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正验证了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所以北伐不成功?

羽落沧海


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谋,恰恰说明诸葛亮是一流的战略家,无与伦比!

先来看看当年的汉中之战,真的是刘备集团实力强大到可以正面对抗曹魏集团,并从其手中硬抢过了汉中吗?并不是!汉中之战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对蜀汉而言,这是家门之祸,对曹魏而言,这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曹操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放弃汉中,迁走民众,留下空城给蜀国。

现在我们换个视角,对蜀汉而言,北伐的目的是什么?以攻为守,寻找机会,蚕食曹魏领地,缩小国力差距,这一点从诸葛亮选择的进军路线就能看出来意图,蚕食陇西。诸葛亮是战略制定者,魏延是战术执行者。

那么再来看打下长安有意义吗?没意义,长安对蜀汉而言也是鸡肋,甚至是累赘,打下守不守?不守打下来干嘛,难道正义之师会去抢城屠城?守的话,用多少兵力守才能挡住在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上从潼关源源不断赶来的曹魏大部队?兵少守不住,兵多守好嘛,围而不打,分兵直扑汉中。更不用说还要面临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长安虽是大城,没有补给粮草能撑多久呢?

现在明白了么,魏延只是将军,战术执行者,眼中只有攻城掠地。诸葛亮是丞相,国家栋梁,考虑的是制定国家层面的总体战略。两个人思维根本不在一个层面!这种矛盾也像极了现代企业里董事长和职业经理人的矛盾!

因此,子午谷奇谋的重点根本不在能不能成功,而是根本没必要去考虑打长安。

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战略正确,战术只是锦上添花。战略错误,战术执行力越强,犯的错误就越大。

我猜肯定会有人拿邓艾偷渡阴平成功来反驳我。需要看到的是,不管邓艾有没有偷袭得手,蜀国被灭都只是时间问题,邓艾的战术成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趋势的力量如此强大,它可能被延缓,却无法被改变。

再说说我最崇拜的诸葛亮先生,绝世奇才!君子典范!人臣楷模!一辈子都在逆天而行,主动去拿了一手烂牌,居然还把一手烂牌打的相当出彩!最后老天爷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带走了诸葛先生。诸葛亮在世时,蜀国稳如磐石,还能以弱攻强,打的号称用武通神的司马懿先生不敢正面对战。诸葛先生君子之风,连打架都是摆开阵势堂堂正正的真面对决,不屑于阴谋诡计。这样的人,几乎完美的君子,历史上能有几个?

再来说说陈寿的评价,需要看清楚的是,这里比较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诸葛亮自己,是说他的谋略能力不像政治能力那么出色。就好似一位学霸政治理论考试100分,军事理论考试98分。你能说他军事理论考的不行???[可爱]


Dr塞上空许约


导语

有一句俗语叫做“诸葛一生需谨慎”,这句话是用来形容诸葛亮一生不愿犯险,凡事以稳妥为首要条件。而“子午谷”奇谋恰恰是一个险招,这个险招虽然说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事实上其中的问题也很大。

分析

  • 子午谷奇谋

要是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用子午谷奇谋,我们还需要先讲一下什么是子午谷奇谋

说到子午谷奇谋,其实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中确切的提到了“子午谷”这个地方: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却并未提到子午谷这个地方: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第一个版本是源自于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解,第二个才是《三国志》中的原文。不管哪一个版本,其目的都是魏延领一支奇兵,用偷袭的方式,先于诸葛亮到达曹魏集团的重要区域中,等待与诸葛亮的汇合。

  • 魏延能否拿下长安(或者潼关)

子午谷奇谋看似是一条捷径,但是如果想成功那需要同时满足多个条件,才可以完成魏延攻占长安(或者潼关)的目的

1、要是想完成子午谷奇谋,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奇”。出奇制胜是满足子午谷奇谋的必要条件,而这就涉及到军事战争的保密性。三国鼎立的时候,各方都有细作安排在敌方阵营中,虽然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出奇制胜的战争案例,但那都要满足“短、平、快”这三个条件。而出兵子午谷虽然要比绕道祁山要快,但却也并非一两天就能够做到的,怎么也要有十天以上的时间。以魏延在蜀军中的重要性,率兵出征必然会造成不小的影响,恐怕在魏延还没有走出子午谷的时候,曹魏一方就已经完成了布防。

2、即便是魏延能够做到完全的保密行军,在曹魏集团没有设防的情况下就兵临城下,是否能够完成第一个战略目的呢?

①如果按照裴注中所说,是以五千人马去攻打长安,但长安城却是曹魏集团的重要城市,从汉朝开始就重点经营。即便是夏侯楙无能,但只要他不犯大错,长安城也并非五千人马就可以攻克的。简单点说,“子午谷奇谋”的一切前提都是在假设对方无能而进行操作的。

②那么换言之,第二个版本中的以万人去进攻潼关,然后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是否行得通呢。恐怕也未必,潼关一向是险要隘口,和长安、武关,共同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战略防线。如果不是重兵出击很难把潼关拿下。

3、从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得出一个答案,那就是兵出子午道这个计划很难行得通。在魏延提出这个计划后并没有多久,曹魏集团就曾执行过这个计划。当时曹魏的大将军曹真与魏延不谋而和: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他不仅提出了这个计划,而且还率军执行了这个计划,可是结果却不遂人意: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曹真的能力并不比魏延差多少,曹真没有走出子午道,恐怕魏延也做不到。

  • 即便拿下长安(或者潼关)又是否能够完成会师的目的呢?

就算是魏延完成了战略构想的第一步,想要两军会师,也绝非易事

1、即便诸葛亮兵出祁山,没有受到曹魏集团的阻挡,也需要极速行军二十日以上,才可以与魏延进行战略会师。但这根本不可能发生,事实证明,诸葛亮每次北伐也都受到了重重阻碍,没有成功过。而就在诸葛亮一步一步的解决阻碍的时候,魏延早已陷入了重重危机当中。

2、不管魏延的战略构想是长安还是潼关,他都不可能率领大军出发。魏延的战略构想所选择的是走一条险道,而子午道就是一条栈道,早就年久失修了。他无法满足大规模行军的需要,说白了五千到一万是魏延所能携带的兵力极限。然而,就这些兵力,孤军深入后,拿下了长安(或者潼关)后,必然会遭到曹魏集团的反扑,到时候魏延很难坚持到诸葛亮率军会师。

  • 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魏延的这个计划

很多人都在说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这个计划,就是要打压魏延。其实在《三国志》中已经给出的答案是亮以为此县危。这个说法是否具有说服力呢?

1、分兵之危:蜀国的兵力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自从荆州失去以后,兵源的扩充更加大了难度。诸葛亮恨不得一个兵当两个兵勇,魏延一下就带走了大量的兵卒,更为重要的是,要满足这个计划,所带走的兵还必须是精兵。从军事战略角度来讲,这对于兵力明显有缺陷的蜀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困难,势必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战略布局。

2、人性之危:魏延是降将,也素有野心,诸葛亮不得不防。如果真的让魏延出兵子午道,一切顺利那还好办,要是失败了,魏延必将陷入危机。危机之下的魏延是否会投降曹魏,这一点谁也无法保证。而魏延一旦投降了曹魏,对于蜀国而言即损失了魏延所带去的精兵,也损失了一员大将。

3、粮草之危:兵出子午道所携带的粮草必然有限。以子午道之险能够安然无恙的走出都是难事,肯定带不了足够的粮草。从子午道出兵再快也要十日才可以完成,等到出了子午道粮草恐怕就不够用了。到时候连正常的生存都无法维系,何谈对曹魏集团作战呢。

4、敌情之危:出兵子午道一切的前提都是出奇制胜,这都是魏延的一个假设。可事实上,曹魏集团对诸葛亮的北伐早有准备:分命大将据诸要。谁有能保证子午口没有人去守卫,以后来曹真取道子午口可以推测出,子午道也并没有被曹魏集团所忽略。在不了解敌情的前提下,而轻言取巧,这是兵家大忌。

  • 纵然真的能够会师子午道,又真能决定战争走势么

一场战争、一个战场的胜利根本改变不了最终的走势,即便魏延计划完全成功,结局也不会改变

1、魏延是要如韩信故事,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可当时的天下大势与楚汉争霸的大势完全不同。曹魏集团所面临的对手也没有项羽多,假使诸葛亮和魏延在潼关会师,那势必会引来曹魏集团的全线反扑。甚至曹魏集团还会选择走诸葛亮所走的路线,去直接切断蜀汉大军的后路,到时候蜀汉所面临的危机是无法想象的。

2、蜀国的士卒并不擅长大兵团作战。以蜀国的士卒的特点,真要是和曹魏集团在潼关进行大会战,根本无法抵抗曹魏集团的骑兵。翻山越岭是蜀国的强项,但真正要是进行正面对决,蜀国与魏国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蜀国还不可能像曹魏集团一样,补充兵源。蜀国想要补充兵源的难度太大了,真的在潼关一代大决战,很有可能会被围歼。

结论

军事战争,尤其是大规模的军事战争,想指望一个奇谋就能够取得战争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经过通盘的筹划才可以。以诸葛亮的谨慎、稳妥更是要想象的比常人周到。而且,子午谷奇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神奇,这个计划本身就存在着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可子午谷奇谋一旦执行失败,蜀国将面对的打击则是无法挽救的。


再言春秋


不是,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弄险,这点也恰巧证明了诸葛亮谨慎做事的态度


快影混剪


导语:

子午谷奇谋不执行可以视为奇谋,若是执行了就不是奇谋了。诸葛亮不同意是子午谷奇谋的不可能成功,徒耗蜀国国力诸葛亮怎么能同意。


子午谷奇谋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被记录在史书中,让大家都认为是诸葛亮故意打压魏延不让魏延建立军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古代战争有城池的一方会占尽有事,因为没有热武器攻城是战争众最消耗兵力和士气的。魏延提出以万人为出子午偷袭洛阳,这个计谋根本就不能够实现。洛阳作为魏国都城常备的守城兵马就不会少于一万人,而且城内不会没有良将,这样的情况下魏延怎么能成功破城。


行军迟缓根本起不到奇袭的作用

从子午谷的地形分析一下奇袭的可能性。如果子午谷是平坦的官路那么必有关隘设防,那么魏延出兵肯定会与之交战那么奇袭就化为泡影;如果子午谷和其他蜀地一样是崎岖山路,那么魏延及所率领的军队不会有太多的骑兵,没有了骑兵怎么达到兵贵神速的效果。等魏延率军到达城下时魏国已经做好了防御或者还没到城下就已经与魏国援军交战了,一样达不到奇袭的效果。

诸葛亮数次北伐无果

诸葛亮数次的北伐都无功而返并不是诸葛亮不擅长攻城掠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就是一柄双刃剑,蜀国凭借地理优势可以抵御魏国的大军进攻,但蜀国的地形也同样的限制了自己。大军出川是个难题,而粮草的运输供给更是难题,粮草补给无法得到解决大军远征必败无疑。所以个人认为诸葛亮数次北伐无果都是败在粮草不足,而不是诸葛亮不擅长奇谋。

总结:魏延想要建立功勋但是子午谷确实很难实现,三国时期蜀国最弱以小股军队袭击最强大的魏国都城可以用异想天开来形容了。三国正史中攻城战能够破城的只有两个条件:第一城内粮草用尽,城内放弃抵抗;第二城内发生叛乱自开城门。魏延率军前往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所以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谋并不史书评价的那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九分张良

七分萧何

五分韩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