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是什麼?

磚家聊電影


大家好,我是姑娘我嫁你!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距《流浪地球》播出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但《流浪地球》帶給我們的震撼至今還存在。

《流浪地球》作為我國第一部科幻大片,也創下了新的票房記錄,到下架那天國內總售價高達46.55億。

這部劇也開創了新的主題,以往國外圍繞地球為主題的大片都是人類撤離地球,以高科技製作出宇宙飛船,挑選有優質基因的人類和其它物種來逃離地球。把生我們養我們的地球留下。

《流浪地球》不僅在引路的太空站中留有地球所有物種的DNA,還集全人類智慧和努力把地球一起流浪。

這部劇充分的向人們展示了什麼叫做“不拋棄,不放棄”。這六個字也是整部劇的精華所在!


姑娘我嫁你


我印象中的精華應該是在影片《流浪地球》中,由於太陽快速膨脹,即將吞沒地球,地球人民一致同意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在地球上建造一萬臺發動機,推著地球離開太陽系,前往幾百光年外的新家園。

然而,當地球接近木星時,木星吸收了地球的大氣層,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地球青年劉啟挺身而出,太空空間站“領航者”中的劉培強上校也決定犧牲自己和空間站,他們一起拯救了地球,使人類成功逃離太陽系,有了安定的生活。

雖然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影片告訴我們,事情往往不會一帆風順,總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困難。關鍵是在矛盾和困難面前,我們如何選擇?如果選擇希望,你就會堅定信心,希望就會無畏地矗立在哪裡為你指路,為你找到正確的方向。影片進一步告訴我們,有希望才會有未來。在影片裡,正因為有了希望,劉啟才會和夥伴們挺身而出;正因為有了希望,劉培強才會決定犧牲自己;正因為有了希望,人類才會成功逃離太陽系。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有了希望,才會在任何困難面前都永不放棄、永不言敗,才會在跌倒時重新頑強爬起,才會有夢寐以求的成功!汶川大地震時,一對失明夫婦正是因為看到了生的希望,才會一個疊一個託舉著他們三歲的女兒,將她放到安全處,得以生存下來。可以說,這生的希望無疑是珍貴的,它不是鑽石卻勝似鑽石,它讓父母之愛顯現得淋漓盡致,它讓小女孩身陷險境卻可以健康存活。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喪失希望。假如生活故意刁難了你,你就一定要從它緊閉的大門中找到一絲縫隙,用力地推開它,希望就會在前方等待著你。





海淘娛樂視頻


電影《流浪地球》,刪減的都是精髓!

“任何一部電影都有三重價值——影視價值、文學價值、社會價值。”

三月將盡,《流浪地球》的口碑之戰也差不多平息了,看了這麼多評論,我有太多太多的話想說,於是終於推倒了自己曾經立下的“永遠不在豆瓣上寫影評”的flag。

2018年秋,我參加了流浪地球導演剪輯版(以下簡稱“168”)試映會。離開影院後,我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我們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硬核科幻電影了。破冰之作,同樣有不輸星際穿越等好萊塢大片的,如此驚心動魄的質感,怎能不令人折服?

2月5日,正片(以下簡稱“128”)上映,舉國上下立刻“爆燃”。不過與我的預期有所偏差的是,各大網站上,觀眾的評論都不是一致的讚美,總有一些看似刻薄甚至不堪入目的批評之辭,其數量甚至與讚美之辭不相上下。一時間,評價兩極分化。

起初我是有些生氣的,它真的有你們說的那麼不堪嗎?

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2月10日,我去電影院看了imax版的128。

看完之後,心情很複雜。困惑,更多的卻是憤怒。我理解了那些給差評的人,我甚至不惜以同樣刻薄的口吻來評價它——

原本清晰的剪輯混亂不堪、縝密的思維破綻百出、主題質感幾乎全線崩潰、恢宏的格局遭受降維打擊、偉大的征程淪為兒戲……唯有特效被基本保留,卻找不到當初的美感。最可悲的是,主創團隊近四年的嘔心瀝血毀於一旦。

時隔不到半年,我真的看了同一部影片嗎?如此巨大的觀影體驗落差究竟源於何處?為什麼要把這樣一部不及格的電影呈獻給大家?

後來我想了想,168和128之間差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不是單純的做減法,他與他的本來的面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剪不斷,理還亂。這種難以描述的東西,我們親切地稱呼其為:40。而40所揹負的一切問題,包括硬傷、情懷、演技等被你們罵的很慘的,本質上全都指向兩個字——劇本

所以我希望能盡一份綿薄之力,帶領大家走進最真實的《流浪地球》劇本,彌補大家的遺憾

首先我們針對電影的大前提回答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

1.電影裡沒有解釋地球為什麼必須流浪,而不是可以坐著飛船離開,經過木星也莫名莫名其妙,同時沒有表現人們對太陽的恐懼

168開頭有一段各國新聞播報的連續片段,其實在那附近,有一幕講的是老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們講解地球流浪的大概旅程,以及為了達到逃逸速度必須使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的各種,雖然短但不至於容易讓人忽略。128沒有可惜了。而為什麼必須去流浪?其實這也是編劇龔格爾在接受訪談時所說的 “對劇本最大的遺憾”,他表示,如果能重來,他希望把原作“生態球”的劇情還原。

2.在這個末世背景下,為什麼春節會被慶祝?真正的節日難道不應該是遠日點嗎?

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觀眾們,可能看原著看得不夠仔細, “離開木星時,地球已達到了逃逸速度,它不再需要返回潛藏著死亡的太陽,向廣漠的外太空飛去,漫長的流浪時代開始了。 ”原文的這句話,能夠說明一切了。木星是人們對太陽的心理變化的節點,之前是恐懼,之後是懷念。可以說,原著一筆帶過的“木星24小時”,是太陽存在感最低的時刻,人類的注意力全轉移到了這個可能性與殺傷力並存的星球上。也就是說,如果要回避對太陽的描述,選擇木星為危機為切入點是最好的。

3.地下城怎麼沒有末世感?

其實這一條和上一條有很多地方很相似,我們還是回顧一下上一條:只要地球能挺過這“木星24小時”,人類就徹底告別了對太陽的恐懼。這個時候,人們高興還來不及,有這麼多人吃喝玩樂是情理之中的。

地下城真正體現末世感的地方是被刪去了的。像“一哥”及其所代表的一類人物,不管是數量上還是活動面積上,在地下城中的佔比都是極小的,而128裡只著重描寫了他們。危機時代,勞動力全功率輸出,95%以上的市民白天必須參加滿12個小時的工作或學習,這也是韓子昂76歲仍未退休以及學生春節不放假的原因之一。168裡可以看到,地下城並不僅僅是一層,而是有至少三層結構,每一層間以民用電梯相連,最開始北京地下城的街道上面,還有寫著 “今天你離新家園又近了一步” 標語的天橋呢,說明在他們上面還有一層。地下城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擠、逼仄,劉啟在北京的家就是這樣(我看他那臥室最多也就五平米),而其街道也是非常狹窄密集的,唯一相對舒展的空間就是王府井小廣場。這側面體現了地下城的一個原則——能裝36億人,決不只裝35億人。說不定這個地下城本來還只能裝34億人。

而128能夠直接體現末世感的,就只有一張 “木星臨近請注意避災” 的海報吧。讓人產生這樣的誤解,這一切都是40的錯。

多說一句吧。有人吐槽韓朵朵校服,其實是刪掉了:韓朵朵上的課程不是那個年代的正規課程,而是黃金時代體驗課。每所學校都有這樣一間體驗教室,內設模擬屏和黃金時代學生們(土得掉渣)的校服(笑)。學生們每週也有這樣一節課,去體驗黃金時代的教學方式。

大前提講完了,我們就來從頭梳理地面線劇情。

之前看到這麼多人罵韓朵朵,甚至還出現了“韓朵朵臺詞重寫大賽”時,我是震怒的——現在的中國觀眾,對這樣一位未經世事,孤苦無依的少女,竟然苛刻到了如此地步嗎?

看了128以後我就自閉了。是我,我也罵她。整個人物的精髓完全被毀。當然,這一切都是40的錯(×2)

所以我們選擇韓朵朵為切入點討論劇情,順便為大家展示這到底是一位怎樣的少女。

“我一定要去上海,見我爸媽!”

這是168裡她的打開方式。怎麼樣?是不是一開始給人感覺就很不一樣?

你沒感覺?先別急,慢慢來。這裡必須說明,去上海,是韓朵朵十四年的人生中最大的願望,她要回到那已然成為一座墓碑的城市,去祭奠死去的父母。她不可能獨自上地表,所以他一直和劉啟約定著,借劉啟有機會上去的時候,讓他捎上。

這樣一來,一個很明顯的劇情問題就解決了——前30分鐘鋪墊太長,遲遲不能進入主題。

真的嗎?其實168一開始就已經進入主題了。

劇情隨著主角的南下而推進至濟寧。在這裡,兄妹因違規駕駛被關進派出所,韓子昂也因賄賂獄卒而遭受同樣待遇。在獄中,他對兄妹二人的說教被人吐槽是“生硬、教條、流於形式。”其實嘛,口型都對不上。那麼他到底說了什麼呢?

說出來你可別嚇到。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那個地方你不能去,一輩子都不能去!”

好狠。

所以接下來韓朵朵才會大哭著說:“劉啟你個大騙子!”(是這樣說的吧)

至此,那些吐槽 “世界末日了你們還想上地表去玩兒,前30分鐘真的太中二了” 的人,洗洗睡吧。主角兩個人一點也不中二。

劇情繼續。木星危機正式開始,前往濟南避災的路上,他們的車被CN171-11救援隊強行徵用,協助前往杭州運送火石。至此開啟了一條被噴得體無完膚的線——濟寧-杭州(以下簡稱“火石線”)

128的火石線上少了哪些重要的東西呢?首先,關於人類應對木星危機的交代刪了很多。木星危機,絕非意外,只是以當時人類的科技水平不可預測之。人們已經做了非常周密的打算(開頭北京地下城的那張海報就是最好的證明。包括整個火種計劃都是為了應對木星危機而準備的下下策),全球發動機停擺,是為了防止強大的木星引力導致行星發動機內部結構變形從而對火石造成破壞的自我保護措施。如果不需要直面木星引力,則無需這樣設定。韓子昂也說:“30年了,發動機從來沒有熄火過,這不是簡單的救援,會死很多人的”。而火石的真面目是什麼?其實168、128都有講到,“重聚變,說白了就是燒石頭。” 也就是微型核彈。如果不及時停擺,整座城市都玩兒完。之所以不遠千里從地面運送火石,一方面是考慮到其危險性,不宜放在城內,而是統一管理;更重要的是因為難民,這個我們後面再細說。

而運送火石任務之所以急切,是因為全城的保溫系統都靠發動機的餘熱來維持。停擺後24小時若未重啟,整座城市的人都會凍死,或者被滲入的滾燙岩漿燒死。

第二個重要的交代被刪是在泰安。當時王磊想要將他們轉移到泰安的地下城,但是劉啟拒絕了。你知道他當時說的是什麼嗎?

“我放棄特惠人員資格。”

128做出了修改,因為解釋“特惠”一詞又要花費篇幅:領航員國際空間站3000人,其家屬全都擁有永不到地表參加危險地面工作的特權。

所以劉啟並沒有你們所看到的那麼中二。這個“放棄”,有對父親的不認可,也有對妹妹夢想的保護。

我們繼續。到了上海。在這裡,全劇最重要的一幕被刪去——上海冰屍

兄妹二人與CN171-11分道揚鑣後,看到冰面下無數被封存的屍體,韓朵朵趴在冰面上努力地辨認,但他們的容貌已不清。

“爸爸,媽媽……我終於來了……可是這冰面下的,究竟哪個才是你們?”

她絕望地跪伏在地上抽泣。一旁的劉啟也哽咽了。

至此,韓朵朵的精神支柱徹底崩塌。

有人說:“流浪地球缺乏普世的人文關懷。影片只是將劉啟的母親作為理想的被放棄對象來描述,那麼地表35億掙扎著求生的人呢?他們在哪裡?”

他們在這裡。

甚至連哀號都沒有來得及發出。

眾生皆苦。

高中時有一堂語文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時老師講柳永的《雨霖鈴》,講到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時,說了一句令我至今難忘的話:

“能用畫面表達的,絕不用言辭。”

這一幕凝聚著多少言語,但縱使有千言萬語,也無語凝噎。

殘酷的美,更令人慾哭無淚。

上海冰屍一幕到底有多震撼?大家姑且可以按照這張圖去腦補,不過這不及其感染力的十分之一。首先屍體的數量就不能比,那是成千上萬的。視角也是一個問題,這張圖是橫截面視角,而那是俯視視角,哪個更震撼,自不必說。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身體都朝著同一個方向——

水面。

魯迅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在這毀滅中又必須飽含著人生的抗爭,可以說抗爭與毀滅是悲劇兩大永恆的主題。

一個人出生,然後他死去;一個人抗爭,然後他毀滅。

同時,韓子昂臨死前的那一段回憶也就有了意義。

“地球停轉的第七天,我救了一個孩子。無數雙手將她推到我的面前,我不知道是她的父母是誰,水下的每一個人都是她的父母。”

這句話的分量本來是很重很重的,然而一個巴掌拍不響。很多觀眾會說這段追憶是毫無意義的刻意煽情,但168不是。我一直認為,同一句臺詞,是引人反胃的煽情還是催人淚下的感情爆發點,完全取決於情感的積累與推進。如果情感沒有達到一個足夠的高度,那麼再動人的言辭也沒有意義。有了冰屍一幕,再加上168裡韓朵朵自帶的悲劇色彩,韓子昂的那句話才會讓人真正肅然起敬。水面下的人拼死掙扎,渴求生存,卻依然明白——必須犧牲自己,為了地球的未來,為了更多有希望、有可能性的新生命。災難面前,他們無力迴天,唯一能做的,就是以絕望換取希望。

死去的人是為了活著的人能更好地活著而死,那麼活著的人也理應為了死去的人而更好地活下去。

站在名為上海的墓碑前,讓我們為為了流浪地球計劃而犧牲的三十五億人默哀。

這才是《流浪地球》虛假浮誇的外表之下真正的人文關懷。這部影片被抹去的文學價值,九成以上都在這冰面之下。這一幕的重要性是貫穿全劇的,我們後面還會提到它。

刪掉這一幕是128最大的失敗沒有之一,這一切都是40的錯(×3)

另一邊,杭州,同樣是深不見底的絕望。

這裡先插一句。在經過上海時,Moss有一句播報是“木星引力持續增強,上海地區發生板塊位移”,是不是聽著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但其實他後面的話被刪了。

“亞洲板塊自上海沿北緯30度線向西撕裂,杭州、荊州、南充、成都等41座行星發動機相繼陷落。”

陷落,多麼輕描淡寫的一個詞。不過是一千四百三十五萬條性命,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你這輩子估計都沒聽過這麼荒唐的事。

所以早在這裡就暗示了杭州毀滅的命運。

現在杭州被判了死刑,CN171-11救援隊任務失敗,原地解散,周倩打爆火石一舉引眾人謾罵。周倩為什麼打爆火石,已經成為《流浪地球》的日經問題。作為一名支持者,我還是耐著性子回答一下這個無數人已經回答過的問題:

168詳細講述了,黃明是用自己的體熱為火石充電,受凍而死,而充電的目的是為了維持火石的自我保護系統和啟動系統。也就是為什麼周倩開槍打爆火石時沒有產生毀滅性的爆炸(不過木星引力對火石的影響就大了。幾十萬噸的力一股腦壓上去,結果可想而知)。其中自我保護系統是為了防止難民和木星引力隨便破壞火石而設計的;啟動系統使它只能在發動機內部被點燃,而不是在地面上隨隨便便崩掉。

所以周倩才會說 “不能再死更多人了”,也有人提出,將這顆火石運到其他地方。不過,去哪兒?往西走?西邊41座城市與杭州一樣被判了死刑;往東走?那可是已經淪為墓碑的沿海地區;往北走?那些城市要麼已經被其他救援隊搶救了要麼遭遇了杭州同樣的命運;往南走?最近的金華,直線距離170公里,但這種小地方不一定會建行星發動機;而下一個地級市,比如南昌,就是644公里。這644公里是否會搭上全隊的性命,沒人知道(而且南昌離撕裂線挺近的,不知道他命運如何啊)。後來他們遇到了整隊凍死的俄羅斯人,是同樣的死因。很明顯,製造一顆新火石的成本比運輸火石的成本低得多。

就在這時,另一個被批的體無完膚的劇情出現了:劉啟的車燈照亮了CN171-11救援隊。

“請協助我們,前往蘇拉威西運送火石。”

有人說這裡劉啟充當了一個“大義的精神領袖”,這十分不符合他128裡的中二人設。所以有人會說“流浪地球有主角光環”,很大程度上與此處有關,當然啦,最終還是40的錯(×4)

那麼還是迴歸到人設問題。首先劉啟沒有你們所看到的那麼中二,他一直是在守護著妹妹的夢想。還有,他並非什麼都不懂,從影片開頭他的書桌就可見一斑:那個逃生球的使用說明書,那麼多關於流浪地球計劃的雜誌和海報,都說明——他非常關心流浪地球計劃。

縱觀前60分鐘,劉啟一切看似不理智的行為,其實都是私人恩怨在作祟——上地面,一方面是為了逃避父親,另一方面是為了實現妹妹的願望;放棄特惠人員權利,也是這個原因;“先上人”,是為了儘可能保護韓子昂;韓子昂死後他對王磊的怒吼,是因為不理解王磊為何要放棄韓子昂的生命……

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私人恩怨可言了,有的,只是深不見底的絕望。

上海冰屍一幕不可能不使他觸目驚心,他不可能不想起自己的母親,因為她也是那三十五億分之一,除了死得體面一點以外,沒有任何不同。不過在這絕望之中只有他算是好一些的了,至少絕望還沒有完全淹沒他的理智,他明白此刻至關重要的是什麼。上海冰屍一幕的重要性也在這裡再度體現:

死去的人是為了活著的人能更好地活著而死,那麼活著的人也理應為了死去的人而更好地活下去(×2)。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逝者長已矣,生者當如斯。

作為一個有同樣悲劇命運的人,劉啟應該是懂這些道理的。

拉拉雜雜說了這麼多,其實遠不及168裡一句臺詞有說服力: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方。

真搞不懂為什麼要刪這句。

有人可能會說,劉啟弄到李一一的車後,為什麼不直接回家。這個問題感覺很愚蠢。他們還有家嗎?有的只是北京的那一座空房子而已。關於“家”的定義,建議你們去讀一讀龍應臺的《家是什麼》。

至於另一個日經問題:李一一的反應為什麼這麼激烈?有人說是因為有叛軍襲擊他。

其實嘛,一個二個都在亂講。那根本就不是叛軍,那叫難民,是35億沒能進入地下城的人類中苟活下來的三千分之一。128裡沒有交代的是行星發動機噴射口附近有50-100米寬的生態宜居區,依靠發動機噴射出的餘熱,常年氣溫維持在15-30攝氏度,適合大多數生物生存。然而這一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的,發動機一停擺,全都玩兒完,所以要暴動——救援隊的成員拿著槍的真正原因。(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結尾劉啟沒有凍死——發動機重啟,他剛好摔到了宜居區內唄,當然三年後他的臉上還有凍傷的痕跡,說明這個宜居區實在太不靠譜。那活下來的十萬人啊,你們可真是不容易(笑))

難民襲擊李一一的情節是這樣的:劉啟行進至上海,在李一一喊出“Mayday,Mayday,氣壓降低,無法維持飛機升力”後,有一個場面是飛機墜毀,一群難民衝上李一一的車搶走了幾乎所有的物資。並將車上除了李一一以外的所有人打死(不是用槍)。當劉啟衝上李一一車上後,有一幕:駕駛員已經被摘掉了頭盔,額頭上滿是血跡,很明顯是遭到了冷兵器的重擊。這一幕在168應該是3~5秒,128有一瞬或者是沒有。

難民情節是必不可少的,這遠不僅僅是為了交代李一一的激烈行為,更為體現一種普世人文關懷,它直接表現了木星危機面前普羅大眾走投無路的絕境。其表現張力遠遠強於直接輕描淡寫地告訴你一句:“岩漿已滲入杭州地下城。”

其實如果仔細推理128李一一的動機,其實也並不是推理不出來:劉啟以一句 “是救援隊” 讓李一一冷靜下來,這就說明李一一之前遇到的人不是救援隊,並且傷害過他。(但這個實在太難了,考智商)

下面我們來到刪減的重災區:杭州-蘇拉威西(以下簡稱“南行線”)。這一段被刪減的時長,保守估計有20分鐘。而這20分鐘又恰恰是全劇人物塑造、節奏把控、感情推進的關鍵。

王磊和韓朵朵的互動被全部刪除。介紹這之前,我們得先請出一位嘉賓:小玩偶。參考下圖——

就是這個玩偶。我本以為這個重要的情感寄託物會成為全場最佳,甚至成為爆款周邊,沒想到成了全場最慘,一秒鐘戲份都沒留。

有三段印象比較深刻的。別說話,用心去感受——

第一段:

王磊在收拾自己的包時落出了一個玩偶和幾顆子彈。韓朵朵撿起那個玩偶,仔細端詳。

王磊:“給我女兒做的,還沒來得及給他,你要是喜歡,就送給你吧。”

韓朵朵:(撿起兩顆子彈)“遲早有一天,我會把這兩顆子彈放進你的腦袋裡。”

王磊:(愣了片刻,又取出一顆子彈)“一槍打頭,兩槍打胸口,標準動作。”

王磊將手中的三顆子彈遞給韓朵朵,韓朵朵拿走了其中一顆,沒有拿走玩偶。

劉啟一直盯著王磊,默默不語。

下一幕,運載車將 “浙江省 溫州市” 的城市墓碑拋在身後。

其實原臺詞記得並不太清楚,但是歸納起來就是兩句話:

韓朵朵:“我要殺了你。”

王磊:“請便。”

人是要絕望到何等程度,才能說出這樣的言辭。

第二段:

王磊:“我要是能親眼看著女兒長到你這麼大就好了。”

韓朵朵:“……”

王磊:(把玩著手中的玩偶)“那時她只有三歲……如果能活下來,你應該叫她’姐姐‘吧……”

劉啟:(突然轉過來,一臉震驚地)“你什麼意思?!難道她……”

王磊:“……沒錯。”

運載車內一片沉默。

下一幕,運載車將 “福建省 福州市” 的城市墓碑拋在身後。

麻煩某些人不要亂傳謠言,王磊的妻子和女兒根本就不是在杭州,她們沒有獲得進入地下城的資格。

這樣的設定才是一部優秀的劇本應該有的,而不應該是“妻子女兒在杭州被岩漿淹沒”這麼輕描淡寫。這種絕望感與悲劇色彩的差距,隔著屏幕你都能感受到。但這卻遠不止絕望那麼簡單——王磊對於運送火石執著得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這根本不是出於他的私心。

得出這一結論是讓我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這太可怕了。

這說明什麼?我們後面細說。

第三段:

(在臺灣某補給站停留片刻後,他們繼續行程。這時車裡的氣氛已經明歡了許多,Tim在調戲周倩,李一一和老何在日常互懟)

王磊(再次將手中的玩偶遞給韓朵朵):“你還是拿著吧,它對於我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韓朵朵:“我……”(伸出手又縮回)

王磊:“拿著。不管你怎麼看待我,記住,你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不像我。”

韓朵朵一手接過了玩偶,一手將她剛才拿走的子彈放回王磊的手中。

劉啟一直盯著王磊,默默不語。

下一幕,運載車將 “臺灣省 高雄市” 的城市墓碑拋在身後。

這20分鐘相對節奏比較平穩,氣氛比較壓抑,像是高昂的和絃後,一曲幽怨的小提琴獨奏。不過這對劇情的節奏把控是必要的一個環節。

至此,那些覺得火石線 “毫無敘述能力,毫無存在價值” 的人,請重新審視你們的觀點。

168火石線之所以必不可少,其實可以從情感推進的角度來講。按照情感推進,地面線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火石線——情感積累;南行線——情感轉折;木星線——情感爆發。

而我認為,導致128火石劇情多餘的兩大原因是:上海冰屍的刪去導致絕望感和人文關懷幾乎為零,以及南行線幾乎完全刪去導致火石線的情感意義不明。這一切都是40的錯(×6)

劇情繼續推進,到了蘇拉威西島北部補給站,一片黃昏景色之中。

在劉啟王磊眺望鯨魚的那一段,刪掉了這樣的對白:

劉啟:“其實你從心底,就不相信什麼 ‘流浪地球’ 計劃吧。”

王磊:“……怎麼和你說呢……我出生在地球開始停轉的第七天,那個年代什麼都缺,就是不缺恐懼。我眼睜睜地看著那個人們每天夜裡默默祈禱著不要再度降臨的黎明,如何最終諷刺地成為永晝。無數前輩用生命將我從過去的地震、海嘯、動亂中推向了現在。我知道你很恨我,但我和你爸一樣,都沒有選擇,卻也沒有什麼遺憾。我已經沒有什麼不能失去的了,除了'流浪地球'計劃本身。沒有它,我一輩子只能活在恐懼中……如果我們不能堅持下去,那三十五億人的死亡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看來,這個計劃的意義不是人類最終會走向哪裡,而是是否有勇氣踏出離開太陽系的第一步。畢竟只要過了木星這道坎,人類,就正式和太陽說再見了……”

劉啟:“小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他就是天上的一顆星星……”(後面的應該就沒有刪了)

王磊的這段話真是下了猛料的。

這位同學,你是不是偷看了劇本?你怎麼知道168裡王磊的形象就是這樣的?你把我想說的全都說完了,我好氣哦(笑)。 不過這樣一來,劉啟和王磊握手、一起眺望鯨魚就不會顯得情感突兀了。

首先,劉啟是通過王磊才理解了自己的父親。除了這段對白,南行線上王磊對韓朵朵說的話,劉啟作為一個護妹妹的哥哥,怎麼能不看在眼裡?不過最觸動他的或許是王磊和他父親命運中的一個共同點——在2057年,永遠離開自己的妻子。而他們是沒有選擇的。

在這個時代,托爾斯泰那句爛大街的名言似乎要反過來講:“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包括朵朵)

那麼王磊的性格中到底有哪些很可怕的東西呢?王磊的妻女沒能進入地下城,故而他的行為完全不為任何私心所驅動。驅動他的最大力量是一場與“恐懼”的拉鋸戰。他願意將自己的一生近乎偏執地奉獻給流浪地球計劃,為的是不讓自己生活在剎車時代的那種恐懼之中。沒有流浪地球計劃,他的生命將毫無價值。周倩打爆火石後,他為何會如此激動?因為他心中有極為強烈的使命意識,甚至視使命高於生命,自己的使命淪陷,能不激動嗎?這種動機下引發的行動是極具破壞力的(他為什麼會割斷繩子放棄韓子昂的生命,從這個情感角度可以去解釋)。同時,他的行為中或多或少帶有一絲妻女之死的恨意,但這種恨意不針對任何人,而是針對太陽。王磊的所有言行之下,都有一句潛臺詞:

“太陽,你憑什麼這樣對我?憑什麼這樣對地球,這樣對人類!”

注意,一定是“太陽”,而不能是“木星”,因為他的妻女死於2057年,而不是2075年。如果不是因為太陽,人類也不可能踏上流浪之旅,也不可能必須於刀尖上起舞,直面危機四伏的木星。

(168裡他要是真的能把這句話以嘶吼的語氣喊出來,那就絕了)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此刻,王磊站在火紅的暮色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悲壯之美。

回到最開頭留下的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詳寫人類對太陽的恐懼?其實,為了表現木星危機而回避這個問題是次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有這樣一個人物,它濃縮了剎車時代人類對太陽的一切情感,並且這種情感通過他的言行影響著劇情的發展。這樣的手法,比在影片前頭花幾分鐘單獨描述,不是高明許多嗎?畢竟這不是講剎車時代的故事,太多的篇幅展開,比如原作 “2044上海奧運會” 的情節,就喧賓奪主了。

下面進入全劇的高潮——木星線。如果說火石線還只是被批得體無完膚,那木星線就簡直要被你們碎屍萬段了。

地面上,這裡有三處情節轉折:劉啟想到炸木星的方案、韓朵朵救援演講、王磊犧牲。

這時候一定有人會說:“我看你咋洗。”

那你就看我咋洗吧。當然如果實在不能說服你,那都是40的錯(×7)

第一個問題:劉啟為什麼能想到這方案?

先來講個不能說服你們的理由:

首先,絕非只有他一個人想到。那些說 “把地面科學家都當傻子” 的人,請你們重新去看一遍:以色列科學家在七個小時前就已想到這個方案。有人還是不服氣,不過請你想一想,以色列人雖然高智商,但難道真的能高出國際水平幾十倍幾百倍嗎?既然以色列科學家能想到,那麼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的科學家又為什麼不能想到呢?就像上海冰屍一幕呈現給你,你自然會想到,那些化作墓碑的城市:上海、溫州、福州、海口、湛江……包括你所能想到的香港,東京,紐約……也是同樣的境遇。那麼為什麼同行的其他人沒有想到呢?只能理解為是一個概率事件。這麼說吧,愛因斯坦知不知道木星有90%都是氫氣?死去的人不能說話。如果他知道,他肯定是全世界第一個想出來的;如果他不知道呢?

能夠說服你們的,其實還是上海冰屍。我一直強調:其重要性貫穿全劇。

有人說,不對呀,和上海冰屍怎麼扯上關係的?

最關鍵的一個詞:絕望感。在真正的危急關頭時候,人反而表現出遠強於平時的抗逆性,這種語境下,一個人的言行甚至是連自己都無法相信的,他平時絕對不會這樣做。這也是為什麼劉啟到最後關頭才想到。

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就好比汶川大地震被埋在廢墟下的人,能夠連續10天不吃不喝,可是懂這個道理的人為什麼還是不理解呢?這也是為什麼劉啟到最後關頭才想到。可是128對這種絕望感的渲染力度是相當貧乏的。電影裡面的人絕望,觀眾並不絕望;電影裡的場面迫在眉睫,觀眾並不覺得迫在眉睫。這就是128的“自我感動”。而在這樣一份深不見底的絕望中,劉啟算是相對比較好的了,所以這個方案由他來提出也比較合理。但是這一切都不能脫離前面的渲染——上海冰屍、南行線。

而且人設也是一個問題,128劉啟給你的感覺就是中二少年,少有悲劇色彩,他想出這個方案自然是會讓你反胃的,因為這種套路已經被那些低級日本動漫用爛了。

第二個問題,韓朵朵救援演講。其實很多人應該還是懂道理的:一個十四歲的少女,未涉世事,孤苦無依,能夠有勇氣站上去,不管她說得多麼糟糕,已經非常令人敬佩了。說的糟糕才真實,你指望她像美國總統那樣說嗎?不過還是剛才那句話,懂道理和能夠切身感受是兩碼事。既然我們一開始是以韓朵朵為切入點的,那麼至此我們還是來簡單梳理一下韓朵朵的人物形象。

128:叛逆少女想要出去玩兒,一不小心踏入了拯救世界的隊列,還全程拖後腿,最後竟然奇蹟般地用愛發電,以一篇糟糕透頂的演講,扭轉了全世界的局面。

168:父母雙亡,寄人籬下,此生唯一的願望就是回到上海去祭奠已故的父母,可是非但這個願望沒能實現,撫養自己十四年的老爺也犧牲了。她的精神支柱徹底崩塌,陷入無邊無際的絕望。後來在和王磊的進一步接觸中理解了:在這個時代所有人的命運都是一樣的。她漸漸重拾希望,站上臺去發表演說。感動眾人的不是演講辭本身多麼精闢,而是她的那一份勇氣與對希望的執著。

今麥小妹妹看到自己演的角色被毀成這樣會哭的吧?

你更願意聽哪個韓朵朵來說這篇演講?

到現在或許你還是會質疑:一個初中生在劇情裡到底有什麼作用呢?還不是為了來說這一篇尷尬演講。

現在我就來告訴你,她的作用是:射影眾生。

韓朵朵全程有三次伴隨群像出場:第一次在教室上課,第二次俯瞰冰面下的屍體,第三次演講召回救援隊。

這個角色的意義已經明顯的不能再明顯了:她絕望,眾生皆絕望;她希望,眾生皆希望。十四年前她與世間眾生一同經歷了那場毀天滅地的悲劇;十四年後她又要與世間眾生一同將這個故事扭轉向大團圓的結局。只有經歷過絕望的人才配談論希望。她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初中生,純粹的,毫無他念的。她最有資格為眾生代言。

所以韓朵朵的救援演講,雖然我知道措辭很拙劣,但我還是很感動。因為我一直認為:同一句臺詞,是引人反胃的煽情還是催人淚下的感情爆發點,完全取決於情感的積累與推進。如果情感沒有達到一個足夠的高度,那麼再動人的言辭也沒有意義(×2),很明顯168在情感推進方面做得足夠好。

同樣128劉啟之所以讓人感覺 “他為全世界作出了決定”,是因為他的人設沒能融入到這個時代中,他是和他所處的背景脫節了的。這個時代是一場悲劇,而128對他的時代感和悲劇感的塑造完全不夠。當然了,本身他的戲份沒有刪減多少,168裡他的悲劇是靠韓朵朵和王磊的悲劇襯托出來的。

我們可以這樣類比:在你的學生時代,有一個人被強行拉上去做一篇演講。他說的很尷尬,引得全場一片鬨笑。現在這個人有兩種可能的身:一是你的密友,二是你素昧平生的人。這兩種身份下,你聽他演講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或許會理解你的密友,但你只會嘲笑那個素昧平生的人。電影最強調的就是代入感,尤其是科幻電影,與現實社會有一定距離感,所以它更需要將電影裡的人物從你素昧平生的人變成你的密友。這一切都靠前120分鐘的渲染。後面的48基本是原封不動地呈現給了大家,而這萬惡的40偏偏要把120砍成80,砍掉的還是精髓部分,導致觀眾的錯位感,只能說這一切都是40的錯(×8)

第三個問題:王磊怎麼死的?

128王磊犧牲那一段的剪輯混亂不堪,其災難程度甚至和上海爬樓的那段剪輯有得一拼。我來還原一下168離他犧牲的場面,雖然記得不是很清楚。當時應該是:木星的衝擊波還有5分鐘到達地表時,眾人前往電梯口,王磊發現很多都沒有跟上,轉身要回去接朵朵,地面劇烈震動,碎石從天而降,韓朵朵痛苦驚叫,他被碎石砸中。當劉啟趕到現場時,機械臂顯示電量不足,王磊盡最後的力氣將韓朵朵用力推向劉啟,同一瞬間,碎石崩塌,他被死死地壓住。

後來當王磊大喊 “走!走啊!” 的時候,劉啟只得拋下王磊離去,那時我捕捉到了劉啟一秒鐘的表情:痛苦,絕望,甚至有些扭曲。這也應了前面的互動——其實王磊在在劉啟心中的地位已經不可替代了。

眾人進入電梯,電梯下行。

“活下去,這是命令。”

伸出手掌,放在眼前,手上是韓朵朵還給他的那顆子彈。他笑了。

一個人出生,然後他死亡;一個人抗爭,然後他毀滅(×2)。

王隊,一路走好。

鏡頭切換到逃離現場的運載車上,朵朵的手裡一直攥著那隻玩偶。

他們只是彼此生命中轉瞬即逝的花火,卻徹底照亮了彼此的內心。當這些都能夠全面的展示給我們的時候,我們便能毫不違和地想起畢淑敏說過的一句話:

“人們常常在旅途中,向相識幾小時的旅伴互訴衷腸,彼此那樣深刻地走進了對方的精神架構。”

太精闢了。

關於地面線一切討論就此結束,觀眾針對地面線的不滿與疑慮,90%以上可以解決。當然,我不強求你們要隔著屏幕感知我所說的,這部作品真正的悲劇力量。不過,記住,這一切都是40的錯(×9)

下面就要開啟困難模式了——如何理解空間站線中的一切?(畢竟空間站的劇情幾乎沒有被刪)我已經做好了被噴的心理準備,但你們姑且聽我把話說完。

對於空間站線,前面大家或許是沒有疑問的。只有一點需要注意:當劉培強和老馬出去的時候,A3對接口爆炸了,說明其他人也發現了莫斯的叛逃。這個細節很多人沒有注意到,不知道128是不是刪了。

但從劉培強舉起伏特加砸向Moss的時候,就開始被一群人噴。如果說木星線還只是被碎屍萬段,那麼劉培強就要被你們噴的連渣都不剩了,甚至還有許多觀眾開始支持火種計劃。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2019全國高校辯論賽春季賽題——選擇火種還是選擇希望?

既然能夠作為辯論賽題目,就說明從絕對意義上來講,兩個計劃的合理性是不相上下的。討論這個問題,必須從絕對客觀的角度,如果辯手對這部電影有太多的私人情感,那麼這個辯論賽就會走偏。選擇這個題目,其實冒著很大的風險,因為這部電影口碑撕裂相當嚴重,觀眾對它的主觀情感也極為強烈,按照豆瓣上這個撕逼的架勢,雙方辯手甚至是可以在場上直接殺人的。電影本身就引出了這個議題,而觀眾看電影時,就相當於辯論賽評委在聽雙方辯手辯論。如果雙方的觀點不能互相壓制,評委就只會以語言的邏輯性和流暢性來評判誰是勝者。很明顯,128的正方並不能說服大多數評委,而且說理的手段也相當拙劣,所以從絕對客觀的角度去評論,評委肯定會判反方勝出。

電影必須要做到的,就是以一方的觀點來說服你,他不斷告訴你:“選擇希望,不顧一切地選擇希望。”

而只有在最絕望的時候希望才有價值,這就是我為什麼一直要強調上海冰屍,要強調絕望感,因為只有當前120分鐘的絕望感渲染力度足夠了,觀眾才會認可:選擇希望。

林清玄說,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而電影的第二重境界也是這樣,所謂第二重,就是做到了便可以達到優秀。正是因為科幻作品與現實的這種距離感,用代入感去填充這種距離感的難度才更大。你必須要讓觀眾全心全意沉浸在你所營造的語境中,使觀眾與電影完全融為一體,將自己設定為末日背景下的普羅大眾之一,想象自己擁有同樣的悲劇命運,判斷自己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從而真正達到一種 “我見青山亦是我,青山見我亦是青山” 的境界。如果是如果存在缺少代入感而導致的距離感,觀眾就會靠自己的一些經驗去彌補這種距離感,也就是說,他們會產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這劉培強怎麼跟程心有點像”、“為什麼非要講杭州毀滅,而不能展示一下原作中未成年人優先逃出的這個小細節?”……“人類最終究竟是否是以不理智獲勝的?”

最後一個問題挺有意思的,選擇希望究竟是理智還是不理智,這是辯論賽上討論的問題。其實,從足夠長遠的時空上來看,兩個計劃的本質沒有任何區別,因為萬物有始有終,人類文明終有滅亡的一天,火種計劃,不過也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墓碑而已——如同金字塔即便如此驚豔地尼羅河畔佇立至今,古埃及文明也早已蕩然無存。宇宙的熵增從來沒有一秒鐘停止過,你說地球是向死而生,整個宇宙又何嘗不是向死而生呢?可是電影不是辯論賽啊,他只能持一方觀點。如果他讓你去思考這東西是理智還是不理智,本身就是他的一種失敗。所以,你儘管給我洗腦,告訴我要選擇希望,能洗成功,算你贏。128失敗了,大多數觀眾會質疑:“憑什麼要選擇希望?“;而168之所以成功了,是在於他告訴了我:上海、杭州、溫州、福州、海口、湛江……這些城市之所以甘願化為一座座墓碑,就是為了不讓整個人類文明徹底化為一座墓碑。所以說“城市墓碑”的這個設定,估計意義也在於此。

悲劇將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2),只有當毀滅的東西有價值時,悲劇才是有價值的,所以為什麼168裡王磊的死會那麼觸動我。而劉培強所打動我的,不是父子的訣別(有人說128全劇只有那裡才最有代入感,可是168讓我覺得全劇只有那裡沒有代入感)。而且即使我極力去辯解,也依舊不得不承認:空間站線從劉培強砸酒瓶子開始是一個減分項。雖然我說不出理由,但是就是感覺差了那麼一點火候,畢竟前面的悲劇都是那麼的具有時代感那麼的波瀾壯闊,到這裡就稍遜風騷了。(順便一說,如果硬要給分,我給這部電影10分,其中2分以示鼓勵,電影本身質量8分,扣掉的那2分,0.5分在於沒講生態球劇情,1.5分在這裡;星際穿越我給8.5~9分,不含鼓勵分;128我給4分,不含鼓勵分。)

最後衝向木星時,真正讓我淚腺崩壞的,不是與兒子的訣別,而是那句:

“地球,一定可以活下來”。

當我看這一段時,我腦海裡只有一個念頭:“為什麼去死的是我不是他?”

高山未盡海未平,願我身死子還生。

我寧願替他赴死,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令人敬佩,而是:劉啟、王磊、韓朵朵、韓子昂……已死之人之未竟之志、將死之人之為滿之業、新生之人之未見之夢,這一切的一切,都太值得我們用生命去拯救了,所以,我們要不顧一切地選擇希望,只因我們還有未盡的高山,未平的海。死去的人是為了活著的人能更好的活著而死,那麼活著的人也理應為了死去的人而更好地活下去(×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逝者長已矣,生者當如斯。我們要不負冰面下35億人的犧牲繼續前進,我們要承載冰面上35億人的希望繼續前進。流浪地球計劃的意義不在於人類的命運終將前往何處,而是是否有勇氣踏出離開太陽系的第一步(×2),因為只要有路就有終點,那裡有藍的天,藍的海。

這是一這是168帶給我最大的感動,它比128那種靠爛俗煽情換來的廉價感動要深刻得多。如果看完我的文字你們依然不能感同身受,只能說這一切都是40的錯(×10)

好吧,沒完。

我這才發現我開頭拋出的問題沒有回答:他的三重價值在何處?

其實說了這麼多,他的三重價值已經非常明顯了:

影視價值:視覺效果和美術設計直逼好萊塢,沒什麼好說的。

文學價值:168最震撼人心的是這種波瀾壯闊的悲劇美,結合其影視價值一同呈現,簡直絕了。

社會價值:其社會影響力太大了,遠大於其影視價值和文學價值。這一點,關注這部影片的人都有所瞭解,在此不必贅述。

但是我們還是要探討:既然168是如此優秀的一部電影,公映的版本還是128這種不及格的電影?有人說為了春節排片,其實遠不止排片那麼簡單。

讓我們回到王磊的那句話,流浪地球計劃的意義不在於人類的命運終將前往何處,而是是否有勇氣踏出離開太陽系的第一步(×3)。這是帆哥的心聲,這句話的意義與其幕後故事和社會價值是平行的: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意義不是中國科幻最終前往何處,而是是否有勇氣踏出中國科幻的第一步,不論他會揹負怎樣的讚譽和罵名。128的流浪地球,至少收穫了46億的票房,正直奔47億而去,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極為巨大,這已經是最好的成功了。如果說如果要說文學價值,其實原著的文學價值是最高的,168的文學價值雖好,但是相比原著已經次了許多。不能翻拍原著,不是因為沒有辦法拍好,而是因為難以造成廣泛的社會接受度。如果中國科幻已經發展到了中後期,完全按原著翻拍的《流浪地球》,必定會以其極高的文學價值受到讚美。刪掉168裡那麼多飽含文學價值的場面,只是為了呈現一個緊湊的災難情節,雖然我們對他的要求很高,但是普通大眾還是比較認可的。在公映前,誰也不能保證這種滲透著絕望力量的東西是否能夠讓普通觀眾滿意,畢竟它是春節檔……終其一切犧牲都是為了換取儘可能大的社會價值,我們可以想象,當那些飽含人文關懷的場面被一一抹去時,帆哥有多麼心痛。但是那時,他必定也正念著王磊的那句臺詞:“我沒有選擇,卻也沒有什麼遺憾”,因為這是中國科幻的第一步。

中國科幻,啟程!

順便一提,帆哥說想要拍二三部,其實片裡面都有彩蛋:“2044上海奧運會” 是致敬原著,所以可能會有《流浪地球/前傳1:剎車時代》《流浪地球/前傳2:逃逸時代》。剎車時代和逃逸時代真的是太美了,浪漫又悲涼……吹爆大劉!後面反叛軍遊行的情節暗示,會有《流浪地球2》,講叛軍。如果我能夠看數十年後的劉啟、李一一、韓朵朵等人像168裡的各位前輩那樣為了自己的後輩和人類的未來而犧牲,在太陽爆發的那一刻化作五千紀念碑之一,那時我一定會哭著為破球2點贊。


TheSailor


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電影裡面的電視畫面、旁白、路牌甚至電影裡面的電視裡面最小的字幕都是跟劇情有聯繫的。

不知道這是導演心思縝密,還是為了誘惑大家去貢獻票房,還是專門給槓精們挖的坑。

相比原著,電影僅僅沿用了《流浪地球》原著的世界框架:太陽急劇氦變,太陽系不再適合地球生存,人類協力使地球”流浪”,具體內容基本完全改編。畢竟電影和文字表達方式、側重點完全不同,且取決於導演的主觀意願,相對個人來說是完全可接受的。不是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大陸,不是地球劇變建造諾亞方舟逃離,而是抵消地球磁場引起的自轉,半球面成千上萬的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脫離星軌,被迫流浪於無盡的旅途中。雖然理性能理解過程極具艱難,但感性上還是腦補了詩意般悲壯畫面——如果有夢就去流浪吧!


追劇小太陽ZJ


這部電影畫面感就可以給三星了,震撼感有,就是少了點刺激感。劇情方面我還是有點挑剔,太多情感融入電影有點消化不良給一星。然後中國製作升滿星,期待下一部中國科幻大片。

然後說說我覺得可以修改的地方。

第一處就是整體的設定,很奇怪,地球開始流浪地球計劃,知道要經過火星卻不知道計算火星對推動設備的影響,如果是計算失誤,那也沒設預防,這裡設計讓我很難接受。我覺得可以改為:聯合政府最開始就計算地球逃脫不了火星的引力,只是把“流浪地球”當作藉口,其實真正的計劃就是讓地球作為衛星的保護傘,保護衛星到火星處,再讓衛星逃脫去完成“火種計劃”,這樣的轉折或許更好點呢。

第二處是為什麼作為能源核心的“火石”沒有在附近設備用存儲點,要駕駛員開卡車千里迢迢送過去,這個讓男女主出去冒險的劇情原因應該設定的更平滑點。

第三處是為什麼男女主逃出大廈,在卡車碰到全隊覆滅的那個人,那個人為什麼想要傷害女主呢。按理說,因為地震,全隊人員死了,就自己一個人在車上,看到有人打開車門,應該情緒應該既激動又悲傷,怎麼會想去傷害開門的人,又不是說男女主是兇手。這裡改:男主女在卡車裡遇到那個人,那個人從設備下爬出來,看到男女主,流下眼淚,然後再和男女主一起上路。這樣會不會更好點。

第四處是吳京與聯合政府聯絡,感動政府首腦那段臺詞是不是有點尷尬,整部電影設置的感動點太多,這個應該是關鍵的感動點卻不是感人。



王大可呀


《流浪地球》小說本就想象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難的創意蕩氣迴腸、驚豔無比。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很硬核,還原了小說中“雅典衛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生的尾跡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遨遊宇宙之間;北京、上海被冰雪覆蓋氣勢磅礴;地木交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試問有電影能看到這樣一幕?

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看到這樣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動,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腳,畢竟國內早就拍過很多軟科幻,但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元年,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反駁的,它的工業化程度在國內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

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這類型的硬科幻並不陌生,只是國內一直沒有拍攝這種硬科幻大製作的工業基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國獨有的文化語境,並不相信中國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終於有導演做了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給中國的硬科幻豎起了一個很高的行業標杆,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裡用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也一樣可以拍的毫無違和感,一樣燃爆!

最後表揚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說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畫翻頁片頭還精彩。電影保持了小說的整體框架,有一定改動(嚴格說其實是擴充),只拍了小說的前兩章,最精彩的《叛亂》希望能在續集看到。新加入的點燃木星很有新意,這種有創意的改動我還是能夠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讓“中國科幻電影”迎來真正的春天。中國科幻迷從此不再流浪,因為我們終於有硬科幻了!





小阿呆剪輯


電影《流浪地球》改編於劉慈欣科幻作品,不懂劉慈欣看什麼流浪地球?

首先我覺得該電影能🔥的原因有很多,第一點就是它能直擊人心底最深處的句子: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這句話引導了電影能火的開端。

第二點 是電影的特效 ,這部電影有著媲美國外的電影的特效,也給中國的科幻電影提高了一個新層次,更在於導演吳京在,在電影中融入了鄉土情懷,英雄情懷和中國親情觀,這是外國很少見的,不過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因為有達叔在,也給電影部部分片段增添了幾分色彩,“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這部電影給我最深的感觸就是,人越在艱難的環境生存,越要抱有希望,這才是人類精神文明昂貴之處,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要學會愛護我們的家園,哪怕節約一度電,少浪費一滴水,少扔一個塑料袋。





印象男孩


《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流浪地球》,小說中的世界觀極其龐大,電影只是節選了其中的一部分。流浪地球是小說中的核心內容,人類為了避免地球陷入毀滅的危機,因此就組建聯合政府,實施了流浪地球計劃。

這個計劃一共有五個階段,電影則是選擇了第二階段作為敘事重點。第一階段也被稱為剎車時代,人類將通過行星發動機迫使地球停止自轉,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地球損失了數億人口,但是地球也有了脫離太陽公轉的條件。

第二階段又稱為逃逸時代,也就是將地球上存在的發動機全力加速,從而將地球推出太陽系,這個階段損失更為慘烈,大批的人類因地球生態環境的改變而死亡,人類被迫進入地下生活。這個階段也是整部小說中戲劇衝突最強烈的地方。

第三階段與第四階段都屬於流浪時代,第三階段中的地球是尋找可宜居的星系,第四階段則是減慢速度,地球恢復正常的自轉,人類找到新的家園。這個階段人類社會爆發了危機,反抗軍佔領地球,小說故事的核心在這個階段

第五階段又被稱為新太陽時代,地球重新恢復生機,人類文明得以延續。《流浪地球》隱藏了諸多後續故事的彩蛋,電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許多觀眾也在期待著續集的出現,流浪時代將從更加宏大的視角展開。影片中,有一幕令觀眾印象深刻。在地球逃逸過程中,由於木星引力激增,引發了地震等災害,致使行星發動機熄滅,地球危在旦夕。聯合政府發出了“最高動員”“優先級高於一切”,並要求“不惜一切代價”進行飽和式救援。主角劉啟和姥爺韓子昂的運輸重卡車因此被徵用運送燃料火石。這種全球範圍內的動員,無疑是虛構的,但脫胎於現行的國防動員制度。

中國的國防動員領導體系在歷次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作戰中不斷完善,並充分發揮了強大的執行力。汶川地震不幸發生後,國家立即啟動全國的災害緊急預案,軍隊各級按照應急預案迅速做好搶險救災準備,來自全軍的數萬精兵強將從空中、陸路飛速趕往災區,國務院組織全國的抗災物資快速運往災區,舉國之力的最高動員讓世界矚目。

《流浪地球》中的場景,使和平時期的我們對放大版的“全國總動員”再次有了更加直觀的感知與體認——為了休慼相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匹夫有責,捨我其誰。這樣弘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八方有難全球支援”的立意,也是有別於西方科幻作品的獨到之處。



冰vs凌


說到《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節檔掀起了一陣陣中國科幻熱潮。更是有人稱《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那麼《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是什麼呢?

1.特效

《流浪地球》大部分的成本都花在了特效上,歷經四年的特效製作,考研了團隊的意志,並且70%的特效都是我們國內自己做的。雖然和好萊塢等一些特效還有一定差距。但他們已經用了最少得錢做到了最好的視覺效果。

2.劇本

《流浪地球》的劇本是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提到劉慈欣大家可能不會了解。但《三體》大家都應該知道。劉慈欣就是《三體》的作者《流浪地球》寫於《三體》之前,也是一部中國科幻小說中難得的佳作。所以在劇本上就有了十足的基礎。

3.演員

《流浪地球》沒有請流量明星的出演,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無論是老戲骨吳孟達,還是新人演員鍾楚曦。我們都能看到他們的付出。身穿著數十斤的宇航服,在默默地付出。這樣的演員為電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七藝術館


很巧,哈哈哈,前兩天剛看完

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

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吳京飾)在兒子劉啟四歲那年前往國際空間站,和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者的重任。轉眼劉啟(屈楚蕭飾)長大,他帶著妹妹朵朵(趙今麥飾)偷偷跑到地表,偷開外公韓子昂(吳孟達飾)的運輸車,結果不僅遭到逮捕,還遭遇了全球發動機停擺的事件。

為了修好發動機,阻止地球墜入木星,全球開始展開飽和式營救,連劉啟他們的車也被強徵加入。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無數的人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只為延續百代子孫生存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