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黃文政:抗擊疫情與全球合作

梁建章、黃文政:抗擊疫情與全球合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梁建章 黃文政

中國近期的防疫工作重點,已經從國內防控轉向防止疫情境外輸入。包括在國與國之間的入境限制方面,國際形勢也從“外國限制中國人入境”變成了“中國限制外國人和海外華人入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海外華人或中國留學生回國躲避疫情的新聞,有時會在網上引發諸如“千里投毒”之類的負面評價。我們認為,海外華人和中國留學生在此時選擇回國,首先必須遵守當地政府關於防控疫情的各項規定。而在堅守這個底線的基礎上,國人不應當對他們報以敵視和排斥的態度,正如一個多月前我們不應當仇視或者歧視湖北同胞那樣。在整個人類都面臨巨大危機的特殊時刻,我們更加需要堅持全球合作而非盲目排外。

實際上,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出現了各種陰謀論或者排外言論。比如在國內疫情爆發初期,有些人熱衷於傳播一種論調,堅稱新冠病毒是針對華人或東亞人的基因武器。由於當時病例主要集中在中國(尤其是湖北武漢),極少其他國家的人感染這種病毒,所以這種“陰謀論”一時間居然頗有市場,不少人將其當成真相到處轉發。然而一個多月過後,隨著疫情在歐美逐漸蔓延,這種“陰謀論”應當走向煙消雲散。

當然,傳播陰謀論和排外情緒的絕不只是少數中國網民。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推特上把新冠病毒稱為“中國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對此表示: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就好像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始於北美,但人們也沒把它稱作北美流感那樣。

由此可見,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我們都需要警惕這種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外國人的排外傾向。病毒沒有國界,也沒有種族和意識形態。抵禦病毒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在各國之間實現通力合作。

在這場鬥爭中,中國一直保持與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的溝通協調,積極與各國分享和交流抗疫經驗,向有需要的國家派遣醫療專家團隊,向國際社會提供防疫物資援助,同各方開展科技合作。以下這些已經實施和將要實施的工作,代表了中國率先開展防疫全球合作的決心和態度,將在全球疫情防控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冠疫情發生初期,湖北省和武漢市衛健委在疫情防控方面存在著不少失誤,但後來在中央及時介入之後,中國立即向包括世衛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性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通報了疫情信息,在確定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後,第一時間向全球分享了病毒全基因序列、引物和探針,與全球100多個國家、1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分享疫情防控和診療方案等多份技術文件,與世衛組織、東盟、歐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以及日本、韓國、俄羅斯、德國、法國、美國等相關國家通過專家研討和遠程會議等多種方式開展了20多次技術交流,及時分享了中國有關實驗室檢測、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療等防控經驗和方案。

1月29日,國際知名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一篇關於武漢疫情的論文,不僅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中旬就已經開始人傳人,而且還透露出早在1月11日的時候,武漢的病例人數就已經有200多人。這篇由中國疾控中心、湖北省疾控中心、香港大學等多個單位機構的研究人員撰寫的論文,根據後來的確診病例數據對疫情前期的發展進行“倒推”或“追溯”研究。當時網上一度出現對該論文的質疑聲音,懷疑作者為搶發論文而在疫情初期隱瞞了這些信息,導致公眾誤判。實際上,這種質疑完全是顛倒黑白。對於疫情防控來說,加強信息的分享尤其國際分享顯然意義重大。這篇發表於1月下旬的國際論文,基於當時已經上報和分享的數據後進行撰寫,和國內在去年12月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毫無因果關係。

實際上,這些論文的及時發表,有利於引起國際社會對此的重視並制定相應措施。最近一段時間裡,隨著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取得巨大成效之後,馬上毫無保留地將抗疫經驗分享給世界,儘量幫助其他國家不必“從零開始”。比如,世界衛生組織在宣佈新冠肺炎具有“大流行”特徵後不久,3月12日就在北京召開了一場面向約60個國家及世界組織的“中國經驗”通報會。

二、共同研發疫苗和特效藥

從整個人類社會的角度來考慮,如果能研製出對症治療的特效藥和疫苗,就有望徹底根治新冠疫情。在這方面,世界範圍內最近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進展:

在特效藥方面,比較突出的是美國吉利德科技公司研發的瑞德西韋,使用瑞德西韋藥物在日本治療14名美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試驗有了初步結果,大部分患者已經康復。雖然驗證有效性最終要等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結果,但是出於救治病人的緊迫需要,吉利德公司已經在中國申請相關專利,未來有望及時生產以支援中國和其他國家。

在疫苗研發方面,3月16日,由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所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臨床試驗,這是國內第一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新冠疫苗。而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在同一天宣佈,美國研發的一種新冠病毒疫苗當天開始進行第一階段臨床試驗,首位入組志願者已接受試驗性疫苗注射。除了中國和美國以外,德國、英國、法國、日本、以色列等國都在緊鑼密鼓研發疫苗,一場和病毒賽跑的疫苗研發競賽,正在全球範圍內展開。

可以說,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當務之急。而在疫苗以及特效藥的研製過程中,離不開全球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在全球合作的基礎上,我們對近期醫療方案的改進和有效疫苗的推出會具有更大的信心。

三、物資和人員支援

在中國疫情爆發初期,國內口罩極度緊缺,廣大的海外華人紛紛在當地購買口罩寄回國內,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政府也向中國贈送了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其中,日本向中國捐贈口罩和防護用品的紙箱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漢字詩句,當時曾令無數國人為之感嘆。

然而,進入3月份後,在中國多省份實現疫情0新增的同時,境外確診人數迅速超過國內,鬧“口罩荒”的國家開始增多。在這種新情況下,換成了中國開始向外國捐贈口罩。比如,3月18日,攜程集團宣佈,近日採購醫用標準口罩100萬枚,捐贈給日本、韓國、意大利等10國,為當地抗疫增添助力。又如,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將向非洲54國捐贈口罩、防護服、防護面罩及檢測試劑盒。這些捐贈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物資價值本身,更是代表了中國企業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幫助其他國家共渡難關的友善態度。

而在政府層面,中國近期不斷派出醫療專家組前往疫情嚴重的國家協助防控工作。3月12日,由國家衛健委和中國紅十字會共同組建的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9人,攜31噸醫療物資抵達羅馬,馳援意大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是繼支援伊朗、伊拉克之後,中國派出的第三支專家團隊。在“一帶一路”以及各類長期援助項目成功展現中國實力的基礎上,如今這些雪中送炭的援助,更可以讓世界人民親身感受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四、精準篩查和隔離高風險入境人員

新冠疫情發生初期,多個國家或地區相繼出臺針對中國人的入境限制措施。如今隨著中國疫情好轉,其它國家疫情惡化,為了防範境外輸入病例,中國各地陸續出臺了入境隔離政策。比如,北京宣佈從3月16日起,所有境外進京人員,均應轉送至集中觀察點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隔離人員費用需要自理。而上海則宣佈,所有中外人員,凡在進入上海之日前14天內,有過重點國家或地區旅居史的,一律隔離14天。這個“重點國家或地區”的範圍,將根據最新國際形勢不斷對名單進行調整。

可以看出,上海目前採取的措施更為精準和人性化。其實在防範境外輸入風險的問題上,同樣需要全球合作而非各自為戰。要是擔心入境人員存在瞞報、虛報等行為,完全可與國際電訊公司合作查詢其旅行軌跡,爭取將“健康碼”從中國版升級到國際版。而對那些疫情控制比較好的地區(例如日本、新加坡和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可以考慮逐步消除這些地區入境人員的限制。這樣既能減少對外交流的障礙,也可以將政府相對有限的資源,強化到對於其它高風險區域入境人員的隔離措施。

結論

在全球性的疫情面前,以往曾經暢通的交流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這種全面阻塞對於整個世界造成的破壞性,未必低於疫情本身,同樣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所以在人員交流已然受阻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儘量保持其他方式的交流暢通。在物資交流方面,需要進一步破除各種貿易壁壘,督促美國政府放棄冷戰思維和試圖封鎖中國的錯誤做法。在信息交流方面,在把握機遇將“釘釘”等國內APP推向全世界的同時,也可以適當開放非敏感信息的國際網上交流,讓科研人員更加暢通地獲得全球信息,和全球同行合作。另外,留學生回國期間,需要在線上網課,這就需要允許留學生訪問海外學校的官網,以及其它國外視頻網站上的學習內容。

而在各種交流過程中,也是中國全面展現大國風範的歷史性契機。當初在我國遭遇嚴重疫情的時候,很多國家向我國伸出援助之手。如今我國疫情首先得到控制,正好有能力和底氣去幫助其他疫情嚴重的國家,向海外的中國人、華僑以及其他國民伸出援手。這種救人於危難之中的氣度和胸懷,超越了國籍、種族和意識形態,能夠體現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這次疫情,會讓更多人深入體會“命運共同體”的含義。我們期待,各國未來以更加緊密的全球合作來共同應對全人類的問題,相信這會讓勝利的日子更早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