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不才讲史


历史上被高估的人物中,齐桓公绝对算是一个。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第一位霸主,但是和其他霸主相比,其个人能力几乎没有亮点,如果不是运气好在特殊时期遇到了管仲和鲍叔牙,不要说成为霸主,连自己的国家都管理不了!

齐桓公叫做小白,是齐襄公的弟弟,在齐襄公的时候齐国混乱,小白只好逃到了临近的莒国。

莒国是东夷国家,在早先还和姜子牙打过仗,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大的东夷国家,小白逃到这里算是安全了。

但是,齐国的动乱还是牵挂着小白的心,因为,齐襄公死后他也有机会成为国君。

很快机会来了,公元前685年,齐国因为国君被杀,就通知工小白来继位,小白的兄弟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避难,听说后赶紧回国希望赶到小白之前,这样他就能当上国君了。

为了阻击小白,公子纠派管仲率领军队去拦截。

管仲这个人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他是一位治理国家的良臣,很多人以为这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其实在那个时代国家的精英都是文武双全的,管仲也不例外。

他不仅对治理国家有一套,军事技能也是一流。

在半路上管仲身先士卒一箭就射中了公子小白。

好在小白福大命大,管仲虽说箭术高超,但没成想箭竟然射中的是带勾,让小白逃了一劫。

小白知道打不过管仲,索性趁机装死。

可这事管仲不知道,他着急回去复命就快马加鞭去追公子纠。

公子纠听说小白已死就不着急了,结果错过了回国继位的最佳时机。

所以说拖延症害死人呐。

当初姜子牙去齐国赴任就因为路上不着急,让齐国差一点被灭掉,没想到他的十二代孙子公子纠也有这毛病。

公子纠路上一耽误就给了小白足够的时间,这边小白看到管仲已走,赶紧奔国都临淄,抢先回国继承了国君之位,他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就想杀掉管仲,好在管仲的发小鲍叔牙是齐桓公最信任的大臣。

鲍叔牙认为要想成就霸业就得重用齐桓公,所以管仲不能杀还要拜他为国相。

齐桓公这个人有一大特点,没主意。听鲍叔牙这么一说,认为有道理就以复仇为名把逃到鲁国的管仲接到了齐国。

然后,齐桓公任命他为大夫管理齐国内政。

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很快从经济到军事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管仲认为,齐国现在有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应该再借助周天子的名声,这样一定可以成就霸业。

于是,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之所以有这个口号,是因为当时周朝受到了来自周边蛮族的攻击。而此时,周天子式微,各国在面对蛮族的时候没有统一领导各自为战根本不是蛮族的对手。

很多诸侯国被蛮族所灭华夏族岌岌可危!

管仲看到民族危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来领导各国一起抵御侵略者,这才对齐桓公有了这个建议。

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将口号付诸实施,帮助燕国抵御了孤竹国和山戎的攻击,帮助邢国和卫国重建了国家。

就这样,华夏诸侯国在齐国的带领下联合起来给予了北方蛮族以痛击,让华夏族成功渡过了这次危机。

所以,孔子曾经评价管仲为“微管子,吾其被发左衽矣。”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带来天子车马和祭祀用的胙肉、彤弓矢祝贺。标志着齐桓公作为天子代言人的地位得到认可,同时也让他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但是,这一切离不开管仲的辅佐。

没有管仲的齐桓公很快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

在去世前,管仲希望齐桓公不要重用易牙、开方、竖刁,可是齐桓公在管仲死后不久便重用这三人。

结果国家被搞的一团糟。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的位置互相攻打,此时病重的齐桓公竟然连个照看的人都没有,自己也饿死了!

所以,没有管仲的齐桓公不仅没有做霸主的能力,连自己的国家都管理不了。


历史风暴


说起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我想张灵甫应该算一个。

不可否认,张灵甫曾经浴血奋战,参加过抗日战争,做出过贡献,但作者说他被高估,是因为他的抗战贡献被高估了,以他的贡献还够不上“抗日名将”的资格。

说起张灵甫,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孟良崮战役和整编74师。不错,其实张灵甫的知名度如此之大,很大程度是因为他被击毙的结局,而不是他的抗战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张灵甫先后参加过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一系列战役。实话实说,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地一点都不怂,还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是一名值得尊重的将领。

但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张灵甫更多是作为校尉级的中低级将领,率领所部参战,并未直接策划、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距离名将差距明显。

1944年,张灵甫被提拔担任第74军少将副军长,成为将级军官;1946年4月,张灵甫被提拔担任第74军中将军长;当年5月,第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担任中将师长。

对照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履历和战绩,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将领,远远称不上优秀。如果以张灵甫作为“抗日名将”的标准,那么国民党军队中称得上“抗日名将”的至少有上百人。

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和肯定张灵甫的抗日成绩,但他远不够抗日名将的标准。如今网络上对张灵甫的吹嘘太过,无疑是严重高估了他的贡献。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要说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关羽算一个。

关羽本是个卖枣的,整天推着个独轮车,走街串巷,“卖枣,新鲜的大红枣!”一个卖枣的,怎么练就一身杀人的本领呢!


有人说,打枣和取人项上人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想想,枣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般枝头越高枣熟的越好,关羽拿着一条绑着小刀的竹竿,对准树上的小枣,轻轻一抖,小枣就掉了下来。

取人项上人头也是一样,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到了敌将身边,用青龙偃月刀轻轻一滑,呱唧一下,敌将的人头就掉下来了。

好吧!我权且相信,关羽在打枣的过程中,学会了“挑人头”的绝技,那么《三国演义》中,关羽杀掉的那些名将是真的吗?


先看看关羽斩杀了哪些有名的大将吧?

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斩庞德,除了这四个响当当的名将之外,关羽还杀了诸如管亥、夏侯存、荀正等虾兵蟹将,当然这些虾兵蟹将不足以证实关羽的实力,咱们重点看看被斩杀的四个名将吧!

温酒斩华雄


华雄是董卓手下悍将,打的孙坚抱头鼠窜,丢盔弃甲,接着又一口气斩杀了诸侯两员猛将,一个是俞涉,一个是潘凤,众将莫敢近前,吓的瑟瑟发抖。

这时候,籍籍无名的关羽出场了,曹操给他斟了一杯酒,关羽说等我回来再喝,两分钟后,战鼓大振,杀声震天,关羽提着血淋淋的人头,大踏步走了回来,这时候酒尚温,关羽风头一时无二。

然而,真实的历史是:华雄是被孙坚杀死的。

斩颜良诛文丑


这两个是河北四庭柱第一、二位,当年在河北名头很响,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是袁绍引以为傲的爱将。

可是,这两人却都折在了关羽手里。当年关羽投降了曹操,为了报答曹操知遇之恩,决定替曹操出头。

关羽仗着艺高人胆大,骑着赤兔马,飞也似的直奔中军大帐,前面的小兵担心被赤兔马踩死,纷纷避让,这一避让就坏事了。

颜良在中军帐里,眼见前面乱糟糟的,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见一匹快马疾驰而来,颜良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关羽一刀砍了!


关羽不按常理出牌,一般大将一对一单挑,先要报上姓名,然后骂上一番,激怒了对方,这才抄家伙干。

关羽不问青红皂白直接上,颜良吃了粗心大意的亏,假如真刀真枪的干,鹿死谁手尚不知呢?

文丑死的也很冤。

两军混战,厮杀成一片,场面十分血腥和混乱,关羽瞧见了不远处的文丑,猛的抽了赤兔马一鞭子,赤兔马腾的飞起,一秒钟就追上了文丑,关羽趁着文丑不注意,施展“挑枣绝技”,一下子削掉了文丑的半个脑袋。


真实的历史是:关羽杀了颜良,但能杀掉他实属侥幸。而文丑是死于乱军中的,至于是谁杀的,无人知晓。既然功劳无人认领,罗贯中就把功劳“赏”给了关羽。

斩庞德

关羽斩庞德,纯粹是老天帮的忙。


第一天,两人一对一交锋,打了两百回合不分胜负,庞德越战越勇,关羽明显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关平担心父亲有失,赶忙鸣金收兵。

第二天,两人又打了五十回合,还是胜负不分,最后庞德放了一箭,射中了关羽的臂膀,这一战关羽败了!

这时候,老天出来帮忙了,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的暴雨,魏军地势低洼,成了瓮中之鳖,关羽划着小船,看到了淋成落汤鸡,又冷又饿毫无抵抗能力的庞德,不费吹灰之力就捉住了庞德。

你觉得关羽厉害吗?其实就那么回事,绝对没有罗贯中吹嘘的那么强悍!


一半秋色




答:我来说一个吧,所谓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应该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人物。

这么说,希望诸位看官不要急着找板砖,先等我说完,如果觉得还有些道理,就随手点个赞,如果觉得完全不中听,再扔不迟。

后世对张良的推崇,似乎除了武圣姜子牙之外,无人能在其上。

虽然《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自古以来,只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兴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堪以之相比。言下之意,诸葛亮比姜子牙、张良更牛。

但2006年2月,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出土了一块红石石刻,上面写有6行57个字,记载的是诸葛亮和徐庶于建安六年春天拜谒张良留侯庙的事,诸葛亮对张良的评价极高,自愧不如,说:“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句话,最初出自刘邦之口。

大汉开国,刘邦与众臣在探讨成败得失,口出豪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司马迁除了在《史记·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评价张良时重复了刘邦这句话,还在《太史公自序》中特别提到:“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班固作《汉书》,在《张良列传》沿袭其说,称:“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 ”

这样,经过大家层层吹捧,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设置太公尚父庙时,以留侯张良配祭。到了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被尊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十人配享,是为“武庙十哲”,张良为副祀,位列其中。

宋朝依照唐代惯例,张良仍配享武成王庙。

并且,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张良位居百位名将前列。

到了明朝,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照例少不了张良。清朝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也有张良。

我再强调一下,张良的确是一个奇才,为刘邦出谋划策,功盖天下。

但我要说的是,张良只是一个谋士,不是将才。

我们先来看看张良在灭秦过程中的经历和建立过的功劳,再回过头来对照一下这个结论。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祖父曾连任韩国三朝相;父亲也继任韩国二朝相。秦灭六国,张良家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因此恨秦入骨,曾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未遂,亡命江湖。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大泽乡起义爆发,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张良因时而动,“聚少年百馀人”,举旗起事,不利。只好率众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

对比一下,张良和刘邦同是从家乡聚众起兵,张良混得灰头土脸,而刘邦却是一路高歌猛进,与秦作战连战皆捷,并击毙秦泗川守,可谓意气风发。

张良在投奔楚假王景驹的路上,在留地遇上了刘邦。

刘邦是个豪爽而有大志的人,他的风度和气魄,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张良。张良于是放弃了投奔景驹,在刘邦帐下“为厩将”。

说来也怪,刘邦自从有了张良,打仗就没那么顺了,磕磕碰碰,处处受阻。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势力最大,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叔侄俩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共商大事。

张良大概感觉到跟随刘邦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并且他和项梁是旧交,就劝项梁说:“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接受了他的建议,找来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

于是,张良高兴地跟刘邦“拜拜”,屁颠屁颠地跟随韩王成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去了。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史记·留侯世家》记:“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即张良辅佐韩王成向西攻略韩地,营营役役,转战数地,最终一事无成。

而没有了张良的刘邦,又复雄起。

该年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先入关者为王”。

刘邦取道颍川、南阳,准备从武关进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刘邦一下子就攻占下了韩王和张良攻了一年都搞不定的颍川。

两相比较,张良带兵打仗的本事实在是稀松平常。

不过,张良随刘邦南下,却能连出奇谋。

他先让刘邦易旗攻下宛城;再让刘邦用钱财招降峣关守将,拿下了峣关。

由此可见,张良善用奇谋,不擅用兵。

这之后,张良又有力劝刘邦离咸阳、还军灞上;凭借与项伯的交情,帮刘邦化解鸿门宴凶险,并与刘邦一起“尿遁”的经历。

但是,项羽自立西楚霸王,“计功割地”时,张良的投机心态又流露出来了。

项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

这个时候,估计张良是看到了刘邦再难翻身,就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辅佐韩王成。

但他把刘邦赏赐给他的金百镒、珠二斗转赠给老朋友项伯,让他再为刘邦请求加封汉中地区。这样,刘邦才得以拥有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在以上的灭秦过程来看,张良有两次带兵经历,一是“聚少年百馀人”起事,不利;另一是“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徒劳无功。所以,说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根本就是个笑话。

还有,张良两次不看好刘邦,两次在刘邦面临困境时主动脱离了刘邦阵营,即他的看人眼光还是有很大缺失的。

所幸,刘邦是个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对张良两次回归,都表示欢迎,张良这才得以在楚汉相争中建下大功勋。

张良第二次回归刘邦,是在刘邦出汉中平定三秦之后。

这张良没回归前,刘邦兵锋掠处,所向披靡;而张良回归后,刘邦先是在彭城大败,其后便陷入了与项羽长期苦战的局面中。

不过,这也不能怪张良。

之后的张良,提出了“下邑之谋”;并与陈平一起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建国后又建议先封雍齿以安定人心、助吕后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等等奇谋。

一句话,张良是个谋士,而非名将。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评论刘邦将兵“不过能将十万”,而自己是“多多益善”。

比较张良与刘邦的能力,张良将兵应该是“不过能将千余”的水平。

所以,把张良尊为“武庙十哲”之一,是过度拔高了。


覃仕勇说史


赫鲁晓夫,被苏联资改派高诂的修正主义头子,拿月亮的暗光去否定太阳的光芒,踩到斯大林的肩上,抬高自己,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斯大林的功绩,动摇苏联社会主义根基,另搞一套,所谓的改革,无非就是走回头路,搞资本主义那套,被媒体标榜的至高无上,其实就是个跳梁小丑,


淡定287228557


前言:汉朝是被过度高估最严重的朝代。汉朝皇帝也被高估的最严重。

中国最强的时候是明朝。西方最强的帖木儿帝国曾向明朝称臣。 而在汉朝的任何时期,西方最强的古罗马都从来没有向汉朝称臣。

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刘邦:

  • 1.多次屠城,并且在杀项羽后,还想屠鲁地,说明了刘邦的不仁。

  • 2.水淹废丘,刘邦罪孽深重。

  • 3.为逃命,多次扔儿女下车,刘邦那啥不如。


  • 4.想吃爹的肉汤,刘邦那啥不如至极。

  • 5.让2000妇女假扮士兵,自己好逃命,刘邦臭不要脸。

  • 6.鸿沟撕毁协议,刘邦毫无信用,也配指责项羽无信?刘邦真是无耻之徒。

  • 7.项羽死后,刘邦下令,要求原属项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项羽时,一定要称他为“项籍”。既不许叫“项羽”,更不许称“项王”。凡是称项羽为“项籍”的原项羽部下都升为大夫,只有一个叫郑君的人坚守自己做为西楚国臣子的礼节,以表示自己不忘昔日的君臣之礼,坚持称“项羽”或“项王”。结果,刘邦把郑君一个人赶出了朝堂,断了其仕途,最终其病死家中。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是多么的虚伪,心胸狭隘。他对项羽是多么耿耿于怀,非要原项羽的部下提到项羽一律蔑称之,不许尊称之。可见,刘邦对项羽这个包袱一直放不下,尽管其人已死,还要口诛笔伐,再踏上一万只脚,叫项羽永世不得翻身! 更说明了刘邦当初哭祭项羽时,是满怀了多少的虚伪成分在内。

  • 8.杀韩信等功臣,刘邦不义至极。

  • 9.剁彭越为肉酱,丧尽天良,并将肉酱分给各路诸侯食用,还将彭越无辜的三族全部屠杀,刘邦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

  • 10.当栾布祭祀哭彭越时,刘邦竟然要将栾布进行【烹杀】,好一个残暴不仁的刘邦。看来烹杀不光只是项羽会使用,刘邦也是用得纯熟得很。不光想烹杀栾布,还想烹杀蒯通,刘邦烹杀技术真高明。

  • 11.忘恩负义杀丁公,说什么丁公对项羽不忠才杀丁公?首先,丁公是好汉惜好汉才放过你刘邦,其次,项伯等人对项羽更加不忠,为何不杀项伯等人,说起来,还是刘邦为了个人利益,而杀丁公纯属是忘恩负义。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

不怂历史


我觉得历史人物被高估危害不大,最怕的是特意神化。其实人就是人,而不是神!功过是非样样有。对于国家大事,有看准的,也有没看准的;有行得通的,也有行不通的,走一步看一步。如果是神通广大,我们前进道路上怎么会有那么多困难呢?那么多曲折;那么多坎坷呢?所以,是人,就会有局限,就会有错误。不过,人总是聪明的,出了问题总会自我圆承:功大于过!

我是这样想的!


棋中卒75


历史上最严重高估的人就是~诸葛亮

小说中描述: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借东风,火烧新野,排八阵图,诸葛亮舌战群儒,三气周瑜,骂死司徒王郎,辅助刘备建成三分天下的伟业。

小说里诸葛亮是三国第一军师,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帷幄运筹,筹无失筹。周瑜虽智,司马懿虽诡,但是在诸葛亮面前却难占半点上风。周瑜徒劳地发出一声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然后不甘心地离开人世。




诸葛亮在小说里,有三个身份卧龙,军师,丞相,就连曹操,也称呼诸葛亮为诸葛军师,魏蜀吴三国的一切大事小情,尽在诸葛亮掌握之中,诸葛亮慢慢的摇起鹅翎扇,就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甚至直到现在,关于诸葛亮的许多谚语还是广为流传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千百年来,孔明在人们眼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着。


而事实上在诸葛亮的履历中,根本就没有担任过军师一职公元208年,也就是诸葛亮出山不久,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军师中郎将属于杂号中郎将,是中郎将中地位较低的,督统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相当于税务局局长兼粮食局局长、军备处处长,虽然也比较重要,但参与不了军机大事,根本不是小说里,能够握有绝对兵权的“军师”。214年,诸葛亮的职务由军师中郎将提升为军师将军,兼刘备左将军府总管,军负责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相当于人大委员长兼最高法院院长和最高检察院院长。


所有诸葛亮做过的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事情,其实也只不过是罗贯中老先生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罢了,就比如火烧博望坡《三国志》魏书李典转记载:刘表示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淳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淳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賊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还有“三气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在正史《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均查不到任何的踪迹,指明是诸葛亮所为。“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去世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孔明一直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未曾和周瑜见过面。



总结:之所以诸葛亮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一个神,那是因为人们完全是受到小说的影响,其实正史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在小说里面诸葛亮却是神一般的存在,几乎无所不能,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几乎所有的人在他面前都变得黯然失色,在演义里主角就是他,别人都是陪衬。


佳宁姐姐说历史


近代历史被严重高估的当属张学良。



(张学良)

电视剧《少帅》的热播让张学良又火了一把,有观众表示看《少帅》就是冲着李雪健教科书式的演技去的,“大帅”皇姑屯丧命,整部戏已然乏味,对张学良提不起兴趣。

张学良为什么有如此争议?

1.虎父有犬子

绿林出身的张作霖,仅读过几个月的私塾,文化水平堪比盲流,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东北的发展。正如他所说:“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张作霖能够在东北称王,这与日本人的扶植分不开。日本人扶植他是想让他做傀儡,进一步控制东北最后控制全国,日本人的技俩他再清楚不过。张作霖虽为草寇出身,但是不缺乏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他严词拒绝,最后命丧皇姑屯。

(张作霖)

日本人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对张学良来讲此乃家仇,而后少帅成了大帅,东北易帜。张学良的不作为,让日本人有了可乘之机,随时准备大干一票。

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财务委员会:“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割地偿款已满足不了日本人的野心,他们痴心占中国、奴其民。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一万多东北军执行了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原本的试探成了赤裸裸的侵略。短短四个月时间,128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沦为日战区,3000多万同胞成了“亡国奴”。



日本人占领东北军的军火库,里面武器弹药数不胜数。不知是张公子跑的太快来不及携带,还是怕这些锱重影响了逃跑速度。被日本人缴获的武器弹药本来是用来强我国防,可最终还是射在了我军民的身上,每思及此,痛心疾首。

国仇家恨也没能激起张学良的斗志。

2.花花公子

张学良的浪荡公子哥是出了名的,吃喝嫖赌毒样样精通。老子打江山,儿子享其成。张作霖死后,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剑拔弩张,可张公子依然我行我素,风流韵事人尽皆知。



(张学良与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当晚,日本关东军夜袭北大营,东北军高层就此事请示张学良,电话打了好多通愣是找不到人。战事正酣,张公子正在北平前门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的《宇宙锋》,兴趣颇高。看来张作霖的死对于张学良似乎已忘在脑后了。

总结

“西安事变”使张学良名声大噪,被称为爱国将军。早年的不抵抗成了张学良一辈子的污点,至死未能回东北老家再看一眼。

(晚年张学良)


历史的发生


1943年5月17日,重庆军委会紧急命令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飞返湖北恩施,接手指挥“鄂西会战”以抵御日军进攻。此前由于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孙连仲判断失误,战局已十分凶险,同时杂牌出身的孙连仲也很难驾驭六战区所属的中央军嫡系,陈诚接命即从云南楚雄出发。

(宜昌保卫战剧照)



日寇第11军新任司令官横山勇是个狡猾的家伙,为了隐蔽其聚歼六战区主力于宜昌以西的作战企图,首先挥师佯攻湘西的常德方向。待六战区机动兵力全部南调后,日军主力突然折返攻击江防要隘渔洋关,以第3、第13两个精锐师团为基干,猛扑以石牌为中心的江防要塞区,孙连仲这才发现日军根本不是要取常德,登时手忙脚乱起来。

石牌要塞位于被日寇侵占的宜昌以西20公里,是“长江三峡”之西陵峡的江水拐弯处,地势非常险要,成为阻止日军西进四川的第一道关锁。正因为位置及其重要,吴奇伟的江防军司令部和方天的第18军军部、胡琏的第11师师部均驻扎于此。

(胡琏剧照)

日军骤然攻向石牌,重庆的蒋某人也慌了手脚,给返回恩施的陈诚下达了必须坚守的死命令,称石牌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关系重庆安危,要求“以一师兵力死守”。由于第六战区已无机动兵力可用,陈诚只能动用老本第18军了,方天又把任务交给了胡琏,“土木系”的起家部队第一次顶到了阻击前沿,而原本,第18军始终在重庆周边担任警卫部队和战略预备队。

陈诚把电话直接打给了师长胡琏,询问第11师备战情况,黄埔四期的胡琏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陈诚听到很不耐烦:“这还是官腔”,胡琏只好改口说:“第11师打到最后一个兵”!陈诚的战术目标很明确:鉴于兵力不足防线凌乱,决以第11师固守石牌不弃,作为后面反攻时的支撑点,其他所有被击破的部队退至茅坪、野三关地区组织新的防御线,等待援兵到达后再行反攻。

(陈诚剧照)

此时军委会直属的第74军、第79军等各部正从湖南驰援而来,但赶到战场需要时间,其他部队又纷纷后撤之中,因此胡琏所部等于被孤零零顶在最前端,而中国军队能否争取到时间重新调整布署和等待援兵到达,全赖第11师究竟在石牌核心阵地坚守多久。为此,第18军军长方天在率领军部后撤前,专门找胡琏谈话。

方天说:“留11师在石牌是委员长的意思,委员长说石牌是中国的斯大林格勒,那它就是,另外,第11师是辞公(陈辞修)的根基,能不能给长官争气,就看今日了”!胡琏的回答很耐人寻味:“我不惧死,但正如军长所言,11师是辞公的根基,就这样毁灭了”?方天听出话里有话,干脆直截了当:“你就告诉我,有没有把握守住吧”?



(吴奇伟剧照)

胡琏这才交了底:军长,你叫我说实话还是假话?鬼子来犯石牌的部队番号已经查明,有第3师团、第13师团还有第39师团,前二个师团是日军精锐(甲级师团),三个师团一起压过来,就算胡琏有三头六臂也未必顶得住的----胡琏远没有网文传说那般慷慨激昂,他的坚守信心并不足,甚至有抵抗一段时间也后撤的潜台词。

方天有些动气了:“不要说了,现在没有任何办法,退一步讲,我们不能叫其他部队看笑话,宜昌战后这三年(指1940年宜昌沦陷),第18军没打什么仗,但却领着比其他部队都多的军饷,拿着比其他部队更好的武器,现在大家都看着我们”----这是很实在的话,第18军再养尊处优下去,就成了战斗力直线下降的花架子部队了。

(宜昌保卫战剧照)

胡琏无奈了,写下遗书连同个人物品交给军参谋长赵秀昆,还墨迹说:“你们下去以后,可别忘了11师啊”,遂亲率师部人员登上凤凰山巅誓师,同时督促部队加固阵地准备战斗。所以说,胡琏在石牌保卫战中努力作战是真,但义无反顾的精神被严重高估了,他是在陈诚和方天的严令下投入战斗的,否则按他的想法,把第11师打光是划不来的。

另外,根据军参谋长兼第18师副师长赵秀昆的回忆,胡琏已经暗中准备了逃走的木船,是给自己留着后路的,但胡琏确实很会作秀,带头誓师的举动和打出“第11师是辞公的根基,这样使用实在可惜”的旗号深获陈诚之心。1943年5月27日,日军先头部队迫近石牌,战斗随即打响,装备精良的第11师居高临下,死死顶住了鬼子的仰攻。



实际上,日军使用于石牌正面的部队仅有第39师团野地支队数千人,根据日军战报,在整个鄂西会战中阵亡1025人、战伤3636人,其中在石牌挂掉的仅有286人,当然,鬼子的战报肯定有所缩水,赵秀昆的回忆是第11师毙伤日军约在1000余人,基本是可信的。第11师的歼敌数字,远远不如转入反攻后第74军和第79军在追击中的战果。

两天后的5月29日,横山勇发觉中国军队的援军纷纷抵近,且中美联合空军的出动和轰炸非常猛烈,给日军造成严重伤亡并几乎切断了补给线,遂下令前线日军反转,5月31日凌晨,胡琏发现当面日军已经撤走,于是马上向第18军军部、战区长官部和重庆军委会报告:已击败进攻石牌的日军,陈诚接报,立即下令全线追击。



也许在石牌保卫战中确曾出现过小规模的肉搏战,但是无论如何查不到第11师和日军第39师团有过数千人拼刺刀的记录。作为弹药充足的中央军嫡系11师,又占据着地利优势,根本犯不着跟鬼子在山坡上大打白刃战,所以胡琏在石牌保卫战中的战绩战力、战斗意志也被严重高估了,只能说尽了本分。

鄂西会战,中国军队在已经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仍然伤亡50000余人,且日寇第11军基本达成了打通长江中游水上运输线的战役目的(第11军当时根本不具备深入川渝的实力)。倒是重庆方面误以为鬼子要图谋入川所以吓得够呛,因此战后出于种种目的大肆宣传,硬生生变成了“鄂西大捷”,连带胡琏和第11师也一起沾光,成为抗战史上一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战役。

(宜昌保卫战剧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