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陽明心學的重要基石“心即理”

怎麼理解“心即理”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萬物一體”是陽明先生《心學》理論的核心觀點。這篇小文先從“心即理”----陽明心學哲學思想的邏輯起點和大家交流一下學習心得。

一、“心”。首先,陽明先生這裡提的“心”不是“一團血肉”的生物本體的心,而是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特性的人類所獨有的綜合本體。用現在的心理學理論來類比,就是基於人類天然情感的“情商”+“智商”的綜合體。

人類天然情感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道德情感。這個“綜合體”至少具有以下三點特徵:

1. 具有人類最基本的天然情感;

2. 具有認識世界的基本能力;

3. 具體與他人,與外界交流互動的社會性。

其中,前兩點是作為人的一個本質特徵存在的。

二、“理”。“理”就是構成宇宙的萬事萬物天然存在的道理,這裡包括自然界的“理”和人類所以為人的“理”,也可以稱作“道”。

三、“心即理”。所以,“心即理”就是用這個天然的“本體”去感知覺察天然存在的道理,只有這樣純淨的心才能感覺體察到這個天然的理。因此,“心即理“也就是等於基於人類基本天然樸素情感(不是被汙染的和干擾的“心”),綜合使用人類對社會的認知能力,感覺體察宇宙萬物的道理。也只能通過這個樣子的“心”去感悟體察這個“理”,才能得到自然的“理”,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也就是“道”。

也可以簡單的形象的理解為:這個“心”具有使用“良知”(心學要素的主要核心之一)這把尺子的能力,天然純淨的心就能使用良知這把宇宙中絕對公正的尺子測量出來天然的道理,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

這個“理”是“心”的覺察體悟,所以“心即理”也。沒有這個“心”不可能覺察體悟到這個“理”,覺察體悟不到“理”不是否認“理”的存在性,而是對這個“心”來說“理”不存在,至少正確的“理”不存在。如果這一點不能理解透徹,那麼就會陷入被許多現代學者錯誤認識的《心學》唯心主義旋渦。

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和“萬物一體”的觀點以後我們慢慢交流探討。一家之言,謬誤之處,希望各位專家、陽明文化愛好者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