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132個項目的經驗告訴你,企業數“智”化應該這樣做


阿里巴巴132個項目的經驗告訴你,企業數“智”化應該這樣做

劉松認為,疫情是面鏡子,互聯網是面放大鏡,二者疊加,我們看到了數字化技術的高效、透明和敏捷。企業數“智”化的瓶頸和鑰匙,都在CEO對數字化的相信上。

文丨《中國企業家》記者 劉哲銘

頭圖來源丨被訪者

在杭州西溪,來自支付寶不同部門的員工,戴著口罩成為公司最早復工的一批人。他們在最短時間內開發了“健康碼”並於2月11日在杭州上線,隨後推廣至浙江全省。在數據完備的情況下,健康碼3天便可上線。

背後就一個字,快。

“在疫情期間,我們任何一個系統上線,全部都是與時間賽跑。”3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在《中國企業家》“春播行動”的直播節目中提到幾個要求:“時上”“秒回”“在線”“彈性”“算力”,只有做到這幾方面,才能實現解決“快”的問題。

每天緊鑼密鼓的節奏和數智化能力,讓阿里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面向五大場景,交付了132個項目。

各地病例相繼清零後,劉松這幾天不斷收到朋友們的詢問:疫情之後,怎麼去推動消費和生產製造的重新發展和增長?他知道,疫情肆虐之下,眾多行業面臨線下客流為零,集體停擺的狀態。

3月19日凌晨,攜程在最新公佈的財報中給出了對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的預期:淨營業收入同比下跌45%至50%;若不計股權報酬費用,2020年第一季度運營虧損為17.5億到18.5億元。幾乎同時,亞太航空中心(CAPA)發佈警告,新冠肺炎疫情會導致大多數航空公司在今年5月前破產。

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同樣讓人擔憂。

美妝品牌林清軒被逼到生死邊緣,157家門店歇業,業績暴跌95%,2000多名員工要吃飯,賬上資金只夠公司存活62天。受影響的鞋廠電商老闆杜曉風也算過一筆賬,自己的工廠光是停工一天,損失就是1.5萬元,加上外貿的損失,日虧肯定超過了1.5萬元。“去年大年初十,公司的營業額已經十幾萬了,今年同期還不到兩萬。”杜曉風說,此次疫情對電商商家的打擊可想而知。

生意難做了,企業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實實在在擺在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阿里面前。劉松給出了答案——無論是在消費側還是產業端,企業要用數字化和智能化去升級,即數智化。

“疫情是面鏡子,互聯網是面放大鏡,二者疊加,我們看到了數字化技術的高效、透明和敏捷。”劉松說道。但數智化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對大小企業均有挑戰。

升維:從消費互聯到產業數智化

“中國未來最大的機遇是什麼?我們70%的經濟是靠消費來推動的,中國一定會在未來十年引領人類第二次的消費革命。”劉松認為當數字化遇到了消費升級,便會帶來新的火花,“上一次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嬰兒潮時代,如今中國遇見到了90後、00後,這樣一個個年輕化的人群。”

的確,2003年,非典來襲之際,社會還處於2G時代,移動用戶僅為2.34億。17年間,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移動用戶超8.17億,並正經歷著從4G智能手機時代邁向5G。中國的人均GDP也從1288美元邁向10000美元。

互聯網改變著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很多50後、60後,經過這次疫情可能會發現,沒有智能手機可能連飯都吃不上。”劉松覺得這次疫情使得社會各界的數字化認知水平普遍提升,“在線”意識大大提升,不僅有年齡段的拓寬,還有不同領域的滲透,如在線辦公、教育、數字化政務等等。

3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發佈數據,全球39個國家和地區的4.21億孩子和年輕人上學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其中學前到高中為3.545億,高等教育為6688萬。目前,中國14萬所學校、290萬個班級在釘釘開課,覆蓋全國30多個省份的1.2億名學生。全國350萬人民教師在釘釘上當起了主播。

劉松認為,除此以外,政府、企業都將面臨相應的數字化變化。數字化水平將定義城市治理水平與核心競爭力,分野加大。數字治理成為關鍵議題,數字政府建設進入快車道。數字化身份體系成為社會基礎設施。商業方面,商業數字化加速,企業數字化加速,組織在線加速。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供應鏈的數字化程度成為應對黑天鵝的勝負手。

“這一次是數字技術引發的消費革命。在中國,我覺得現在是機會大於能捕捉機會的人。”劉松認為,要抓住這個機會企業應該充分數字化,實現從消費互聯到產業數字化,“這是一個整體升維的過程,是創造了一個數據驅動的新價值網絡”。

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考驗是什麼?劉松認為,對於傳統企業來說,最大的一個考驗是如何把資源和服務進行重構,所以它不僅是一個信息的互聯網,而且是一個能力的互聯網。

轉型:數智化的瓶頸和鑰匙在一起

劉松認為,在新消費革命的過程中,小微企業是有機會的,它們不見得就比大企業差。當小微企業受到影響的時候,它的損失沒有那麼大,轉身能力更強。經過這次疫情的教育,很多中小微企業要重新思考是否還繼續從事原來那個行業,或許那個行業已經太擠了。也可能是一個落後的業態,是否能夠找到一個新的賽道去再生。

“我覺得,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機會也留給這些還保持著年輕,有好奇心,對外界有感知的企業家,哪怕他這一個企業只有五個人。”劉松說。

林清軒在面臨困境時,藉助釘釘,2000多名員工全部線上辦公,1600名從來沒上鏡過的櫃姐做上了直播。47歲的創始人孫來春還親自上陣了一場淘寶直播,有6萬人觀看,賣出了近40萬元的山茶花油,相當於平時四家門店一個月的銷量。

從2月7日開始,紅蜻蜓在9天時間內,把5000多名導購都釘釘化了,所有店長都能和導購通過釘釘指揮作戰。紅蜻蜓把線下店鋪搬到線上,做直播、做社群營銷、做各種分銷。疫情開始時,紅蜻蜓每天業績是0,而如今已實現成交破百萬。

對於大企業而言,尾大難掉,轉型的挑戰或許會更多。

“其中有兩個重要要素:一個是創新的理念,共識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在一個企業內部,如何從企業家一直到普通員工都對這件事有共識,如果你的共識擴展到了你的企業之外,那你就更有希望;另外,文化和人才的挑戰也非常大,因為任何一個行業或者企業裡,你的慣性決定了你有一種特定的文化。”劉松說。

不僅如此,把數字化變成生產力是個長期的過程,並不是裝兩個系統就實現了數字化。現在企業數字化最大的瓶頸和鑰匙,就在於CEO對數字化的相信上。

無論企業大小,這次疫情對所有人來說都是考驗,都是被動的。“在這個被動過程中,考驗的是你之前的儲備,可能是你5年以前的規劃,甚至10年以前的規劃。幾年前,我們提出新零售五新戰略的時候,大家好像覺得很超前,但是這一次,這面放大鏡一下子讓你知道哪些東西確實是對的,也讓你知道,哪些東西是現在做得還不夠的。”劉松總結道。

2016年,馬雲首次在雲棲大會上提出“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資源。如今,這些“新”已經變成了常態。而這次疫情也會讓更多此時的新,變成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