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之北宋人物

這是一個光榮與夢想的時代。經濟佔全球22%,政治成熟完善,軍事有幾百萬常備軍和幾百萬預備役。文化,詞歌賦達到鼎盛。這是一個平民可以直入廟堂的時代,這是一個不殺的文人的時代,光榮與夢想,是多麼的幸福。

可這也是一個屈辱與苦難的時代,除了開朝皇帝的英明神武,似乎之後的,一個不如一個,一代不如一代。看過歷史上的苦難與輝煌,而靖康這段,我始終,不忍,不敢,不願看,以致常說北宋之後無中華。而這段歷史中,有兩個人,並非如歷史中描繪的那般,如同王莽與汪精衛一樣,特殊的歷史時期,造就了特殊的人,或許不能一足而論。

蔡京(1047-1126),字元長,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後又官至太師。蔡京先後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他有幾項功績是不能抹殺的;興教育:廢科舉辦學校,一般都以為是從清末維新開始的,其實早在北宋年間的幾次變法中就曾經著手;而更出人意料的是,付諸實施十幾年者,居然是蔡京。廣救助:蔡京當政時期,社會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歷史上是罕見的。其推行的居養院、安濟坊和漏澤園制度,無疑是北宋救濟制度發展的高峰,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元明清三代之上。正是蔡京將社會救濟活動規模化、制度化。絕書法:當時的人們談到他的書法時,使用的詞彙經常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 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據說,有一次蔡京與米芾聊天,蔡京問米芾:"當今書法什麼人最好?"米芾回答說:"從唐朝晚期的柳公權之後,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對於狂傲一世的米芾來說,應該不會有溜虛拍馬之嫌。興水利:蔡京、蔡卞兄弟抓住宰相王安石推行《農田水利法》之機,奏請以朝廷名義倡議頗有善名的閩侯籍富戶李宏參與木蘭溪水利建設,由其出錢出力,使其在陂成後得利得名,因朝廷負擔少,方才准奏。蔡京寫書作動員,說動李宏率家人七人,帶緡錢七萬,進莆築陂。李宏吸取錢、林教訓,在兩次陂址之間選擇溪流較闊緩的木蘭山前施工築陂。後因工程質量高、規模大,李宏所有資金很快用完。於是,蔡京又復奏朝廷,再次動員十四富戶,募錢七十萬緡,終使木蘭陂修建成功。從此莆田木蘭溪畔,歲多豐稔,成為一方樂土。

常想,花石綱這麼大的工程,豈是一個宰執能推之事。新法興,其當先鋒,新法廢,其先執行,政治搖擺,只是其善於察言觀色、趨利避害之本性。如此之人,歷史對其評價為六賊之首,可見之壞,不一而論了。而結局正如自己詩云: “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無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遙望神州淚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謾繁華,到此翻成夢話。”

童貫:單從職業成就方面來看,宋朝的童貫絕對是把太監這個職業做出了花。他以太監之身掌握兵權二十年之久;他以太監之身出任國防部長,他以太監之身被冊封為王;小時候看《水滸傳》就知道,童貫是個大壞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童貫的手很長,一個太監,插手國家的內政、外交、軍事三大領域,有功有過,可圈可點。

童貫最初的名氣是在軍界獲得的,那麼我們先來看看他打仗怎麼樣?

從外形上看,童貫並不是一個猥瑣的屌絲,他身材魁梧,很有些軍人的樣子,這樣的形象也容易在軍隊裡得到認同。

先說一個小故事。

童貫從帝都來到大西北,擔任了部隊的政委,召開戰前動員,準備開仗。正在這時,帝都的皇宮著火了,皇帝認為這是警兆,不宜動兵,火速發佈命令,暫緩進攻。

童貫看過命令之後,若無其事,把命令把靴子裡一塞,該幹嘛幹嘛。部隊的主將問,啥命令?童貫說,無非是勉勵我們好好打仗。

戰事很順利,一舉收復了四個州的領土,在慶功宴上,有點喝高的童貫老神在在地拿出皇帝的命令,傳閱之下,所有人都震精了。

童貫說,當時我們的軍隊士氣高得嗷嗷叫,要是一盆冷水潑上去,以後就麻煩了。要是打了勝仗,皇帝不會說什麼,要是敗了,我一個人背鍋。所有的將領都為這個太監的擔當點贊。

公元1120年,方臘造反。由於大臣的隱瞞不報,朝廷錯過了鎮壓起義的最佳時機,等皇帝知道這檔子事情的時候,星星之火已經燎原。正在籌備北伐的童貫臨危受命,作為平叛的主將也是眾望所歸。從出征到凱旋,前後用了450天。差不多十萬起義軍被殺,方臘全家死光光。

童貫因功被封為太師、國公,上上下下都覺得理所應當,至少表面上不會反對。童貫志得意滿,多少有些飄飄然:要論打仗,我最牛!

在軍界叱吒風雲已經不容易了,童貫還涉足國家內政,至少是影響了國家內政的走向。

當年,童貫一直跟在李憲身邊做小弟。李憲是宋神宗時期著名的太監。李憲退休之後,童貫的靠山沒了,經歷了人生的低谷。

童貫告別了在軍隊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幸福日子,回到皇宮專心幹起了服侍人的本職工作,童貫幹一行愛一行,會討好、懂揣摩,以乖巧的性格得到皇帝的好評。

就在平定方臘起義之前,童貫作為一個文官的副手出使遼國。

當時,有人說:“讓太監當外交使節,難道國家沒人了嗎?”皇帝為童貫背書說,遼國人聽說童貫在西北打仗很厲害,想見見真人,另外童貫出使可以從一個統軍將領的角度近距離觀察一下遼國。

童貫順利出使,正是這次出使,改變了童貫的命運,改變了大宋王朝的命運。

在出使遼國的日子裡,有一天晚上,童貫的駐地來了一個不速之客,這個人叫馬植,是一個遼奸。

馬植向童貫提出了遠交近攻、聯金抗遼、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這個計劃對於當時政局的震撼力,絕不亞於諸葛亮“三分天下”的“隆中對”。

當時,遼國正被金國虐得欲仙欲死,遼國人當然不希望宋朝軍隊再在背後給自己一刀,遼國人告訴宋國人,我們完蛋了,接下來就輪到你們了。

在宋朝的政府中,一部分人認為,應該趁火打劫,不出手就是傻子!一部分人認為,把遼國人頂在前面,多好的事情啊!聯金抗遼和聯遼抗金兩種意見不相上下。

那個深夜,童貫被馬植描繪的藍圖深深吸引,對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巨大功績垂涎欲滴,這是封王的節奏啊!

童貫當機立斷,讓馬植更改姓名,隱藏在外交使團中,等待出使結束之後,把馬植秘密帶回大宋。

就是在這個深夜,歷史走上了一條岔路。

回到大宋,皇帝也被馬植說服。

經過馬植不辭辛勞地從海上往返,牽線搭橋,宋金兩國達成“海上之盟”,北伐的準備緊鑼密鼓,主將當然是把馬植帶回大宋並第一個獻上“平燕策”的童貫童公公。

這其中出了一點小岔子,方臘造反,準備北伐的部隊“攘外必先安內”,先打了一仗,也算是熱身吧。

平定方臘之後,宋朝軍隊轉戰北方,攻打北京。金國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出兵攻打遼國的中京(在今天的內蒙古境內)。

遼國人一面咒罵宋朝背信棄義,一面派兵兩面防守,死馬當活馬醫,以主力對陣金國,以雜牌對陣宋國。

結果誰也沒想到,遼國主力一敗塗地,遼國雜牌大獲全勝。

童貫傻了。

眼瞅著王位就要飛走,童貫很不甘心,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請金國派兵打下北京,自己再從金國人手裡把北京買下來。

童貫認為,能用錢解決的麻煩就不叫麻煩。

請僱傭軍,花錢買北京的做法有兩個後果,一個算是好的,一個算是不好的。

好的後果是,根據前任皇帝的遺訓——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人封王,童貫以一個殘缺之身,如願得到了王爵——廣陽郡王,成了繼北魏宗愛、唐朝李輔國之後又一個被封王的太監。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封王的太監只有宗愛、李輔國、童貫三個人。

壞的後果是,金國人搶走了北京大部分的人口和物資,只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北京,而且,金國人直接見識了宋國的豆腐渣軍隊,為今後南下侵略埋下了伏筆。

太監封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總要打打口水仗,加上這功勞來的有些貓膩,所以童貫真正當上王爺,這場被巧妙包裝的北伐已經過去三年了。

和宗愛一樣,王爺的帽子在腦袋上連一年也沒有戴滿。

童貫在歷史上遭受的罵名不是一點點。

著名學生運動領袖陳東把童貫列為“六賊”之一,皇帝羅列了童貫的“十大罪狀”,就連民間也流傳著“打了桶(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的歌謠。

但平心而論,童貫並沒有那麼十惡不赦。

他在大西北的功勞是實實在在的,他平定方臘造反也是清清楚楚的。導致北伐鬧劇原因很複雜,首先是皇帝自己選擇了聯金抗遼的戰略,童貫揣摩出皇帝的心思,順水推舟,最多就算是一個推動者;其次,誰也沒有想到大宋的軍隊竟然爛到這種程度,否則調集當時戰力最強的西軍,恐怕結果就不一樣了。至於後來不顧形象的逃跑,連皇帝自己都跑了,何必把矛頭只指向童貫呢?總的來說,童貫軍事方面有勝有敗,外交方面有得有失,內政方面有功有過。這才是比較公允的評價。如果童貫是一個正常人,他受到的罵名恐怕會少上很多,怪只怪童貫是一個太監。

昨夜讀宋史,深感歷史中的陰差陽錯,或許偶然只是必然的過程,必然只是偶然的形式。那些重大變故或許只是一小段量變,那些個人,也並非十惡不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