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 的心學感悟

王陽明三十二歲那年,於陽明洞悟出“心即理,道在吾心”,心學由此誕生,鋪開了王守仁傳奇一生。

何為“心即理”,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何為信仰?而信仰牽扯到一個哲學終極問題,什麼是真理?真理,攘括宇宙,為最高價值存在,這是西方哲學的解釋,而今天所講的為儒家心學流派,真理就是“最高價值追求” ,也就是信仰, 但不同於西方的faith。

屈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而猶未悔;孟子,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講的都是一句話,那就是“價值追求”。

“心即理”的理,就是價值追求。

險夷原不滯胸中,

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裡,

月明飛錫下天風。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儒家無數古賢追求的價值目標。終王守仁一生,追求的也是“萬世開太平”這一人生理想。

龍場悟道,悟的何道?就是心即理這個道,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心外無物”和“知行合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而後昇華為“致良知”的理論,完成整個心學哲學體系。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達觀隨寓兮,奚必予宮。魂兮魂兮,無悲以恫。” 這是瘞旅文的描述。人生遭遇此等逆境,若聖人於此,亦有何道?聖人古,逢此罹難,唯自救。此時此刻,萬般之事亦無能所顧,唯生死殘留心跡,時不可棄。因為理想未實,價值未現,不可輕易放棄生命。那既然如此,就“咬定青山不放鬆”,堅定本心,一往無前,這便是“心外無物”。 心外無物,便是心中有物。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裡說的就是“價值追求”,信仰只在你心裡,不在心外,心外之物的表象,只是你價值的具象表現。當你有了堅定的信仰,心外之花也就確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