的誤會。

保險公司的險種,條款都是證監會,保監會,重重審核通過的,怎麼可能欺騙消費者呢?是因為業務員為了業績而誤導消費者,才讓很多人覺得保險不靠譜的原因。這就更需要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更加要選擇大品牌的保險公司,就跟我們去實體店消費一樣,你會買康師傅還是買康帥傅?脈動還是脈劫?保險是一種無形的產品,小品牌保險公司看著保費便宜,其實他添加了諸多限制性條款。

當你買了一份保險的時候,保單就是合同,合同規定了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哪一方違約了,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比如,我買了一份終身的醫療保險,可以理解為,我和保險公司簽訂了一份合同,我付出多少錢,保險公司保障我一輩子不生病,萬一我哪天生病了,就是保險公司違約了,他必須賠付我多少錢。

最後,我想說,健康險,意外險,理財險,養老險等等險種,都是保障當風險來臨時,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保障,你買保險如果如題主所說,在計算得失,投入與回報,那麼就不能叫保險,只能是投資。投資有風險,你可能賺錢,也可能賠錢,保險公司在保證你不賠錢的情況下,你還要求賺的更多,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我說的心裡落差,你明知道不可能賠錢,你只恨賺的太少!你20年前買的保險,來衡量今天的標準也是不合理的,你說回報少,但是你投入的也少啊!

題外話,好多人覺得買了保險就是保障當事人的,其實,仔細想想,除了理財險,養老險,我們在買健康險,意外險的時候,更多的是為了親人和朋友,如果你發生意外了,需要高昂的醫藥費,家庭是否能承擔,朋友是否願意借給你?如果你作為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你身故了,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怎麼辦?最壞的結果就是,他們傾家蕩產的給你治病,結果你還是去世了,他們的生活將一落千丈,出賣尊嚴去借錢,又有幾個人願意幫忙。所以我們可以不買保險,但也要努力掙錢,保障我們家人的未來生活!


今天跟我走


1.5萬交20年,共計30萬,20年後你孩子25歲,26歲開始領錢,領到46歲回本,意思是說你拿了30萬在孩子46歲時給他,中間借給了一個非常可靠的人40年,那人說你孩子46歲以後每年我都給他1.5萬元。你的30萬在如今最值錢時借給了別人去賺更多的錢,而不是自己進行保本的投資,現在的1.5萬是錢,40年後1.5萬會是什麼數字?你只要記得保險行業是國內最大的變相傳銷機構就好了。


魔羯摩


我九幾年上學花了20塊錢在學校買的保險,隨後住院動手術,花了一千多,那時候就不知道保險幹啥的,我媽在學校通知下還去學校,居然理賠了1000塊左右。那是我最早接觸保險,然後受益。後來保險不斷髮展,我也不瞭解,2013年在電話營銷買了兩份保險,一個是重疾,一個是分紅,因為是月交,就當存錢了。之後,對保險有了學習認識,又追加了重疾保額,意外險和醫療險。因為沒什麼錢,又買了投連險。像問題中的這個保險,以我瞭解的,也可以存,但是如果少於每年存五萬,就沒有必要了,一定先考慮重疾,意外,醫療,津貼型保險。畢竟,保險的第一功能是保障。我從2009年開始上班,因為際遇不好,一直都沒存款,但是,有時候算一下,我這些年存的保險,因為強制儲蓄,倒是存了不少。雖然收益不多,但是,我存著錢了。在我四五十歲,我可以讓保費和收益領出來。還有個保險是在我七十歲可以領出來十五萬加分紅。我在年輕的時候還有勞動力就已經風雨漂泊,工作不穩定,我到四五十的時候,不一定有年輕時好。也多虧我在很早就開始買保險,如果其他投資或者銀行儲蓄,我可能連本金都沒有了。現在年輕人負債很多,我也有信用卡欠款,想到保險存了很多,心裡多少有些安慰。保險是個工具,功能見仁見智,看自己需要吧。相信,現在很多人都存不住錢,更別提以後自己的養老金了。希望我的經歷能讓你們覺得有點用。


段肉肉81


我小時候有也有類似於這種保險,好像是一個月交十幾塊錢交十年。等我年齡滿十八歲之後可以一次領兩千多,反正是比交的多一千塊錢。可是剛開始交的時候我爸一個月工資還不到一百塊,那時候覺得兩千多已經不少了,等我十八歲的時候那兩千塊錢的購買力[捂臉]


Only妖


你沒有說清楚,這保險是交到20年後就可以領錢了,還是等到孩子60歲以後才可以領,這買保險,搞不好就會被坑,我自己以前被忽悠買過差不多的保險,結果要到60以後才可以拿錢,也交了4年了,後來想想太坑了,就強退了,損失了一萬多!


80後的阿松


年交一萬五,交二十年,每年再領一萬五,這個保險在幾年前有人就介紹過,還有一個險種是年交一萬或兩萬,交十年,再等十年就可以領取一萬到兩萬每年。朋友做保險的才介紹給我的時候,我也很有興趣,心想多麼划算,交十五萬就可以領到一百歲。網上有很方便的計算利息的公式,輸入銀行利息進去一對比就明白了,領取他這每年一萬五,確實不如存銀行利息高。而且你這十五年必須逐年交,還取不了本金。到時你這一萬五,領多少得他說了算。很大可能是到了你領的時候,每年得按照他的收益算的,如果他這個產品虧損那不可能給你固定一萬五。我自己還交了種泰康的分紅險,交滿二十年了,二十年總共給我分紅2300塊。上幾個月有個保險公司熟人推薦一款和這個差不多的,也是交多少以後每年領多少,這個熟人說她自己也買了,非常好的產品,然後找了個口才挺好的經理來和我詳談。這個經理仔細的畫明他們這款產品,每年交十萬,五年我能得多少,十年我能得多少,十五年又是多少等等,她寫的時候我也在算,存銀行五年十年十五年遠比這個產品收益高一些了。後來又聊了一陣,才聽出,雖然她們都說自己買了這個產品,但是這個經理自己其他的錢還在炒股。另外個保險員雖然也說買了這個產品,但是她另外的錢放在銀行存了五年定期,四五點的利息挺高。


徐音


你好,我是老楊。保險公司離職高管人員。

現在客觀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你買的應該是一份年金型保險。年金型保險分為兩筆現金流,

一筆是從第六年開始的每年固定分紅,1.5萬一年,按常理每年分紅不會超過5000,另外可能有合同有約定哪一年會固定有一筆錢。

第二筆是分紅,按照保險公司每年盈餘的70%進行分配(不確定)

兩次錢會自動進去萬能賬戶進行生息,一般是有保底利率,但是實際結算利率不確定。

萬能賬戶裡的錢就是未來你可以領取的錢。這就是你以後可以領的錢。

那既然有經營紅利以及萬能賬戶利率的不確定性,所以你在20年後每年能領多少錢就不能確定,因此,你所提問是因為你對你這份保險還不夠了解所致!

如果說從哪一年開始可以固定領多少一直領到終身,這種說法是不嚴謹的,因為有一些錢不固定。但是好在它有一個保底利息,到如果按照保底利息來計算,你在20年後每年想領取1.5萬的想法可能不能實現!

但是年金型保險也有它的好處,個人認為年金型保險有幾大好處。

1.強制儲蓄,如果不買保險,你的錢可能花哪裡去了都不知道

2.抵禦通貨膨脹,它不能讓你掙錢,但是賬戶的結算利率還是比較可觀,能保值增值

3.保底利率是它最大的亮點,眾所周知,銀行利率一再降低,例如,若干年後,銀行利率持續下降甚至負利率,我們的閒錢存哪裡?這樣,一個保底2.75%的賬戶無疑成了閒置資金的最好去處,這個保底利率不會因為保險公司的經營問題而改變,是隻要被保險人生存就最低要結算的利息!

個人建議,如果資金充裕可以購買年金型保險,如果資金不充足,還是以保障類產品為主!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覺得有用希望添加關注,回答這個問題錄了一個視頻,但是太大傳不上,我會傳到頭條裡,有其他疑問也可以問我,我會詳細為你解答!





老楊講真話


算算看吧,你每年交1.5萬,交20年,這個牽扯到複利,咱們算簡單點,按年息5%來算,第一個1.5萬20年1.5萬利息,第二年的14250/13500/12750…1500/750,這20年一共產生了差不多16萬的利息,16萬加上30萬的本金就是46萬[大笑]20年後開始領取保險約定的錢了,噔噔噔噔~~~~各位觀眾!46萬按照年息5%是多少利息呢[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每年2.3萬的利息~~~不算通彭貶值GDP!!!保險公司前20年純賺46萬,20年後每年多賺8000[笑哭][笑哭][笑哭][笑哭]意不意外?驚不驚喜!!!人家不單拿走了你的本金,還賺走了你的利息[打臉]


直呼其名


首先我來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

第一,每年交1.5萬,交20年,本金30萬加利息年收益率百分之2.5,年收益375X210=78750(210是1.5萬的單次)那麼本利約38萬,大額存儲保底百分之4,以後每年收益15200,本金還在,但你沒有說清楚你的本金還有沒有。

第二,人的生命無常,當你交了10年後發生意外,人不在了有什麼保重。

第三,如果是就你提問的條件,毫無疑問是不划算的。

接下來,我來談談我對保險的看法:

保險就是坑,理想很豐滿,現實確骨感。第一,醫療保險基本上80%的人不適合,裡面的健康告知一定要看清楚,其中有一條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的健康要求。

第二,保險條款裡面有一條責任免除,如果你沒有如實告知,保險公司免除責任。

第三,那些一年交多少錢,不退本金,保險金額多達幾百萬的也是坑,雖然只有要求本人的健康告知,但是你想想,買了這個保險,一年中幾時得病不能選擇,一年能用多少錢?那麼你明年續保,保險金額由保險公司調整,然後結果就是你續保不了了。

第四,保險公司員工佣金都是200%返利(包括經理主任業務員)

保險唯一的好處就是強迫自己存一筆錢,但是一定要看清楚保險合同,不要只是聽業務員的介紹,否則過了15天猶豫期就會有損失的。

第一,當有朋友或者親戚給你推薦保險時候,不必要聽他說太多,買。

第二,銀行卡扣款後會有保險公司電話回訪,要實話實說,譬如,有沒有看清楚合同,是否瞭解合同意思,簽字是不是你親筆,簽字前是否對條款熟知。

第三,如果你看不懂就請人把合同條款解釋給你聽。主要關注責任免除和如實告知(健康告知),絕對不能和現實發生衝突。因為已經發生的事情,如果發生理賠保險公司可以調查到你以前的全部信息。

第四,15天猶豫期可以提出退保,沒有損失(大部分的人會忽視這個環節,不去仔細看清楚合同)。

這裡是賢莊花園,用五年打造十畝花園,喜歡我就關注我。


賢莊花園


樓主說的應該是一份“教育險”,也叫“教育金險”。按理來說,這種教育險會包含一定的保險保障功能(如“身故賠付”,雖然是象徵性的)。不然,以這種收益率,估計只有冤大頭才會買。



我們算一算就會知道有多虧。

前20年0息存錢,至少淨虧七萬元

在不考慮保障功能的前提下,每年交1.5萬,交20年,這就是30萬。

在這20年裡,你這30萬是沒有一分錢利息的。

如果我們把這30萬存銀行,存一年定存,按照平均2%的年利率算,每年的複利滾存,那麼20年下來,你能得到的利息是:

這樣一目瞭然,這20年您至少損失了71742元的利息。

換句話說,您這20年白白在給保險公司打工。保險公司憑藉一紙合同,白白賺了您至少7萬塊。

而且別忘了,人家保險屬於金融機構,是可以做投資的。人家才不會傻傻的讓白來的錢趴在銀行戶頭吃那點利息~

看看保險公司的收益率吧:

人家保險公司從您這0息借來錢,自己做投資,一年收益5%甚至10%以上,然後利潤全部放在自己口袋,您一分錢都沒有。這個賬,怎麼算怎麼不划算,是吧?之後20年,時間越久,越不划算,20年後,孩子即將走向社會,這個時候保險公司履行合同,開始每月給你返錢,而且是“活到老,返到老”。乍一聽,挺好,我孩子要活到100歲,我能領一大筆錢呢。但我想說,這依然是一筆不划算的買賣,而且孩子活的越久,越不划算。


【下面是計算過程】

1、保險收益

後20年伊始,您在保險公司存有本金30萬,每年可得收益1.5萬,相當於年化收益1.5萬/30萬×100%=5%。5%的年收益率,能跑贏大部分的貨幣基金,也能跑贏銀行5年期定存利率,但不一定跑贏一年期銀行理財的收益。當然,收益率5%以上的銀行理財,淨值往往是浮動,也就是說最終收益可能高於5%,也可能低於5%。

2、銀行理財收益 我們退一步,用收益率相對較低的“保本型銀行理財”來PK保險的5%年收益。我們拿相對靠譜的“宇宙行”工行的理財產品為例。這是一款浮動收益理財,我們不貪心,按照4%的收益計算。

(1)如果交給保險公司理財,本金30萬,保險公司每年給你1.5萬(單利),20年下來的純收益是1.5萬×20=30萬;

(2)如果是自己理財,那麼本金計算就是371742元。

按照4%的年化收益,每年利息復投(複利),20年下來是會變成814532元,淨賺442790元,比保險多賺142790元!


雖然保險理財的年收益率更高,但輸在初始本金低、而且是單利投資;雖然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低,但贏在初始本金高,而且關鍵是做到了複利投資。只有複利投資,財富才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快!按照4%的收益一點點做,40年後,你的純收益將達到141.29萬元,而同期保險理財的收益只有1.5×40=60萬元,差距被進一步拉大!



誰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生活無憂,提早為孩子規劃財富,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關愛。

選對了理財方式,時間將成為財富最大的助推器;相反,選錯了理財方式,時間也將無情的限制財富的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