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髒,趕緊洗手去”,怕髒的父母,反而養不出聰明的孩子

下午下班到公園散步,從不遠處傳來一陣小孩的哭鬧聲,走進才發現是一個媽媽在兇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看看你現在又髒成什麼樣子?衣服上全是泥,趕緊回家。”

小女孩看到媽媽這麼生氣,手足無措地擺弄著衣角,怯生生地跟著媽媽的身後。

原來小女孩兒對草地上的蝸牛很感興趣,於是趴在地上給蝸牛找樹葉當家,又在旁邊一直觀察蝸牛的動靜。結果太入神了,沒有注意把衣服弄髒了,的媽媽走近一看,引起了媽媽的憤怒。

類似於這樣的畫面,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遇見:

孩子天真的拿出自己用顏料畫的畫,媽媽還沒有注意到畫的內容,就衝著孩子喊“誰讓你亂用畫筆的,你瞅瞅你身上被顏料染成了什麼樣子?”

孩子開心的撿起地上的落葉時,大人馬上把落葉丟掉:“別撿,太髒了,趕緊去洗手。”

而生活當中也有很多媽媽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懂得愛乾淨,每天都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又是一頓收拾。

但是我們換一種思路,如果以犧牲“孩子每天必須保持乾淨”為代價,讓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迅速的成長,想必很多家長都會選擇接受。

“太髒,趕緊洗手去”,怕髒的父母,反而養不出聰明的孩子

一、為什麼不怕髒的父母反而能養出“聰明的孩子”?

1.孩子有髒亂的自由,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免疫力

歐美國家非常鼓勵和提倡messy play(髒亂的玩),在這其中,完全給孩子自由的發揮空間。評論多髒、多亂、多糟糕,都任由孩子。

威爾斯文登區婦女兒童醫院曾經接待過一個一歲多的小病號,小寶寶不僅小便頻繁而且哭鬧不止,在經過檢查之後,發現小寶寶是泌尿系感染。

原因竟然出在媽媽過於注重寶寶的衛生上。

醫生表示:細菌並不都有害,並且寶寶自身有對抗病菌的免疫系統,過度清潔反而會破壞寶寶自身免疫系統,增加寶寶患病幾率。尤其是使用各種滅菌的消毒劑,突然的病菌襲擊反而更容易讓適應“無菌”狀態的寶寶無法抵抗。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王貞琳表示:“孩子的免疫系統,就像大腦需要刺激才能成長髮展一樣,也需要通過識別細菌病毒來學習、適應和自我調節。”

美國權威學術雜誌《科學》發佈的研究證實,在農場長大的孩子,更多接觸到多種病源,對孩子免疫系統的發展大有好處,患有各類過敏性病症以及哮喘的幾率也大大低於普通孩子。

讓孩子與大自然親密相處,反而能夠讓孩子的身體更為健康。

“太髒,趕緊洗手去”,怕髒的父母,反而養不出聰明的孩子

2.心智成長:經常髒著玩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快樂的童年

澳洲的幼兒園的教學理念是:一定不要把孩子帶的很“精細”,要撒開了手,讓他們去盡情的享受大自然,去探索、去感受整個世界。

曾經有一段新西蘭小朋友在風雨中滑滑梯的視頻,在短短的18個小時之內,竟然超過780萬人次圍觀,連評論都有12萬條!要知道,新西蘭的總人口才400多萬。

原來在那一段時間,新西蘭連續多日都是多雨的天氣,但是颳風下雨,就沒有影響孩子玩耍的興致,於是老師們帶孩子們在風雨中盡情的玩耍。

視頻當中,孩子們渾身都是泥,但卻一直興奮地尖叫著、開心的笑著,一遍一遍的從滑梯翻滾到泥裡。

這所幼兒園的校長表示:“孩子就是孩子,我們的責任就是儘可能的為孩子留下更多更美好的回憶。”

“太髒,趕緊洗手去”,怕髒的父母,反而養不出聰明的孩子

3.允許“髒”能夠激發孩子的探索欲

之前林志穎在微博當中曬齣兒子Kimi的日常:

看著兩孩子玩水龍頭,竟然可以玩得這麼開心,全身溼了,我也不忍心打斷,畢竟孩子能這麼認真探索的機會真的不多。

對於孩子來講,允許“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表示:“一個在不自由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很多心理需求與身體需求是無法得到滿足的。而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或多或少會影響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發展。”

當孩子自由的活力被釋放,他們的雙手開始感受,他們的雙眼開始探索,他們的大腦開始被幸福滋養。而學習與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快速的發展著。

“太髒,趕緊洗手去”,怕髒的父母,反而養不出聰明的孩子

4.“不怕髒”能增強孩子的肢體協調能力,激活大腦

在運動的時候,大腦當中會產生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多巴胺能夠有效的增強孩子的自控力,血清張素能夠幫助孩子穩定情緒、緩解焦慮,正腎上腺素能夠增強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變胖說明他們運動過,而運動能夠有效的增強孩子的肢體協調能力,激活大腦,促進大腦的發育。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專家強調讓孩子多鍛鍊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不被允許髒的孩子往往被限制了行動,也違反了孩子的天性,同時也不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

“太髒,趕緊洗手去”,怕髒的父母,反而養不出聰明的孩子

二、家長應該如何“髒”著養孩子?

1.將完善與教育相結合,往往事半功倍

曾經郭晶晶和霍啟剛全家在田間插秧的新聞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照片當中,郭晶晶一家三口都挽著褲腳站在泥地裡,而他們的兒子在父母的指導之下全身灌注的插著秧。到最後每個人的手上和腿上全是泥土,卻笑的都很開心。

霍啟剛表示,這樣的方式能夠很好的讓孩子知道食物從哪裡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從而更加珍惜幸福生活。

通過帶孩子踩在泥水裡,反覆的進行彎腰、插秧,親自體驗農民伯伯的辛苦勞作,第一,反覆的進行說“粒粒皆辛苦”更能夠讓孩子懂得珍惜糧食。

“太髒,趕緊洗手去”,怕髒的父母,反而養不出聰明的孩子

2.為孩子提供一片“髒亂”的天地

在家中為孩子劃分一個專屬的片區,可也是一面允許任意圖畫的牆,這個也是孩子自己的房間。

允許孩子在自己的專屬區任意的遊玩,想怎麼亂就怎麼亂,想怎麼髒就怎麼髒,讓孩子有釋放天性的場所,之後和父母一起收拾,這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和好習慣的過程。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鞋子衣服髒了亂了沒有關係,但是不能用髒手揉眼睛、不可以把髒東西吃到嘴巴里面、玩兒好了要學會洗手。

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好引導,在注意安全的情況下,及時規範他們的行為,讓他們在玩耍的同時也養成良好的。

“太髒,趕緊洗手去”,怕髒的父母,反而養不出聰明的孩子

3.通過“不怕髒”鍛鍊孩子的獨立性

國內孩子吃飯,經常可以看到孩子的媽媽手裡拿著一塊毛巾,隨時等待著給孩子擦嘴擦臉,生怕孩子吃成一個大花貓。

但是國外的家長更願意讓孩子獨立的吃飯,看孩子幼兒時也不介意,孩子吃的滿嘴都是。當孩子還是一個剛剛學會做的小不點時,就將他們放在餐椅裡面,沒有經過任何特殊的訓練,只依照著他們自己的意願,任由的揮舞著勺子,有時候勺子會對不準嘴巴,只有1/3的食物被送到嘴巴里面。有時候甚至孩子會滿手亂抓。但是孩子的媽媽卻在旁邊一點都不干涉,還會忍耐到孩子將所有的東西都吃完。

國外的家長表示,還是自己學會吃飯,髒亂一點沒關係,混亂幾次孩子自己就學會了,這會比家長專門照看孩子來得更快一些。

家長們固執的認為,不讓孩子玩的髒兮兮的是對他們最好的一種保護,但事實上,這並不是最適合孩子們成長的方式。家長們需要做的是在安全的範圍之內,儘可能的讓孩子去看、去摸、去感受,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培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