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王陽明:心即理,致中和。心向光明,前行無暗。

王陽明的12句語錄說盡人生智慧:

​1.“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心學啟示:世間的任何問題,都只是心的問題,心若通達敞亮,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也沒有跨不過的溝坎。

​“千古第一人”王陽明:12句語錄說盡人生智慧,讀完如大夢初醒。

王陽明:心即理,致中和。心向光明,前行無暗。


2.“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心學啟示:這裡的主宰就是“心”。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如果能給自己的心留一份悠閒,使其不要受太多的煩惱與擔憂,那麼,為人處世自然能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3.“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心學啟示:越不想看書,越要看書,越不想學習,越要學習。人在本能上是追求舒服的,一旦放縱,就容易墮落,所以,要善於逆著性子,越不想做什麼,越要耐著性子做,這是對心性最好的磨練。

​4.“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心學啟示:人要有畏懼心理,這並不是膽小怕事,也不是在困難面前縮手縮腳,而是一種做人的底線,更是一種行事的圓融。心中有所戒懼,行事自然會有幾分收斂自制,如此一來,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會少幾分心機算計、鋒芒畢露,多幾分誠摯實在、圓潤通達。

​5.“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心學啟示:“人之為事,必先立志以為本,志不立則不能為得事。”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理想的高度決定了你的人生所能達到的高度。一個人沒有志向,註定難成大器,甚至連平凡小事,也很難做好。

​6.“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心學啟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就是悔悟的意義,不過陽明心學不至於此,還指出悔悟後要懂得改正,並且,不能把悔恨留在心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別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這其實是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

​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心學啟示:在陽明心學中,“知”和“行”是成大事者在做事時必須經歷的兩個基本步驟。王陽明說,慎思之,篤行之。也就是說,事前的思考,無論多麼縝密都不過分,而行事時的心態,則要求儘可能的踏實堅韌。

​8.“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心學啟示:陽明心學認為,人們的各種私慾植根於心,只有通過自省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這就是“破心中賊難”之所在。也就是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從自己內心開始,做到心中無敵,才能無敵天下。

​9.“人慾橫流,天理幾滅。”

​心學啟示:王陽明曾對他的學生說:“去的人慾,使識天理。”而人的慾望實在太多,金錢、美色、名利,等等。面對種種慾望,如若不懂知足,一味追名逐利、貪財好色,那就會被其牽絆心神,腳步沉重,以至於最終被其拖垮。

​10.“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心學啟示:天狂有雨,人狂有禍!一個人,即使他才學過人,但如果驕傲自大、過於狂傲的話,必然會招來別人的反感和敵意,甚至還有可能招致別人暗算,為自己帶來災禍。

​11.“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次。”

​心學啟示:一次,王陽明的學生向他請教關於隱忍退讓的含義時,王陽明說:“起伏、退讓都是功夫。就像大海上的波浪一樣,總是此起彼伏波濤滾滾。人生的際遇也是如此,有進也必然有退。然而,退比進更需要和魄力”。的確,人生沒有忍讓,就沒有高遠的心境,更談不上遠大的理想。忍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風範,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是一種無私的胸懷。

​12.“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心學啟示:這是王陽明的遺言,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陽明心學強調的是對生命活潑的、理智的體驗,與“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高自傲不同,更加主張“同流世俗不合汙,周旋塵境不流俗”這種理性的處事方式,與,因為這才是最實際、最明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