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他為何會有此下場?

提起廉頗,相信大多數人會想到“負荊請罪”這一成語。負荊請罪,意為揹著荊杖,向當事人請罪,形容給予自己嚴厲責罰時,也表示向人主動認錯賠罪。而要說這成語是怎麼來的,那就要提到一個人了,此人名為藺相如,是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政治家及外交家。

戰國後期時期,秦國“一家獨大”,以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力壓著其餘六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國為集中軍力攻打楚國,便主動與趙王示好,但趙王害怕不敢赴會。後來在藺相如和廉頗的保護下,才出席這“繩池之會”。在二人的努力之下,趙國不僅挽回了聲譽,還震懾住了秦國等大臣。繩池之會結束後,藺相如被封為上卿,位居於廉頗之上。廉頗不滿,向眾人放下狠話:以後有藺相如在的地方,他絕不出現。有些偏向藺相如的大臣將此話傳給藺相如,還問他為什麼不反擊廉頗。他回答道:“秦國現在之所以不攻打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頗將軍在。如若我們為這件事發生爭鬥,那定會引來秦國的攻打。我不回應,是把國家危難擺在第一位呀。”廉頗聽後,覺得慚愧不已,便背上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後來,二人握手言歡,成為生死之交。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他為何會有此下場?

單從這件事看,或許有人會覺得廉頗斤斤計較,為了個人功勞而不顧國家危難。其實不然,廉頗是一名武將,對於獎勵,是按功論賞。他或許認為自己與藺相如是同樣的功勞,但他晉升卻比藺相如低。加上廉頗在政治上並沒有很深入瞭解,其遠遠不及藺相如思考得多,這才出現了一些“彆扭”。幸好後來,廉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這才有了“負荊請罪”這一成語。

廉頗雖然政治方面不行,但在軍事上面頗有建樹。他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在趙國與秦國交戰時,曾多次勝利,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長平之戰”,這一戰促使他與秦國名將白起聲名大噪。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一地,後因韓國上黨不敵秦國,又不想交出土地,便交此地與趙國。後來,秦趙兩國圍繞了上黨一地發生多次戰爭。為了能守住這一方土地,廉頗設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星羅棋佈,又互相連接,即使秦國能通過第一道防線,但因地勢的緣故,也過不了第二道防線。就這樣,兩國對峙了三年。可後來,因趙國急於結束戰爭,加上輕敵,便用趙括更換了廉頗。結果,趙國大敗於白起手下,還被坑殺了四十萬趙軍。

公元前251年,燕國丞相慄腹借“交好之名”,出使趙國。回國後,他向燕王提議道,如今的趙國,軍事實力很弱,是進攻的好時機。於是,燕王派出兩支軍隊攻打趙國。不曾想,廉頗連連反擊,不僅殺死了慄腹,還包圍了燕國的首都。後來,燕王割讓五座城池才得以休戰。而這廉頗一戰,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他為何會有此下場?

可惜的是,趙孝成王去世後,其子趙悼襄王登上王位。因趙悼不喜歡廉頗的緣故,一上位便卸下了他的軍職,廉頗無奈,後投靠了魏國。但在魏國的廉頗並沒有得到重用,而同時,趙王在秦國的攻打之下,又想重新任用廉頗,於是便派使者去慰問廉頗。見到使者的廉頗很是高興,他暗示使者自己是可以為趙國奮鬥的。但不曾想,這名使者被廉頗的仇人所賄賂,在見到廉頗,他同趙王說,廉頗將軍雖然老了,但是飯量還是很好的。趙王聽到這樣,便沒有任用廉頗。

後來,廉頗又去了楚國,但他內心還是想為趙國重用,可趙國到最後還是沒重新任用他。廉頗整日悶悶不樂,就這樣抑鬱死去。

一代名將,從始至終都只是想為趙國效力而已。可無奈因種種原因,後半生還在他國思念著自己的國家,抑鬱而亡,實屬可惜啊!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他為何會有此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