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聲處:話說《借東風》

於無聲處:話說《借東風》

話說《借東風》

說起京劇《群英會》,這個戲,劇情複雜,對白精彩,但是唱腔大部分是[散板]、[搖板]、[快板]之類,缺少大段的包括各種板式在內的完整的成套唱腔。而馬連良先生演出《借東風》是緊接《群英會》之後的一出以唱腔贏得極大聲譽的好戲。今天,就跟大家說說這出戏。

京劇舞臺上演“三國戲”最早得追溯到清朝“三慶班”的盧勝奎。他擅長“三國戲”裡的諸葛亮,而且這個人有編戲的本事,他根據《三國演義》編寫的36本連臺本戲“三國志”最著名。京劇丑角一代宗師蕭長華曾經是盧勝奎的義子,雖然盧勝奎把《三國志》的手本傳給了“三慶班”的老生演員周長山,但是蕭長華還是從周長山那裡把劇本抄寫過來。當他在“富連成”科班擔任總教習的時候,就組織“喜”字班的學員排演了《群英會》。這時的《三國志》已經由原來的36本壓縮到6本。表現諸葛亮在南屏山借風的這一折,當時稱為“祭風臺”。內容比較簡單,諸葛亮上場只有幾句道白,沒有唱段,屬於交待情節的過場戲。早年有些演出甚至把這場戲作為暗場處理。


是歷史的變遷,使京劇藝術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京劇的劇目在表演上也有了諸多新的提高。《借東風》當然也不例外。當年富連成社裡,在“連”字班的學員排演“三國戲”的時候,發生了和今天的《借東風》必然永遠聯繫在一起的歷史傳承,這就是由馬連良扮演諸葛亮。從此《借東風》就載入了馬派戲曲表演藝術史冊。

當時,蕭長華看到馬連良披髮執劍的形象,聯想到傳統劇目《雍涼關》裡諸葛亮夜晚觀天上星斗的時候也是這身打扮,但是有一段成套的[二黃]唱腔,於是,決定移植到《借東風》裡來。也就是說《借東風》裡的大段[二黃]唱腔有馬連良先生首唱的。

《雍涼關》不在36本《三國志》連臺本戲裡,我聽著名演員朱寶光老師講過,它演的是“三國”後期司馬懿與諸葛亮的一次鬥智。司馬懿駐紮雍州和涼州,諸葛亮上表劉禪,請求出師討伐。出師前,諸葛亮夜觀星斗,唱了一段[二黃導板 回龍 原板]唱腔,[導板]是“習弦機學兵法孫武一樣”,[回龍]是“知天文曉地理八卦陰陽”,後面的原板是歷數往事,一直敘述到觀看星空的活動。“借東風”也是一種觀察天象的過程,把這一段移到《借東風》裡,唱詞也沒作大的改動。(不過,傳統戲《雍涼關》這個劇名倒應該提一提。雍州和涼州在《三國演義》裡是兩個州郡的名稱,可是清朝末年,一些藝人演著演著就改成了一個關隘的名字,後來有人查對,才知道是錯誤。)


馬連良先生對劇本非常重視,他排戲常常要用很多精力研究唱詞,對《借東風》裡移用的那大段唱腔他反覆不斷地加工打磨,還對化裝、服飾進行細緻的雕琢,直到晚年,他都沒有停止過對這段唱的再加工。他尊從翁偶虹先生在《赤壁之戰》裡的創作,把唱詞中有關宿命論的成分剔除得乾乾淨淨,“學兵書習陣法猶如反掌”一句已經沒有什麼迷信色彩了,但是他還是改成“天塹上風雲會虎躍龍驤”,把一位戰略家的胸懷放到更加廣闊的意境之中。馬連良先生的藝術創造,使《借東風》成為“馬派”[二黃]唱腔體系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唱段,集中體現“馬派”嚴謹、俏麗、瀟灑的特徵,《借東風》這出戏從此在京劇史冊中佔有重要位置。

現代名家把《群英會》和《借東風》連綴起來演出,還不僅僅是為了這出戏故事情節的完整,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欣賞的渴望,《群英會》的表演加上《借東風》的唱腔,更讓人愜意、過癮。您說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