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名將郭崇韜滅樑、滅蜀,建曠世奇功,但卻因三大缺陷被殺

綜觀郭崇韜的一生,可以說他是個悲劇式的人物。對於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他忠貞無二,而且屢建奇功,其他人難有比過他的,西平蜀地,更是功高蓋世。但他非但沒有因此而制約住和他做對的宦官,反而死於宦官之手。分析一下原因,在郭崇韜方面也有很多教訓。郭崇韜本人有不少缺點,一是沒有遠大而周全的謀略,雖然臨機能果斷行事,但這隻能在軍事方面有用,用在政治和為人處世,特別是和那些受閹割性情和一般人不同而且又喜歡聽些好話的宦官們相處,郭崇韜的軍人性格就顯得有些不足了,再加上他說話直來直去,絲毫沒有顧忌,更是得罪了許多人,尤其是宦官。例如,他在進軍蜀地的時候,就對李繼岌說:“蜀地平定之後,大王就是太子了,等到將來登基後,最好全部除去宦官,優遇士族,不單單是罷黜宦官,就連騸過的馬也不要騎。”宦官們因此對他恨得咬牙切齒,就算張承業這樣忠貞的人還活著,也不會原諒郭崇韜說的這種不負責任有些侮辱性的話。

郭崇韜的第二個缺點就是氣量狹窄,容不下人,在他功高權重的時候,任意排擠他人,不知道盡量團結一些人,共同對付那些小人或者弄權的宦官,結果使自己孤立無援。在郭崇韜權傾朝野的時候,有些鑽營的小人就千方百計地巴結他,郭崇韜不辨優劣,竟不由地與之同流合汙。他的同事豆盧革向他獻媚說:“汾陽王郭子儀是代北人,後來遷移到華陰,侍中大人您世代在雁門,和汾陽王大概有些關係吧。”郭崇韜就順水推舟地說:“亂世之中家譜不幸丟失,先人們常汾陽王是我們四世之祖。”豆盧革接著說:“難怪大人如此英武多謀,原來是汾陽王的後代。”從此,郭崇韜就以郭子儀的子孫自居。郭子儀是唐朝著名的大將,也是功高蓋世,為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郭崇韜這樣妄自攀比祖宗,說明他的虛榮心也很大。他這樣也就算了,郭崇韜卻要求別人也要有高的門第才能做高官。他派人審查官員們的門第,一旦發現門第不高,輕的革職,重的還要治罪。從而得罪了一大批出身低下的官員。有舊功臣要求升職,他便溜酸溜溜地說:“我非常瞭解你,知道你很有才幹,但可惜門第有點低,我不敢提拔你,否則就要讓名流恥笑了。”由於以門第看人,郭崇韜喪失了一些舊臣的支持,再加上他的排擠,更是沒有人站在他這一邊。

郭崇韜的第三個缺點是粗魯而剛愎自用。他遇事沉不住氣,既不知道前人的成敗經驗與教訓,不能拿來借鑑,又不知道權衡研究當時的實際情況,只知憑意氣用事,像對李繼岌所說的輕蔑宦官的話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這樣看來,郭崇韜已經是很孤立了,在宦官對他發動致命攻擊的時候,沒有人出來為他這個“名流”說情以化解災難。所以史書上說,雖然李存勖晚年被小人們包圍而昏庸起來,致使功臣不能善終,但郭崇韜也是自己給自己招來了禍端。郭崇韜的一生總的來說,立功有才幹,但保身無良策,還有他的那些缺點,也使明白人不願給他指點迷津,致使他只有聽從屬下的下策,奏請立劉氏這樣尖刻而不知報恩的婦人當皇后,最後竟以怨報德,聽信小人讒言,親手害死朝廷重臣。郭崇韜死後,李存勖夫婦也沒有得到善終,這也許又是上天對這對天子夫婦的懲罰吧。在冤殺郭崇韜後,李存勖也沒有追究劉皇后,兩人還是一起貪財誤國,李存勖又冤殺了功臣朱從謙,使得大臣和將領們人人自危,等到魏州兵發動兵變後,李嗣源最後得到皇位,而李存勖卻死於亂軍之中,劉皇后也沒有逃脫制裁,想當尼姑也不行,李嗣源還是派人將她處死了。最後,魏王李繼岌也受到連累,在事實上承擔了冤殺郭崇韜的責任:他在回來的路上聽說洛陽發生兵變就領兵西撤,卻被陰險的宦官李從襲殺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