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明明可以和德军夹击苏联,为何还要去招惹美军?

__满脸阴霾


是的,在二战初期德军凭借其强大的钢铁洪流横扫整个欧洲,直逼莫斯科城下,倘若此时的日军能联合德军对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进行东西两线夹击,那么日德双方就可以一举吃掉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从而完成其法西斯轴心国三分天下的妄想。

但事实上,日德双方根本没有能力去夹击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尤其是日本,在战略方针上,日本更是将“北上”战略改成了“南下”,转而向东南亚以及太西太平洋区域发动了战争。最终避免了跟苏联在远东地区的纠缠,却被强大的美国海军扼杀在了太平洋海域。


至于能不能说,日军在南下政策中能不能不去招惹美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是在南下还是北进的军事战略中,日本与苏联和美国都有一场硬仗要打。因为日军北上,会侵犯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而日军南下前去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海域则会阻碍以英国、美国为首等欧美国家在亚洲的利益。


日德夹击苏联?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1940年12月,经过数个月的草拟之后,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方案终于被拟定出来,在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便向着苏联进军。1941年七月,当时的德军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起进攻,分别是中央军团、北方集团军与南方集团军,三个集团军群都突飞猛进,在三个方向上迅速向苏联方面推进了300-600公里。


但是此时的希特勒认为基辅对集团军的北翼构成了威胁,所以务必得由南方军团歼灭,但实际上南方军团兵力不足,大部分军队都集中在陆军元帅博克的中央军团中。若要保证德军的石油供应,以战养战,是先集中所有力量占领基辅,还是继续攻占莫斯科?为此,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关于这个问题而争论的喋喋不休,以博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线的德军将领们都认为此时应该集中所有火力,一举拿下莫斯科。但是希特勒此时却认为,要首先夺下乌克兰,毕竟乌克兰在当时的苏联曾有着“粮仓”的称号,与此同时,乌克兰境内的自然资源丰富,产出的石油和煤炭等自然资源都可以为德国的持久战争提供保障。最终,在希特勒与德军将领们经过一个月的讨论与争执中,最终决定将中央集团军撤到西南地区,集中火力夺下基辅。


而在苏联的指挥部里,斯大林也不情愿将乌克兰这块宝地拱手相让给德国人,他也没有听取朱可夫的建议,将苏联西南方面军撤回以避锋芒。而此时的朱可夫也因顶撞了斯大林而被撤职,最终苏德双方都将博弈的地点选择在了乌克兰的基辅,这也即将是一场苏德双方硬碰硬的对决。

在这场会战中,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生力军用于会战,但最终基辅会战由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等部被歼灭而告终,德军也在这场战争中重创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在基辅会战德军重创苏联军队之后,希特勒决定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夷为平地的时候正是1941年的7月,此时苏联正处于夏季,冬天还尚未临近。但是在德军进攻列宁格勒的时候,希特勒也遇到了他的克星——朱可夫。紧接着由于1941年莫斯科的冬天要比往常早来了一个月,此时的气温低的早已把德军坦克油箱里的燃料、润滑油全部冻结了,更何况此时的德国士兵并没有抵御俄国严寒的冬衣,最终希特勒开始向拿破仑那样,开始重蹈法国的覆辙。

德军的进展在1941年12月初达到极限,前锋部队已经推进至莫斯科市郊,甚至见到了克里姆林宫的螺旋状尖塔。然而此时斯大林手上仍然拥有数十万从西伯利亚前来支援的部队,并且这些部队都拥有良好的冬季装备和补给。紧接着,美国又于1941年12月向轴心国宣战,从德军开始进攻列宁格勒开始,短短几个月之内,战场形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此时的德国军事生产能力就根本无法应对长期的对外战争。



再看看日军早前与苏联的交锋作战,就足以明白日本为何最终要采取“南下”而不是“北上”的进攻策略。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之内,苏联与日本就曾在当时的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了大规模的交战,而双方各自也并没有以正面身份来进行对决,反倒是各自代表“伪满洲国”及“蒙古国”交战。战争的最后结果是苏联以惨重的代价获得胜利,此战之后苏、日双方在1940年6月9日分别正式缔结协议。


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以压倒性的优势碾压了日军,苏军在8月20日总攻时投入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火炮542门,飞机500架。在整个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对于日军来说,拥有着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而对于日军来说,在苏联红军的装甲部队与大炮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武器与战场资源方面的差距悬殊,最终致使日军在7月弹药耗尽后,自行撤退了。


虽然德日双方是轴心国,但是两个国家想要从东西两线同时夹击苏联,实在是难上加难。苏日的诺门罕战役也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嚣张气焰,最终日本政府被迫将“北上”侵苏的战略决策改为了“南下”东南亚与太平洋,日军战略决策的改变使得苏联也避免了同时面对德日双方的两线作战,最终苏联将部署在远东地区的二十个亚洲师调往欧洲,用来抵御德军的进攻,从而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局势,原本希特勒不败的神话也就此被粉碎,迎着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步伐,自1942年1月8日开始,苏联红军便在全国范围内转入了全线总进攻。


对于日本政府来说,执行“南下”的战略决策就必定会影响到英美等国在东南亚以及太平洋之间的利益,所以日本不招惹美国在二战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除非日军改变战略决策,集中所有陆海两军的兵力再继续入侵苏联。

1941年7月,在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南部地区之后,在美国总统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政府开始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一举切断了日本原材料的供给线。此时的日本政府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选择,要不就是答应美国的要求,从亚洲大陆撤兵,迫使美国解除禁运。要么就是去占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以用来开辟新的补给线,但是此举肯定会挑起日本与这些国家的武装冲突。最终,日本政府在两种决策中选择了后者,而这一决定,就已经代表了日本不同意美国政府提出的要求,那么两国之间的战争也是避免不了的。更何况,对于日本这样资源匮乏的岛国来说,没有了资源也就没有了对外长期战争的基本条件。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文|宇泽历史


宇泽历史


1,在当时中国国共内战,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国军还在想方设法的进攻八路军,甚至奉行不抵抗的政策,而日军觉得中国是不堪一击的,所以曾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但结果七七事变之后国共两党联合抗日,而日军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中国战场,可以说德军进攻苏联时,日本在中国战场已经被拖住了

2,在二战初期,美军虽然是中立国家。但还是可以左右战局,在日本进攻中国之后美国就已经切断了对日本石油的供应,没有了石油的供应对日军来说,就等于切断了日军的命脉,出于无奈的情况下日军才会想到偷袭珍珠港,从而把美国拉下去的

3,日本方面当时也在评估进攻苏联的利弊,在高加索地区苏联曾部署大量的兵力,并可以随时轰炸日本本土,在诺门罕战役时日军曾领教过苏军的厉害。

在日军没有偷袭珍珠港之前,斯大林当然也想到日德会联合进攻苏联,所以有一部分兵力始终放在西伯利亚地区,而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斯大林得知这个消息是非常兴奋的,这也就意味苏联可以把全部兵力投入苏德战场不用担心后院失火了,




虚度的肖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和美国的关系十分微妙,和苏联却已经是公开的敌对国家,剑拔弩张关系无法调和。至于为什么日本没有进攻苏联,而是主动去进攻美国呢?战争狂人东条英机有他疯狂的想法,但真正的原因无外乎有几条。

美国实行对日本石油的禁运。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石油成为了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德国盯上了墨西哥湾的石油资源,最终给了早就已经跃跃欲试的美国参战的理由。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法西斯德国和法西斯日本都不是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德国进攻苏联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看上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而日本的石油多数靠从美国进口。美国在向日本出售战略资源大发战争横财的时候,也引来了国际社会的不满,迫于舆论的压力美国不得不暂停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



美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彻底激怒了日本人,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战争内阁认为美国的禁用行为是对日本的侮辱,只能依靠战争和鲜血让美国人屈服。由于石油供应中断,日本人为了避免陷入被动决定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拿下美国这个石油大国。

苏联人早已有所防备

苏联政府早就防备着日本人从东面进攻苏联,因此在东部的军事重镇部署了25个师,同时还配置着大量的坦克、重炮、飞机。由于间谍活动频繁,日本人对苏联人的防御情况是有所了解的,自然不会想到以硬碰硬。



在看美国人这边,由于有两洋堡垒的天然防御,美洲大陆上还是一番歌舞升平,欢声笑语的景象,一点儿也体会不到战争的气氛。虽然有一些雄心壮志的美国人去英国当雇佣兵,但美国国家整体备战情况是远不如苏联的。

日本人对战局过分乐观。

法西斯德国利用机动化兵团的钳形攻势进攻苏联,很快就通过了第聂伯河直指莫斯科。作为疯狂的法西斯分子,日本和德国都认为苏联已经命悬一线,只是在苟延残喘了。德国装甲兵指挥官古德里安也认为他很快就能够拿下莫斯科,因此日本内阁作出决定他们将不会进攻苏联。这条消息却被一名潜伏在日本政府内部的苏联间谍获取到了,他将这条十分可靠的消息报告给苏联战时指挥部。苏联政府因此兵行险招,将部署在东边的25个整编师调到苏德战场前线用来保卫莫斯科。也许正是这突然增强的力量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德国人错误估计了苏联的力量,再一次倒在了莫斯科这座无法攻陷的城下。



当然,疯狂的东条英机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已经不能以正常人的思路来推测,毕竟在一个疯子眼中,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赵公


实际上日本根本不存在与德国夹击苏联的可能性。在广袤开阔的远东地区与140多万(1942年)机械化程度、人数远超自己的苏军开战那几乎就是自掘坟墓。根据林三郎的《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一书中记载,从1941年到1945年,分别为:

1941年6月22日 70万3714人

1941年12月1日 134万3307人

1942年7月1日 144万6012人

1942年11月19日 129万6822人

1943年7月1日 115万6961人

1944年1月1日 116万2991人

1945年5月9日 118万5058人


除了人数不占优势,火炮、坦克、飞机日军都不占任何优势。当时日军想的就是如何防范苏军的突然进攻,毕竟东北丰厚的资源是支撑日本战争的重要来源。主动进攻苏联换来的只能是苏军的猛烈进攻和为当时的中国抗战提供更多的援助。

那为什么日本非要去招惹太平洋另一端的保持中立的美国呢?

实际上1941年1月,《美日通商条约》期满后,美国就开始了对日本的石油、润滑油和高熔点废金属等重要工业原料进行严格的禁运。

同时加大了对中国的援助规模,中立的美国实际上早就不中立了。战争越大越久,规模越来越大的日本实际上战略资源拙荆见肘,而东南亚那些丰富的资源正是日本急需的。想要获得东南亚,无论如何都绕不过美国,那么对美国开战势在必行。


时间右侧记录本


日本并不是明明可以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德国和苏联打起来的时候,日本三分之二的陆军已经在亚洲打的不可开交了。那已经是1941年了,我们国家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虽然很艰难,但是比开战初期好很多了,形成了很多抗日力量,并且壮大,在几年的战争中也走向成熟了。那一年日本已经准备在亚洲扩大战事了,入侵东南亚各国。

大量的日本陆军无法抽调,还哪有富余的力量去进攻苏联,苏联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可是还有九百多万军队呢,想凭借一时获得的局部胜利还难以打垮苏联。

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有持续时间长且很深的仇怨,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如果陆军全体出动在亚洲作战,陆军在日本国内的地位肯定大幅提高,一切都得给陆军开绿灯,资源可着陆军用、钱可着陆军花。这个战列舰,那个航母都会变成九七式坦克或者三八大盖的子弹,海军能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吗?

海军肯定得找个强大的对手干一仗,这个对手越大,日本政府才会越重视海军的发展,拿出家底来给海军敞开了造飞机和军舰。

而且即便日本不去招惹美国。美国依然会参战。日本入侵苏联,德国的压力就缓解了,德国就会抽出力量对英国作战。美国绝对不希望大洋的对岸有一个强大且危险的存在,肯定会出兵协助英国作战,德国多了一个对手,衰落更快,德国倒了,日本就得对抗整个地球了。


鍋盖頭司令


近代以来,在西方主导的经济体系内,爆发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替代了人力和小作坊,社会生产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开始瓜分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870年代,以电力、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电力驱动、内燃机驱动成为主要的动力方式,新式军舰、新式火车、新一代飞机和坦克的出现,改变了军事力量对比,改变了地缘政治结构。


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下,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后机会,迅速崛起。到20世纪初,大英帝国开始衰落,从世界范围来看,苏、美、德、日四个国家争夺世界的领导权。日本虽然是最弱的一方,但是野心勃勃,老是想赌一把。

1890年代,当日本完成以轻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后,发现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都被英、法、德、俄、美等强国瓜分殆尽,如果不奋起直追,终究要困死孤岛。

这时,日本看到了中国东北这块战略要地,占据满洲,扶持独立,成为日本明治政府当务之急。


经过甲午海战、日俄战争,炸死张作霖等事件后,日本无耻的吞并了东三省。

占据满洲之后,到底是北进西伯利亚、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还是南下控制东南亚,确保石油供应线,日本陷入了争论当中。其中,海军部主张南下,陆军部主张北上,履行与德国的轴心协定。

无论北上还是南下,都以占领中国全境为基础,因为日本关东军只用了4个月就吞并东三省,据此,日本参谋本部认为,可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到时可以调兵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

于是,自1938年8月开始,日本先后发动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在国共两党领导的几百万军队的顽强狙击下,以空间换时间,日本呈强弩之末,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调兵北上的计划也无从实施。


中国战场拖住了170多万日本陆军,大大减轻了苏联的压力,斯大林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中国,苏联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为此,苏联大力援助中国抗战,甚至抗战末期,一举歼灭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绝了日本这一后患。

东南亚有丰富的橡胶、石油资源,日本进攻东南亚,严重侵犯了英、美列强的利益,美国对日本实施了石油、钢铁禁运。

日本狗急跳墙,悍然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拖入了战争中。日本敢于偷袭美国,自身也是有实力的:日本海军拥有10艘航母、10艘战列舰、18艘重型巡洋舰、20艘轻型护卫舰、118驱逐舰,75艘潜艇,总吨位118万吨,实力仅次于美国。



无奈日本为岛国,资源匮乏,美国强大的工业体系一旦启动,会有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航母潜艇供应到前线。日本败亡是迟早的事。

对于北进苏联,日本陆军也做过尝试,1936年的诺门坎之战,日军在苏联的钢铁洪流面前,丢下6万具尸体,狼狈逃窜。至此,日军再也不敢提北进苏联。

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已经完全实现了工业化,军事能力在欧洲首屈一指,连实力强大的德国也只能推进到莫斯科,要日本越国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去攻击苏联,日本确实没有这个国力。


品读春秋001


二战几个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并不是一条心,各怀鬼胎,互相利用。德国的目标是欧洲及俄罗斯,日本的目标是中国及东南亚,意大利就是个打酱油的,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目标,只是想跟着德国混。它们甚至互相防备,比如日本,它对德国还是有所防备的,它甚至担心苏联一旦被德国拿下,它即使占领了中国,接下来它也得面对强大的德国集团,它说不定也会成为德国的下一个目标。中日战争过程中,德国跟中国就没有断过联系,甚至得到了德国的一定支持。日本打中国都已经很吃力,它此时根本不愿意也不可能再去招惹苏联,把苏联的炮火引到自己头上,去帮未来不可定的德国。至于日本为什么去招惹美国,其实并不是日本傻傻的主动招惹,而是美国自己的战略安排。日本最初打中国,美国是支持的,就跟现在的美国一个德行,唯恐天下不乱,到处煽风点火,等小德国日本打的骑虎难下了,它开始出来收拾残局,断了小日本的战略物资,反过来支持苏联中国,小日本已经进退两难,搂不住火就去给美国点颜色看看,美国用珍珠港事件就大张旗鼓参战了。战后美国独霸世界几十年,是二战获利第一。很多人习惯用道义去衡量美国,其实美国人骨子里没有道义这个概念,只有利益,在利用面前六亲不认。


茶余饭后坐问道


苏联有广阔的疆域,境内有无数资源,再加上经过了大清洗,国力下降,所以德国就想把这里攻占。在德军进军苏联顺利的时候,为了加速完成对苏联的消灭,德国曾经邀请日本和土耳其一起出兵,希望快速结束战事。但是日本却并没有这么做,而且放着弱小的、处于下风的苏联不打,却去招惹强大的美军,这是为何?

日本曾经也有过进军远东地区的想法,不过被苏军打败了。


日本早有进攻苏联的想法,不过对他们来说,先拿下蒙古,然后再从这里进军远东地区,这才是最佳的出兵路线。于是在经过几年的蓄谋之后,终于在1939年发动了对蒙作战。当时的蒙古已经独立,为什么能够脱离中国的控制呢?这就是苏联在背后支持的结果。日本攻打这里,苏联当然不乐意,因为对他们来说,蒙古独立,他们就能蚕食中国的北方,还能从东北方向取得出海的口岸。

于是苏联和蒙古一起出兵抵抗日军,双方由此展开了多次交锋。随着战事的升级,苏联意识到,需要大量人员、武器来打败日本,于是后来他们居然短时间内增兵10万,派遣了数量可怕的坦克、飞机、大炮攻打日本。日本在强大的苏联火力面前,几乎没有打过一次胜仗。于是几个月后,他们派出大使,主动要求停战,而苏联也因为欧洲方面的战事,很快就同意了。日本在意识到苏联的强大后,就想从中国、东南亚、非洲等地进军。


日本的大部分兵力、装备消耗在了亚洲战场上。

虽然对苏联的国土也很有兴趣,但是在中国的经营时间才是最长的,而中国的资源并不比苏联少。于是在之前日本就大举进攻了我们这里,并且投入了众多的兵力。根据后来苏联开放的二战资料显示,就在1939年双方大战之前,日本刚刚把大量的武器弹药运往亚洲战场,这也就导致了没有太多的精力去顾及对苏的作战了。而且在东南亚方面,也有日本的军队,他们一度甚至想出兵非洲。同样是拥有众多资源的地方,日本当然更倾向于攻打那些弱小的国家。

为什么会攻打美国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制约了日本在东南亚方向的利益。美国经过发展后,实力强大,已经把手伸到了珍珠港这边。日本想去攻打东南亚国家,必须要经过海上运送物资,但是南方的珍珠港上的美军,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所以要想继续对东南亚作战,占领这些地方,必须扫清沿途障碍,所以他们必须将珍珠港拿下。

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虽然意识到美军的强大,却并没有意识到美国国内生产力的强大。其实日军对于偷袭珍珠港能否成败都是持怀疑态度,后来虽然侥幸成功,但是美国国内强大的工业,却迅速生产出更多的战争机器,而这一点,日本并没有充分的认识。



意识到苏联的强大,却没有估计到美军的强悍,这是他们战败的一大原因。


小镇月明


日军发起进攻时机过早,其取得战果是败仗。

日本虽然狂妄,但不白痴。诺门坎战役,就是日本对苏军事势力的试探,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有效的军事力量,更不可能允许他们开辟第三条战线。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就向北或向南进行过战略讨论。

诺门坎就是试探行动,但在苏军强大的地面力量面前,溃不成军,以失败告终。

这时,日本已经意识到自身陆军的欠缺。但是整个军队需要的石油橡胶,不在北方,而在南方。

美国的制裁加剧了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质的短缺,陆军力量欠缺,攻击方向资源欠缺。

而海军力量可以和前期的英美列强掰腕子,南方有可开采资源。所以,向南,向美国开战,就是日本的选项。

反过来,北方当时如果有已探明资源,日本绝对会去死磕苏联,而不是美国。

跟美国打其结果,日本一些高层也是清楚的,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一直想与美国重新谈判。但在日本国内小环境与国际大环境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日本看似陆军很能打,其实,他们的资源都是给了海军。毕竟,日本是个海洋型国家,不是陆地型国家。

看看苏德,这两个国家陆军实力和技术发展方向就明白了。

从美国二战军事力量发展,也可以看出来。美国军事力量,偏重于海军。军舰爆了N多条,陆军就靠个谢尔曼称门面,遇到老虎豹子,打得是满地找牙。当然,遇到日本的小豆包,那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呵呵。

日本南进或北进,主要还是资源战略上的考量,苏德战争爆发后,太平洋战争也随之爆发,这时的日本,已经没有军事力量去夹击苏联了。它的主要中心已经转移到太平洋地区。

南亚,中国,太平洋,将日本的军事力量和战略目标,完全牵着住和力量分散。

前期是精兵良将,后期是老弱病残,基本上是德日两国的写照。


虎王7369965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疯狂的侵略别国领土。由于其他国家缺少准备,被这三个国家屡屡得逞。


但是到了大战中期,轴心国就受到了别国的顽强抵抗,战事处于胶着状态。特别是德军受到了苏联的顽强抵抗。德国就想和日本联合夹击苏联,战后再瓜分苏联。

日本是想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但是日本也有种种考虑。

1日本在中国早到了顽强抵抗,几乎百分之八十的陆军都投入到中国战场,兵力严重缺乏。当时好多未成年的日本人都被迫加入战场。

2苏联方面在边境线上也部署了大量部队以防日本突袭。当时日本最具战斗里的关东军就在东北驻扎。但是关东军是日本最后的王牌,日本想在中国东北经营,东北资源丰富,日本也有想迁移居民到东北的想法。所以不到最后日本是不会出动关东军的。

3当时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各成一派。陆军和海军都想为自己谋利益。而且美国不断派遣飞机偷袭日本占领的东南亚小国。

为了满足日本占领世界的蓬勃野心,也为了惩戒和警告美国。所以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