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正驗證了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所以北伐不成功?

羽落滄海


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謀,恰恰說明諸葛亮是一流的戰略家,無與倫比!

先來看看當年的漢中之戰,真的是劉備集團實力強大到可以正面對抗曹魏集團,並從其手中硬搶過了漢中嗎?並不是!漢中之戰的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對蜀漢而言,這是家門之禍,對曹魏而言,這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曹操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放棄漢中,遷走民眾,留下空城給蜀國。

現在我們換個視角,對蜀漢而言,北伐的目的是什麼?以攻為守,尋找機會,蠶食曹魏領地,縮小國力差距,這一點從諸葛亮選擇的進軍路線就能看出來意圖,蠶食隴西。諸葛亮是戰略制定者,魏延是戰術執行者。

那麼再來看打下長安有意義嗎?沒意義,長安對蜀漢而言也是雞肋,甚至是累贅,打下守不守?不守打下來幹嘛,難道正義之師會去搶城屠城?守的話,用多少兵力守才能擋住在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上從潼關源源不斷趕來的曹魏大部隊?兵少守不住,兵多守好嘛,圍而不打,分兵直撲漢中。更不用說還要面臨糧草運輸困難的問題,長安雖是大城,沒有補給糧草能撐多久呢?

現在明白了麼,魏延只是將軍,戰術執行者,眼中只有攻城掠地。諸葛亮是丞相,國家棟梁,考慮的是制定國家層面的總體戰略。兩個人思維根本不在一個層面!這種矛盾也像極了現代企業裡董事長和職業經理人的矛盾!

因此,子午谷奇謀的重點根本不在能不能成功,而是根本沒必要去考慮打長安。

我們看問題要看本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綜合國力的比拼。

戰略正確,戰術只是錦上添花。戰略錯誤,戰術執行力越強,犯的錯誤就越大。

我猜肯定會有人拿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來反駁我。需要看到的是,不管鄧艾有沒有偷襲得手,蜀國被滅都只是時間問題,鄧艾的戰術成功,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趨勢的力量如此強大,它可能被延緩,卻無法被改變。

再說說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先生,絕世奇才!君子典範!人臣楷模!一輩子都在逆天而行,主動去拿了一手爛牌,居然還把一手爛牌打的相當出彩!最後老天爺實在看不下去了,才帶走了諸葛先生。諸葛亮在世時,蜀國穩如磐石,還能以弱攻強,打的號稱用武通神的司馬懿先生不敢正面對戰。諸葛先生君子之風,連打架都是擺開陣勢堂堂正正的真面對決,不屑於陰謀詭計。這樣的人,幾乎完美的君子,歷史上能有幾個?

再來說說陳壽的評價,需要看清楚的是,這裡比較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諸葛亮自己,是說他的謀略能力不像政治能力那麼出色。就好似一位學霸政治理論考試100分,軍事理論考試98分。你能說他軍事理論考的不行???[可愛]


Dr塞上空許約


導語

有一句俗語叫做“諸葛一生需謹慎”,這句話是用來形容諸葛亮一生不願犯險,凡事以穩妥為首要條件。而“子午谷”奇謀恰恰是一個險招,這個險招雖然說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事實上其中的問題也很大。

分析

  • 子午谷奇謀

要是想知道諸葛亮為什麼不用子午谷奇謀,我們還需要先講一下什麼是子午谷奇謀

說到子午谷奇謀,其實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版本中確切的提到了“子午谷”這個地方: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而在另一個版本中,卻並未提到子午谷這個地方: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第一個版本是源自於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註解,第二個才是《三國志》中的原文。不管哪一個版本,其目的都是魏延領一支奇兵,用偷襲的方式,先於諸葛亮到達曹魏集團的重要區域中,等待與諸葛亮的匯合。

  • 魏延能否拿下長安(或者潼關)

子午谷奇謀看似是一條捷徑,但是如果想成功那需要同時滿足多個條件,才可以完成魏延攻佔長安(或者潼關)的目的

1、要是想完成子午谷奇謀,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奇”。出奇制勝是滿足子午谷奇謀的必要條件,而這就涉及到軍事戰爭的保密性。三國鼎立的時候,各方都有細作安排在敵方陣營中,雖然我們也常常能夠看到出奇制勝的戰爭案例,但那都要滿足“短、平、快”這三個條件。而出兵子午谷雖然要比繞道祁山要快,但卻也並非一兩天就能夠做到的,怎麼也要有十天以上的時間。以魏延在蜀軍中的重要性,率兵出征必然會造成不小的影響,恐怕在魏延還沒有走出子午谷的時候,曹魏一方就已經完成了佈防。

2、即便是魏延能夠做到完全的保密行軍,在曹魏集團沒有設防的情況下就兵臨城下,是否能夠完成第一個戰略目的呢?

①如果按照裴注中所說,是以五千人馬去攻打長安,但長安城卻是曹魏集團的重要城市,從漢朝開始就重點經營。即便是夏侯楙無能,但只要他不犯大錯,長安城也並非五千人馬就可以攻克的。簡單點說,“子午谷奇謀”的一切前提都是在假設對方無能而進行操作的。

②那麼換言之,第二個版本中的以萬人去進攻潼關,然後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師是否行得通呢。恐怕也未必,潼關一向是險要隘口,和長安、武關,共同形成了一個三位一體的戰略防線。如果不是重兵出擊很難把潼關拿下。

3、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也可以得出一個答案,那就是兵出子午道這個計劃很難行得通。在魏延提出這個計劃後並沒有多久,曹魏集團就曾執行過這個計劃。當時曹魏的大將軍曹真與魏延不謀而和: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他不僅提出了這個計劃,而且還率軍執行了這個計劃,可是結果卻不遂人意: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曹真的能力並不比魏延差多少,曹真沒有走出子午道,恐怕魏延也做不到。

  • 即便拿下長安(或者潼關)又是否能夠完成會師的目的呢?

就算是魏延完成了戰略構想的第一步,想要兩軍會師,也絕非易事

1、即便諸葛亮兵出祁山,沒有受到曹魏集團的阻擋,也需要極速行軍二十日以上,才可以與魏延進行戰略會師。但這根本不可能發生,事實證明,諸葛亮每次北伐也都受到了重重阻礙,沒有成功過。而就在諸葛亮一步一步的解決阻礙的時候,魏延早已陷入了重重危機當中。

2、不管魏延的戰略構想是長安還是潼關,他都不可能率領大軍出發。魏延的戰略構想所選擇的是走一條險道,而子午道就是一條棧道,早就年久失修了。他無法滿足大規模行軍的需要,說白了五千到一萬是魏延所能攜帶的兵力極限。然而,就這些兵力,孤軍深入後,拿下了長安(或者潼關)後,必然會遭到曹魏集團的反撲,到時候魏延很難堅持到諸葛亮率軍會師。

  •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的這個計劃

很多人都在說諸葛亮之所以拒絕魏延這個計劃,就是要打壓魏延。其實在《三國志》中已經給出的答案是亮以為此縣危。這個說法是否具有說服力呢?

1、分兵之危:蜀國的兵力本身就存在著先天不足。自從荊州失去以後,兵源的擴充更加大了難度。諸葛亮恨不得一個兵當兩個兵勇,魏延一下就帶走了大量的兵卒,更為重要的是,要滿足這個計劃,所帶走的兵還必須是精兵。從軍事戰略角度來講,這對於兵力明顯有缺陷的蜀國,是一個無法彌補的困難,勢必會影響到諸葛亮的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戰略佈局。

2、人性之危:魏延是降將,也素有野心,諸葛亮不得不防。如果真的讓魏延出兵子午道,一切順利那還好辦,要是失敗了,魏延必將陷入危機。危機之下的魏延是否會投降曹魏,這一點誰也無法保證。而魏延一旦投降了曹魏,對於蜀國而言即損失了魏延所帶去的精兵,也損失了一員大將。

3、糧草之危:兵出子午道所攜帶的糧草必然有限。以子午道之險能夠安然無恙的走出都是難事,肯定帶不了足夠的糧草。從子午道出兵再快也要十日才可以完成,等到出了子午道糧草恐怕就不夠用了。到時候連正常的生存都無法維繫,何談對曹魏集團作戰呢。

4、敵情之危:出兵子午道一切的前提都是出奇制勝,這都是魏延的一個假設。可事實上,曹魏集團對諸葛亮的北伐早有準備:分命大將據諸要。誰有能保證子午口沒有人去守衛,以後來曹真取道子午口可以推測出,子午道也並沒有被曹魏集團所忽略。在不瞭解敵情的前提下,而輕言取巧,這是兵家大忌。

  • 縱然真的能夠會師子午道,又真能決定戰爭走勢麼

一場戰爭、一個戰場的勝利根本改變不了最終的走勢,即便魏延計劃完全成功,結局也不會改變

1、魏延是要如韓信故事,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可當時的天下大勢與楚漢爭霸的大勢完全不同。曹魏集團所面臨的對手也沒有項羽多,假使諸葛亮和魏延在潼關會師,那勢必會引來曹魏集團的全線反撲。甚至曹魏集團還會選擇走諸葛亮所走的路線,去直接切斷蜀漢大軍的後路,到時候蜀漢所面臨的危機是無法想象的。

2、蜀國的士卒並不擅長大兵團作戰。以蜀國的士卒的特點,真要是和曹魏集團在潼關進行大會戰,根本無法抵抗曹魏集團的騎兵。翻山越嶺是蜀國的強項,但真正要是進行正面對決,蜀國與魏國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蜀國還不可能像曹魏集團一樣,補充兵源。蜀國想要補充兵源的難度太大了,真的在潼關一代大決戰,很有可能會被圍殲。

結論

軍事戰爭,尤其是大規模的軍事戰爭,想指望一個奇謀就能夠取得戰爭勝利是不可能的。必須要經過通盤的籌劃才可以。以諸葛亮的謹慎、穩妥更是要想象的比常人周到。而且,子午谷奇謀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神奇,這個計劃本身就存在著太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可子午谷奇謀一旦執行失敗,蜀國將面對的打擊則是無法挽救的。


再言春秋


不是,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從不弄險,這點也恰巧證明了諸葛亮謹慎做事的態度


快影混剪


導語:

子午谷奇謀不執行可以視為奇謀,若是執行了就不是奇謀了。諸葛亮不同意是子午谷奇謀的不可能成功,徒耗蜀國國力諸葛亮怎麼能同意。


子午谷奇謀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被記錄在史書中,讓大家都認為是諸葛亮故意打壓魏延不讓魏延建立軍功,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古代戰爭有城池的一方會佔盡有事,因為沒有熱武器攻城是戰爭眾最消耗兵力和士氣的。魏延提出以萬人為出子午偷襲洛陽,這個計謀根本就不能夠實現。洛陽作為魏國都城常備的守城兵馬就不會少於一萬人,而且城內不會沒有良將,這樣的情況下魏延怎麼能成功破城。


行軍遲緩根本起不到奇襲的作用

從子午谷的地形分析一下奇襲的可能性。如果子午谷是平坦的官路那麼必有關隘設防,那麼魏延出兵肯定會與之交戰那麼奇襲就化為泡影;如果子午谷和其他蜀地一樣是崎嶇山路,那麼魏延及所率領的軍隊不會有太多的騎兵,沒有了騎兵怎麼達到兵貴神速的效果。等魏延率軍到達城下時魏國已經做好了防禦或者還沒到城下就已經與魏國援軍交戰了,一樣達不到奇襲的效果。

諸葛亮數次北伐無果

諸葛亮數次的北伐都無功而返並不是諸葛亮不擅長攻城掠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就是一柄雙刃劍,蜀國憑藉地理優勢可以抵禦魏國的大軍進攻,但蜀國的地形也同樣的限制了自己。大軍出川是個難題,而糧草的運輸供給更是難題,糧草補給無法得到解決大軍遠征必敗無疑。所以個人認為諸葛亮數次北伐無果都是敗在糧草不足,而不是諸葛亮不擅長奇謀。

總結:魏延想要建立功勳但是子午谷確實很難實現,三國時期蜀國最弱以小股軍隊襲擊最強大的魏國都城可以用異想天開來形容了。三國正史中攻城戰能夠破城的只有兩個條件:第一城內糧草用盡,城內放棄抵抗;第二城內發生叛亂自開城門。魏延率軍前往並不具備這兩個條件,所以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謀並不史書評價的那樣“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九分張良

七分蕭何

五分韓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